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移動式粉塵凈化設備屬于環(huán)保設備領域,特別涉及建筑工地拆遷產生的粉塵凈化設備。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對老舊城區(qū)土坯房屋進行拆遷重建時,大都使用大型挖機進行挖掘及整平,在此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粉塵、四散飄逸,對周圍的空氣嚴重污染,給附近居民帶來了危害,因此在老舊房屋拆遷重建時需要一種能夠將粉塵含量高的空氣收集后進行凈化的設備,最大限度的降低粉塵對空氣的污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移動式粉塵凈化設備解決了上述困難,在長方體的水箱下面安裝可移動的轉向輪及支撐輪,上面留有粉塵收集口,內部安裝了高壓水泵連接多根噴管,粉塵收集口上面安裝了氣流導向罩,導向罩的前端安裝了軸流風扇;風扇將高濃度粉塵吸入氣流導向罩、高壓水泵將水箱里面的水泵起送入多根噴管同時對氣流導向罩內部的粉塵進行噴霧、使粉塵含水后增重落入水箱、空氣從出風口流出。
移動式粉塵凈化設備:包括支撐輪、轉向輪、水箱、配電箱、牽引接口、氣流導向罩、噴管、軸流風扇、進氣口、出氣口、水箱上口、泥沙清理擋板、高壓水泵、供水管、導向罩下開口,水箱與支撐輪、轉向輪、配電箱、牽引接口、水箱上口、泥沙清理擋板、高壓水泵、供水管連接,氣流導向罩與噴管、軸流風扇、進氣口、出氣口、導流罩下開口連接,水箱上口與導向罩下開口連接,高壓水泵與供水管連接,供水管同時與多根噴管連接,配電箱通過電源線與軸流風扇、高壓水泵連接;
所述水箱下面通過支架設置了一對支撐輪及一對轉向輪,水箱側面設置了泥沙清理擋板、配電箱、牽引接口,水箱上面設置了水箱上口;
所述氣流導向罩中間為拱形、拱形上面設置了多根穿透導向罩的噴管、下面設置了導向罩下開口,兩端為錐形、前端設置了出氣口、后端設置了進氣口、進氣口中間設置了軸流風扇。
有益效果:對老舊城區(qū)土坯房屋進行拆遷重建時,大都使用大型挖機進行挖掘及整平,在此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粉塵、四散飄逸,對周圍的空氣嚴重污染。移動式粉塵凈化設備,在長方體的水箱下面安裝可移動的轉向輪及支撐輪,上面留有粉塵收集口,內部安裝了高壓水泵連接多根噴管,粉塵收集口上面安裝了氣流導向罩,導向罩的前端安裝了軸流風扇;風扇將高濃度粉塵吸入氣流導向罩、高壓水泵將水箱里面的水泵起送入多根噴管同時對氣流導向罩內部的粉塵進行噴霧、使粉塵含水后增重落入水箱、空氣從出風口流出。
附圖說明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對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描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示意圖,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講,不需要創(chuàng)造性可以結合這些附圖獲得更多的附圖。
圖1為移動式粉塵凈化設備主視圖;
圖2為水箱示意圖;
圖3為氣流導向罩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
移動式粉塵凈化設備:包括支撐輪1、轉向輪2、水箱3、配電箱4、牽引接口5、氣流導向罩6、噴管7、軸流風扇8、進氣口9、出氣口10、水箱上口11、泥沙清理擋板12、高壓水泵13、供水管14、導向罩下開口15,水箱與支撐輪、轉向輪、配電箱、牽引接口、水箱上口、泥沙清理擋板、高壓水泵、供水管連接,氣流導向罩與噴管、軸流風扇、進氣口、出氣口、導流罩下開口連接,水箱上口與導向罩下開口連接,高壓水泵與供水管連接,供水管同時與多根噴管連接,配電箱通過電源線與軸流風扇、高壓水泵連接;
所述水箱下面通過支架設置了一對支撐輪及一對轉向輪,水箱側面設置了泥沙清理擋板、配電箱、牽引接口,水箱上面設置了水箱上口;
所述氣流導向罩中間為拱形、拱形上面設置了多根穿透導向罩的噴管、下面設置了導向罩下開口,兩端為錐形、前端設置了出氣口、后端設置了進氣口、進氣口中間設置了軸流風扇。
根據(jù)上述移動式粉塵凈化設備在使用時,根據(jù)當天風向,在施工場地外圍迎風的地方適當距離的位置平一場地,將牽引車的牽引杠與凈化設備的牽引接口連接后、將凈化設備牽引至提前已平整的施工空地,根據(jù)拆遷面積可以同時放置多臺凈化設備,所有凈化設備的進氣口都迎著風吹來的方向,將所有凈化設備的配電箱接通電源、將所有凈化設備的水箱泥沙清理擋板固定好、將水箱加滿水、待拆遷施工開始,拆遷設備啟動施工、所有凈化設備的配電箱開啟、軸流風扇高速旋轉將空氣及粉塵不間斷吸入氣流導向罩、由于導向罩兩端小中間大、氣流及粉塵進入后流速會放緩、高壓水泵將水箱內部的水經(jīng)過加壓后由供水管泵入多根噴管、噴管與導向罩連接的部位設有多個噴霧口、水霧由噴口噴出使粉塵瞬間受潮、增加重量落入水箱、空氣得到凈化后從出氣口流出,連續(xù)工作20—40h后、切斷電源、打開水箱泥沙清理擋板、放出泥沙后、重新加水,依次循環(huán)。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常規(guī)揭示,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熟悉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在未脫離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范圍內、實施對以上所述技術作出的任何等同變化的調整、修飾與演變等,均仍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