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用于向力傳遞構件施加張力的拉緊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784454閱讀:33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用于向力傳遞構件施加張力的拉緊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向力傳遞構件施加規(guī)定張力的拉緊器,所述力傳遞構件包括驅動載于例如四輪車及二輪車等車輛上的發(fā)動機凸輪軸的鏈條或牙輪皮帶等。
背景技術
即使鏈條及牙輪皮帶在使用中因拉長、磨損而松馳,拉緊器可使其本體保持一定的張力。傳統(tǒng)的一般拉緊器具有外殼、具有公螺紋的第1軸構件,具有與該第1軸的公螺紋螺合的母螺紋的第2軸構件,對第1軸構件向第1旋轉方向加力的彈簧,用于限制第2軸構件旋轉的軸承等。一旦第1軸構件受前述彈簧作用向第1方向旋轉,則第2軸構件向軸線方向移動。第1軸構件安放在外殼內,第1軸構件的端面與外殼的內面(承接面)接觸。
上述拉緊器在前述彈簧朝與第1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扭轉時積蓄反彈力(彈性能量),由此對第1軸構件向第1旋轉方向加力。該旋轉力矩使第2軸構件從外殼向外伸出的方向移動。第2軸構件的頭部直接或間接地推擠鏈條及牙輪皮帶等力傳遞構件。
在發(fā)動機作高速旋轉等時,一旦鏈條及牙輪皮帶的張力增大,則反推第2軸構件的力也增大。此時,第2軸構件克服以前述彈簧的彈性力、前述公螺紋部及母螺方部之間的磨擦阻力、第1軸構件的端面與外殼的磨損阻力為主的扭矩總和而被向外殼內部推回。拉緊器可根據(jù)這些扭矩等對鏈條及牙輪皮帶施加一定的張力。
上述拉緊器的第2軸構件必須可以根據(jù)鏈條及牙輪皮帶的張力順利進退。但是對于傳統(tǒng)的拉緊器,有時其第1軸構件的端面與外殼承接面之間的磨擦扭矩發(fā)生很大的變動。因此,存在第2軸構件不能順利進退的問題。尤其是發(fā)動機處于空載時等低速旋轉區(qū)域時,第2軸構件的返回特性差,剛開始使用的新的拉緊器,其初期特性不穩(wěn)定。為此采取了對前述各螺紋部的升角最優(yōu)化、調整前述彈簧的彈簧系數(shù)等對策。但是,即使采取這些措施,拉緊器初期特性變動大、摩擦扭矩變化大的問題依然存在。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使初期特性穩(wěn)定、同時在工作中的特性變化小,能根據(jù)裝載的發(fā)動機來設定最佳標準的拉緊器。
發(fā)明的揭示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拉緊器系這樣一種拉緊器,所述拉緊器具有外殼、可在外殼內旋轉、其軸線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的第1軸構件、與前述第1軸構件螺合且在軸線方向可移動、對前述外殼其旋轉受到限制、并受到力傳遞構件沿軸線方向的載荷作用的第2軸構件、收納在前述外殼內部且對前述第1軸構件施加旋轉力的彈簧,其特征在于前述第1軸構件的端面與前述外殼的承接面直接或通過墊圈接觸,在承受作用于前述第2軸構件的前述載荷的同時,前述第1軸構件端面的平面度至少為15μm以下。
在本發(fā)明的拉緊器中,鏈條及牙輪皮帶等力傳遞構件對該拉緊器輸入的軸線方向的載荷經(jīng)過第1軸構件的端面被外殼的承接面支承。因為這里第1軸構件端面的平面度在15μm以下,故第1軸構件可順利地旋轉。通過該第1軸構件的旋轉,使第2軸構件相對外殼的軸線方向順利地移動,因而提高了第2軸構件的返回特性。
在本發(fā)明中,在前述第1軸構件端面的外周緣形成倒角部,除了該倒角部,端面整體的平面度也可作成在15μm以下。在本發(fā)明中,第1軸構件相對外殼的承接面繞軸線旋轉時,沿前述端面圓周方向的環(huán)狀部分順利滑動,具有良好的返回特性。
在本發(fā)明中,較好的是,將前述第1軸構件端面的表面粗糙度做成5μm以下。根據(jù)本發(fā)明,第1軸構件能進一步順利旋轉,具有良好的返回特性。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截面圖。
圖1B是表示圖1A所示拉緊器的使用例的發(fā)動機的局部截面圖。
圖2是前述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第1軸構件端面平面度的偏差測試結果。
圖3是前述軸構件端面平面度的測試部位的仰視圖。
圖4顯示前述軸構件端面的平面度與直角度的關系。
圖5是顯示前述軸構件端面的平面度與拉緊器的返回扭矩之間的關系。
圖6顯示前述軸構件端面的平面度與拉緊器返回作動量之間的關系。
圖7A顯示前述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扭矩與返回量之間的關系。
圖7B是傳統(tǒng)的拉緊扭矩與返回量之間的關系。
圖8顯示上述實施形態(tài)及傳統(tǒng)拉緊器的使用時間與返回動作扭矩之間的關系。
圖9顯示前述實施形態(tài)及傳統(tǒng)拉緊器的第1種構件端面的表面粗糙度與返回作動量的關系。
圖10是傳統(tǒng)拉緊器的第1軸構件端面的平面度的偏差測試結果。
圖11是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截面圖。
圖12是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截面圖。
圖13是本發(fā)明的第4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截面圖。
圖14是本發(fā)明的第5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截面圖。
圖15是本發(fā)明的第6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截面圖。
圖16是本發(fā)明的第7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截面圖。
圖17是本發(fā)明的第8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截面圖。
圖18是本發(fā)明的第9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截面圖。
實施發(fā)明的最佳形態(tài)以下參照圖1A至圖9對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形態(tài)作說明。
圖1A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形態(tài)的推型拉緊器。該拉緊器比如用于圖1B所示的汽車用發(fā)動機100的動力傳動機構101。動力傳動機構101通過牙輪皮帶或鏈條等無端的力傳遞構件102將發(fā)動機100的旋轉運動傳遞給凸輪軸103。該拉緊器裝在發(fā)動機100的所定位置,利用后述的推力對力傳遞構件102朝箭頭V所示方向推動。
圖1A所示的拉緊器具有外殼1、第1軸構件2、筒狀的第2軸構件3、第2軸構件2收納在外殼1的內部。第2軸構件3的后端部插入外殼1的內部。第2軸構件3的前端部突在外殼1的外部。
在外殼1的內部形成用于插入第1及第2軸構件2、3的空洞部1a。在外殼1的前端部形成開口部1b,第2軸構件3從該開口部1b沿其軸線X的方向進退。在外殼1的后端部也形成開口部1c。在該開口部1c內可插入止動器14,根據(jù)需要可鎖定第1軸構件2的旋轉。在第1軸構件2的后端部分形成切縫23。通過將止動器14的頭部插入該切縫23內,可鎖定第1軸構件2的旋轉。該拉緊器使用時,止動器14可通過軸構件2的切縫23折下取出。
在第1軸構件2的前側部分形成公螺紋部21。在中空的第2軸構件3的內周面形成母螺紋部13。通過將該母螺紋部13與公螺紋部21互相螺合,第1及第2軸構件2、3被安裝成可相對放置且可在軸線X方向螺進。這些螺紋部13、21,其升角(Lead angle)比一般的螺紋取得大,比如采用三條螺紋(triple thread)等多條螺紋(multiple thread)。
前述組裝狀態(tài)的第1及第2軸構件2、3插入扭轉彈簧5內。該彈簧5沿著軸構件2、3的軸線X方向延伸。彈簧5的一端部5a插入第1軸構件2的切縫23內。該切縫23沿軸構件2的軸線X方向。彈簧5的另一端部5b與外殼1卡合,或由裝在外殼1上的軸承6卡合。這樣彈簧5的兩端部5a、5b與軸構件2及外殼1卡合。在前述切縫23內插入旋轉用工具(如螺絲刀)的頭部,一旦第1軸構件2繞軸線X旋轉,則彈簧5被扭轉,這樣就積蓄軸構件2的朝反方向旋轉的能量(扭矩)。
在外殼1的前端部分設置軸承6。該軸承6經(jīng)比如環(huán)簧7等固定用構件固定于外殼1上。在軸承6上形成非圓形的滑動孔6a。第2軸構件3插入于該滑動孔6a。在第2軸構件3的外周面形成與軸承6的滑動孔6a對應的非圓形狀。通過將該第2軸構件3與軸承6的滑動孔6a的嵌合,第2軸構件3相對外殼1的旋轉受到限制。在第2軸構件3的前端裝有塞子8。該塞子8直接或通過中介構件間接地與牙輪皮帶及鏈條(示于圖1B)抵接。
將第1軸構件2向第2方向旋轉使前述彈簧5扭轉,則彈簧5的彈性能量使第1軸構件2向第1方向旋轉。該旋轉通過螺紋部13、21傳遞到第2軸構件。第2軸構件3因軸承6而使旋轉受到限制,故第1軸構件2的旋轉力轉換成朝第2軸構件3的軸線方向X的推進力。因此,第2軸構件3朝伸出外殼1的方向行進。
另一方面,來自牙輪皮帶及鏈條等的力傳遞構件102的載荷Z施加于第2軸構件3,將第2軸構件3朝軸線X方向推壓。該推壓力經(jīng)扭轉部13、21傳遞給第1軸構件,使第1軸構件2克服彈簧5的彈性加力而朝第2方向旋轉。通過該方向的旋轉,第2軸構件3被推壓回外殼1內。通過這些運動,使力傳遞構件102的張力基本保持一定。
第1軸構件2的后端部形成直徑比螺紋部21大的大徑部28。在開口部1C的周圍形成的外殼1的承接面19與該大徑部28的端面22相臨。在該承接面19與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之間配置有底環(huán)狀(杯狀)的墊圈9。墊圈9的底面即接觸面9a與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接觸。施加于第2軸構件3的前述載荷Z經(jīng)過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和墊圈9而由外殼1的承接面19支承。
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因在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與外殼1的承接面19之間有墊圈9相隔,故可防止外殼1的承接面19的磨損。因此,外殼1可使用鋁合金等輕的金屬。墊圈9可采用低碳鋼、鋼表面進行硬質金屬電鍍的材料,因后敘的理由,其平面度取得非常小。
在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的外周緣形成倒角部2c。倒角部2c以外的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的整體平面度作成15μm以下,最好作成10μm以下。這里的平面度是指端面22的起伏高度(軸線X方向的起伏高度)。
圖2是用光學形狀測試裝置對本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的平面度進行測試的結果。平面度的測試是將該測試裝置的測試頭沿著圖2所示的T—T線、D—D線、及S—S線掃描進行。圖2中的特性線a是沿T—T線測得的平面度、特性線b是沿S—S線測得的平面度、特性線C是沿D—D線測得的平面度。從圖2可知本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度在5μm范圍內。
通過減小平面度,除了倒角部2C以外的端面22的整體與墊圈9的接觸面9a可靠且均勻接觸。在此情況下,端面22整體均勻承受載荷Z,故可防止載荷Z的局部偏向。因此如后敘那樣,即使在發(fā)動機低速旋轉時等作用小的載荷Z,第1軸構件2也能克服彈簧5的彈性加力而順利旋轉。這樣,第2軸構件3順利地返回外殼1內,從而提高了拉緊器的返回特性。
以下根據(jù)數(shù)據(jù)對本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作用進行說明。
圖10是前述測試裝置對傳統(tǒng)的拉緊器中所使用的第1軸構件端面的平面度進行測試的結果。被測試的傳統(tǒng)拉緊器除該面平面度以外與圖1有相同的結構。圖10中的特性線a’、b’、c’分別與圖2中的特性線a、b、c相對應。圖10中的特性線d’是沿圖3中的L=L線測得的平面度。圖10所示的傳統(tǒng)的端面的平面度為22.5μm以上。如傳統(tǒng)例那樣,端面的平面度的值一旦增大,載荷Z相對端面局部偏向作用,故摩擦力(摩擦扭矩)局部增大。在此情況下,小的載荷Z無法使第2軸構件旋轉,軸構件的返回特性變差。
圖4顯示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的平面度(起伏高度)與該軸構件2的相對軸線X的端面22的直角度的關系。平面度在15μm以下時,相對軸線X的直角度也小。直角度小,則端面22的整體與墊圈9的接觸面9a可靠接觸,端面22整體可均勻地承受載荷Z。因此能進一步提高第2軸構件3的返回特性。減小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的平面度且減小端面22的直角度,可進一步提高第2軸構件3的返回特性。
圖5顯示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的平面度與載荷Z作用時第2軸構件3的返回作動的扭矩的關系。只要平面度在15μm以下,返回作動所需的扭矩可穩(wěn)定于8kgf·mm左右以下的小的扭矩,由此可知第2軸構件3具有良好的返回作動。
將拉緊器裝在油壓振動試驗機上,在模擬發(fā)動機低速旋轉時輸入載荷的條件下對拉緊器的返回作動量進行測試所得的結果如圖6所示。圖6中,橫軸表示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的平面度。平面度在15μm以下,與15μm以上相比明顯返回作動量大,可見第2軸構件3可順利作動。
圖7A、圖7B分別顯示載荷Z產生的扭矩與第2軸構件3的返回量(行程)的關系。圖7A是本實施形態(tài)的的拉緊器,圖7B是傳統(tǒng)拉緊器的特性。傳統(tǒng)的拉緊器的場合,存在扭矩局部上升的地方G,在該G處第2軸構件不能順利返回。而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其扭矩呈平緩變化的特性,可順利地進行返回作動。
圖8是返回作動扭矩對拉緊器使用時間的變化。圖8中實線M1表示前述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特性。傳統(tǒng)的拉緊器的返回作動扭矩的變化量H2大,而本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返回作動扭矩的變化量H1極小。
即,傳統(tǒng)的拉緊器的初期返回扭矩大,故有時需要適應運行等。而本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在使用當初就能進行順利的返回作動。
圖9是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的表面粗糙度與第2軸構件3的返回作動量的關系。這里的粗糙度以日本工業(yè)規(guī)格(JIS B0601)為基準,在作為測試對象的表面的規(guī)定長度內存在的多個測試點的算術粗糙度。比如十點平均粗糙度(Rz)是在各測試點,用最高值到第5高度為止的峰值高度的平均值與最深到第5凹谷為止的凹谷深度平均值的差用微米(μm)來表示的值。
圖9中記號●為本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測試結果,記號0為傳統(tǒng)的拉緊器的測試結果。前述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其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的平面度在8.2μm-13.8μm的范圍內波動。而傳統(tǒng)的拉緊器的端面平面度則在18.9μm-26.2μm的范圍內波動。
如圖9所示,傳統(tǒng)拉緊器即使其表面粗糙度在10μm以下,因其端面的平面度本身差,故返回作動量不穩(wěn)定,并且返回作動量變小。而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不僅返回作動量穩(wěn)定,而且返回作動量大。尤其是表面粗糙度在5μm以下且平面度在15μm以下的實施形態(tài)下,返回作動量非常穩(wěn)定,并且能得到大的返回作動量。
在前述實施形態(tài)中,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整體的平面度在15μm以下。但是在實施本發(fā)明時,沿端面22的圓周方向的環(huán)狀部分的平面度也可在15μm以下。在圖2的特性線a、b、c中,從端面22的中央(橫軸的4500μm附近)起,朝端面22的外周離開大致相同距離的地方相互呈同樣的高度。即沿端面22的圓周方向的環(huán)狀部分,其平面度的波動在15μm以下。通過將沿端面22的圓周方向的部分做成小的平面度(15μm以下),可使圓周方向各部均勻地與墊圈9的接觸面9a接觸。因而該環(huán)狀部分可均勻地承受載荷Z,即使載荷Z小,第1軸構件2也能以其作用而順利旋轉。因此可提高第2軸構件3的返回特性。
圖11是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的一部分。圖12是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在這些實施形態(tài)中,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相同的部位使用與第1實施形態(tài)相同的符號,故省略說明。圖11所示的第2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在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與外殼1的承接面19之間不設前述墊圈,端面22直接與承受面19接觸。圖12所示的第3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其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與外殼1的承接面19之間配置環(huán)狀墊圈15。該墊圈15與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接觸。第2及第3實施形態(tài),其端面22的整體或沿圓周方向的環(huán)狀部分的平面度取為15μm以下的范圍,與第1實施形態(tài)相同可提高這些拉緊器的返回特性。
圖13-圖15分別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形態(tài)。在這些實施形態(tài)中,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tài)的拉緊器相同的部位使用與第1實施形態(tài)相同的符號,故省略說明。在圖13所示的第4實施形態(tài)中,在第1軸構件2的大徑部28的端面22的外周緣形成比較大的倒角部37。該倒角部37通過對端面22的外周緣進行45度前后角度的斜切而形成。形成該倒角37的部分使端面22的實際面積減少。另外在端面22與外殼1的承接面19之間設置環(huán)狀的墊圈15。墊圈15呈與第1軸構件2的倒角部37以外的端面22接觸的凸形狀。該端面22的與墊圈15接觸部分的頰度取為15μm以下,可提高該拉緊器的返回特性。
在圖14所示的第5實施形態(tài)中,第1軸構件2的大徑部28的后端與凸部38一體形成。該凸部38在環(huán)狀墊圈15貫通的狀態(tài)下進入外殼1的開口部1C內。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在凸部38以外的圓環(huán)狀部分處與墊圈15接觸。該端面22的相對墊圈15的接觸部分的平面度取為15μm以下,可提高該拉緊器的返回特性。
在圖15所示第6實施形態(tài)中,第1軸構件2的大徑部28的端面22的中央部形成凹部39。具有凹部39的端面22在凹部39以外的圓環(huán)狀部分處與環(huán)狀墊圈15接觸。該端面22的相對墊圈15的接觸部分的平面度取為15μm以下,可提高該拉緊器的返回特性。墊圈15與端面22的接觸部分相對應呈環(huán)狀。
圖16是本發(fā)明的第7實施形態(tài),表示拉力型的拉緊器。該拉緊器的第1軸構件2具有向著鏈條引導部17的方向突出的頭端部24、與頭端部24一體形成的中間部25、與中間部25的作一體成形的具有大徑的后端部。頭端部24插入筒狀的第2軸構件3內。該頭端部24的外周面形成公螺紋部21。公螺紋部21與第2軸構件3的內面形成的母螺紋部13螺合。這樣在軸構件2、3螺合的狀態(tài)下,頭端部24及第2軸構件3插入彈簧5內。鏈條引導部17安裝在作為力傳遞構件的鏈條(未圖示)上。扭轉彈簧5的一端部5與第1軸構件2的中間部25卡合。扭轉彈簧5的另一端5b與外殼1或軸承6卡合。
彈簧5將第1軸構件2向第1旋轉方向加力。該加力對第2軸構件3向外殼1內拉進的方向作用。因此拉力型拉緊器成立。第2軸構件3的頭端部通過臂35與鏈條引導部17連接。來自鏈條引導部17的載荷Z將第2軸構件3沿其軸線X向從外殼1拉出的方向作用。
第1軸構件2的后端部26呈直徑比中間部25大的凸緣狀。在外殼1的內部形成可支承后端部26的環(huán)狀延設部31。該延設部31與后端部26之間配置有底環(huán)狀墊圈16。第1軸構件2的后端部26具有與墊圈16接觸的端面22。
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端面22的整體或沿圓周方向的環(huán)狀部分的平面度取為15μm以下的范圍。這樣在拉力型拉緊器中,即使輸入的載荷Z小也能使第1軸構件2順利旋轉。在此場合,可提高第2軸構件3的返回特性。
圖17是本發(fā)明的第8實施形態(tài)。該拉緊器的第1軸構件2的端面2d由球面構成。該端面(球面)2d接觸的墊圈9’具有研缽狀的傾斜接觸面9a’。該實施形態(tài)中,至少將與墊圈9’接觸的端面2d沿圓周方向的環(huán)狀部分的平面度取為15μm以下,可起到與前述各實施形態(tài)相同的效果。
圖18是本發(fā)明的第9實施形態(tài)。在該拉緊器的第1軸構件2的端面2e由錐狀的圓錐面構成。該端面(圓錐面)2e接觸的墊圈9’具有研缽狀傾斜的接觸面9a’。該實施形態(tài)下,至少與墊圈9’接觸的端面2e的沿圓周方向的環(huán)狀部分的平面度取為15μm以下,可取得與前述各實施形態(tài)相同的效果。
在以上說明的各實施形態(tài)中,雖然第1軸構件的端面的平面度作成15μm以下,但在實施本發(fā)明時,不僅可將第1軸構件的端面,且可將與該端面接觸的墊圈表面或外殼承接面也作成與第1軸構件的端面平面度相同即15μm以下。這樣可提高拉緊器的返回特性。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從上述說明可清楚地看到,本發(fā)明能很好地適用作一種用于向力傳遞構件施加規(guī)定張力的拉緊器,所述力傳遞構件包括驅動載于例如四輪車及二輪車等車輛上的發(fā)動機凸輪軸的鏈條或牙輪皮帶等。
權利要求
1.一種對力傳遞構件施加張力的拉緊器,所述拉緊器具有外殼(1),可在外殼(1)內旋轉、在其沿軸線(X)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的狀態(tài)下收置其中的第1軸構件(2),與前述第1軸構件(2)螺合且可在軸線(X)方向移動、對前述外殼(1)的旋轉受到限制、并受到力傳遞構件(102)沿軸線(X)方向的載荷(Z)作用的第2軸構件(3),收納在前述外殼(1)內部,且對前述第1軸構件(2)施加旋轉力的彈簧(5),其特征在于前述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與前述外殼(1)的承接面(19)直接或通過墊圈(9,15,16)接觸,在承受作用于前述第2軸構件(3)的前述載荷(Z)的同時,前述第1軸構件(2)端面(22)的平面度至少作成15μm以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緊器,其特征在于,前述第1軸構件(2)的端面的外周緣形成倒角部(2c、37),該倒角部(2c、37)以外的端面(22)整體的平面度作成15μm以下。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緊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端面(22)的圓周方向的環(huán)狀部分的平面度作成15μm以下。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之任一項所述的拉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的表面粗糙度在5μm以下。
全文摘要
一種拉緊器,具有外殼(1)、可在其中旋轉、在軸線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地收納其中的第1軸構件(2)、與第1軸構件(2)螺合的第2軸構件(3)、對第1軸構件(2)施加旋轉力的彈簧(5)。第2軸構件(3)相對外殼(1)的旋轉受到限制而軸線方向可移動。來自鏈條及牙輪皮帶等力傳遞構件的軸線方向的載荷(Z)作用于第2軸構件(2)。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經(jīng)墊圈(9)與外殼(1)的承接面(19)接觸。端面(22)承受作用于第2軸構件(3)的軸線方向載荷(Z)。至少第1軸構件(2)的端面(22)的平面度在15μm以下。
文檔編號F16H7/08GK1346427SQ00806158
公開日2002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00年4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4月14日
發(fā)明者高村典利, 貝吹友和 申請人:日本發(fā)條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石楼县| 岳普湖县| 河南省| 乐陵市| 宝清县| 岑溪市| 堆龙德庆县| 芷江| 林西县| 玛纳斯县| 双辽市| 尤溪县| 新干县| 鄯善县| 岗巴县| 灵宝市| 扶余县| 简阳市| 铁岭市| 伊宁县| 丽水市| 横峰县| 潼南县| 平昌县| 呼玛县| 河曲县| 厦门市| 满城县| 白水县| 商丘市| 米脂县| 和林格尔县| 连城县| 共和县| 津市市| 康乐县| 内丘县| 湘潭市| 仙游县| 宾川县| 监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