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人工制冷技術(shù)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市場上應用的風冷滿液式冷水機組基本不能滿足抗震要求,在某些特定的領域,還要求空調(diào)設備全年運行,在較低環(huán)境溫度下仍需制冷運行。
在較低環(huán)境溫度下,抗震型風冷滿液式冷水機組壓縮機啟動過程中偶爾發(fā)生“拋油”而停機,長時間運行過程中因回油不穩(wěn)定導致壓縮機油位報警停機,尤其在較低環(huán)境溫度下制冷系統(tǒng)時運行不穩(wěn)定較為突出。為了解決抗震型風冷滿液式冷水機組在壓縮機啟動過程中偶爾發(fā)生“拋油”、長時間運行過程中回油不穩(wěn)定等問題。
因此,現(xiàn)有技術(shù)還有待于改進和發(fā)展。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鑒于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克服壓縮機啟動過程中“拋油”過多、運行過程中回油不穩(wěn)定的問題,并滿足全年運行,且能夠在較低環(huán)境溫度下制冷運行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及其控制方法。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如下:
一種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其中,包括:
用于與機組電控連接并控制機組運行的電控箱;
用于將低溫低壓氣態(tài)冷媒壓縮為高溫高壓氣態(tài)冷媒的壓縮機;
用于通過與外界熱交換將所述壓縮機排出的高溫高壓氣態(tài)冷媒降溫成為低溫高壓液態(tài)冷媒的冷凝器;
用于回油的二次油分離器;
用于制熱運行時將滿液式蒸發(fā)器排出的液態(tài)的低溫高壓冷媒降壓的熱力膨脹閥;
用于制熱運行時使低溫低壓液態(tài)冷媒吸熱汽化為低溫低壓的氣態(tài)冷媒的翅片式換熱器;
用于制冷運行時將翅片式換熱器排出的液態(tài)的低溫高壓冷媒降壓的電子膨脹閥;
用于制冷運行時使低溫低壓液態(tài)冷媒吸熱汽化為低溫低壓的氣態(tài)冷媒的滿液式蒸發(fā)器;
用于將制冷劑均勻分配給蒸發(fā)器的分液器;
用于貯存低溫高壓液態(tài)冷媒的貯液器;
用于對從所述貯液器中流出的低溫高壓液態(tài)冷媒進行干燥和過濾的干燥過濾器;
用于處理含有凝液的氣體實現(xiàn)凝液回收或者氣相凈化的氣液分離器;
用于將燃油引射到油泵進口的引射泵;
用于制冷/制熱切換運行的四通換向閥;
用于控制冷媒流向的單向閥;
及用于控制所述壓縮機的第一類型電磁閥和第二類型電磁閥;
所述壓縮機、所述二次油分離器、所述四通換向閥、所述翅片式換熱器、所述分液器、所述熱力膨脹閥、所述電子膨脹閥、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所述引射泵通過管道依次連接;
所述壓縮機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二次油分離器的第一接口端相連,所述二次油分離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四通換向閥的接口端相連,所述二次油分離器的回油端與所述壓縮機第一接口端相連;
所述四通換向閥的接口端與所述翅片式換熱器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翅片式換熱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分液器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單向閥連接;
所述單向閥與所述電子膨脹閥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電子膨脹閥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四通換向閥的接口端相連;
所述熱力膨脹閥的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二單向閥的第二接口端連接;
所述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熱力膨脹閥的第二接口端相連;
所述四通換向閥設置于所述壓縮機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翅片式換熱器的第一接口端之間;
所述二次油分離器設置于所述四通換向閥與所述壓縮機第二接口端之間。
所述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其中,
所述翅片式換熱器包括:第一翅片式換熱器、第二翅片式換熱器、第三翅片式換熱器、第四翅片式換熱器;
所述分液器包括:第一分液器、第二分液器、第三分液器、第四分液器;
所述四通換向閥接口端包括:第一接口端、第二接口端、第三接口端、第四接口端;
所述單向閥包括:第一單向閥、第二單向閥、第三單向閥、第四單向閥;
所述第一類型電磁閥為第一電磁閥;
所述第二類型電磁閥包括:第二電磁閥、第三電磁閥、第四電磁閥;
所述第一翅片式換熱器、所述第二翅片式換熱器、所述第三翅片式換熱器、所述第四翅片式換熱器之間并聯(lián)連接;
所述第一分液器、所述第二分液器、所述第三分液器、所述第四分液器之間并聯(lián)連接;
所述第一翅片式換熱器與所述第一分液器串聯(lián)連接、所述第二翅片式換熱器與所述第二分液器串聯(lián)連接、所述第三翅片式換熱器與所述第三分液器串聯(lián)連接、所述第四翅片式換熱器與所述第四分液器串聯(lián)連接;
所述第一單向閥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貯液器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貯液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干燥過濾器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干燥過濾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第三單向閥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三單向閥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電子膨脹閥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電子膨脹閥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第二單向閥的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三單向閥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二單向閥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熱力膨脹閥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熱力膨脹閥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第一單向閥的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一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二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三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四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連接;
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四通換向閥第四接口端連接,所述四通換向閥的第三接口端與所述氣液分離器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氣液分離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壓縮機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第二電磁閥的第一接口端與所述二次油分離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四通換向閥的第一接口端連接,第二電磁閥的第二接口端與引射泵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第三電磁閥的第一接口端與滿液式蒸發(fā)器的回油口連接,第三電磁閥的第二接口端與引射泵第二接口端連接;
所述引射泵第三接口端與所述氣液分離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壓縮機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其中,所述壓縮機第一接口端與第二接口端之間連接有用于控制所述壓縮機兩端壓差的油壓差控制器。
所述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其中,還包括:用于加速翅片式換熱器換熱的軸流風機;
所述貯液器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干燥過濾器第一接口端之間還設有用于控制軸流風機分組運行的第一冷凝壓力控制器與第二冷凝壓力控制器;
所述第一冷凝壓力控制器為第一軸流風機、第二軸流風機、第五軸流風機、第六軸流風機控制開關(guān);
所述第二冷凝壓力控制器為第三軸流風機、第四軸流風機控制開關(guān)。
所述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其中,所述機組還設置有框架,所述框架部件的安裝采用抗震性能等級8.8級以上的螺栓、鎖緊螺母。
所述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其中,所述壓縮機為單螺桿壓縮機或單螺桿變頻壓縮機。
所述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其中,所述第一電磁閥與所述壓縮機聯(lián)鎖控制,同時開,同時關(guān);
所述第四電磁閥與所述壓縮機聯(lián)鎖控制,壓縮機啟動設定時間閾值,第四電磁閥根據(jù)設定的時間閾值周期進行開、關(guān)控制;
壓縮機停機時,第四電磁閥同時關(guān)閉;
所述第二電磁閥與所述第三電磁閥聯(lián)鎖,同時開、同時關(guān);
所述第二電磁閥、所述第三電磁閥在制冷模式下與所述壓縮機聯(lián)鎖控制,壓縮機啟動設定時間閾值,第二電磁閥與第三電磁閥根據(jù)設定的時間閾值周期進行同關(guān)、同開控制;
壓縮機停機時,所述第二電磁閥與所述第三電磁閥隨壓縮機一起同時關(guān)閉;
所述第二電磁閥、第三電磁閥在制熱模式下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
一種如權(quán)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機組控制模式包括制冷模式與制熱模式兩種,所述制冷模式包括步驟:
A1、機組通電后,輸入制冷指令啟動機組,第一電磁閥隨壓縮機同時打開;油壓差控制器在壓縮機啟動后的設定時間閾值內(nèi)處于屏蔽狀態(tài);
A2、機組通過冷凝壓力控制器的設定值控制所述軸流風機的啟、停;
A3、所述第四電磁閥在所述壓縮機啟動設定時間閾值后根據(jù)設定的時間閾值周期進行開、關(guān)控制;當所述壓縮機停機時,所述第四電磁閥同時關(guān)閉;
A4、所述第二電磁閥、所述第三電磁閥在所述壓縮機啟動設定時間閾值后根據(jù)設定的時間周期進行同關(guān)、同開控制;當所述壓縮機停機時,所述第二電磁閥與所述第三電磁閥隨壓縮機一起同時關(guān)閉;
所述制熱模式具體包括步驟:
B1、機組通電后,輸入制熱指令啟動機組,所述軸流風機隨即啟動;
B2、所述軸流風機啟動后壓縮機隨即啟動,所述第一電磁閥隨所述壓縮機同時打開;所述第二電磁閥、所述第三電磁閥始終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所述油壓差控制器在所述壓縮機啟動后設定的時間周期內(nèi)處于屏蔽狀態(tài);
B3、所述第四電磁閥在所述壓縮機啟動設定的時間后根據(jù)設定的時間周期進行開、關(guān)控制;當所述壓縮機停機時,所述第四電磁閥同時關(guān)閉。
所述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驟A2具體包括:
A21、通過第一冷凝壓力控制器的設定值控制所述第一軸流風機、所述第二軸流風機、所述第五軸流風機、所述第六軸流風機的啟、停;
A22、通過第二冷凝壓力控制器的設定值控制所述第三軸流風機、所述第四軸流風機的啟、停;
所述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壓縮機啟動前有一強制卸載時間,當所述壓縮機在最低負載狀態(tài)時才啟動。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及其控制方法,由于采用了對二次油分離器一路的回油、滿液式蒸發(fā)器的回油進行智能控制,能夠使系統(tǒng)回油效率更高,同時克服壓縮機啟動時拋油過多的問題,從而保證壓縮機的正常運轉(zhuǎn);機組根據(jù)滿液式蒸發(fā)器的回水溫度來調(diào)節(jié)壓縮機的加載或卸載,保證機組處在高效節(jié)能的狀態(tài)運行,大大節(jié)省功率,減少運營成本;對機組軸流風機分級控制,即根據(jù)工況的變化,通過冷凝壓力的控制來調(diào)節(jié)冷凝器的風量,使機組回油穩(wěn)定及系統(tǒng)穩(wěn)定,從而保證機組回油穩(wěn)定、全年安全、可持續(xù)、穩(wěn)定地運行,并提供循環(huán)冷水/熱水,可靠性高,制冷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所述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較佳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較佳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較佳實施例的左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一。
圖5是本發(fā)明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二。
圖6是本發(fā)明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較佳實施例的機組框架主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較佳實施例的機組框架左視圖。
圖8是本發(fā)明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較佳實施例的電控箱圖。
圖9是本發(fā)明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較佳實施例的蒸發(fā)器局部圖。
圖10a是本發(fā)明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控制方法中制冷模式較佳實施例的流程圖。
圖10b是本發(fā)明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控制方法中制熱模式較佳實施例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請參閱圖1-2,如圖1-2所示,所述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包括:
電控箱30、壓縮機1、冷凝器、二次油分離器2、熱力膨脹閥13、翅片式換熱器、電子膨脹閥16、滿液式蒸發(fā)器18、分液器、貯液器19、干燥過濾器20、氣液分離器22、引射泵25、四通換向閥3、單向閥、第一類型電磁閥和第二類型電磁閥。其中,所述壓縮機為單螺桿壓縮機或單螺桿變頻壓縮機。
所述壓縮機1、所述二次油分離器2、所述四通換向閥3、所述翅片式換熱器、所述分液器、所述熱力膨脹閥13、所述電子膨脹閥16、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18、所述引射泵25通過管道依次連接。
所述壓縮機1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二次油分離器2的第一接口端相連,所述二次油分離器2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接口端相連,所述二次油分離器2的回油端與所述壓縮機1第一接口端相連;
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接口端與所述翅片式換熱器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翅片式換熱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分液器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與第一單向閥14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第三單向閥15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電子膨脹閥16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電子膨脹閥16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18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18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四通換向閥的接口端相連;
所述熱力膨脹閥13的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二單向閥12的第二接口端連接;
所述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熱力膨脹閥13的第二接口端相連;
所述四通換向閥3設置于所述壓縮機1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翅片式換熱器的第一接口端之間;
所述二次油分離器2設置于所述四通換向閥3與所述壓縮機1第二接口端之間。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所述翅片式換熱器包括:第一翅片式換熱器4、第二翅片式換熱器5、第三翅片式換熱器6、第四翅片式換熱器7;
所述分液器包括:第一分液器8、第二分液器9、第三分液器10、第四分液器11;
所述四通換向閥包括:第一接口端a、第二接口端b、第三接口端c、第四接口端d;
所述單向閥包括:第一單向閥14、第二單向閥12、第三單向閥15、第四單向閥17;
所述第一類型電磁閥為第一電磁閥21;
所述第二類型電磁閥包括:第二電磁閥24、第三電磁閥23、第四電磁閥26。
所述第一翅片式換熱器4、所述第二翅片式換熱器5、所述第三翅片式換熱器6、所述第四翅片式換熱器7之間并聯(lián)連接;
所述第一分液器8、所述第二分液器9、所述第三分液器10、所述第四分液器11之間并聯(lián)連接;
所述第一翅片式換熱器4與所述第一分液器8串聯(lián)連接、所述第二翅片式換熱器5與所述第二分液器9串聯(lián)連接、所述第三翅片式換熱器6與所述第三分液器10串聯(lián)連接、所述第四翅片式換熱器7與所述第四分液器11串聯(lián)連接;
所述第一單向閥14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貯液器19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貯液器19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干燥過濾器20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干燥過濾器20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21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21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第三單向閥23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三單向閥23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電子膨脹閥16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電子膨脹閥16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18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第二單向閥24的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21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三單向閥15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二單向閥12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熱力膨脹閥13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熱力膨脹閥13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第一單向閥14的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一分液器8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二分液器9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三分液器10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四分液器11的第二接口端連接;
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18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四通換向閥3第四接口端連接,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第三接口端與所述氣液分離器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氣液分離器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壓縮機1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第二電磁閥24的第一接口端與所述二次油分離器2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第一接口端連接,第二電磁閥24的第二接口端與引射泵25第一接口端e連接;
所述第三電磁閥23的第一接口端與滿液式蒸發(fā)器18的回油口連接,第三電磁閥23的第二接口端與引射泵25第二接口端f連接;
所述引射泵25第三接口端與所述氣液分離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壓縮機1第一接口端連接。
為了更清楚的描述本發(fā)明所述的所述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以下更進一步解釋。如圖1所示,所述四通換向閥3設置于所述壓縮機1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翅片式換熱器的第一接口端之間;所述二次油分離器2設置于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接口端與所述壓縮機1第二接口端之間;
所述二次油分離器2的第一接口端d與所述壓縮機1的第二接口端相連,所述二次油分離器2的第二接口端p與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第一接口端a相連,所述二次油分離器2的回油端q與所述壓縮機1第一接口端通過所述第四電磁閥26相連;
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第二接口端b與所述第一翅片式換熱器4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熱時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一翅片式換熱器4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一分液器8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熱時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一分液器8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一單向閥14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第二接口端b與所述第二翅片式換熱器5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熱時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二翅片式換熱器5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二分液器9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熱時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二分液器9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一單向閥14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第二接口端b與所述第三翅片式換熱器6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熱時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三翅片式換熱器6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三分液器10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熱時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連接,所述第四分液器11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一單向閥14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第二接口端b與所述第四翅片式換熱器7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熱時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連接,所述第四翅片式換熱器7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四分液器11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熱時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連接,所述第四分液器11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一單向閥14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電子膨脹閥16的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翅片式換熱器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運行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相連;
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18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熱運行時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與所述電子膨脹閥16的第二接口端相連,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18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運行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與所述壓縮機1的第一接口端相連;
所述熱力膨脹閥13的第一接口端與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18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冷運行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相連。
所述第一單向閥14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貯液器19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貯液器19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干燥過濾器20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干燥過濾器20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21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21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第三單向閥15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三單向閥15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電子膨脹閥16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電子膨脹閥16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18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熱時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連接。
所述第二單向閥12第一接口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21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三單向閥15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第二單向閥12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熱力膨脹閥13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熱力膨脹閥13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第一單向閥14的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一分液器8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二分液器9的第二接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三分液器10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所述第四分液器11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18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熱時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與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第四接口端d連接,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第三接口端c與所述氣液分離器22的第一接口端連接,所述氣液分離器22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壓縮機1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所述第二電磁閥24的第一接口端與所述二次油分離器2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四通換向閥3的第一接口端a連接,所述第二電磁閥24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引射泵25的第一接口端e連接;
所述第三電磁閥23的第一接口端與所述滿液式蒸發(fā)器18的第一回油口h、第二回油口i、第三回油口k、第四回油口m連接,所述第三電磁閥23的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引射泵25第二接口端f連接;
所述引射泵25的第三接口端g與所述氣液分離器22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壓縮機1的第一接口端連接。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所述壓縮機1第一接口端與第二接口端之間連接一油壓差控制器29。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所述貯液器19第二接口端與所述干燥過濾器20第一接口端之間還設有用于控制軸流風機分組運行的第一冷凝壓力控制器27與第二冷凝壓力控制器28;
其中,所述軸流風機(含電機,圖中未示出)用于加速翅片式換熱器。
所述第一冷凝壓力控制器27為第一軸流風機31(含電機,圖中未示出)、第二軸流風機32(含電機,圖中未示出)、第五軸流風機35(含電機,圖中未示出)、第六軸流風機36(含電機,圖中未示出)控制開關(guān);
所述第二冷凝壓力控制器28為第三軸流風機33(含電機,圖中未示出)、第四軸流風機34(含電機,圖中未示出)控制開關(guān)。
進一步地,請一并參閱圖2~圖9,如圖2~圖9所示,所述機組還設置有框架。具體地,所述機組的框架鈑金件、加強梁、關(guān)鍵部件支撐件采用不低于3mm厚的板材,底座采用槽鋼37設計,框架采用45°斜撐加強梁38加強;
進一步地,如圖2~圖9所示,所述蒸發(fā)器18、壓縮機1、第一翅片式換熱器4、第二翅片式換熱器5、第三翅片式換熱器6、第四翅片式換熱器7、二次油分離器2、貯液器19、氣液分離器22、機組立柱36和支撐梁42等其他部件的安裝均采用性能等級8.8級以上的螺栓、鎖緊螺母。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翅片式換熱器4、第二翅片式換熱器5、第三翅片式換熱器6、第四翅片式換熱器7采用中間加強板39,上端板40、下端板41加強固定,冷凝器的安裝固定采用“人”字形支撐梁43。
進一步地,所述機組的風機頂板46四周采用加強梁45加強,電機安裝架44通過風機頂板46與加強梁固定。
通過以上設置,所述機組在SL-2地震荷載下可以保持其完整性,在SL-2地震地震事故中及SL-2地震事故后仍能運轉(zhuǎn)且保持其可靠性。
進一步地,所述電控箱30的電氣元件47采用螺栓連接固定在電氣安裝板48;電控箱30安裝采用支撐架49加強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蒸發(fā)器18的進水管50、出水管51采用支撐梁52、53支撐,支撐梁分別與端蓋54及進水管50、出水管51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電磁閥21與所述壓縮機1聯(lián)鎖控制,同時開,同時關(guān);
所述第四電磁閥26與所述壓縮機1聯(lián)鎖控制,所述壓縮機啟動設定時間周期(如360s),所述第四電磁閥26根據(jù)設定的時間周期,(如30s開、60s關(guān))進行開、關(guān)控制;當所述壓縮機停機時,所述第四電磁閥同時關(guān)閉;
所述第二電磁閥24與所述第三電磁23閥聯(lián)鎖,同時開、同時關(guān);
所述第二電磁閥24、所述第三電磁閥23在制冷模式下與所述壓縮機1聯(lián)鎖控制,所述壓縮機1啟動設定時間周期(如360s),則所述第二電磁閥24與第三電磁閥23根據(jù)設定的時間周期(如30s開、90s關(guān))進行同關(guān)、同開控制;當所述壓縮機1停機時,所述第二電磁閥24與所述第三電磁閥23隨所述壓縮機1一起同時關(guān)閉。
所述第二電磁閥24、所述第三電磁閥23在制熱模式下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
本發(fā)明所述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控制模式包括制冷模式與制熱模式兩種。如圖1所示,制冷過程介質(zhì)流向為順時針,反之制熱過程介質(zhì)流向為逆時針。其中,制冷過程為:壓縮機1將低溫低壓氣態(tài)冷媒壓縮為高溫高壓氣態(tài)冷媒后排出,高溫高壓氣態(tài)冷媒再進入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通過與外界熱交換,將高溫高壓氣態(tài)冷媒降溫成為低溫高壓液態(tài)冷媒,然后低溫高壓液態(tài)冷媒進入貯液器19,接下來,貯液器19中貯存的低溫高壓液態(tài)冷媒再進入干燥過濾器20中進行干燥和過濾,之后經(jīng)干燥過濾后的低溫高壓液態(tài)冷媒進入膨脹閥,膨脹閥將干燥過濾后的低溫高壓液態(tài)冷媒轉(zhuǎn)化為低溫低壓液態(tài)冷媒;然后低溫低壓液態(tài)冷媒進入滿液式蒸發(fā)器18,滿液式蒸發(fā)器18使低溫低壓液態(tài)冷媒吸熱汽化為低溫低壓氣態(tài)冷媒,最后低溫低壓氣態(tài)冷媒返回到壓縮機1,完成一個制冷過程。
基于上述實施例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的控制方法,如圖10a、圖10b所示,所述機組控制模式包括制冷模式與制熱模式兩種,所述制冷模式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S110:機組通電后,輸入制冷指令啟動機組,所述第一電磁閥隨所述壓縮機同時打開;所述油壓差控制器在所述壓縮機啟動后的設定時間內(nèi)處于屏蔽狀態(tài);
S120:機組通過冷凝壓力控制器的設定值控制所述軸流風機(含電機)的啟、停。
進一步地,在步驟120中,通過第一冷凝壓力控制器的設定值控制所述第一軸流風機31(含電機)、所述第二軸流風機32(含電機)、所述第五軸流風機35(含電機)、所述第六軸流風機36(含電機)的啟、停;通過第二冷凝壓力控制器的設定值控制所述第三軸流風機33(含電機)、所述第四軸流風機34(含電機)的啟、停;
S130:所述第四電磁閥在所述壓縮機啟動設定時間(如360s)后根據(jù)設定的時間閾值周期(如30s開、60s關(guān))進行開、關(guān)控制;當所述壓縮機停機時,所述第四電磁閥同時關(guān)閉;
S140:所述第二電磁閥、所述第三電磁閥在所述壓縮機啟動設定時間閾值(如360s)后根據(jù)設定的時間周期(如30s開、90s關(guān))進行同關(guān)、同開控制;當所述壓縮機停機時,所述第二電磁閥與所述第三電磁閥隨壓縮機一起同時關(guān)閉;
所述制熱模式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S210:機組通電后,輸入制熱指令啟動機組,所述軸流風機(含電機)隨即啟動;
S220:所述軸流風機(含電機)啟動后壓縮機啟動,所述第一電磁閥隨所述壓縮機同時打開;所述第二電磁閥、所述第三電磁閥始終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所述油壓差控制器在所述壓縮機啟動后設定的時間周期內(nèi)處于屏蔽狀態(tài);
具體地,所述軸流風機(含電機)啟動20s后壓縮機隨即啟動,因為壓縮機啟動前有一強制卸載時間(如20s),以保證壓縮機啟動時是在最低負載狀態(tài)下啟動的,且所述第一電磁閥隨所述壓縮機同時打開;所述第二電磁閥、第三電磁閥始終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油壓差控制器在壓縮機啟動后設定某時間段內(nèi)處于屏蔽狀態(tài);
S230:所述第四電磁閥在所述壓縮機啟動設定的時間后根據(jù)設定的時間周期進行開、關(guān)控制;當所述壓縮機停機時,所述第四電磁閥同時關(guān)閉。具體地,所述第四電磁閥在壓縮機啟動設定某時間(如360s)后根據(jù)設定時間周期進行開關(guān)控制(如30s開、60s關(guān));當壓縮機停機時,所述第四電磁閥26同時關(guān)閉。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的抗震型風冷熱泵滿液式冷水機組及其控制方法,由于采用了對二次油分離器一路的回油、滿液式蒸發(fā)器的回油進行智能控制,能夠使系統(tǒng)回油效率更高,同時克服壓縮機啟動時拋油過多的問題,從而保證壓縮機的正常運轉(zhuǎn);機組根據(jù)滿液式蒸發(fā)器的回水溫度來調(diào)節(jié)壓縮機的加載或卸載,保證機組處在高效節(jié)能的狀態(tài)運行,大大節(jié)省功率,減少運營成本;對機組軸流風機分級控制,即根據(jù)工況的變化,通過冷凝壓力的控制來調(diào)節(jié)冷凝器的風量,使機組回油穩(wěn)定及系統(tǒng)穩(wěn)定,從而保證機組回油穩(wěn)定、全年安全、可持續(xù)、穩(wěn)定地運行,并提供循環(huán)冷水/熱水,可靠性高,制冷效率高。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fā)明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