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鋼結構加工生產(chǎn)領域,尤其是一種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在鋼結構加工生了領域,需要用到一種混合裝置,所謂混合裝置是把至少兩種不同的物料混合在一起的工具,混合器種類非常多,其結構大都是一體形成,在混合裝置中的混合槽內設置有一根軸貫穿整個混合槽,因為有的物料在攪拌混合時,其上部和下部混合的程度不一樣,因而常用的這種混合器不容易控制,出現(xiàn)故障也不便于維護,功能不可靠,一體形成也不便于拆洗,結構較復雜,因而需要設計一種結構較簡單,各功能部件功能可靠、便于拆洗的一種混合裝置。
本發(fā)明就是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而進行的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功能獨立可靠、便于拆洗的一種混合裝置。
本發(fā)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混合裝置,包括混合槽和驅動機構,所述混合槽安裝于驅動機構下,所述混合槽呈漏斗狀,混合槽從底向上內徑逐漸增大,混合槽的外側設置有加熱葉片,所述加熱葉片緊貼在混合槽上;
所述混合槽的下方設置有排空裝置,其中排空裝置安裝于混合槽的底端,排空裝置和混合槽的連接處設置有下開口,所述下開口位于混合槽內腔底端一側;
所述混合槽的上方設置有蓋,所述蓋貼合于混合槽的上端,混合槽通過蓋的閉合可在混合槽內形成一內腔,所述驅動機構安裝于蓋上;
所述混合槽內設置有第一攪拌器、第二攪拌器、下軸部和空心軸,所述第一攪拌器、第二攪拌器、下軸部和空心軸均位于混合槽的內腔中,空心軸位于混合槽內腔的中心軸線位置,空心軸可繞中心軸線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空心軸的上端與蓋相連,空心軸與蓋的連接處設置有上密封裝置,所述上密封裝置與蓋上安裝的驅動機構相連;
所述驅動機構包含第一驅動電機和第二驅動電機,所述驅動機構中還包含有上軸和變速器,第二驅動電機與位于上軸部中的上軸相連,所述上軸部位于上密封裝置的上端,變速器位于上軸部中,所述上軸部通過驅動桿與第一驅動電機相連;
所述空心軸的底端設置有聯(lián)結器,空心軸的下端設置有下軸部,所述下軸部的上端與聯(lián)結器相連,下軸部的下端設置在混合槽的底端;
所述第二攪拌器位于聯(lián)結器的下方并繞下軸部順時針旋轉,常用的聯(lián)結器被布置在至少部分位于混合槽的底部,并很容易接觸到第二攪拌器;
所述第一攪拌器位于第二攪拌器的上端,第一攪拌器設置有一對且分別位于空心軸的兩側,一對第一攪拌器之間通過連桿相連,所述連桿穿過空心軸;
所述混合槽安裝在支撐架上,所述支撐架上端與混合槽的連接處設置有彈性部件;
進一步的,所述聯(lián)結器可拆卸式安裝在空心軸上;
更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攪拌器上設置有葉片,所述葉片可繞下軸部的中心軸線旋轉;
具體的,所述第一攪拌器和第二攪拌器分別由預定速度不同的兩個驅動機驅動,第一攪拌器的預定速度小于第二攪拌器的預定速度;
其中,所述第一攪拌器和第二攪拌器的位置可互換;
所述聯(lián)結器中間有凸緣結構并布置在下軸部的上端,聯(lián)結器和下軸部之間通過螺釘方式連在一起。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常用的聯(lián)結器被布置在至少部分位于混合槽的底部,并很容易接觸到第二攪拌器,不便于混合裝置的攪拌,容易發(fā)生故障,且常用的混合裝置為一體形成,不便日后的維護;該混合裝置整體結構簡單,各部件功能獨立、運行可靠,便于拆洗和維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混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圖示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參照圖1所示,該一種混合裝置,包括混合槽2和驅動機構,所述混合槽2安裝于驅動機構下,所述混合槽2呈漏斗狀,混合槽2從底向上內徑逐漸增大,混合槽2的外側設置有加熱葉片62,所述加熱葉片62緊貼在混合槽2上;
所述混合槽2的下方設置有排空裝置50,其中排空裝置50安裝于混合槽2的底端,排空裝置50和混合槽2的連接處設置有下開口68,所述下開口68位于混合槽2內腔底端一側;
所述混合槽2的上方設置有蓋36,所述蓋36貼合于混合槽2的上端,混合槽2通過蓋36的閉合可在混合槽2內形成一內腔,所述驅動機構安裝于蓋36上;
所述混合槽2內設置有第一攪拌器14、第二攪拌器16、下軸部46和空心軸30,所述第一攪拌器14、第二攪拌器16、下軸部46和空心軸30均位于混合槽2的內腔中,空心軸30位于混合槽2內腔的中心軸線位置,空心軸30可繞中心軸線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空心軸30的上端與蓋36相連,空心軸30與蓋36的連接處設置有上密封裝置38,所述上密封裝置38與蓋36上安裝的驅動機構相連;
所述驅動機構包含第一驅動電機24和第二驅動電機26,所述驅動機構中還包含有上軸40和變速器28,第二驅動電機26與位于上軸部29中的上軸40相連,所述上軸部29位于上密封裝置38的上端,變速器28位于上軸部29中,所述上軸部29通過驅動桿與第一驅動電機24相連;
所述空心軸30的底端設置有聯(lián)結器44,空心軸30的下端設置有下軸部46,所述下軸部46的上端與聯(lián)結器44相連,下軸部46的下端設置在混合槽2的底端;
所述第二攪拌器16位于聯(lián)結器44的下方并繞下軸部46順時針旋轉,常用的聯(lián)結器44被布置在至少部分位于混合槽2的底部,并很容易接觸到第二攪拌器16;
所述第一攪拌器14位于第二攪拌器16的上端,第一攪拌器14設置有一對且分別位于空心軸30的兩側,一對第一攪拌器14之間通過連桿相連,所述連桿穿過空心軸30;
所述混合槽2安裝在支撐架58上,所述支撐架58上端與混合槽2的連接處設置有彈性部件64;
進一步的,所述聯(lián)結器44可拆卸式安裝在空心軸30上;
更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攪拌器16上設置有葉片66,所述葉片66可繞下軸部46的中心軸線旋轉;
具體的,所述第一攪拌器14和第二攪拌器16分別由預定速度不同的兩個驅動機驅動,第一攪拌器14的預定速度小于第二攪拌器16的預定速度;
其中,所述第一攪拌器14和第二攪拌器16的位置可互換;
所述聯(lián)結器44中間有凸緣結構并布置在下軸部46的上端,聯(lián)結器44和下軸部46之間通過螺釘方式連在一起;
常用的聯(lián)結器被布置在至少部分位于混合槽的底部,并很容易接觸到第二攪拌器,不便于混合裝置的攪拌,容易發(fā)生故障,且常用的混合裝置為一體形成,不便日后的維護;該混合裝置整體結構簡單,各部件功能獨立、運行可靠,便于拆洗和維護。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