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干旱地區(qū)農村飲水安全系統(tǒng)及安全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處理工藝,屬于雨水收集及水質凈化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據我國農村貧困監(jiān)測報告顯示,我國有18%的農戶獲取飲用水困難,14.1%的農戶飲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有37.3%的農戶沒有安全飲用水,農村安全用水是目前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目前用于農村水安全處理的技術和設備主要有:一體化凈水設備和無閥濾池技術。但現有處理的手段和設備成本高、操作復雜、不適用于干旱農村地區(qū)大量的推廣使用。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干旱地區(qū)農村飲水安全系統(tǒng)及安全工藝,通過屋面集雨收集雨水,解決干旱地區(qū)的飲用水匱乏的問題。由于雨水水質絕大多數不能達到國家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再加上居民大部分無環(huán)保意識,不注意改善自我健康狀況和生活環(huán)境,這種對小水窖的粗放管理方式易造成水體污染,而危害當地人畜健康。而使用粗濾加慢濾相結合的水處理技術,對微污染飲用水進行先蓄后濾,可以解決農村人畜水污染問題。
[0004]本發(fā)明擬采用這樣一種干旱地區(qū)農村飲水安全系統(tǒng),包括集雨系統(tǒng)、蓄水池、粗濾池和慢濾池,考慮到雨季雨水的瞬間混濁度較高,為了降低原水混濁度,減少慢濾池的維護周期,由此設計有粗濾池,集雨系統(tǒng)的出水管伸在蓄水池內,蓄水池的下側設置有蓄水池出水口,所述粗濾池為倒濾結構,粗濾池進水口設置于粗濾池的下側,粗濾池出水口設置于粗濾池的上側,水自下而上通過粗濾池,便于粗濾池的反沖洗、并增加水流與濾料的接觸面積,提高過濾效果,蓄水池出水口通過水管與粗濾池進水口相連通,粗濾池出水口通過水管與慢濾池上側的慢濾池進水口相連通,所述集雨系統(tǒng)出水端的水平位置高于蓄水池上端的水平位置,蓄水池出水口的水平位置高于粗濾池出水口的水平位置,粗濾池出水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慢濾池進水口的水平位置或二者相持平,雨水收集后依靠自身重力依次流經蓄水池、粗濾池和慢濾池,無需額外提供動力。
[0005]為便于農村推廣使用,集雨系統(tǒng)為屋面集雨系統(tǒng),集雨系統(tǒng)包括有沿房檐設置的集雨槽,集雨系統(tǒng)的出水管與集雨槽的底部連通,屋面集雨無需額外占用土地,且集雨效果非常好,十分實用。
[0006]為便于蓄水池、粗濾池和慢濾池的清理,蓄水池、粗濾池和慢濾池的下端均引出有排污管,排污管上均分別設置有閥門,由于初級雨水在收集過程中往往將泥沙、人畜廢棄物等污染物帶入蓄水池中,在蓄水池的底部設置排污管定期排污顯得十分必要,蓄水池的頂部鋪設有紗網,阻攔一般的枯枝落葉和昆蟲等雜物,同時也不影響收集雨水。
[0007]為便于控制集水和濾水,蓄水池出水口與粗濾池進水口之間的水管以及粗濾池出水口與慢濾池進水口之間的水管上分別設置有閥門,慢濾池的下側引出有慢濾池出水管,慢濾池出水管上也設置有閥門。
[0008]優(yōu)選地,蓄水池和慢濾池上端的側壁上均由池內引出有溢流管。
[0009]粗濾池內的濾層結構為自下而上依次設置的粒徑為50— 60mm的卵石承托層、粒徑為25—35mm的卵石層、粒徑為15—35mm沸石層和粒徑為4一14目的第一粗砂層,粗濾池的頂部蓋有防塵蓋。
[0010]卵石承托層的厚度為18-22 cm,卵石層的厚度為23-27cm,沸石層的厚度為23-27cm,第一粗砂層的厚度為28_32cm。
[0011]慢濾池內的濾層結構為自下而上依次設置的粒徑為15 — 35mm的沸石承托層、粒徑為25—35mm的陶粒層、粒徑為10—20目的第二粗砂層、粒徑為35—45目的第一細砂層、椰殼活性炭層和粒徑為35— 45目的第二細砂層,慢濾池的頂部蓋有透光板,透光板優(yōu)選透光性好的有色耐力板,既防止雜質進入又不影響慢濾池濾層上端生物膜的生長。
[0012]沸石承托層的厚度為13-17cm,陶粒層的厚度為18-22 cm,第二粗砂層的厚度為18-22cm,第一細砂層的厚度為13-17cm,椰殼活性炭層的厚度為18-22cm,第二細砂層的厚度為 23-27cm。
[0013]為使濾池得以最大化利用,粗濾池的面積為慢濾池面積的60%—80%。優(yōu)選地,慢濾池的容積大小為1.92m3,面積大小為1.13m2。粗濾池的容積為1.34m3,面積大小為0.79m2。
[0014]利用上述系統(tǒng)進行雨水處理的安全工藝,其流程如下:先通過集雨系統(tǒng)收集雨水并存儲在蓄水池內,再將蓄水池內儲存的雨水依次通過倒濾結構的粗濾池和慢濾池進行過濾,從而得到符合標準的純凈飲用水
該系統(tǒng)收集雨水后儲備在蓄水池內,解決干旱地區(qū)的飲用水匱乏的問題,由于雨水水質絕大多數不能達到國家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再加上居民大部分無環(huán)保意識,不注意改善自我健康狀況和生活環(huán)境,這種對小水窖的粗放管理方式易造成水體污染,而危害當地人畜健康。而使用粗濾加慢濾相結合的水處理技術,對微污染飲用水進行先蓄后濾,可以解決農村人畜水污染問題
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主要優(yōu)點是該系統(tǒng)有效解決了干旱地區(qū)飲用水匱乏以及水質不達標危害人畜健康的問題,粗濾池采用下進上出的過濾結構,便于粗濾池的反沖洗、并增加水流與濾料的接觸面積,大大提高其過濾效果,且更易于粗濾池的清洗,該系統(tǒng)結構簡單,建造成本十分低廉,操作方便,對致病污染物的去除率高,十分適宜在農村干旱地區(qū)大量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實施例:
參照圖1,其中,附圖標記a表示房屋,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干旱地區(qū)農村飲水安全系統(tǒng)及安全工藝,安全系統(tǒng)包括集雨系統(tǒng)1、蓄水池2、粗濾池3和慢濾池4,粗濾池3的面積為慢濾池4面積的60% — 80%,集雨系統(tǒng)I為屋面集雨系統(tǒng),集雨系統(tǒng)I包括有沿房檐設置的集雨槽12,集雨系統(tǒng)I中出水管11的一端與集雨槽12的底部連通,蓄水池2的頂部鋪設有紗網9,出水管11的另一端穿過紗網9并伸在蓄水池2內,蓄水池2的下側設置有蓄水池出水口 21,所述粗濾池3為倒濾結構,粗濾池進水口 31設置于粗濾池3的下側,粗濾池出水口 32設置于粗濾池3的上側,蓄水池出水口 21通過水管5與粗濾池進水口 31相連通,粗濾池出水口 32通過水管5與慢濾池4上側的慢濾池進水口 41相連通,所述集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