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加濕攪拌機筒體內壁粘附層清除方法和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加濕攪拌機筒體內壁粘附層的清除方法,特別是涉及粘附性強的粉塵的清除方法和旋擊式粉塵加濕機筒體內壁粘附層的清除方法。此外,還涉及一種實施所述的筒體內壁粘附層清除方法的裝置。
現(xiàn)有的各種粉塵加濕機,如滾筒式加濕機,單軸螺旋式加濕機,雙軸式加濕機等,其中的任何一種,在粉塵加濕過程中,都會在筒體內壁形成粘附層,中國實用新型專利說明書CN2257213Y公開了一種改進的加濕攪拌機,由于其轉速高,離心力也相應增大,更易在筒體內壁形成堅實的粘附層。尤其在加濕粘附性強的粉塵時,這一問題更為突出,不僅使加濕機性能降低,加濕效率下降,能耗增大,加濕部件磨損加劇,而且嚴重時使電機超載、睹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各種加濕機通常采取的方法例如用陶瓷材料制作刮板或攪拌件,只能減少加濕部件的磨損;用水沖洗雖然可行,但常常泥水橫流,形成二次污染,而且如果下流設備是皮帶運輸機或其它運輸機,就不允許用水沖洗,至于采用振動方法來除去粘附層,通常認為是不可能的,例如在振動輸送機的設計中就認為“振動輸送機一般不適用于有粘性或粒度小于0.06mm粉料輸送”(建筑材料機械設計武漢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第160頁)。有粘結性的粉塵在加濕機內加濕后粘性更強,如果筒體是圓筒形,由于筒體內部形成的粘附層是圓筒形整體,不僅難以被振落,而且有可能越振越實。因此,至今還沒有采用激振器來解決粉塵粘結的粉塵加濕機。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CN1048828A公開了一種用浮動桿擦落或振落粘附層,但是只適用于攪拌軸的轉速很低的場合,而加濕攪拌機的轉速通常較高,離心力將使浮動桿始終緊壓在筒體內壁上對粘附層起壓緊作用,此外當筒體不是園形時,浮動桿也不適用。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加濕攪拌機筒體內壁粘附層的清除方法,以及實施所說的筒體內壁粘附層清除方法的裝置,即使被加濕攪拌物是粘附性強的粉塵,也能防止由于粘附所造成的攪拌效率下降,并且能有效地減少或清除筒體內壁的粘附層。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實施所說的筒體內壁粘附層清除方法的裝置本發(fā)明的目的是以如下的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通過筒體連續(xù)或間歇的近似圓振動或圓振動,使筒體中心線相對于攪拌軸中心線產生相對旋轉運動,使正在旋轉的攪拌軸刮去筒體內壁的其厚度相當于振幅的粘附層。
實施上述清除方法時,為了避免筒體內壁與攪拌軸發(fā)生碰撞,筒體的最大振幅通常小于筒體內壁與攪拌軸外徑之間的徑向間隙,旋轉的攪拌軸不能刮去筒體內壁的厚度大于振幅部分的粘附層,可以保持這部分粘附層,在筒體內壁保持一層永久性的粘結層,粘結層的厚度相當于上述徑向間隙與筒體的最大振幅之差,每次停機前,以及加濕過程中需要時,通過筒體中心線相對于攪拌軸中心線產生相對旋轉運動,在筒體內壁新形成的粘附層硬實前及時將其清除,在永久性的粘結層與攪拌軸外徑之間保持新形成的松軟粘附層,既可節(jié)能還可防止攪拌軸傳動電機堵轉。此外,永久性粘結層還可以防止筒體內壁的磨損和腐蝕。
裝在筒體上的激振器是在加濕過程中需要時和每次停機前開動,開動前停止給水,或同時停止給水和進料,或停止給水后延時停止進料,使被刮去或振脫的含水率高的粘附層與從給料筒進入的于粉塵拌合,使含水率降低,粘附性也相應降低,有利于清除粘附層,也有利于保持新形成的粘附層的松軟性,并可節(jié)能節(jié)水。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以如下的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在包括機架、筒體、攪拌軸的加濕攪拌機的筒體外殼上裝設一個或多個激振器、在筒體與機架之間裝設隔振支承裝置和在振動部件與不振動部件之間的連接處裝設撓性密封裝置,這是實施所說的筒體內壁粘附層清除方法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裝置。加濕攪拌機的攪拌軸可以是一根,也可以多于一根。激振器可以裝在筒體的上方,也可以裝在筒體側面,可以裝一臺也可裝兩臺,當然也可以裝兩臺以上。但是裝一臺結構簡單而且可以使筒體產生近似圓振動。裝設兩個激振器則可實現(xiàn)圓振動。這種結構也便于對現(xiàn)有的各種粉塵加濕機進行技術改造。為滿足筒體振幅的要求,筒體3或攪拌筒3a用隔振支承裝置12支承在機架8上。隔振支承裝置保證筒體3或攪拌筒3a有較大的振幅,但整機的振幅則較小。筒體的振動部分與其它不振動部件之間需要有一定的間隙,粉塵就可能從這一間隙中逸出,為此在振動部件與不振動部件之間裝設撓性密封裝置,撓性密封裝置可以防止粉塵外逸,且不影響筒體振動。撓性密封裝置包括撓性密封圈和卡箍,撓性密封圈可用薄橡膠、滌綸帆布、石棉帆布、人造革等材料制作,最好制成波紋管形。
如果整個筒體都振動,撓性密封裝置應設在旋擊式粉塵加濕機與進料口上方的給料機之間,為此把進料口4的內管16伸入進料管14中,進料口4的外管15與進料管14之間用撓性密封圈17密封,撓性密封圈17的一端用卡箍18固定在進料口外管15上,另一端用卡箍固定在進料管14上。進料口內管16和外管15與進料管之間的間隙應保證進料管14隨筒體3一起振動時既不會與內管16相碰,也不會與外管15相碰。
如果筒體部分參振,則把給料筒3b和攪拌筒3a分開成為兩個部件,給料筒3b固定在機架8上,并伸入攪拌筒3a內,攪拌筒3a用隔振支承裝置12支承在機架8上,兩者之間用撓性密封圈11密封,撓性密封圈11的一端用卡箍13固定在攪拌筒3a上,另一端用卡箍13固定在給料筒3b的法蘭20上,由于進料口不參振,因此,進料口上方與給料機之間可以不裝設撓性密封裝置。這種結構還特別適用于對現(xiàn)有的粉塵加濕機進行技術改造。
為了使筒體中心線產生相對于攪拌軸中心線的相對旋轉運動,軸承座應裝在機架上,攪拌軸穿過筒體3的端蓋23的部位應有足夠大的間隙,必要時裝設如下?lián)闲悦芊饨Y構筒體3的端蓋23上裝有法蘭24,法蘭24與蓋子25之間用撓性密封圈26密封,撓性密封圈26的一端用卡箍27固定在法蘭24上,另一端用卡箍27固定在蓋子25上,蓋子25與攪拌軸5之間裝有密封圈28。
筒體3傾斜安裝有利于加快被加濕攪拌物外排,尤其是可以加快被激振器振落的粘附層外排。與振動輸送機相似,激振器傾斜安裝也可以加快被加濕攪拌物外排。
在加濕拌合過程中,當筒體內壁粘附層逐漸變厚變堅實時,攪拌阻力增大,攪拌軸傳動電機的電流也相應增大,就啟動激振器,在筒體內壁粘附層變得堅實之前及時將其清除;筒體內壁的粘附層被振脫后,攪拌軸傳動電機的電流恢復正常,就關閉激振器;因此激振器是用電流繼電器或電流傳感器22根據攪拌軸傳動電動機的電流大小來啟動或停止??刂扑碾姶砰y和控制進料的給料機與激振器聯(lián)動。當然,也可以由人工根據經驗或通過電流表觀察攪拌軸傳動電機的電流大小進行操作。當然也可以在啟動激振器時停止給料而繼續(xù)給水,利用振動和水來清洗筒壁,但常常泥水橫流,形成二次污染,不宜采用。
控制激振器啟動或關閉用的電流繼電器或電流傳感器22串聯(lián)在攪拌軸傳動電動機21的電源線上,用于啟動或關閉激振器的交流接觸器與電流繼電器或電流傳感器22的常開接點相聯(lián),當攪拌軸傳動電動機21的電流超過設定值時,電流繼電器或電流傳感器22動作,常開接點閉合,用于啟動或關閉激振器的交流接觸器動作,激振器啟動,反之,激振器閉合。
加激振器后雖增加了能耗,但由于攪拌件與筒體內壁粘附層的摩擦阻力減少,總的還是節(jié)能的。在生產實踐中幾臺生產能力相似的粉塵加濕機,其中一臺粉塵加濕機的功率為11KW,經常發(fā)生堵轉,改為22KW才解決問題;一臺國外引進的粉塵加濕機的功率為18KW;另一臺粉塵加濕機在加濕粘結性更強的粉塵時,功率為7.5KW,由于裝設一臺0.75KW的振動電機,運轉正常,不發(fā)生堵轉。
如上所作的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加濕攪拌機筒體內壁粘附層的清除方法和裝置,可以有效地刮去筒體內壁的粘附層,因此,即使所處理的粉塵的粘附性強,也可以防止筒體內壁粘附層所造成的攪拌性能下降。由于是在粘附層剛形成但尚未硬實前將其振落,因此能耗低,效果好。并且開動激振器時是采取停止噴水的方式,使被刮落或振落的含水率高的粘附層與從進料口進入的干粉塵混合,使其濕度降低,粘附性和攪拌阻力也隨著降低并易于從出料口排出。因此,在減少和去除粘附層的同時,可以節(jié)水、節(jié)能。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4是進料口撓性密封圈的剖視圖。
圖5是給料筒與攪拌筒之間的撓性密封圈的剖視圖。
圖6是筒體與攪拌軸之間的撓性密封圈的剖視圖。
圖7是用電流繼電器控制激振器的電路圖。
圖1、圖2和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三個實施例。如圖所示傳動裝置1是三角膠帶傳動,當然也可以用鏈傳動或齒輪傳動,但三角膠帶傳動結構簡單成本低。裝有攪拌件6的攪拌軸5裝在軸承座2上,軸承座2裝在機架8上。機架8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傾斜的,傾斜的目的是使筒體3傾斜。噴水裝置7裝在攪拌筒3a上方,當然裝在側面也是可以的。出料口10裝在攪拌筒a的出料端的下方。圖1所示的實施例是在攪拌筒3a的上方裝有激振器9,圖2所示的實施例是在攪拌筒兩側各裝一個激振器,也可以只在其中一側裝一個激振器。激振器可以采用慣性激振器或電磁激振器,也可采用液力或氣動激振器,本實施例是采用振動電機,振動電機結構簡單,安裝維護方便。
圖1和圖3所示的實施例在筒體3與機架8之間裝有隔振支承裝置12,隔振支承裝置與一般振動機械如振動篩、振動給料機、振動運輸機等是類似的,彈性元件可以用螺旋彈簧、橡膠彈簧,本實施例采用把橡膠與螺旋彈簧模壓成一體的復合彈簧。
圖1所示的實施例把筒體3分成給料筒3b和攪拌筒3a兩部分,兩者之間的間隙用撓性密封圈11密封,給料筒3b固定在機架8上,攪拌筒3a則用隔振支承裝置12支承在機架8上。
圖3所示的實施例在筒體3的進料口4裝設撓性密封圈。
圖4是進料口撓性密封圈的剖面圖,進料口4包括外管15和內管16,內管16伸入進料管14中,兩者之間的間隙應保證進料管14隨筒體3一起振動時不會與內管16或外管15相碰。為防止粉塵外逸,進料口4的外管15與進料管14之間用撓性密封圈17密封,撓性密封圈17的一端用卡箍18固定在進料口外管15上,另一端用卡箍固定在進料管14上。
圖5是給料筒與攪拌筒之間的撓性密封圈的剖視圖。由于給料筒的外徑小于攪拌筒的外徑,為此在給料筒3b上裝有法蘭20,使兩者外徑相等,便于撓性密封圈的安裝。給料筒3b伸入攪拌筒3a內是為了防止被加濕攪拌物進入撓性密封圈內。
圖6是筒體與攪拌軸之間的撓性密封圈的剖視圖,筒體3的端蓋23上裝有法蘭24,法蘭24與蓋子25之間用撓性密封圈26密封,撓性密封圈26的一端用卡箍27固定在法蘭24上,另一端用卡箍27固定在蓋子25上,蓋子25與攪拌軸5之間裝有密封圈28。
圖7是用電流繼電器控制激振器的電路圖,電流繼電器或電流傳感器22串聯(lián)在攪拌軸傳動電動機21的電源線上,當筒體內壁粘附層逐漸變厚變堅實時,攪拌阻力增大,攪拌軸傳動電機的電流也相應增大,當攪拌軸傳動電動機的電流增大至設定值時,電流繼電器或電流傳感器22動作,常開接點閉合,交流接觸器動作,激振器啟動;當筒體內壁的粘附層被振脫后,攪拌軸傳動電機的電流恢復正常,電流繼電器或電流傳感器22復位,就關閉激振器;也可以采用時間繼電器延時關閉激振器。
權利要求
1.一種加濕攪拌機筒體內壁粘附層的清除方法,其特征是通過筒體連續(xù)或間歇的近似圓振動或圓振動,使筒體中心線相對于攪拌軸中心線產生相對旋轉運動,使正在旋轉的攪拌軸刮去筒體內壁的其厚度相當于振幅的粘附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除方法,其特征是筒體的最大振幅小于筒體內壁與攪拌軸外徑之間的徑向間隙,在筒體內壁保持一層永久性的粘結層,粘結層的厚度相當于上述徑向間隙與筒體的最大振幅之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除方法,其特征在于裝在筒體上的激振器是在加濕過程中需要時和每次停機前開動,開動前停止給水,或同時停止給水和進料,或停止給水后延時停止進料。
4.一種實施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筒體內壁粘附層清除方法的裝置,該裝置裝在包括機架、筒體、攪拌軸的加濕攪拌機上,其特征是在筒體外殼上裝設一個或多個激振器、在筒體與機架之間裝設隔振支承裝置和在振動部件與不振動部件之間的連接處裝設撓性密封裝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裝設在振動部件與不振動部件之間的撓性密封裝置是進料口(4)的內管(16)伸入進料管(14)中,進料口外管(15)與進料管(14)之間用撓性密封圈(17)密封,撓性密封圈(17)的一端用卡箍(18)固定在進料口外管(15)上,另一端用卡箍固定在進料管(14)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裝設在振動部件與不振動部件之間的撓性密封裝置是筒體(3)分成給料筒(3b)和攪拌筒(3a)兩部份,給料筒(3b)固定在機架(8)上,并伸入攪拌筒(3a)內,攪拌筒(3a)用隔振支承裝置(12)支承在機架(8)上,兩者之間用撓性密封圈(11)密封,撓性密封圈(11)的一端用卡箍(13)固定在攪拌筒(3a)上,另一端用卡箍(13)固定在給料筒(3b)的法蘭(20)上。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裝設在振動部件與不振動部件之間的撓性密封裝置是筒體(3)的端蓋(23)上裝有法蘭(24),法蘭(24)與蓋子(25)之間用撓性密封圈(26)密封,撓性密封圈(26)的一端用卡箍(27)固定在法蘭(24)上,另一端用卡箍(27)固定在蓋子(25)上,蓋子(25)與攪拌軸(5)之間裝有密封圈(28)。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筒體是傾斜安裝的。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激振器是用電流繼電器或電流傳感器根據攪拌軸傳動電動機的電流大小來啟動或停止。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控制激振器啟動或關閉用的電流繼電器或電流傳感器(22)串聯(lián)在攪拌軸傳動電動機(21)的電源線上,用于啟動或關閉激振器的交流接觸器與電流繼電器或電流傳感器(22)的常開接點相聯(lián)。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加濕攪拌機筒體內壁粘附層的清除方法,是通過筒體連續(xù)或間歇的近似圓振動或圓振動,使筒體中心線相對于攪拌軸中心線產生相對旋轉運動,使正在旋轉的攪拌軸刮去筒體內壁的其厚度相當于振幅的粘附層。此外還涉及一種實施所說的粘附層清除方法的裝置,包括裝在筒體外殼上的激振器、裝在筒體與機架之間的隔振支承裝置和裝在振動部件與不振動部件之間的撓性密封裝置。
文檔編號B01F7/08GK1239013SQ9812545
公開日1999年12月22日 申請日期1998年12月6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9月24日
發(fā)明者胡健美, 胡志強 申請人:胡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