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地下工程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
背景技術:
埋置在地面以下的各種地下結構,例如地下停車場、地下商場等,當?shù)叵陆Y構的自重不能抵抗地下水的浮托力時,在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下,地下結構就會發(fā)生上浮,這樣,使得地下結構的基礎底板或樓板會發(fā)生隆起、開裂等現(xiàn)象,對結構造成破壞,構成危險?,F(xiàn)有技術中,一般都是采用結構抗浮技術措施,如抗拔樁、抗浮錨桿等。也可以采用排水抗浮技術措施,如在地下結構底板下設置泄水減壓孔;或者在基坑回填時采用回填
碎石層取代回填粘性土或石粉渣,起到排水作用。回填的碎石層具有良好的滲透性能,能將地下結構周邊巖土體中的地下水匯集,并在地勢低洼處以自流形式排泄,從而人為降低地下水位,減小地下水的浮力,起到抗浮的目的。在現(xiàn)實使用中,因溢流口阻塞,或者回填碎石層中的空隙被細小顆粒填塞,地下水的排泄路徑受阻或者地下水流速減慢,使得地下結構周邊的地下水位雍高,當其高于抗浮設防水位時,則會造成地下結構上浮。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導致地下結構上浮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所述地下結構置于基坑中,且所述地下結構的外周邊與所述基坑之間的空隙設有回填碎石層,所述排水結構包括穿設于所述地下結構側壁中的通管,所述通管一端置于所述地下結構的內(nèi)部,且連接有可導通所述通管或關閉所述通管的閥門,另一端置于所述回填碎石層中。進一步地,所述通管的另一端連接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置于所述回填碎石層中。進一步地,所述集水管包括一端連接于所述通管另一端的連接段以及連接于所述連接段另一端且分別沿所述連接段兩側外延伸的集水段。進一步地,所述集水段于所述回填碎石層中水平布置。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段的一端嵌于所述通管的另一端中。進一步地,所述通管為鋼管。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中的排水結構通過穿設在地下結構側壁中的通管以及連接在通管上的閥門,可以簡便的將地下結構周邊巖土體中的地下水降排當?shù)叵滤桓哂谠O防水位時,開啟閥門釋放地下水,從而確保地下結構不會發(fā)生上浮現(xiàn)象,另外,由于有閥門控制,可實現(xiàn)人工的有控制性的降排水。
圖I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排水結構運用在地下結構的剖切示意圖;[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排水結構的平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所述地下結構置于基坑中,且所述地下結構的外周邊與所述基坑之間的空隙設有回填碎石層,所述排水結構包括穿設于所述地下結構側壁中的通管,所述通管一端置于所述地下結構的內(nèi)部,且連接有可導通所述通管或關閉所述通管的閥門,另一端置于所述回填碎石層中。利用本實用新型中排水結構的閥門以及通管,可以將高于抗浮設防水位的地下水有組織的降排,避免地下結構出現(xiàn)上浮現(xiàn)象?!0018]以下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現(xiàn)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廣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較佳實施例。在地下結構I的工程中,地下結構I都是設置在地下的基坑2中,地下結構I的外周邊與基坑2之間的空隙設有回填碎石層3,地下水會滲入到該回填碎石層3中,對地下結構I產(chǎn)生向上的浮力。為了能夠及時排掉地下結構I外周邊的地下水,以免地下水對地下結構I產(chǎn)生的浮力大于地下結構I的自重,發(fā)生地下結構I上浮的現(xiàn)象,在地下結構I上設有排水結構4,用于地下結構I的抗浮。排水結構4包括穿設在地下結構I的側壁11中的通管41,該通管41的一端置于地下結構I的內(nèi)部,另一端置于地下結構I與基坑2之間的回填碎石層3中,且通管41置于地下結構I中的一端連接有閥門42,該閥門42可以導通或關閉通管41,這樣,當閥門42開啟后,通管41導通,則可以將地下結構I周邊巖土體中的地下水抽進地下結構I內(nèi)。利用上述的排水結構4,可以簡便的將地下結構I周邊巖土體中的地下水抽掉,避免地下水的水位過高,從而對地下結構I產(chǎn)生較大的浮力,且利用閥門42實現(xiàn)控制性降排地下水。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為了便于匯集地下結構周邊的地下水,回填碎石層3中還設有集水管43,該集水管43的一端連通管41道的另一端,其另一端則置于回填碎石層3之中,這樣,經(jīng)由集水管43、管道,開啟閥門42后,可降排地下水,再匯集到地下結構I內(nèi)部的集水井后集中栗排。具體地,上述的集水管43為三通管,其包括一端連通管41的連接段431以及連接在連接段431另一端且分別向兩側延伸的集水段432,這樣,地下水進入集水管43中,再經(jīng)由通管41、開啟閥門42,直接排至地下結構I的內(nèi)部。本實施例中,集水段432的兩側分別沿基坑2的水平方向布置,這樣,在降排地下水的過程中,高于集水管43以上的地下水都可以被引排到地下結構I的內(nèi)部。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上述的排水結構I是這樣施工實現(xiàn)的首先,在施工地下結構I時,在地下結構I的側壁11上預留有孔洞;等地下結構I 土建施工完成后,在地下結構I側壁11與基坑2之間的空隙中設置回填碎石層3,使得碎石層3的位置略高于地下結構I側壁11的孔洞的位置;在地下結構I的側壁11的孔洞中穿設通管41,并且通管41與地下結構I側壁11表面的連接處設有密封結構,做好防水密封處理;在回填碎石層3中埋入集水管43,并使集水管43與通管41連通;最后,在通管41延伸至地下結構I內(nèi)的一端上安裝閥門42。本實施例中,通管41 一般為鋼管,當然,也可以采用其它類型的材料制成。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 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1.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所述地下結構置于基坑中,且所述地下結構的外周邊與所述基坑之間的空隙設有回填碎石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結構包括穿設于所述地下結構側壁中的通管,所述通管一端置于所述地下結構的內(nèi)部,且連接有可導通所述通管或關閉所述通管的閥門,另一端置于所述回填碎石層中。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管的另一端連接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置于所述回填碎石層中。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包括一端連接于所述通管另一端的連接段以及連接于所述連接段另一端且分別沿所述連接段兩側外延伸的集水段。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段于所述回填碎石層中水平布置。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段的一端嵌于所述通管的另一端中。
6.如權利要求I至4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管為鋼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地下工程的技術領域,公開了用于地下結構抗浮的排水結構,所述地下結構置于基坑中,且所述地下結構的外周邊與所述基坑之間的空隙設有回填碎石層,所述排水結構包括穿設于所述地下結構側壁中的通管,所述通管一端置于所述地下結構的內(nèi)部,且連接有可導通所述通管或關閉所述通管的閥門,另一端置于所述回填碎石層中。排水結構通過穿設在地下結構側壁中的通管以及連接在通管上的閥門,可以簡便的將賦存在地下結構周邊巖土體中的地下水引排出來,從而,可避免地下結構周邊巖土體中的地下水位過高,減小對地下結構造成較大的浮力,可避免地下結構出現(xiàn)上浮的現(xiàn)象;另外,由于有閥門控制,可實現(xiàn)人工的有控制性的降排水。
文檔編號E02D19/10GK202706046SQ20122027039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8日
發(fā)明者王賢能, 林志欣, 靳婷 申請人:深圳市工勘巖土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