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往復活塞式發(fā)動機的缸內新型潤滑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往復活塞式發(fā)動機的缸體和活塞的改進結構,特別是往復活塞式發(fā)動機的缸內新型潤滑結構。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用的往復活塞式發(fā)動機、內燃機中,其活動摩擦部件,尤其是活塞與缸體間的潤滑一直是個極令人頭痛的問題,這一問題尤其表現(xiàn)在二沖程往復活塞式發(fā)動機上。最初人們是采用將潤滑油按一定比例滲入到燃油中,以混合油進入缸內作功的同時實施潤滑的方案,其結果是公知的,不但潤滑效果有限,且因潤滑油不能與燃油一道完全燃燒,便混在廢氣中被排出缸外,污染環(huán)境。在缸內未能徹底燃燒的潤滑油,也易形成積炭和焦狀沉積物,附著在燃燒室內和火花塞上,既損失功率、影響整機工作性能,還會加速機件磨損,縮短整機的使用壽命;后改進的所謂分離式潤滑方案,也并非是實質的分離,只是利用滴油泵根據(jù)發(fā)動機轉速的變化,定量地將潤滑油滴入化油器內與燃油混合,以對缸內和各摩擦部件實施潤滑,其效果雖比原始方式好一點,但仍不理想,如排氣口上仍流油、尾氣冒蘭煙,缸內積炭的問題還未能解決;近來一些廠家采用以微電腦精確控制潤滑油滴入化油器內與燃油相混合,保證機內的零部件的潤滑和燃油的燃燒質量。這雖能大大減輕所排放的廢氣對環(huán)境的污染,但需增大成本投入,特別是對所用的潤滑油的品質要求已達到賽車級,這在現(xiàn)實中是無法普及的。再說,已知的往復活塞式發(fā)動機、內燃機都不屬于巡環(huán)潤滑結構,進入缸內的潤滑油無法回收巡環(huán)使用,無法對缸內的金屬淬末和雜物及時清除,就必然會影響發(fā)動機的使用壽命。
(三)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向公眾提供一種可將潤滑油直接送入缸內對缸內壁和活塞施加潤滑,而不會讓潤滑油進入燃燒室內和曲軸箱內與燃油混合的新型往復活塞式發(fā)動機缸內潤滑結構。
本新型潤滑結構包括著缸體和活塞,所不同的是,外側壁呈圓柱形的活塞配裝在缸體內,活塞連桿的小頭端上的銷軸孔與一個配裝在活塞襯套的銷軸孔中的銷軸的中間軸頸相配裝,銷軸的軸心線與活塞襯套的軸心線相垂直,活塞襯套呈同軸心線狀固裝在活塞的內腔中,在圓柱形活塞外壁的上端頭和下端頭部位上開設的活塞環(huán)槽中配裝著活塞密封環(huán),用以阻止活塞外壁面與缸體內壁間的潤滑油溢出和防止燃油混入,而在缸體內壁上的活塞上端活塞環(huán)槽位移至下止點、活塞下端活塞環(huán)槽位至上止點之間的部位處,環(huán)周壁布設著存油槽,存油槽上開設的通出缸壁外的進油孔和回油孔,分別與安裝在缸體外壁上的配油盤內布設著的進油管路和回油管路相連通,配油盤上的進油管路端口和回油管路端口上分別接裝著進油管和回油管。
在本新型缸內潤滑結構中,光潔的圓柱形活塞的外壁面上,除了必需開設的活塞環(huán)槽外,再無別的坑、槽、孔,活塞外壁與缸體內壁間的氣密性好,整體熱膨脹變形更為均勻,更易控制其熱變形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活塞的側壁面可始終與缸體內壁面上的存油槽并合形成密合的油路,保證潤滑油在缸內進、出順暢,這就便于實施對潤滑油的回收和實現(xiàn)巡環(huán)潤滑;另外,活塞與缸體的貼合面大,利于工作中的熱傳導,且活塞與缸體間壓強小,可大大提高油膜在活塞和缸體壁面上的附著力,從而能更有效地減小互相間的摩擦,延長發(fā)動機的使用壽命。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缸體內壁上存油槽的開設形式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在圓柱形的活塞2和外壁上端頭部位處,仍應按現(xiàn)有技術的要求開設配裝膨脹活塞環(huán)用的活塞環(huán)槽,但每道活塞環(huán)槽上都無須開設徑向與活塞2內腔連通的油孔,就如原裝置氣環(huán)的活塞環(huán)槽。而上、下端部位配裝活塞密封環(huán)的活塞環(huán)槽則與常用的活塞氣環(huán)環(huán)槽一樣,所使用的密封環(huán)即是俗稱的氣環(huán)?;钊r套3最好是與活塞連桿9的小頭端以銷軸5配裝后,再以適當?shù)拈g隙相配合裝入活塞2的內腔中,在活塞襯套3的外壁上、下部位處,可開設兩道環(huán)槽,用以配裝橡膠圈4,以借助橡膠圈4來緩沖活塞襯套3與活塞2間的側向力,同時限制活塞2與活塞襯套3間產(chǎn)生相對轉動。活塞襯套3本可以固定裝置在活塞2的內腔中,但最可取、又是最簡單、方便的方式是用彈簧擋圈6卡裝在活塞襯套3后端面的活塞2內腔壁面位置上開設的擋圈槽中,以制止活塞襯套3從活塞2內腔脫出。
缸體1內壁上環(huán)周壁布設的存油槽,應是在缸體1的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橫截面上呈間隔條狀設置,可以是呈橫條間隔狀布設,或者是呈斜條間隔狀開設,或者是前后相鄰間隔斜條呈首尾相復蓋狀開設。同時,存油槽上與缸體1壁外裝置著的配油盤7相連通的進油孔和回油孔應是分別開設在兩個相鄰的橫截面上,且最好是在缸體1的一橫截面上均為開設進油孔,而在另一相鄰的橫截面上都是作為回油孔,以便于配油盤7的設計制作。存油槽的橫斷面形狀可以是半圓形,也可以是矩形或者是呈倒三角形,而存油槽的寬度和深度以及進、回油孔的直徑,都可視活塞的直徑狀況來定。缸體1周壁上的存油槽及其進、回油孔的布設情況也需根據(jù)缸體1的擺置方式?jīng)Q定,例如立置者可在同一橫截面上環(huán)周壁均布,若臥置或斜置者,則可將進油孔及其存油槽在中軸線上方部位壁面多布、在中軸線下方部位壁面上少布,而回油孔及其存油槽則相反地在中軸線上方部位壁面少布、在中軸線下方部位壁面上多布。即需根據(jù)潤滑油的自然流動的特性來安排存油槽的長度及布設密度。
權利要求1.一種往復活塞式發(fā)動機的缸內新型潤滑結構,包括缸體(1)和活塞(2),其特征在于外側壁呈圓柱形的活塞(2)配裝在缸體(1)內,活塞連桿(9)的小頭端上的銷軸孔與配裝在活塞襯套(3)的銷軸孔中的銷軸(5)的中間軸頸相配裝,銷軸(5)的軸心線與活塞襯套(3)的軸心線相垂直,活塞襯套(3)呈同軸心線狀固裝在活塞(2)的內腔中,在圓柱形活塞(2)外壁的上端頭和下端頭部位上開設的活塞環(huán)槽中配裝著活塞密封環(huán),在缸體(1)內壁上的活塞(2)上端活塞環(huán)槽位移至下止點、活塞(2)下端活塞環(huán)槽位移至上止點之間的部位處,環(huán)周壁布設著存油槽,存油槽上開設的通出缸壁外的進油孔和回油孔,分別與安裝在缸體(1)外壁上的配油盤(7)內布設著的進油管路和回油管路相連通,配油盤(7)上的進油管路端口和回油管路端口上分別接裝著進油管和回油管。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活塞式發(fā)動機的缸內新型潤滑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缸體(1)內壁上環(huán)周壁布設的存油槽,是在缸體(1)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橫截面上呈橫條間隔狀開設或者呈斜條間隔狀開設,或者是前后相鄰間隔斜條呈首尾相復蓋狀開設,存油槽上與缸體(1)壁外裝置著的配油盤(7)相連通的進油孔和回油孔分別開設在兩個相鄰的橫截面上。
專利摘要本新型往復活塞式發(fā)動機的缸內潤滑結構包括著缸體和活塞,特別是同軸固裝著活塞襯套的活塞的外側壁為光潔的圓柱形,其上下端頭部位配裝著活塞密封環(huán),用以分隔潤滑油和燃油,缸體內壁上活塞的上下端活塞密封環(huán)位移止點間的部位處環(huán)周壁布設著存油槽,存油槽上通出缸壁外的進、回油孔分別與安裝在缸體外壁上的配油盤上的進、回油管路連通。該結構中活塞與缸體間的氣密性好,可將潤滑油與燃油完全分隔,潤滑油在缸內進出順暢,便于實施回收和循環(huán)潤滑,整體結構合理、利于熱傳導,能更有效地減小缸內摩擦,延長發(fā)動機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01M1/00GK2654870SQ200320114949
公開日2004年11月10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0月23日
發(fā)明者譚鋼 申請人:譚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