專利名稱: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適用于各種需要使螺母抗震防松的區(qū)域,如高速鐵路、跨海大橋、汽車機車等等運動物體的部件連接螺母,屬于緊固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xiàn)在市面上有很多種抗震防松螺母,但真正能達到抗震不松動的只有日本的Hardlock公司的“絕不松動的螺絲”,而Hard lock公司的“絕不松動的螺絲”制作工藝比較復雜,特別是其偏心錐面的加工比較難控制;本發(fā)明是一種相對比較容易加工而且防松性能更好的抗震防松螺母;本發(fā)明為魏伯卿發(fā)明的兩種抗震防松管螺母結構之一,另一種結構為扣帽式抗震防松管螺母。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長期在各種振動頻率下使用而不松動的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包括一個與被螺母壓緊面相接觸的壓緊螺母和一個壓在壓緊螺母之上的備緊螺母;壓緊螺母為六角螺母,其內螺紋為一端稍大另一端稍小的管螺紋結構,壓緊螺母壓緊面和壓緊螺母上端面均與壓緊螺母的中軸線垂直線不平行但傾斜方向完全一致,且壓緊螺母上端面與壓緊螺母的中軸線垂直線夾角比壓緊螺母壓緊面與壓緊螺母的中軸線垂直線夾角大即壓緊螺母上端面的斜率較壓緊螺母壓緊面斜率要大;備緊螺母為六角螺母,其內螺紋為一端稍大另一端稍小的管螺紋結構,備緊螺母上端面和備緊螺母下端面平行,且與備緊螺母的中軸線垂直線平行,其特征在于I、壓緊螺母壓緊面端即壓緊螺母下端的內螺紋內徑小于壓緊螺母上端的內螺紋內徑,即壓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上時,壓緊螺母上端面與壓緊螺母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中軸線的夾角;而壓緊螺母壓緊面即壓緊螺母下端面與壓緊螺母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中軸線的夾角。2、壓緊螺母壓緊面端即壓緊螺母下端的內螺紋內徑大于壓緊螺母上端的內螺紋內徑,即壓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下時,壓緊螺母上端面與壓緊螺母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中軸線的夾角,而壓緊螺母壓緊面即壓緊螺母下端面與壓緊螺母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中軸線的夾角。3、壓緊螺母內螺紋和備緊螺母內螺紋均為管螺紋,因此壓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上或朝下與備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上或朝下安裝可以組合成四種結構(A)壓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上,備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下;(B)壓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上,備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上;(C)壓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下,備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下;[0011](D)壓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下,備緊螺母內螺紋大口朝上。4、還有兩種結構是壓緊螺母和備緊螺母分別為直螺紋和管螺紋的組合(A)壓緊螺母為直螺紋、備緊螺母為管螺紋;(B)壓緊螺母為管螺紋、備緊螺母為直螺紋。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I、現(xiàn)有的抗震防松螺母除了日本Hard lock公司的“絕不松動的螺絲”能做到絕不松動外,沒有再發(fā)現(xiàn)有同類效果的抗震防松螺母,主要是其結構原因。2、本發(fā)明與日本Hard lock公司的“絕不松動的螺絲”相比,沒有偏心錐面的加工難度,相對加工比較容易。3、相對于日本Hard lock公司的“絕不松動的螺絲”只有兩個螺帽各一個的螺紋面被擠住形成鎖定而不能旋轉松動,本發(fā)明的兩個螺帽各有一個螺紋面被擠住,另在被擠住的螺紋面對面各有一個螺紋點具有咬住螺紋桿的螺紋作用,因此本發(fā)明的鎖定而不松動效果明顯要好于日本Hard lock公司的“絕不松動的螺絲”。
圖I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安裝示意圖;圖2是圖I所示實施例中壓緊螺母(管螺紋內徑上大下小)剖面示意圖;圖3是圖I所示實施例中壓緊螺母(管螺紋內徑上小下大)剖面示意圖;圖4是圖I所示實施例中備緊螺母(管螺紋內徑上大下小)剖面示意圖;圖5是圖I所示實施例中備緊螺母(管螺紋內徑上小下大)剖面示意圖;圖6是圖I所示實施例中A結構剖面示意圖;圖7是圖I所示實施例中B結構剖面示意圖;圖8是圖I所示實施例中C結構剖面示意圖;圖9是圖I所示實施例中D結構剖面示意圖。圖1-9中1、被螺母壓緊面 2、壓緊螺母 3、壓緊螺母壓緊面 4、備緊螺母下端面 5、螺桿段 6、螺絲桿段 7、備緊螺母 8、備緊螺母上端面 9、壓緊螺母上端面 10、壓緊螺母最高點 U、備緊螺母內螺紋12、壓緊螺母內螺紋。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I一9所示的實施例中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包括一個與被螺母壓緊面I相接觸的壓緊螺母2和一個壓在壓緊螺母2之上的備緊螺母7 ;壓緊螺母2為六角螺母,其內螺紋為一端稍大另一端稍小的管螺紋結構,壓緊螺母壓緊面3和壓緊螺母上端面9均與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垂直線不平行但傾斜方向完全一致,且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垂直線夾角比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垂直線夾角大即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斜率較壓緊螺母壓緊面3斜率要大;備緊螺母7為六角螺母,其內螺紋為一端稍大另一端稍小的管螺紋結構,備緊螺母上端面8和備緊螺母下端面4平行,且與備緊螺母7的中軸線垂直線平行,其特征在于I、壓緊螺母壓緊面3端即壓緊螺母2下端的內螺紋內徑小于壓緊螺母2上端的內螺紋內徑,即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上時,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而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2、壓緊螺母壓緊面3端即壓緊螺母2下端的內螺紋內徑大于壓緊螺母2上端的內螺紋內徑,即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下時,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而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3、壓緊螺母內螺紋12和備緊螺母內螺紋11均為管螺紋,因此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上或朝下與備緊螺母內螺紋11大口朝上或朝下安裝可以組合成四種結構(A)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上,備緊螺母內螺紋11大口朝下當壓緊螺母2擰到底即帶斜的壓緊螺母壓緊面3完全緊貼在被螺母壓緊面I時,因為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靠近最高點區(qū)的內螺紋即大口處的內螺紋將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而其小口處內螺紋則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壓緊螺母最高點10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另一側的內螺紋則剛好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此時在壓緊螺母2上端擰上備緊螺母7,并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緊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備緊螺母下端面4接觸并擠壓在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斜度較大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不接觸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以外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從而使備緊螺母7的擠壓力將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小口處內螺紋更緊緊地貼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另一側的內螺紋更緊更有力地緊貼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也使壓緊螺母壓緊面3更緊更有力地緊壓在被螺母壓緊面I上,從而使壓緊螺母2兩對稱側的螺紋緊緊地壓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無法旋轉松動;在備緊螺母7的旋轉擠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同時,受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反作用力作用,備緊螺母7也被擠頂使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備緊螺母7大口處內螺紋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同時,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備緊螺母7小口處內螺紋也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且以備緊螺母7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點的另一側的備緊螺母內螺紋11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備緊螺母7也無法旋轉松動;在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受到被螺母壓緊面I的振動等作用力時,使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與螺絲桿段6的螺紋擠咬緊貼的部位受力咬合得更緊更有力,從而能在振動環(huán)境中不發(fā)生松動。(B)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上,備緊螺母內螺紋11大口朝上當壓緊螺母2擰到底即帶斜的壓緊螺母壓緊面3完全緊貼在被螺母壓緊面I時,因為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靠近最高點區(qū)的內螺紋即大口處的內螺紋將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而其小口處內螺紋則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壓緊螺母最高點10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另一側的內螺紋則剛好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此時在壓緊螺母2上端擰上備緊螺母7,并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緊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備緊螺母下端面4接觸并擠壓在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斜度較大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不接觸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以外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從而使備緊螺母7的擠壓力將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小口處內螺紋更緊緊地貼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另一側的內螺紋更緊更有力地緊貼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也使壓緊螺母壓緊面3更緊更有力地緊壓在被螺母壓緊面I上,從而使壓緊螺母2兩對稱側的螺紋緊緊地壓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無法旋轉松動;在備緊螺母7的旋轉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同時,受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反作用力作用,備緊螺母7也被擠頂使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備緊螺母內螺紋11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同時,以備緊螺母7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點另一側的備緊螺母7大口處內螺紋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而該側的備緊螺母7小口處內螺紋即靠近備緊螺母下端面4的小口處內螺紋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備緊螺母7也無法旋轉松動;在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受到被螺母壓緊面I的振動等作用力時,使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與螺絲桿段6的螺紋擠咬緊貼的部位受力咬合得更緊更有力,從而能在振動環(huán)境中不發(fā)生松動。(C)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下,備緊螺母內螺紋11大口朝下當壓緊螺母2擰到底即帶斜的壓緊螺母壓緊面3完全緊貼在被螺母壓緊面I時,因為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內螺紋將剛好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壓緊螺母最高點10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另一側的大口處內螺紋則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小口處內螺紋則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此時在壓緊螺母2上端擰上備緊螺母7,并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緊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只接觸并擠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使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內螺紋完全緊壓在螺紋桿段6的螺紋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斜度較大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不接觸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以外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從而使備緊螺母7的擠壓力將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內螺紋更緊更有力地緊貼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也使壓緊螺母壓緊面3更緊更有力地緊壓在被螺母壓緊面I上,而且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另一側的壓緊螺母2小口處內螺紋更緊緊地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壓緊螺母2兩對稱側的螺紋緊緊地壓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無法旋轉松動;在備緊螺母7的旋轉擠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同時,受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反作用力作用,備緊螺母7也被擠頂使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備緊螺母7大口處內螺紋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同時,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備緊螺母7小口處內螺紋也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且以備緊螺母7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點的另一側的備緊螺母內螺紋11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備緊螺母7也無法旋轉松動;在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受到被螺母壓緊面I的振動等作用力時,使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與螺絲桿段6的螺紋擠咬緊貼的部位受力咬合得更緊更有力,從而能在振動環(huán)境中不發(fā)生松動。(D)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下,備緊螺母內螺紋11大口朝上當壓緊螺母2擰到底即帶斜的壓緊螺母壓緊面3完全緊貼在被螺母壓緊面I時,因為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內螺紋將剛好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壓緊螺母最高點10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另一側的大口處內螺紋則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小口處內螺紋則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此時在壓緊螺母2上端擰上備緊螺母7,并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緊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只接觸并擠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使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內螺紋完全緊壓在螺紋桿段6的螺紋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斜度較大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不接觸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以外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從而使備緊螺母7的擠壓力將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內螺紋更緊更有力地緊貼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也使壓緊螺母壓緊面3更緊更有力地緊壓在被螺母壓緊面I上,而且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另一側的壓緊螺母2小口處內螺紋更緊緊地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壓緊螺母2兩對稱側的螺紋緊緊地壓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無法旋轉松動;在備緊螺母7的旋轉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同時,受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反作用力作用,備緊螺母7也被擠頂使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備緊螺母內螺紋11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同時,以備緊螺母7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點另一側的備緊螺母7大口處內螺紋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而該側的備緊螺母7小口處內螺紋即靠近備緊螺母下端面4的小口處內螺紋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備緊螺母7也無法旋轉松動;在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受到被螺母壓緊面I的振動等作用力時,使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與螺絲桿段6的螺紋擠咬緊貼的部位受力咬合得更緊更有力,從而能在振動環(huán)境中不發(fā)生松動。
權利要求1.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包括一個與被螺母壓緊面(I)相接觸的壓緊螺母(2)和一個壓在壓緊螺母(2)之上的備緊螺母(7);壓緊螺母(2)為六角螺母,其內螺紋為一端稍大另一端稍小的管螺紋結構,壓緊螺母壓緊面(3)和壓緊螺母上端面(9)均與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垂直線不平行但傾斜方向完全一致,且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垂直線夾角比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垂直線夾角大即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斜率較壓緊螺母壓緊面(3)斜率要大;備緊螺母(7)為六角螺母,其內螺紋為一端稍大另一端稍小的管螺紋結構,備緊螺母上端面(8)和備緊螺母下端面(4)平行,且與備緊螺母(7)的中軸線垂直線平行,其特征在于壓緊螺母壓緊面(3)端的內螺紋內徑小于壓緊螺母(2)上端的內螺紋內徑,即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上時,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而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壓緊螺母壓緊面(3)端的內螺紋內徑大于壓緊螺母(2)上端的內螺紋內徑,即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下時,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而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其特征在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和備緊螺母內螺紋(11)均為管螺紋,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上,備緊螺母內螺紋(11)大口朝下當壓緊螺母(2)擰到底即帶斜的壓緊螺母壓緊面(3)完全緊貼在被螺母壓緊面(I)時,因為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靠近最高點區(qū)的內螺紋即大口處的內螺紋將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而其小口處內螺紋則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壓緊螺母最高點(10)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另一側的內螺紋則剛好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此時在壓緊螺母(2)上端擰上備緊螺母(7),并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緊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備緊螺母下端面(4)接觸并擠壓在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斜度較大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不接觸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以外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從而使備緊螺母(7)的擠壓力將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小口處內螺紋更緊緊地貼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另一側的內螺紋更緊更有力地緊貼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也使壓緊螺母壓緊面(3)更緊更有力地緊壓在被螺母壓緊面(I)上,從而使壓緊螺母(2)兩對稱側的螺紋緊緊地壓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無法旋轉松動;在備緊螺母(7)的旋轉擠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同時,受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反作用力作用,備緊螺母(7)也被擠頂使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備緊螺母(7)大口處內螺紋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同時,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備緊螺母(7)小口處內螺紋也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且以備緊螺母(7)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點的另一側的備緊螺母內螺紋(11)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備緊螺母(7 )也無法旋轉松動;在壓緊螺母(2 )和備緊螺母(7 )受到被螺母壓緊面(I)的振動等作用力時,使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與螺絲桿段(6)的螺紋擠咬緊貼的部位受力咬合得更緊更有力,從而能在振動環(huán)境中不發(fā)生松動。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其特征在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和備緊螺母內螺紋(11)均為管螺紋,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上,備緊螺母內螺紋(11)大口朝上當壓緊螺母(2)擰到底即帶斜的壓緊螺母壓緊面(3)完全緊貼在被螺母壓緊面(I)時,因為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靠近最高點區(qū)的內螺紋即大口處的內螺紋將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而其小口處內螺紋則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壓緊螺母最高點(10)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另一側的內螺紋則剛好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此時在壓緊螺母(2)上端擰上備緊螺母(7),并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緊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備緊螺母下端面(4)接觸并擠壓在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斜度較大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不接觸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以外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從而使備緊螺母(7)的擠壓力將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小口處內螺紋更緊緊地貼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另一側的內螺紋更緊更有力地緊貼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也使壓緊螺母壓緊面(3)更緊更有力地緊壓在被螺母壓緊面(I)上,從而使壓緊螺母(2 )兩對稱側的螺紋緊緊地壓咬在螺絲桿段(6 )的螺紋上而無法旋轉松動;在備緊螺母(7)的旋轉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同時,受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反作用力作用,備緊螺母(7)也被擠頂使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備緊螺母內螺紋(11)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同時,以備緊螺母(7)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點另一側的備緊螺母(7 )大口處內螺紋遠離螺絲桿段(6 )的螺紋,而該側的備緊螺母(7 )小口處內螺紋即靠近備緊螺母下端面(4)的小口處內螺紋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備緊螺母(7)也無法旋轉松動;在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受到被螺母壓緊面(I)的振動等作用力時,使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與螺絲桿段(6)的螺紋擠咬緊貼的部位受力咬合得更緊更有力,從而能在振動環(huán)境中不發(fā)生松動。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其特征在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和備緊螺母內螺紋(11)均為管螺紋,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下,備緊螺母內螺紋(11)大口朝下當壓緊螺母(2)擰到底即帶斜的壓緊螺母壓緊面(3)完全緊貼在被螺母壓緊面(I)時,因為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內螺紋將剛好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壓緊螺母最高點(10)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另一側的大口處內螺紋則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小口處內螺紋則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此時在壓緊螺母(2)上端擰上備緊螺母(7),并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緊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只接觸并擠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使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內螺紋完全緊壓在螺紋桿段(6)的螺紋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斜度較大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不接觸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以外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從而使備緊螺母(7)的擠壓力將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內螺紋更緊更有力地緊貼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也使壓緊螺母壓緊面(3 )更緊更有力地緊壓在被螺母壓緊面(I)上,而且以壓緊螺母(2 )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另一側的壓緊螺母(2)小口處內螺紋更緊緊地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壓緊螺母(2)兩對稱側的螺紋緊緊地壓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無法旋轉松動;在備緊螺母(7)的旋轉擠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同時,受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反作用力作用,備緊螺母(7)也被擠頂使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備緊螺母(7)大口處內螺紋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同時,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備緊螺母(7)小口處內螺紋也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且以備緊螺母(7)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點的另一側的備緊螺母內螺紋(11)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備緊螺母(7 )也無法旋轉松動;在壓緊螺母(2 )和備緊螺母(7 )受到被螺母壓緊面(I)的振動等作用力時,使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與螺絲桿段(6)的螺紋擠咬緊貼的部位受力咬合得更緊更有力,從而能在振動環(huán)境中不發(fā)生松動。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其特征在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和備緊螺母內螺紋(11)均為管螺紋,壓緊螺母內螺紋(12)大口朝下,備緊螺母內螺紋(11)大口朝上當壓緊螺母(2)擰到底即帶斜的壓緊螺母壓緊面(3)完全緊貼在被螺母壓緊面(I)時,因為壓緊螺母壓緊面(3)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相等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所以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內螺紋將剛好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壓緊螺母最高點(10)以壓緊螺母(2)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另一側的大口處內螺紋則遠離螺絲桿段(6)的螺紋,小口處內螺紋則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此時在壓緊螺母(2)上端擰上備緊螺母(7),并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緊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垂直線的夾角,大于壓緊螺母內螺紋(12)中心錐面與壓緊螺母(2)中軸線的夾角,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只接觸并擠壓在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上,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使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內螺紋完全緊壓在螺紋桿段(6)的螺紋上,因為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斜度較大使備緊螺母下端面(4)不接觸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以外的壓緊螺母上端面(9),從而使備緊螺母(7)的擠壓力將壓緊螺母最高點(10)側的內螺紋更緊更有力地緊貼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也使壓緊螺母壓緊面(3 )更緊更有力地緊壓在被螺母壓緊面(I)上,而且以壓緊螺母(2 )的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另一側的壓緊螺母(2)小口處內螺紋更緊緊地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壓緊螺母(2)兩對稱側的螺紋緊緊地壓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而無法旋轉松動;在備緊螺母(7)的旋轉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區(qū)的同時,受壓緊螺母上端面(9)的反作用力作用,備緊螺母(7)也被擠頂使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 )側的備緊螺母內螺紋(11)完全緊壓在螺絲桿段(6 )的螺紋上,同時,以備緊螺母(7 )中軸線為中心對稱線的擠壓壓緊螺母最高點(10)的備緊螺母下端面(4)擠壓點另一側的備緊螺母(7 )大口處內螺紋遠離螺絲桿段(6 )的螺紋,而該側的備緊螺母(7 )小口處內螺紋即靠近備緊螺母下端面(4)的小口處內螺紋緊咬在螺絲桿段(6)的螺紋上,從而使備緊螺母(7)也無法旋轉松動;在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受到被螺母壓緊面(I)的振動等作用力時,使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與螺絲桿段(6)的螺紋擠咬緊貼的部位受力咬合得更緊更有力,從而能在振動環(huán)境中不發(fā)生松動。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其特征在于壓緊螺母(2)和備緊螺母(7)分別為直螺紋和管螺紋的組合 壓緊螺母(2)為直螺紋、備緊螺母(7)為管螺紋; 壓緊螺母(2)為管螺紋、備緊螺母(7)為直螺紋。
專利摘要壓頂式抗震防松螺帽,包括一個壓緊螺母和一個壓在壓緊螺母之上的備緊螺母;壓緊螺母為六角螺母,其內螺紋為一端稍大另一端稍小的管螺紋結構,壓緊螺母壓緊面和壓緊螺母上端面均與壓緊螺母的中軸線垂直線不平行但傾斜方向完全一致,且壓緊螺母上端面與壓緊螺母的中軸線垂直線夾角比壓緊螺母壓緊面與壓緊螺母的中軸線垂直線夾角大即壓緊螺母上端面的斜率較壓緊螺母壓緊面斜率要大;備緊螺母為六角螺母,其內螺紋為一端稍大另一端稍小的管螺紋結構,備緊螺母上端面和備緊螺母下端面平行,且與備緊螺母的中軸線垂直線平行。
文檔編號F16B37/04GK202811779SQ20122055495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27日
發(fā)明者魏伯卿 申請人:魏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