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總的發(fā)明構思的示范性實施例涉及一種用于將顯示裝置固定到墻壁的支 承器件。
背景技術:
顯示裝置在諸如電視機或計算機監(jiān)視器的屏幕上顯示圖像。顯示裝置可以包括陰 極射線管(CRT)顯示器、液晶顯示器(LCD)和等離子體顯示面板(PDP)。作為平板顯示器的IXD和PDP厚度薄,因此IXD和PDP可以安裝到墻壁以實現(xiàn)更 有效的空間利用。為此,已經(jīng)發(fā)展了用于將顯示裝置安裝到墻壁的各種支承器件。支承器件可以將給一個或多個顯示裝置固定到墻壁。支承器件以最大精確性安裝 到墻壁以相對于墻壁精確地布置顯示裝置。具體地,相鄰顯示裝置之間的精確布置通過支 承器件來實現(xiàn)。然而,當支承器件安裝到墻壁時,可能發(fā)生安裝誤差。此外,當使用支承器件將一 個或多個顯示裝置固定到墻壁時,可能發(fā)生組裝誤差。
發(fā)明內容
總發(fā)明構思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其可以調整顯示裝置的位置。總發(fā)明構思的另一特征紫玉提供一種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其可以使顯示裝置能 容易地替換或維修??偘l(fā)明構思的其它特征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闡述,并將從該描述變得部分顯 然,或者可以通過實踐總發(fā)明構思而習知。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的一個特征,用于將顯示裝置固定到墻壁的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 包括第一支承單元,耦接到該顯示裝置;第二支承單元,固定到墻壁使得第二支承單元耦 接到第一支承單元;以及位置調整單元,用于沿三個軸方向移動該顯示裝置。位置調整單元可以包括用于在水平軸方向上移動該顯示裝置的第一位置調整單兀。第一位置調整單元可以包括設置在第一支承單元處的鉤和設置在第二支承單元 處的上支承部件,鉤可以鉤住支承部件使得鉤沿支承部件滑動。位置調整單元可以包括用于在垂直軸方向上移動顯示裝置的第二位置調整單元。第二位置調整單元可以包括固定到顯示裝置的第一耦接螺釘以及用于移動第一 耦接螺釘?shù)牡谝徽{整螺釘。第一支承單元可以包括垂直軸長孔,第一耦接螺釘在垂直軸長孔中沿垂直軸方向 移動。位置調整單元可以包括用于沿高度軸方向移動顯示裝置的第三位置調整單元。第三位置調整單元可以包括用于支承第一支承單元的支承部件和用于移動支承部件的第二調整螺釘。第二支承單元可以包括高度軸長孔,支承部件在該高度軸長孔中沿高度軸方向移 動。第一支承單元可以包括具有開口的鉤以及用于封閉該開口的至少一部分的防分 離部件。支承器件可以包括用于支承多個顯示裝置的多個支承器件,顯示裝置之間的高度 差異可以通過位置調整單元來調整。支承器件還可以包括用于沿水平軸方向連接支承器件的水平軸連接單元。水平軸連接單元可以沿水平軸方向以預定間隔維持多個第二支承單元。支承器件還可以包括用于沿垂直軸方向布置支承器件的垂直軸連接單元。垂直軸連接單元可以沿垂直軸方向以預定間隔維持多個第二支承單元。支承器件還可以包括支承件,支承件用于支承第一支承單元使得在顯示裝置旋轉 的情形下預定距離保持在顯示裝置與墻壁之間。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的另一特征,用于將顯示裝置固定到墻壁的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 包括第一支承單元,耦接到該顯示裝置;第二支承單元,第一支承單元可旋轉地耦接到該 第二支承單元;以及支承件,選擇性地耦接到第一支承單元以調整顯示裝置與墻壁之間的 距離。支承件可以可旋轉地設置在第二支承單元處。支承件可以支承第一支承單元使得在顯示裝置旋轉的狀態(tài)下預定距離保持在顯 示裝置與墻壁之間。支承器件還可以包括用于沿三個軸方向移動顯示裝置的位置調整單元。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的另一特征,多個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包括多個第一支承單元, 耦接到顯示裝置;多個第二支承單元,耦接到第一支承單元以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將顯示裝 置布置在墻壁上;以及多個位置調整單元,用于調整顯示裝置之間的高度差異。在另一特征中,用于支承多個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包括結合單元,耦接到多個顯 示裝置和墻壁以將多個顯示裝置依靠墻壁支承在第一位置;以及至少一個位置調整單元, 耦接到該結合單元以將多個顯示裝置當中的至少一個顯示裝置定位在不同于第一位置的 第二位置以定義墻壁和顯示裝置的后部之間的開口。
從以下結合附圖對示范性實施例的描述,總發(fā)明構思的這些和/或其它特征將變 得明顯并更易于理解,附圖中圖1是透視圖,示出耦接到顯示裝置之前的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第 一支承單元;圖2是剖視圖,示出第一支承單元與顯示裝置之間的耦接;圖3是透視圖,示出耦接到墻壁之前的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第二支 承單元;圖4是平面圖,示出第二支承單元與墻壁之間的耦接;圖5是正視圖,示出安裝到墻壁的多個第二支承單元;
圖6是圖5的部分A的放大視圖,以分解透視圖示出水平軸連接單元;圖7是圖5的部分B的放大視圖,以分解透視圖示出垂直軸連接單元;圖8是透視圖,示出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的顯示裝置與墻壁之間的耦 接;圖9是透視圖,示出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的防分離部件;圖10是正視圖,示出安裝到墻壁以構建視頻墻的多個顯示裝置;圖11是剖視圖,示出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使用第二位置調整單元的 微調整;圖12是平面圖,示出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的使用第一位置調整單元 和第三位置調整單元的微調整;圖13是正視圖,示出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的支承第一支承單元的支 承件;以及圖14是側視圖,示出支承第一支承單元的支承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xiàn)在詳細參照總發(fā)明構思的示范性實施例,其示例示于附圖中,附圖中相似的附 圖標記始終指示相似的元件。下面參照附圖描述示范性實施例以說明本發(fā)明總的發(fā)明構 )思ο圖1是透視圖,示出耦接到顯示裝置之前的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第 一支承單元。圖2是剖視圖,示出第一支承單元與顯示裝置之間的耦接。圖3是透視圖,示 出耦接到墻壁之前的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第二支承單元。圖4是平面圖,示 出第二支承單元與墻壁之間的耦接。如圖1至圖4所示,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可以包括第一支承單元10,耦接到顯示 裝置1 ;第二支承單元20,安裝到墻壁100 ;以及位置調整單元30、40和50,用于移動顯示裝置1。顯示裝置1可以在其后部2提供有多個孔加??准涌梢孕纬稍陲@示裝置1的后 部2的任意位置處。例如,如圖1所示,孔加可以形成為鄰近顯示裝置1的后部2的四個 角落。同時,顯示裝置1的孔加可以在顯示裝置1的后部2的任意位置處垂直地凹陷。 備選地,顯示裝置1可以包括根據(jù)視頻電子標準協(xié)會(VESA)墻壁安裝標準而形成在顯示裝 置1的后部2處的VESA孔。當使用這樣的VESA孔時,第一支承單元10可以固定到顯示裝 置1的后部2而不在顯示裝置1形成額外的孔。第一支承單元10可以包括第一支承框架11、多個第一耦接螺釘12和多個固定器 13。此外,第一支承單元10可以包括防分離部件14以及用于將防分離部件14固定到第一 支承框架11的固定螺釘15。第一支承框架11可以提供有多個垂直軸長孔11a。第一耦接螺釘12可以通過固 定器13和垂直軸長孔Ila耦接到顯示裝置1的孔加。結果,第一支承框架11可以通過第 一耦接螺釘12固定到顯示裝置1的后部2。固定器13可以大于垂直軸長孔11a。固定器13可以防止第一耦接螺釘12的后端12a穿過垂直軸長孔11a,使得第一耦接螺釘12可以在垂直軸長孔Ila中可移動。顯示裝 置1可以耦接到第一支承框架11,使得顯示裝置1可以通過第一耦接螺釘12和垂直軸長孔 Ila相對于第一支承框架11移動。參照圖3,第二支承單元20可以包括第二支承框架21和多個第二耦接螺釘22。第二支承框架21可以提供有多個耦接孔21a。第二耦接螺釘22可以通過耦接孔 2Ia耦接到墻壁100的多個墻壁孔100a,使得第二支承框架21安裝到墻壁100。墻壁孔IOOa 可以使用鉆孔機(未示出)或在墻壁形成墻壁孔IOOa的任何其它方法形成在墻壁100處。多個位置調整單元30、40和50可以配置來沿三個軸方向(X、Y和Z)移動顯示裝 置1。位置調整單元30、40和50可以包括第一位置調整單元30,用于在水平軸(X)方向 上移動顯示裝置1 ;第二位置調整單元40,用于在垂直軸(Y)方向上移動顯示裝置1 ;以及 第三位置調整單元50,用于在高度軸(Z)方向上移動顯示裝置1。第一位置調整單元30可以包括第一支承單元10的鉤31和第二支承單元20的上 支承部件32。鉤31可以形成在第一支承框架11的上側,上支承部件32可以形成在第二支承框 架21的上側。鉤31可以接合上支承部件32 (見圖8和圖9)以耦接到上支承部件32。在鉤31鉤住上支承部件32的狀態(tài)下,鉤31可以沿上支承部件32滑動,結果被第 一支承框架11支承的顯示裝置1可以在水平軸(X)方向上往復運動。因此,用戶或工程師 可以通過第一位置調整單元30在水平軸(X)方向上移動顯示裝置1以調整顯示裝置1的 位置。另一方面,第一支承框架11可以可樞轉地支承鉤31,使得顯示裝置1的一端可以 樞轉。也就是說,在鉤31被上支承部件32支承的情形下,第一支承框架11可以繞上支承 部件32旋轉,結果可以增大顯示裝置1的與鉤31相反的一側與墻壁100之間的距離(見 圖13和圖14)。第二支承框架21可以提供有支承件60以選擇性支承第一支承框架11。支承件 60可以包括可樞轉地安裝在第二支承框架21處的端部以將支承件擺動到沿水平軸(X)的 各個位置。用戶或工程師可以直立支承件60使得支承件60連接到第一支承框架11,且因 此,第一支承框架11被支承件60支承。此外,用戶或工程師可以折疊支承件60倚靠著第 二支承單元使得支承件60與第一支承框架11分離。因此,在支承件60處于折疊位置時第 一支承框架11不被支承件60支承。第二位置調整單元40可以包括第一耦接螺釘12和第一調整螺釘41。第一耦接螺釘12可以穿過固定器13可旋轉地插入到第一支承框架11的相應垂 直軸長孔Ila中。具體地,第一耦接螺釘12的后端1 可以由于固定器13而從垂直軸長 孔Ila突出。后端1 可以被第一調整螺釘41支承。第一調整螺釘41可以螺紋耦接到第一支承框架11以在正向或反向轉動時移動。 例如,如圖1所示,第一調整螺釘41被垂直地安裝以在垂直軸(Y)方向上移動。此外,第一 調整螺釘41可以提供在第一支承框架11的每側處。第一調整螺釘41的上端41a可以支承第一耦接螺釘12的后端12a。由于第一耦 接螺釘12耦接到顯示裝置1,所以第一耦接螺釘12可以與顯示裝置1 一起移動。第一調整 螺釘41可以擠壓第一耦接螺釘12或者可以與第一耦接螺釘12分離以移動顯示裝置1。
用戶或工程師可以沿正向旋轉第一調整螺釘41使得第一調整螺釘41的上端41a 經(jīng)由固定器13擠壓第一耦接螺釘12的后端12a。結果,第一耦接螺釘12可以沿相應的垂 直軸長孔Ila向上移動。當用戶或工程師沿反向旋轉第一調整螺釘41時,第一調整螺釘41的上端41a可 以與第一耦接螺釘12的后端1 分離。因此,第一耦接螺釘12可以由于顯示裝置1的重 量而沿相應垂直軸長孔Ila向下移動,從而第一耦接螺釘12的后端1 可以支承在第一調 整螺釘41的上端41a處。結果,第一調整螺釘41可以在垂直軸(Y)方向上移動顯示裝置1以調整顯示裝置 1的位置。現(xiàn)在參照圖3,第三位置調整單元50可包括支承部件32和33、第二調整螺釘51 和防移動彈簧52。支承部件32和33可以包括設置在第二支承框架21的上側的上支承部件32和設 置在第二支承框架21的下側的下支承部件33。支承托架21c可以耦接到支承框架以支承 支承部件32和33,如下面更詳細地討論的那樣。第一支承單元10的鉤31可以鉤住上支承 部件32。第一支承框架11可以被下支承部件33簡單地支承。上支承部件32和下支承部 件33彼此相同,除了其安裝位置之外。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將使用術語“支承部件32和 33”,只要上支承部件32和下支承部件33沒有被特別地彼此區(qū)分。支承部件32和33可以可移動地安裝在第二支承框架21處。支承部件32和33 的相反末端可以插入到支承托架21c的高度軸長孔21b中。由支承托架定義的高度軸長孔 21b允許支承部件32和33在高度軸(Z)方向上在支承框架21與支承托架21c之間移動, 如下面論述的那樣。此外,支承部件32和33可以形成為圓柱形,但不限于此。第二調整螺釘51可以設置為穿過支承托架21c中的孔以沿正向或反向旋轉。例 如,如圖3所示,第二調整螺釘51可以設置為沿正反方向移動。基于第二調整螺釘51的操作,支承部件32和33可以在高度軸(Z)方向上調整。 具體地,防移動彈簧設置在支承托架21c與支承部件32和33之間。第二調整螺釘51可以 設置為穿過彈簧52并耦接到與支承部件32和33之一對應的螺紋槽32a。此時,防移動彈 簧52可以彈性地支承支承部件32和33之一使得第二調整螺釘51螺紋耦接到支承部件32 和33中的對應一個的螺紋槽32a。彈簧52將支承部件32和33偏置在第一穩(wěn)態(tài)位置。當?shù)诙{整螺釘51沿第一方向例如正向旋轉時,彈簧52壓縮,并沿高度軸(Z)方 向在第一方向上移動支承部件32和33。替代地,當?shù)诙{整螺釘51沿第二方向例如反向 旋轉時,彈簧52放松并沿高度軸(Z)方向在第二方向上移動支承部件32和33,使得支承部 件可以返回到穩(wěn)態(tài)位置。因而,支承部件32和33可通過第二調整螺釘51沿正向或反向的 旋轉而在高度軸(Z)方向上沿高度軸長孔21b往復移動。通過上支承部件32的移動,顯示 裝置1的上側可以沿高度軸(Z)方向移動。通過下支承部件33的移動,顯示裝置1的下側 可以沿高度軸(Z)方向移動。圖5是正視圖,示出安裝到墻壁以構造視頻墻的多個第二支承單元。圖6是圖5 的部分A的放大圖,以分解透視圖示出水平軸連接單元。圖7是圖5的部分B的放大圖,以 分解透視圖示出垂直軸連接單元。如圖1至圖14所示,可以提供多個顯示裝置1以構造視頻墻。為此,多個第二支承單元20可以安裝在墻壁100上。例如,如圖5所示,第二支承單元20可以設置成2X2 的矩陣。然而,可以理解,第二支承單元20可以以各種不同的矩陣設置。第二支承單元20可以在水平軸(X)方向上或者在垂直軸(Y)方向上彼此連接。具 體地,第二支承單元20可以以規(guī)則的間隔布置。為此,可以提供水平軸連接單元70和垂直 軸連接單元80。參照圖6,水平軸連接單元70可以包括板(plate)71以及固定板71的板固定螺釘 72。板71可以具有規(guī)則的長度使得可以規(guī)則地維持相鄰第二支承框架21之間的距 離。板71的左端可以通過相應的一個板固定螺釘72而固定到左邊的一個第二支承框架21。 板71的右端可以通過相應的一個板固定螺釘72而固定到右邊的一個第二支承框架21。結 果,第二支承框架21可以在水平軸(X)方向上以規(guī)則的間隔布置。參照圖7,垂直軸連接單元80可以包括垂直軸接收部件81和垂直軸插入部件82。垂直軸接收部件81可以形成在相應的一個第二支承框架21的上部,垂直軸插入 部件82可以形成在相應的一個第二支承框架21的下部。當沿垂直軸(Y)方向安裝多個第 二支承框架21時,上面的一個第二支承框架21的垂直軸插入部件82可以插入到下面的一 個第二支承框架21的垂直軸接收部件81中。結果,第二支承框架21可以在垂直軸(Y)方 向上以規(guī)則間隔布置。下面將描述使用具有上述構造的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將顯示裝置固定到墻壁的 工藝。圖8是透視圖,示出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的顯示裝置與墻壁之間的耦 接。圖9是透視圖,示出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的防分離部件。如圖1至圖9所示,第一支承單元10可以耦接到第二支承單元20以將顯示裝置 1固定到墻壁。更具體地,第一支承單元10的鉤31可以在其下側提供有開口 31a,第一支承單元 10的鉤31可以通過開口 31a鉤住第二支承單元20的上支承部件32。顯示裝置1可以利 用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簡單地固定到墻壁100。同時,在鉤31鉤住上支承部件32的情形下,鉤31可以通過開口 31a從上支承部 件32容易地分離。可以提供防分離部件14以防止鉤31從上支承部件32分離。更具體地, 防分離部件14可以通過固定螺釘15固定到第一支承框架11。防分離部件14可以設置在 上支承框架32的底部以封閉鉤31的開口 31a的至少一部分。由于通過防分離部件14防 止鉤31從上支承部件32分離,所以防止了顯示裝置1由于外部沖擊而從墻壁100落下。圖10是正視圖,示出安裝到墻壁的多個顯示裝置。圖11是剖視圖,示出根據(jù)總發(fā) 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使用第二位置調整單元的微調整。圖12是平面圖,示出根據(jù)總發(fā)明 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使用第一位置調整單元和第三位置調整單元的微調整。如圖1至圖12所示,多個顯示裝置1可以通過多個支承器件固定到墻壁以構造視 頻墻。然而,由于第一支承單元10耦接到顯示裝置1時導致的組裝公差、第二支承單元20 安裝到墻壁100時導致的組裝公差、或者利用水平軸連接單元70和垂直軸連接單元80水 平地和垂直地布置第二支承單元20時導致的誤差,顯示裝置1可能未對準。在至少一個示 范性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可以使用位置調整單元30、40和50正確地對準。
第一位置調整單元30可以沿水平軸(X)方向移動顯示裝置1。第一位置調整單元 30可以包括第一支承單元10的鉤31和第二支承單元20的上支承部件32。鉤31可以沿 上支承部件32滑動。因此,用戶或工程師可以在水平軸⑴方向上推或拉顯示裝置1以在 水平軸(X)方向上移動顯示裝置1并由此改變顯示裝置1的位置。因而,第一位置調整單 元30可以調整顯示裝置1的水平布置。此外,第二位置調整單元40可以在垂直軸(Y)方向上移動顯示裝置1。第二位置 調整單元40可以包括第一耦接螺釘12和第一調整螺釘41。第一調整螺釘41可以移動耦 接到顯示裝置1的第一耦接螺釘12。因此,用戶或工程師可以沿正向或反向旋轉第一調整 螺釘41以在垂直軸(Y)方向上移動顯示裝置1并由此改變顯示裝置1的位置。因而,第二 位置調整單元40可以調整顯示裝置1的垂直布置。此外,第三位置調整單元50可以在高度軸(Z)方向上移動顯示裝置1。第三位置 調整單元50可以包括支承部件32和33以及第二調整螺釘51。第二調整螺釘51可以在高 度軸(Z)方向上移動支承部件32和33。因此,用戶或工程師可以沿正向或反向旋轉第二調 整螺釘51以在高度軸(Z)方向上移動顯示裝置1并由此改變顯示裝置1的位置。因而,第 三位置調整單元50可以調整顯示裝置1之間的高度差異。圖13是正視圖,示出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一示范性實施例的支承第一支承單元的支 承件。圖14是側視圖,示出支承第一支承單元的支承件。參照圖13和圖14,根據(jù)總發(fā)明構思的支承器件可以支承多個顯示裝置。圖13和 圖14中示出的至少一個示范性實施例可以以垂直方式布置多個顯示裝置1,一個顯示裝置 1位于另一個之上。如上面詳細論述的那樣,多個第一支承單元10能夠耦接到多個第二支 承單元20以將多個顯示裝置1依靠墻壁100支承在第一位置。分別耦接第一支承單元10 或第二支承單元20的至少一個位置調整單元30、40和/或50可以將顯示裝置1之一移動 到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例如,第一支承單元10包括的鉤31與第二支承單元20包括的上支承部件32的 組合提供了樞轉位置調整單元30。因而,顯示裝置1的一側可以樞轉,使得顯示裝置1可以 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調整,如圖10-14所示。當顯示裝置1從第一位置調整到第二位置 時,位于樞軸轉動單元附近的開口增大以提供工作空間(S)。當操縱第二位置調整單元40以在垂直軸(Y)方向上移動上面的顯示裝置1時,工 作空間( 可能不被下面的顯示裝置1確保。此外,當下面的顯示裝置1從墻壁100分離 以替換或維修下面的顯示裝置1時,工作空間可能不被上面的顯示裝置1確保。因而,可以 提供支承件60以維持每個顯示裝置1與墻壁100之間的距離。支承件60可以樞轉地安裝到第二支承框架21。在顯示裝置1的旋轉之后,支承件 60可以被直立以支承第一支承框架11。因而,工作空間S可以提供在相應的顯示裝置1與 墻壁100之間。用戶或工程師可以操縱第二調整螺釘41以沿垂直軸(Y)方向移動上面的顯示裝 置1并將下面的顯示裝置1從墻壁分離。同時,纜線可以通過工作空間S連接到上面的顯示裝置1的后部2,或者上面的顯 示裝置1可以通過工作空間S維修,而不用分離上面的顯示裝置1。從上面的描述顯見,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可以通過微調整精確地對準顯示裝置并調整顯示裝置之間的高度差異。此外,顯示裝置可以容易地分離和替換或維修,從而減少了顯示裝置的管理費用。盡管已經(jīng)示出并描述了本總的發(fā)明構思的幾個示范性實施例,但是本領域技術人 員將理解,可以在這些示范性實施例中進行改變而不背離總發(fā)明構思的原理和思想,總發(fā) 明構思的范圍由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定義。
權利要求
1.一種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用于將所述顯示裝置固定到墻壁,該支承器件包括第一支承單元,耦接到所述顯示裝置;第二支承單元,固定到所述墻壁使得所述第二支承單元耦接到所述第一支承單元;以及位置調整單元,用于沿三個軸方向移動所述顯示裝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器件,其中所述位置調整單元包括用于沿水平軸方向移 動所述顯示裝置的第一位置調整單元。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支承器件,其中所述第一位置調整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 支承單元處的鉤和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承單元處的上支承部件,且所述鉤鉤住所述上支承部件使得所述鉤沿所述上支承部件可滑動。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支承器件,其中所述位置調整單元包括用于在垂直軸方向上 移動所述顯示裝置的第二位置調整單元。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支承器件,其中所述第二位置調整單元包括固定到所述顯示 裝置的第一耦接螺釘以及用于移動所述第一耦接螺釘?shù)牡谝徽{整螺釘。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支承器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單元包括垂直軸長孔,所述第 一耦接螺釘在該垂直軸長孔中沿所述垂直軸方向移動。
7.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支承器件,其中所述位置調整單元包括用于沿高度軸方向移 動所述顯示裝置的第三位置調整單元。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支承器件,其中所述第三位置調整單元包括用于支承所述第 一支承單元的支承部件和用于移動所述支承部件的第二調整螺釘。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支承器件,其中所述第二支承單元包括高度軸長孔,所述支 承部件在該高度軸長孔中沿所述高度軸方向移動。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器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單元包括具有開口的鉤以及 用于封閉該開口的至少一部分的防分離部件。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器件,其中所述支承器件包括用于支承多個顯示裝置 的多個支承器件,且所述顯示裝置之間的高度差異通過所述位置調整單元來調整。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支承器件,還包括用于沿水平軸方向連接所述支承器件的 水平軸連接單元。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支承器件,還包括用于沿垂直軸方向布置所述支承器件的 垂直軸連接單元。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器件,還包括支承件,所述支承件用于支承所述第一支 承單元使得在所述顯示裝置旋轉的情形下預定距離保持在所述顯示裝置與所述墻壁之間。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支承器件,其中所述支承件可旋轉地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承 單元處使得所述支承件選擇性地耦接到所述第一支承單元。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的支承器件,用于將顯示裝置固定到墻壁,該支承器件包括第一支承單元,耦接到顯示裝置;第二支承單元,固定到墻壁使得第二支承單元耦接到第一支承單元;以及位置調整單元,用于沿三個軸方向移動顯示裝置。
文檔編號F16M11/06GK102121559SQ20101061008
公開日2011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月7日
發(fā)明者申正浩, 金泰星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