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活性污泥的攪拌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活性污泥的攪拌設備。
背景技術:
這樣的攪拌設備從DE 42 18 027 Al中已知。在已知的攪拌設備中,通過空氣供 給管為雙曲面狀攪拌體下側的漏斗狀空隙供給空氣。在攪拌體的下圓周邊緣上設有剪切肋 片,以所述剪切肋片將所供給的空氣以小空氣泡的形式分配到周圍的活性污泥內。研究已 顯示,在此形成的空氣泡的尺寸分布不是特別地均勻。在此,也形成不希望的大的空氣泡。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應特別地給出用于活性 污泥的攪拌設備,通過該攪拌設備能夠在攪拌體周圍的液體中產生氣泡尺寸分布盡可能均 勻的空氣泡。
發(fā)明內容
此技術問題通過權利要求1的特征解決。本發(fā)明的合適的構造從權利要求2至13 的特征中得到。 根據(jù)本發(fā)明,將空隙的形成在下側的開口以覆蓋元件這樣地覆蓋,使得在攪拌體 的下圓周面和覆蓋元件之間留有預定寬度的環(huán)形間隙,且使得空氣供給管被關于軸同軸地 引導通過覆蓋元件。通過提供根據(jù)本發(fā)明所建議的覆蓋元件,被供給到空隙的空氣現(xiàn)在通 過環(huán)形間隙在攪拌體的圓周邊緣的區(qū)域內被引導。通過合適地選擇環(huán)形間隙的預定寬度, 能夠抑制形成帶有不希望的大氣泡直徑的空氣泡。在攪拌體周圍的液體內能夠產生特別均 勻的氣泡分布。通過將空氣供給管相對于軸同軸地引導通過覆蓋元件,保證使得被供給到 空隙的空氣基本上又僅通過環(huán)形間隙溢出。以所建議的攪拌設備所產生的空氣泡尺寸分布 的特征在于相對小的平均氣泡直徑和單模態(tài)的尺寸分布。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有利的構造,環(huán)形間隙的寬度范圍為從lcm至15cm,優(yōu)選地為從2cm 至10cm。此外,能夠在下圓周面的外部區(qū)域設有若干從該處起延伸的基本上徑向走向的剪 切肋片。在此,剪切肋片的高度有利地向攪拌體的外部圓周邊緣增加。前述特征進一步有 助于產生氣泡尺寸分布和小的平均氣泡直徑。平均氣泡直徑能夠例如在從lmm至10mm的 范圍內,優(yōu)選地在從2mm至8mm的范圍內。 根據(jù)另一種構造特征,覆蓋元件形成為旋轉對稱的。在此,覆蓋元件可以是盤或尖 端突入到空隙內的錐體或雙曲面體。覆蓋元件的更外部的圓周邊緣能夠形成為帶有齒或也 具有徑向向內走向的狹縫。在覆蓋元件的構造是突入到空隙內的錐體或雙曲面狀體的情況 中,空隙內的空氣體積能夠是較小的且使得由此決定的不希望的攪拌體浮起減到最小。在 覆蓋元件的更遠的圓周邊緣上所建議的結構實現(xiàn)了在攪拌體的整個圓周邊緣上的特別地 均勻的空氣排出。因此,能夠在攪拌體的整個圓周邊緣上產生具有特別均勻的氣泡尺寸分 布的擴散。 根據(jù)第一替代構造,覆蓋元件相對于攪拌體固定地固定在承載軸的支架上或固定
3在盆的底部上。如果覆蓋元件設在承載軸的支架上,則攪拌設備能夠總體構造為安裝單元。 在此,在通常構造為塔狀的且包圍攪拌體的支架的尖端上設有馬達,用于驅動從馬達懸掛 地安裝的軸。支架的高度能夠形成為使得馬達或位于待攪拌的液體介質的液面上方,或也 位于液面下方。在此方面參考DE 42 18 027 A1的公開內容以及DE 198 26 098 C2的公 開內容,所述公開內容在此引入。 為避免軸的不希望的進動運動,合適地建議,將軸引導通過攪拌體且軸的一端上 接收在設于覆蓋元件內的支撐軸承內。在覆蓋元件形成為盤的情況中,軸也能夠被引導通 過盤且接收在設于盤下方的支撐軸承內。 根據(jù)第二替代構造,覆蓋元件通過連接裝置固定地與攪拌體的壁連接。S卩,在此情 況中攪拌體和覆蓋元件形成一個單元。在此,連接裝置能夠包括基本上徑向地走向的從壁 的內側向覆蓋元件的朝向空隙的上側延伸的片。此類片有利地僅在覆蓋元件的徑向外部上 延伸。在所建議的第二替代構造中,覆蓋元件能夠有利地以可轉動的方式保持在包圍空氣 供給管的支撐軸承內。 在第二替代構造的變體中,覆蓋元件形成為雙曲面狀的另外的攪拌體,該覆蓋元 件與攪拌體連接,使得覆蓋元件的另外的尖端指離雙曲面狀攪拌體的空隙。即,雙曲面狀的 攪拌體和雙曲面狀的另外的攪拌體關于通過軸垂直地走向的旋轉平面鏡面對稱地布置。所 建議的構造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通過形成為雙曲面狀的另外的攪拌體的形式的覆蓋元件,在 底部區(qū)域內形成指向所述另外的攪拌體的流動,所述流動在所述覆蓋元件上彎曲且在所述 覆蓋元件的圓周邊緣上指向徑向外側。通過形成這樣的流動,避免了在盆底區(qū)域內的不希 望的沉淀。
如下結合附圖更詳細地解釋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各圖為 圖1示出了第一攪拌設備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 圖2a示出了第二攪拌設備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 圖2b示出了根據(jù)圖2a的另一個示意性橫截面視圖, 圖3示出了第三攪拌設備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 圖4示出了第四攪拌設備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禾口 圖5示出了第五攪拌設備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圖1中示出的第一攪拌設備中,在軸1上安裝有攪拌體2。攪拌體2的壁3具有 雙曲面狀形狀??諝夤┙o管5在(此處未示出)的盆的底部4附近走向,用于將空氣供給 到形成在攪拌體2的與底部4對置的下側的漏斗狀空隙6內。以盤7將指向底部4的空隙 6的開口覆蓋??諝夤┙o管5的垂直走向的部分8穿過盤7的中心。盤7能夠固定地或可 旋轉地安裝在垂直走向的部分8上。當然,也可以的是使得盤7通過合適的支承元件牢固 地固定在底部4上。在此實施例中,盤7相對于攪拌體2固定地或自由可旋轉地支承。所 建議的盤7的可旋轉性有助于避免對于通過攪拌體2所生產的旋轉流動的流動阻力。
環(huán)形間隙10形成在攪拌體2的下圓周面9和盤7的第一圓周邊緣之間。在下圓
4周面9的徑向更外側部分中,設有基本上徑向走向的第一剪切肋片11。剪切肋片11的高度 優(yōu)選地在徑向指向外的方向上增加。 通過以盤7覆蓋空隙6,不再強制使通過空氣供給管5供給的空氣通過環(huán)形間隙 10。排出的空氣則通過旋轉的攪拌體2-特別是通過設在下圓周面9上的剪切肋片11以細 小空氣泡的形式分布到周圍的液體介質中。 在圖2a和圖2b中示出的第二攪拌設備2中,盤7通過基本上在徑向方向上從盤7 延伸的連接片12與壁3的內側固定連接。盤7關于攪拌體2的下圓周面9又形成和/或 布置為留出環(huán)形間隙IO??諝夤┙o管5的垂直部分8被引導通過盤7的中心。包圍垂直部 分8的支撐軸承13將盤7與垂直部分8連接。 在圖2a和圖2b示出的第二攪拌設備中,通過空氣供給管供給到空隙6內的空氣 也在下圓周面9附近基本上通過環(huán)形間隙10離開,且特別地通過旋轉的剪切肋片11的作 用在周圍的液體介質中細小地分布。 在示出的實施例中,空隙6分別被盤7覆蓋。但作為盤7的替代,也能夠提供其他 方式形成的覆蓋裝置。例如,可以使用錐狀或雙曲面狀形狀的覆蓋裝置作為盤7的替代,使 得在壁3的內側和覆蓋裝置之間僅保留用于將空氣供給到環(huán)形間隙10的間隙。此外,能夠 最小化由于將空氣供給到空隙6內而產生的浮起。 圖3示出了第三攪拌設備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第三攪拌設備的構造類似于第一 攪拌設備。在此,盤7卻是支承在底部4上的也形成為盤形的座14的組成部分。空氣供給 管5和空氣供給管5的垂直部分8固定在在優(yōu)選由混凝土制成的座14內。軸1的貫穿接 合攪拌體2的部分可旋轉地保持在包圍垂直部分8的支撐軸承13內。支撐軸承13在此情 況中合適地接收在座14內。軸1的貫穿接合攪拌體2的部分具有通風開口 15,通過空氣供 給管5供給的空氣通過該通風開口 15引入到空隙6內。為此目的,貫穿接合軸1的部分設 有分隔壁16。 在此所建議的垂直部分8的空氣供給管5的固定以及包圍垂直部分8的支撐軸承 13的實施例當然也能夠使用在第二攪拌設備上。不過,為在此情況中保持盡可能低的流動 阻力,在盤7的下側和座14的指向攪拌體2的上側之間設有足夠的間距。
圖4示出了第四攪拌設備,所述第四攪拌設備的構造類似于第三攪拌設備。在此, 形成例如可以由混凝土制成的具有截錐體形狀的另外的座17,所述座17的尖端突入到空 隙6內。在尖端的區(qū)域內提供支撐軸承13。在壁3的背離空隙6的外側上安裝有輸送肋片 20,所述輸送肋片20在攪拌體2的圓周邊緣方向上的高度能夠增加。輸送肋片20能夠在 (在此未示出的)俯視圖上也被彎曲。此類輸送肋片20當然能夠使用在前述構造中。
圖5示出了第五攪拌設備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在此,形成了具有雙曲面狀的另 外的攪拌體18的形式的覆蓋元件,其形狀對應于攪拌體2。另外的攪拌體18通過連接片 12固定地與攪拌體2連接。另外的攪拌體18的另外的尖端背離空隙6,即攪拌體和另外的 攪拌體基本上關于旋轉平面鏡面對稱地布置。支撐軸承13布置在另外的攪拌體18的另外 的尖端的區(qū)域內。另外的剪切肋片以附圖標記19表示,所述剪切肋片設在另外的攪拌體18 的背離空隙的外側上位于徑向外部的區(qū)域內。箭頭S1、S2表示在攪拌體旋轉的情況中所形 成的流動的方向。通過提供形成為雙曲面狀的另外的攪拌體18的形式的覆蓋件,在底部4 附近產生下部流動Sl,所述下部流動Sl在另外的攪拌體18的區(qū)域內彎曲且指向徑向外部方向。上部流動S2以類似的方式在攪拌體2上彎曲,且其指向方向也是徑向指向攪拌體2 的方向。使用所建議的構造,一方面可在待攪拌的介質中產生特別細小的空氣泡,且另一方 面將空氣泡從攪拌體沿徑向向待攪拌的介質中輸送得特別遠。最后,能夠通過所形成的下 部流動Sl避免沉積物在盆底部4上的不希望的沉淀。附圖標記列表
1軸2攪拌體3壁4底部5空氣供給管6空隙7為:8垂直部分9下圓周面10環(huán)形間隙11剪切肋片12連接片13支撐軸承14座15空氣供給管16分隔壁17另外的座18另外的攪拌體19另外的剪切肋片20輸送肋片
權利要求
一種用于活性污泥的攪拌設備,該攪拌設備帶有安裝在軸(1)上的具有雙曲面狀形狀的壁(3)的攪拌體(2)和用于將空氣供給到形成在所述攪拌體(2)的下側的漏斗狀空隙(6)內的空氣供給管(5、8),其特征在于,將空隙(6)的形成在下側上的開口以覆蓋元件(7)這樣地覆蓋,使得在所述攪拌體(2)的下圓周面(9)和覆蓋元件(7)之間留有預定寬度的環(huán)形間隙(10),且使得所述空氣供給管(8)被關于所述軸(1)同軸地引導通過所述覆蓋元件(7)。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所述環(huán)形間隙(10)具有一個在從lcm至15cm、優(yōu)選從2cm至10cm的范圍內的寬度。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在所述下圓周面(9)的位于徑向外部的區(qū)域內設有從該區(qū)域延伸的基本上徑向走向的剪切肋片(11)。
4. 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的一項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所述剪切肋片(11)的高度向所述攪拌體(2)的外圓周邊緣增加。
5. 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的一項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所述覆蓋元件旋轉對稱地形成。
6. 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的一項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所述覆蓋元件是盤(7)或者是尖端突入到所述空隙(6)內的錐體或雙曲面狀體。
7. 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的一項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所述覆蓋元件在支撐著所述軸(1)的支架上或盆的底部(4)上相對于所述攪拌體(2)牢固地固定。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所述覆蓋元件通過連接裝置與所述攪拌體(2)的壁(3)固定地連接。
9.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所述連接裝置包括從所述壁(3)的內側延伸直至所述覆蓋元件的指向所述空隙(6)的上側的基本上徑向走向的片(12)。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所述覆蓋元件是與所述攪拌體(2)這樣地連接的雙曲面狀的另外的攪拌體(18),該另外的攪拌體(18)的另外的尖端背離所述攪拌體(2)的空隙(6)。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IO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在所述另外的攪拌體(18)的位于徑向外部的部分上設有另外的剪切肋片(19)。
12. 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的一項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所述軸(1)被引導通過所述攪拌體(2)且在其一端上接收在設于覆蓋元件內的支撐軸承(13)內。
13. 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的一項所述的攪拌設備,其中,所述覆蓋元件以可旋轉的方式保持在包圍空氣供給管的支撐軸承(13)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活性污泥的攪拌設備,該攪拌設備帶有安裝在軸(1)上的具有雙曲面狀形狀的壁(3)的攪拌體(2)和用于將空氣供給到形成在攪拌體(2)的下側上的漏斗狀空隙(6)內的空氣供給管(5、8)。為改進空氣向包圍攪拌體(2)的液體介質內的進入,根據(jù)本發(fā)明建議,將形成在下側上的空隙(6)開口以覆蓋元件(7)這樣地覆蓋,使得在攪拌體(2)的外圓周面(9)和覆蓋元件(7)之間留有預定寬度的環(huán)形間隙(10),且使得空氣供給管(8)被關于軸(1)同軸地引導通過覆蓋元件(7)。
文檔編號B01F7/00GK101778664SQ200880102614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8月9日
發(fā)明者馬庫斯·霍夫肯 申請人:英文特環(huán)境及工藝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