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反應釜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反應釜,釜體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釜蓋,釜蓋上設置有進料口;釜體的底部為錐形設計,并在靠近底部的錐面上開設有出料口;釜體內設置有攪拌軸,攪拌軸上套設有攪拌框,釜蓋的頂部設置有支座,支座的頂面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架,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支撐架,第一支撐架和第二支撐架上分別安裝有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攪拌軸的頂部與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軸相連接,底部嵌入軸套內,攪拌框與所述第二電機通過齒輪相連接;攪拌軸上套設有多個攪拌槳,攪拌槳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本發(fā)明采用攪拌軸與攪拌框分別由不同電機驅動各自獲得合適的轉速,從而實現(xiàn)在保證反應速率的情況下避免對釜體內壁過度磨損,延長反應釜的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一種反應爸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化工設備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反應釜。
【背景技術】
[0002]反應釜是作為一種供各種物質進行化學反應的容器,其包括釜體及攪拌裝置等,攪拌裝置能夠加快反應效率,使反應更加充分;然而在反應的過程中,反應的生產物往往會吸附在釜體內壁,不僅影響傳熱,而且久而久之會對釜體造成損壞,因此市面上出現(xiàn)一種帶攪拌框的攪拌裝置,其能夠在攪拌的同時,刮除釜體內壁上積累的吸附物。然而,攪拌軸與攪拌框通常為一體式設計由同一個電機帶動,攪拌軸在攪拌的過程中通常需要較高的轉速,而攪拌框則不需要很高的轉速,若采用一體式設計,則會導致攪拌框與釜體內壁摩擦過度而損壞釜體。
【發(fā)明內容】
[0003](一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攪拌軸與攪拌框分別采用不同電機驅動的反應釜。
[0005]( 二 )技術方案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反應釜,其包括釜體,所述釜體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釜蓋,所述釜蓋上設置有進料口 ;所述釜體的底部為錐形設計,并在靠近底部的錐面上開設有出料口 ;所述釜體內設置有攪拌軸,所述攪拌軸上套設有攪拌框,所述釜蓋的頂部設置有支座,所述支座的頂面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架,所述支座的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支撐架,所述第一支撐架和第二支撐架上分別安裝有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所述攪拌軸的頂部與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軸相連接,所述攪拌軸的底部嵌入軸套內,所述攪拌框與所述第二電機通過齒輪相連接;所述攪拌軸上套設有多個攪拌槳,所述攪拌槳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
[0007]其中,所述進料口上設置有端蓋,所述端蓋的一端與所述進料口鉸鏈連接,另一端通過蝶形螺母實現(xiàn)固定連接。
[0008]其中,所述攪拌框上設置有第一刮板,第二刮板和第三刮板。
[0009]其中,所述第一刮板和所述第二刮板分別位于所述攪拌框的兩側,且在垂直方向上相互錯開,同時保持一定的重合區(qū)域。
[0010]其中,所述釜體的表面盤繞有加熱管。
[0011](三)有益效果
[0012]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采用攪拌軸與攪拌框分別由不同電機驅動,各自獲得合適的轉速,從而實現(xiàn)在保證反應速率的情況下,避免對釜體內壁過度磨損,延長反應釜的使用壽命?!緦@綀D】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發(fā)明反應釜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發(fā)明反應釜的攪拌軸的左視圖;
[0015]圖3是本發(fā)明反應釜的進料口的打開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但不能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0017]本發(fā)明反應釜的結構如圖1-3所示,包括釜體1,所述釜體I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釜蓋2,所述釜蓋2上設置有進料口 201 ;所述釜體I的底部為錐形設計,并在靠近底部的錐面上開設有出料口 101 ;所述釜體I內設置有攪拌軸11,所述攪拌軸11上套設有攪拌框8,所述釜蓋2的頂部設置有支座7,所述支座7的頂面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架6,所述支座7的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支撐架4,所述第一支撐架6和第二支撐架4上分別安裝有第一電機5和第二電機3 ;所述攪拌軸11的頂部與所述第一電機5的輸出軸相連接,所述攪拌軸11的底部嵌入軸套102內,所述攪拌框8與所述第二電機3通過齒輪相連接;所述攪拌軸11上套設有多個攪拌槳10,所述攪拌槳10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所述攪拌槳10能夠實現(xiàn)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攪動,使反應更加充分并提高反應效率。
[0018]作為優(yōu)化,所述進料口 201上設置有端蓋202,所述端蓋202的一端與所述進料口201鉸鏈連接,另一端通過蝶形螺母203實現(xiàn)固定連接。所述活動式端蓋202能使加料更加簡單,單手即可完成操作。
[0019]作為優(yōu)化,所述攪拌框8上設置有第一刮板9-1,第二刮板9-2和第三刮板9_3。所述第一刮板9-1和所述第二刮板9-2分別位于所述攪拌框8的兩側,且在垂直方向上相互錯開,同時保持一定的重合區(qū)域。保證釜體I內壁上都能被刮板刮到;攪拌框8的底部設置有第三刮板9-3,所述第三刮板9-3能夠在出料時將積累在釜體I底部的產物刮至出料口,使出料徹底減少殘留。
[0020]作為優(yōu)化,所述釜體I的表面盤繞有加熱管12,采用加熱管12能方便地控制釜體I的溫度,從而實現(xiàn)反應產物單一,提高反應效率。
[0021]具體來說,當反應釜工作時,首先旋開蝶形螺母203打開端蓋202,從進料口 201放入適量的原料,然后關閉端蓋202,并旋緊蝶形螺母203實現(xiàn)端蓋202的密閉。盤繞在釜體I表面的加熱管12將釜體I加熱到反應所需的溫度,同時第一電機5帶動攪拌軸11轉動,固定在攪拌軸11上的攪拌槳10開始對反應物進行攪拌,第一電機5可以根據不同的反應進度調節(jié)轉速,從而實現(xiàn)不同程度的攪拌。在反應的過程中,第二電機3通過齒輪傳動帶動攪拌框8轉動,固定在攪拌框8上的刮板對釜體I內壁進行刮除處理,使吸附在釜體I內壁的產物脫離,攪拌框8所需的轉速不高,防止對釜體I內壁造成過度的損傷。反應結束后,第一電機停止,攪拌軸停止工作;第二電機繼續(xù)工作,打開出料口 101,產物在攪拌框8的作用下被刮至出口處,實現(xiàn)方便的出料,并減少殘留。釜體I與釜蓋2采用分體式結構,因此能夠方便地對釜體I內部進行清洗。
[0022]本發(fā)明采用攪拌軸與攪拌框分別由不同電機驅動,各自獲得合適的轉速,從而實現(xiàn)在保證反應速率的情況下,避免對釜體內壁過度磨損,延長反應釜的使用壽命。[0023]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反應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體(1),所述釜體(1)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釜蓋(2),所述釜蓋(2)上設置有進料口(201);所述釜體(1)的底部為錐形設計,并在靠近底部的錐面上開設有出料口(101);所述釜體⑴內設置有攪拌軸(11),所述攪拌軸(11)上套設有攪拌框(8),所述釜蓋(2)的頂部設置有支座(7),所述支座(7)的頂面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架(6),所述支座(7)的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二支撐架(4),所述第一支撐架(6)和第二支撐架(4)上分別安裝有第一電機(5)和第二電機(3);所述攪拌軸(11)的頂部與所述第一電機(5)的輸出軸相連接,所述攪拌軸(11)的底部嵌入軸套(102)內,所述攪拌框(8)與所述第二電機(3)通過齒輪相連接;所述攪拌軸(11)上套設有多個攪拌槳(10),所述攪拌槳(10)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口(201)上設置有端蓋(202),所述端蓋(202)的一端與所述進料口(201)鉸鏈連接,另一端通過蝶形螺母(203)實現(xiàn)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框(8)上設置有第一刮板(9-1),第二刮板(9-2)和第二刮板(9-3) ο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刮板(9-1)和所述第二刮板(9-2)分別位于所述攪 拌框(8)的兩側,且在垂直方向上相互錯開,同時保持一定的重合區(qū)域。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釜體(1)的表面盤繞有加熱管(12)。
【文檔編號】B01J19/18GK104028195SQ201410294807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6月26日
【發(fā)明者】張源仁, 楊偉瀟, 許美麗 申請人:寧波大紅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