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閥體及其鑄造方法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裝載機泵送閥體及其鑄造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目前雖為工程機械制造大國,但產業(yè)大而不強,中低檔產品產能過剩,高檔液壓元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液壓行業(yè)的發(fā)展嚴重滯后于主機行業(yè)的發(fā)展,成為制約為裝備制造業(yè)發(fā)展的主要瓶頸。目前,我國液壓件行業(yè)整體制造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鑄造是將通過熔煉的金屬液體澆注入鑄型內,經冷卻凝固獲得所需形狀和性能的零件的制作過程。鑄造是常用的制造方法,鑄造主要工藝過程包括:金屬熔煉、模型制造、澆注凝固和脫模清理等。對于復雜的零件,由于脫模困難,采用泥芯模型制造,泥芯由耐高溫的特殊粘結劑和耐火材料配制成的耐火涂料。裝載機上大多配有泵送閥體,泵送閥體系工程機械系統(tǒng)中的關鍵零部件,泵送閥體鑄件內部流道復雜,進油口小內腔大,且內腔中的流道幾乎沒有支撐點,使內腔易出現斷裂、氣孔等鑄造缺陷,導致閥體在壓力狀態(tài)下產生滲漏,且閥體鑄件外表面存在氣孔、氣泡的缺陷。
因此,提供一種裝載機泵送閥體及其鑄造方法,鑄造出氣孔、氣泡較少,外表面粗糙度均勻一致、內腔斷裂比例較低的泵送閥體,顯得格外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氣孔、氣泡較少,外表面粗糙度均勻一致且內腔斷裂比例較低的泵送閥體及其鑄造方法。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裝載機泵送閥體的鑄造方法,包括模具準備、制芯、制殼、配殼、造型、澆注和清理檢驗步驟,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驟:
制芯包括泥芯鑄造、泥芯組裝和泥芯涂料,泥芯采用專用泥芯砂鑄造,所述專用泥芯砂為高強度的鉻鐵礦砂和普通泥芯砂混合而成,所述泥芯由一個主芯和一個小芯組裝而成,組裝所述主芯和小芯時采用三角形專用芯撐以增加泥芯的穩(wěn)定性和牢固性;
澆注時,將組裝好的泥芯放入砂箱內澆注,所述砂箱使用帶有砂型排氣系統(tǒng)的雙層覆膜砂蓋板達到最大排氣,使鐵水中的氣體順利排出。
優(yōu)選地,所述泥芯涂料過程中采用ha377水基涂料并加入一定量石墨粉作為所述泥芯的涂料,所述泥芯涂料的波美度控制在35°bé-42°bé。
優(yōu)選地,所述專用泥芯砂以70%-90%高強度的鉻鐵礦砂為主和10-30%的普通泥芯砂為輔,所述泥芯主芯的主孔中放有直徑為1-3mm的鋼筋作為芯骨。
相應地,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利用所述鑄造方法鑄造的裝載機泵送閥體,所述閥體呈圓臺形,所述閥體頂部呈長方形,所述閥體的內部設有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第四流道、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流道數量為四個;所述閥體頂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流道相對應的四個第一流道口,所述閥體的底部設置有與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相對應的第二流道口、第三流道口和第四流道口;所述第一空腔與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相連通,所述第二空腔與所述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相連通。
優(yōu)選地,所述四個第一流道口呈長方形排列于所述閥體頂部,所述第二流道口、第三流道口和第四流道口呈直線型排列于述閥體的底部。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皆為豎直方向的流道。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道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的直徑。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皆為沿水平方向的空腔且在豎直方向上相互平行。
優(yōu)選地,所述四個第一流道高度相等且自閥體頂部延伸至閥體內,所述四個第一流道垂直相交于所述第一空腔并與第一空腔相貫通。
具體地,所述第二流道自閥體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一空腔并與第一空腔相連通,所述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自閥體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空腔并與第二空腔相連通。
優(yōu)選地,所述閥體通過鑄造并一體成型。
本發(fā)明提供的鑄造方法鑄造的裝載機泵送閥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專用泥芯砂制芯,并在泥芯主芯的主孔里面放置直徑1-3mm的鋼筋作為芯骨,同時利用三角形專用芯撐支撐泥芯,通過三者結合增加泥芯強度,使得泥芯不易斷裂,并且澆注出的閥體鑄件可靠性強、合格率高。
2.砂箱使用帶有砂型排氣系統(tǒng)的雙層覆膜砂蓋板,使鐵水中的氣體順利排出,使得閥體鑄件無氣孔、氣泡缺陷。
3.泥芯采用ha377水基涂料并加入一定量石墨粉作為涂料,涂料的波美度控制在35°bé-42°bé,有效防止燒結和粘砂現象,并保證了閥體流道的表面平整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泵送閥體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泵送閥體的俯視圖;
圖3是圖2的d-d方向和g-g方向的剖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泵送閥體的仰視圖;
圖5是圖4的a-a方向的剖視圖;
圖6是圖4的h-h方向的剖視圖;
圖7是圖5的b-b方向的剖視圖;
圖8是圖5的c-c方向的剖視圖;
圖9是本發(fā)明泵送閥體的泥芯采用的三角形芯撐的俯視圖。
其中,圖中附圖標記對應為:3-第一流道,4-第一流道口,5-第二流道,6-第三流道,7-第四流道,8-第二流道口,9-第三流道口,10-第四流道口,11-第一空腔,12-第二空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裝載機泵送閥體的鑄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檢查制芯模具,清理模具表面的污垢;
s2.制芯,包括泥芯鑄造、泥芯組裝和泥芯涂料,泥芯采用專用泥芯砂鑄造,所述專用泥芯砂以80%高強度的haghd290型號的泥芯砂為主,以20%的普通泥芯砂為輔,所述haghd290型號的泥芯砂的成分以鉻鐵礦砂為主,所述泥芯由一個主芯和一個小芯組裝而成,所述主芯的主孔里面放置直徑為2mm的鋼筋作為芯骨,組裝所述主芯和小芯時采用三角形專用芯撐以增加泥芯的穩(wěn)定性和牢固性,所述泥芯涂料過程中采用ha377水基涂料并加入一定量石墨粉作為所述泥芯的涂料,所述泥芯涂料的波美度控制在35°bé-42°bé;
s3.制殼,選用覆膜砂材料制砂殼;
s4.配殼,檢查砂殼、泥芯有無碰傷,有披鋒需用銼刀刮平,砂殼和泥芯組裝前用壓縮空氣把殘砂浮灰吹凈,檢查無誤后將泥芯放入砂殼內;
s5.造型、澆注,將砂殼放入砂箱內,采用樹脂砂手工埋砂殼,砂殼外表面與砂箱內側之間覆蓋砂層,砂層內設有與砂殼連通的澆冒系統(tǒng),將鐵水通過澆冒系統(tǒng)注入型腔內,所述砂箱使用帶有砂型排氣系統(tǒng)的雙層覆膜砂蓋板達到最大排氣,使得鐵水中的氣體順利排出;
s6.閥體成型后,泥芯由于高溫而潰散,從而形成閥體內腔的流道和空腔;
s7.清理檢驗,檢查閥體鑄件是否內腔斷裂,是否有氣孔、氣泡缺陷,鑄件外表面粗糙度是否均勻一致,每批閥體鑄件抽取2%進行解剖檢查。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利用所述鑄造方法鑄造的裝載機泵送閥體,請參閱圖1-圖7,所述閥體呈圓臺形,所述閥體的頂部呈長方形,所述閥體的內部設有第一流道3、第二流道5、第三流道6、第四流道7、第一空腔11和第二空腔12,所述第一流道3數量為四個,且第一流道3、第二流道5、第三流道6和第四流道7皆為豎直方向的流道;所述閥體頂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流道3相對應的四個第一流道口4,所述閥體的底部設置有與第二流道5、第三流道6和第四流道7相對應的第二流道口8、第三流道口9和第四流道口10;所述第一空腔11與所述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5相連通,所述第二空腔12與所述第三流道6和第四流道7相連通。
優(yōu)選地,所述四個第一流道口4呈長方形排列于所述閥體頂部,所述第二流道口8、第三流道口9和第四流道口10呈直線型排列于述閥體的底部。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流道3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流道5、第三流道6和第四流道7的直徑。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空腔11和第二空腔12皆為沿水平方向的空腔且在豎直方向上相互平行。
具體地,所述四個第一流道3高度相等且自閥體頂部延伸至閥體內,所述四個第一流道3垂直相交于所述第一空腔11并與第一空腔11相貫通。
具體地,所述第二流道5自閥體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一空腔11并與第一空腔11相連通,所述第三流道6和第四流道7自閥體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空腔12并與第二空腔12相連通。
優(yōu)選地,所述閥體通過鑄造并一體成型。
本發(fā)明的泵送閥體鑄件的主要技術參數如下:
(1)材質:ht300
(2)本體抗拉強度:≥300mpa
(3)硬度:hb190-230
(4)無夾渣、氣孔、縮孔、縮松等鑄造缺陷
(5)閥體重量:6.32kg
本發(fā)明鑄造方法鑄造的裝載機泵送閥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專用泥芯砂制芯,并在泥芯主芯的主孔里面放置直徑2mm的鋼筋作為芯骨,同時利用三角形專用芯撐支撐泥芯,通過三者結合增加泥芯強度,使得泥芯不易斷裂,并且澆注出的閥體鑄件可靠性強、合格率高。
2.砂箱使用帶有排氣系統(tǒng)的雙層覆膜砂蓋板,使鐵水中的氣體順利排出,使得閥體鑄件無氣孔、氣泡缺陷。
3.泥芯采用ha377水基涂料并加入一定量石墨粉作為涂料,涂料的波美度控制在35°bé-42°bé,有效防止燒結和粘砂現象,并保證了閥體流道的表面平整度。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fā)明的幾種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fā)明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發(fā)明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