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多吸頭液下渣漿泵,應用于液下泵改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礦山、煤礦、冶金、電力等工業(yè)生產中,經常采用液下渣漿泵輸送磨蝕性大、顆粒粗、濃度高的渣漿,傳統(tǒng)的液下泵多為單吸頭式,主要依靠軸承來平衡軸向力,同時多采用液位來控制渣漿泵啟停,隨著渣漿池內液位的不斷變化,渣漿泵來回啟停,由于渣漿的特性,渣漿中顆粒會逐步沉淀在渣漿池底部,不斷堆積,嚴重影響渣漿泵的正常運行,同時對渣漿池清理帶來很多的麻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方案的缺陷,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多吸頭液下渣漿泵,具有使用壽命長、結構新穎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多吸頭液下渣漿泵,包括:支撐架、軸承箱、電機支架、泵軸、五通、軸護套、葉輪、出水管、攪拌軸、攪拌輪、吸水罩、吸水彎管、支吸水頭,所述軸承箱通過螺栓安裝支撐架的上端,所述電機支架通過螺栓安裝在軸承箱上方,電機豎直安裝在電機支架上,所述泵軸內置于支撐架的內部且上端與電機輸出軸固接,所述支撐架的下端通過螺栓固接一個五通,所述五通的上沿套裝在泵軸下部,且五通內圈與泵軸之間嵌裝一個軸護套,所述泵軸的下端伸入五通內部,所述葉輪固接在泵軸下部,所述五通內設有供葉輪轉動的空腔,所述攪拌軸固接在泵軸的下端,所述攪拌軸的末端固接一個攪拌輪,所述吸水罩通過螺栓固接在五通的下端出口上,所述五通的下部右側設有一個出口,且通過螺栓與出水管連接,所述五通的上部設有三個出口,三個出口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任意兩個相鄰的出口之間夾角為120度,所述吸水彎管為三個分別通過螺栓固接五通上部的三個出口上,所述吸水彎管向下彎曲且每個吸水彎管的末端均連接一個支吸水口。
所述攪拌軸置于吸水罩的內部中心。
所述吸水彎管向下彎曲的程度相同,且末端連接的支吸水口下端面處于同一水平上。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優(yōu)點:
1、結構新穎;
2、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種多吸頭液下渣漿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中五通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其中:1-支撐架;2-軸承箱;3-電機支架;4-泵軸;5-五通;6-軸護套;7-葉輪;8-出水管;9-攪拌軸;10-攪拌輪;11-吸水罩;12-吸水彎管;13-支吸水頭。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多吸頭液下渣漿泵,包括:支撐架1、軸承箱2、電機支架3、泵軸4、五通5、軸護套6、葉輪7、出水管8、攪拌軸9、攪拌輪10、吸水罩11、吸水彎管12、支吸水頭13,所述軸承箱2通過螺栓安裝支撐架1的上端,所述電機支架3通過螺栓安裝在軸承箱2上方,電機豎直安裝在電機支架3上,所述泵軸4內置于支撐架1的內部且上端與電機輸出軸固接,所述支撐架1的下端通過螺栓固接一個五通5,所述五通5的上沿套裝在泵軸4下部,且五通5內圈與泵軸4之間嵌裝一個軸護套6,所述泵軸4的下端伸入五通5內部,所述葉輪7固接在泵軸4下部,所述五通5內設有供葉輪7轉動的空腔,所述攪拌軸9固接在泵軸4的下端,所述攪拌軸9的末端固接一個攪拌輪10,所述吸水罩11通過螺栓固接在五通5的下端出口上,所述五通5的下部右側設有一個出口,且通過螺栓與出水管8連接,所述五通5的上部設有三個出口,三個出口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任意兩個相鄰的出口之間夾角為120度,所述吸水彎管12為三個分別通過螺栓固接五通上部的三個出口上,所述吸水彎管12向下彎曲且每個吸水彎管12的末端均連接一個支吸水口13。
所述攪拌軸9置于吸水罩11的內部中心。
所述吸水彎管12向下彎曲的程度相同,且末端連接的支吸水口13下端面處于同一水平上。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施的:本發(fā)明所述的多吸頭液下渣漿泵無需安裝板,將支吸水頭13與吸水彎管12安裝完成后,直接將裝置立于渣漿池底部,即可站立,維修時直接用吊車吊起即可,安裝與維修較為方便,運行時,通過泵軸4帶動攪拌軸9轉動,同步帶動攪拌輪10轉動,此時攪動下部的渣漿,沉淀少,有效穩(wěn)定了液下泵的正常運行,同時吸水罩11與支吸水頭13同時吸入漿體,利用雙吸來平衡因葉輪高速旋轉時產生的軸向力,提高軸承的壽命,并通過軸護套6可以減輕葉輪7擺動時,對泵軸4的沖擊力,進一步提高了軸承及整個泵體的壽命。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限制本發(fā)明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因此,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各個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