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空調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795712閱讀:19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空調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應用在例如大型建筑物用多聯(lián)空氣調節(jié)器等中的空調裝置。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在大型建筑物用多聯(lián)空氣調節(jié)器等的空調裝置中,例如使制冷劑在配置于室外的作為熱源機的室外機與配置在室內的室內機之間循環(huán),從而執(zhí)行制冷運轉或制熱運轉。詳細而言,利用制冷劑散熱而被加熱了的空氣或制冷劑吸熱而被冷卻了的空氣進行空調對象空間的制冷或制熱。作為該種空調裝置所使用的制冷劑,例如多使用HFC(氫氟碳化物)系制冷劑。另外,也提議使用ニ氧化碳(CO2)等自然制冷劑。也有冷機系統(tǒng)所代表的其他不同結構的空調裝置。在這種空調裝置中,在配置于 室外的熱源機中產生冷能或熱能,用配置在室外機內的換熱器加熱或冷卻水、防凍溶液等熱介質,將其輸送到配置在空調對象區(qū)域內的作為室內機的風扇-盤管部件、輻射加熱器等中,執(zhí)行制冷或制熱(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另外,還有稱作余熱回收型冷機的熱源側換熱器,該熱源側換熱器在熱源機與室內機之間連接4根水配管,同時供給進行了冷卻、加熱的水等,能夠在室內機中自由選擇制冷或制熱(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還有構成為將初級制冷劑和次級制冷劑的換熱器配置在各室內機附近,向室內機內輸送次級制冷劑的空調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另外,還有構成為利用2根配管連接室外機和具有換熱器的分支単元之間,向室內機內輸送次級制冷劑的空調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F(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5 - 140444號公報(第4頁、圖I等)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5 - 280818號公報(第4頁和第5頁、圖I等)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1 - 289465號公報(第5頁 第8頁、圖I和圖2等)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3 - 343936號公報(第5頁、圖I)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在以往的大型建筑物用多聯(lián)空氣調節(jié)器等的空調裝置中,由于使制冷劑循環(huán)至室內機,所以制冷劑可能泄漏到室內等。另ー方面,在專利文獻I和專利文獻2所述的那樣的空調裝置中,制冷劑不會通過室內機。但是,在專利文獻I和專利文獻2所述那樣的空調裝置中,需要在建筑物外的熱源機中加熱或冷卻熱介質而將該熱介質輸送到室內機側。因此,熱介質的循環(huán)路徑變長。這里,在想要利用熱介質輸送用于作出規(guī)定的加熱或冷卻的功的熱量時,由輸送動力等產生的能量的消耗量比制冷劑高。因此,當循環(huán)路徑變長吋,輸送動カ變得非常大。由此可知,在空調裝置中,只要能夠較好地控制熱介質的循環(huán),就能謀求節(jié)倉^:。在專利文獻2所述那樣的空調裝置中,為了能夠針對每個室內機選擇制冷或制熱,必須自室外側連接4根配管至室內,施工性差。在專利文獻3所述的空調裝置中,需要使室內機単獨具有泵等次級介質循環(huán)部件,所以不僅成為昂貴的系統(tǒng),而且噪聲也大,不實用。加之由于換熱器位于室內機的附近,所以無法排除制冷劑在靠近室內的場所泄漏這ー危險性。在專利文獻4所述那樣的空調裝置中,換熱后的初級制冷劑與換熱前的初級制冷劑流入同一流路中,所以在連接了多個室內機的情況下,不能在各室內機中發(fā)揮最大能力,成為浪費能量的結構。另外,利用2根制冷、2根制熱共計4根配管來連接分支単元和延伸配管,所以結果形成為與利用4根配管連接室外機和分支単元的系統(tǒng)類似的結構,成為施エ性差的系統(tǒng)。由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干,獲得ー種通過調整換熱用的制冷劑和熱介質的流量,能夠提高能量轉換效率、謀求節(jié)能的空調裝置。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本發(fā)明的空調裝置包括冷凍循環(huán)裝置,其利用配管連接如下這些裝置而構成制冷劑回路,即,對制冷劑加壓的壓縮機、用于切換制冷劑的循環(huán)路徑的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用于使制冷劑進行熱交換的熱源側換熱器、利用與制冷劑進行熱交換來加熱或冷卻與制冷劑不同的熱介質的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以及通過調整壓カ而分別調整在熱介質間換熱器中流動的制冷劑的流量的多個節(jié)流裝置;熱介質側裝置,其利用配管連接如下這些裝置而構成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即,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用于使涉及熱介質間換熱器的熱交換的熱介質循環(huán)的熱介質送出裝置、以及進行熱介質與涉及空調對象空間的空氣的熱交換的利用側換熱器,該空調裝置具備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其在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中的利用側換熱器的熱介質的流入側和流出側,通過調整開度,使與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相通的開ロ面積為任意比例而將熱介質合流或分配;控制裝置,在所有的熱介質間換熱器冷卻熱介質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或所有的熱介質間換熱器加熱熱介質的全制熱運轉模式下,該控制裝置控制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開度,以使流向各熱介質間換熱器的熱介質的流量相同。發(fā)明的效果 采用本發(fā)明,在全制冷運轉模式或全制熱運轉模式下,控制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開度,無論各流路中的阻力多大,都使流向各熱介質間換熱器的熱介質的流量相同,所以能夠使各熱介質間換熱器中的熱交換量相同,因此分別在各熱介質間換熱器中流動的制冷劑的流量也相同,從而能夠獲得可提高能量轉換效率、謀求節(jié)能的空調裝置。


圖I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的空調裝置的系統(tǒng)結構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的空調裝置的另一系統(tǒng)結構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的空調裝置的系統(tǒng)回路圖。圖3A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的空調裝置的另一系統(tǒng)回路圖。圖4是實施方式I的空調裝置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時的系統(tǒng)回路圖。圖5是實施方式I的空調裝置的全制熱運轉模式時的系統(tǒng)回路圖。
圖6是實施方式I的空調裝置的主制冷運轉模式時的系統(tǒng)回路圖。圖7是實施方式I的空調裝置的主制熱運轉模式時的系統(tǒng)回路圖。圖8是表示實施方式I的控制裝置50的處理的流程圖的圖。圖9是表示實施方式I的控制裝置50的處理的流程圖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根據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圖I和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的設置例的概略圖。根據圖I和圖2說明空調裝置的設置例。該空調裝置通過利用使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熱介質)循環(huán)的冷凍循環(huán)(制冷劑循環(huán)回路A、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使各室內機能夠自由地選擇制冷模式或制熱模式作為運轉模式。另外,包括圖I在內,在以下的附圖中,各構成構件的大小關系 有時與實物不同。在圖I中,本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包括作為熱源機的I臺室外機I、多臺室內機2和夾設在室外機I與室內機2之間的熱介質變換器3。熱介質變換器3利用熱源側制冷劑和熱介質進行熱交換。室外機I和熱介質變換器3由導通熱源側制冷劑的制冷劑配管4連接。熱介質變換器3和室內機2由導通熱介質的配管(熱介質配管)5連接。并且,由室外機I產生的冷能或熱能經由熱介質變換器3配送到室內機2內。在圖2中,本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包括I臺室外機I、多臺室內機2和夾設在室外機I與室內機2之間的分開成多個的熱介質變換器3 (主熱介質變換器3a和副熱介質變換器3b)。室外機I和主熱介質變換器3a由制冷劑配管4連接。主熱介質變換器3a和副熱介質變換器3b由制冷劑配管4連接。副熱介質變換器3b和室內機2由配管5連接。并且,由室外機I產生的冷能或熱能經由主熱介質變換器3a和副熱介質變換器3b配送到室內機2內。室外機I通常配置在作為大型建筑物等建筑物9的外部空間(例如屋頂?shù)?的室外空間6,經由熱介質變換器3向室內機2內供給冷能或熱能。室內機2配置在能將制冷用空氣或制熱用空氣供給到作為建筑物9的內部空間(例如起居室等)的室內空間7內的位置上,向作為空調對象空間的室內空間7內供給制冷用空氣或制熱用空氣。熱介質變換器3作為與室外機I和室內機2不同的殼體,構成為能夠設置在與室外空間6和室內空間7不同的位置上,熱介質變換器3和室外機I由制冷劑配管4連接,熱介質變換器3和室內機2由配管5連接,將自室外機I供給的冷能或熱能傳遞到室內機2內。如圖I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中,使用2根制冷劑配管4連接室外機I和熱介質變換器3,使用2根配管5連接熱介質變換器3和各室內機2。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中,通過用2根配管(制冷劑配管4、配管5)連接各単元(室外機I、室內機2和熱介質變換器3),施工變得容易。如圖2所示,也可以將熱介質變換器3分成I個主熱介質變換器3a和自主熱介質變換器3a派生出的2個副熱介質變換器3b (副熱介質變換器3b (I)、副熱介質變換器3b
(2))。通過做成這樣的結構,能夠使多個副熱介質變換器3b與I個主熱介質變換器3a相連接。在該結構中,連接主熱介質變換器3a和副熱介質變換器3b的制冷劑配管4為3根。該回路的詳細結構在后面詳細說明(參照圖3A)。
另外,在圖I和圖2中,例示將熱介質變換器3設置在建筑物9的內部、但是是作為與室內空間7不同的空間的棚頂背面等的空間(以下簡稱為空間8)內的狀態(tài)。除此之外,熱介質變換器3也可以設置在具有升降機等的共用空間等中。另外,在圖I和圖2中,例示室內機2是吸頂型的情況,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室內機2也可以是頂棚埋入型、頂棚懸掛式等,只要能夠直接或利用管道等將制熱用空氣或制冷用空氣吹出到室內空間7中,可以是任意種類。在圖I和圖2中,例示室外機I設置在室外空間6中的情況,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室外機I也可以設置在帶通風ロ的機房等被圍起來的空間內,只要能夠利用排氣管道將余熱排出到建筑物9外,則室外機I也可以設置在建筑物9的內部,或者在使用水冷式的室外機I的情況下,也可以將室外機I設置在建筑物9的內部。即使將室外機I設置在上述那樣的場所,也不會發(fā)生特別問題。另外,熱介質變換器3也可以設置在室外機I的附近。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從熱介 質變換器3到室內機2的距離過長時,熱介質的輸送動カ變得相當大,所以節(jié)能的效果較弱。此外,室外機I、室內機2和熱介質變換器3的連接臺數(shù)不限定于圖I和圖2所示的臺數(shù),根據設置本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的建筑物9來決定臺數(shù)即可。圖3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以下稱作空調裝置100)的回路結構的一例的概略回路結構圖。根據圖3說明空調裝置100的詳細結構。如圖3所示,室外機I和熱介質變換器3借助熱介質變換器3所具備的、作為加熱冷卻設備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由制冷劑配管4相連接。另外,熱介質變換器3和室內機2也借助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由配管5相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大小等相同,所以在同一條件下涉及熱交換的性能相同。這里,以下在不必特別區(qū)分的情況下,有時也省略標記尾標等。室外機I壓縮機10、四通閥等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熱源側換熱器12和儲能器(accumulator) 19利用制冷劑配管4串聯(lián)連接地裝設在室外機I中。另外,在室外機I中設有第I連接配管4a、第2連接配管4b、止回閥13a、止回閥13b、止回閥13c和止回閥13d。通過設置第I連接配管4a、第2連接配管4b、止回閥13a、止回閥13b、止回閥13c和止回閥13d,無論室內機2要求何種運轉,都能使流入到熱介質變換器3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為恒定方向。壓縮機10吸入熱源側制冷劑,將該熱源側制冷劑壓縮而使其成為高溫高壓的狀態(tài),壓縮機10例如可以由容量可控的變頻壓縮機等構成。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切換制熱運轉時(全制熱運轉模式時及主制熱運轉模式時)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和制冷運轉時(全制冷運轉模式時及主制冷運轉模式時)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熱源側換熱器12在制熱運轉時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功能,在制冷運轉時作為冷凝器(或散熱器)發(fā)揮功能,在熱源側制冷劑與自省略圖示的風扇等鼓風機供給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使該熱源側制冷劑蒸發(fā)氣化或冷凝液化。儲能器19設在壓縮機10的吸入側,儲存多余的制冷劑。止回閥13d設于熱介質變換器3與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之間的制冷劑配管4中,容許熱源側制冷劑只沿規(guī)定的方向(自熱介質變換器3向室外機I的方向)流動。止回閥13a設于熱源側換熱器12與熱介質變換器3之間的制冷劑配管4中,容許熱源側制冷劑只沿規(guī)定的方向(自室外機I向熱介質變換器3的方向)流動。止回閥13b設于第I連接配管4a中,使在制熱運轉時自壓縮機10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流通到熱介質變換器3中。止回閥13c設于第2連接配管4b中,使在制熱運轉時自熱介質變換器3返回來的熱源側制冷劑流通到壓縮機10的吸入側。第I連接配管4a在室外機I內連接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與止回閥13d之間的制冷劑配管4、和止回閥13a與熱介質變換器3之間的制冷劑配管4。第2連接配管4b在室外機I內連接止回閥13d與熱介質變換器3之間的制冷劑配管4、和熱源側換熱器12與止回閥13a之間的制冷劑配管4。另外,在圖3中,例示設有第I連接配管4a、第2連接配管4b、止回閥13a、止回閥13b、止回閥13c和止回閥13d的情況,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不必一定設置這些部件。
室內機2在室內機2中分別裝設有利用側換熱器26。這些利用側換熱器26利用配管5與熱介質變換器3的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相連接。這些利用側換熱器26在熱介質與自省略圖示的風扇等鼓風機供給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產生用于供給到室內空間7中的制熱用空氣或制冷用空氣。在該圖3中,例示了 4臺室內機2與熱介質變換器3相連接的情況,自紙面下側圖示為室內機2a、室內機2b、室內機2c和室內機2d。另外,與室內機2a 室內機2d相對應地,利用側換熱器26從紙面下側也圖示為利用側換熱器26a、利用側換熱器26b、利用側換熱器26c和利用側換熱器26d。另外,與圖I和圖2同樣,室內機2的連接臺數(shù)也不限定于圖3所示的4臺。熱介質變換器3在熱介質變換器3中裝設有2個熱介質間換熱器15、2個節(jié)流裝置16、2個開閉裝置17、2個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2個泵21、4個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4個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和4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另外,將熱介質變換器3分成主熱介質變換器3a和副熱介質變換器3b的結構,在圖3A中說明。2個熱介質間換熱器15 (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作為冷凝器(散熱器)或蒸發(fā)器發(fā)揮功能,利用熱源側制冷劑和熱介質進行熱交換,將由室外機I產生且貯存在熱源側制冷劑中的冷能或熱能傳遞給熱介質。熱介質間換熱器15例如是板式換熱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設在制冷劑循環(huán)回路A中的節(jié)流裝置16a與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a之間,用于在制冷制熱混合運轉模式時冷卻熱介質。另外,熱介質間換熱器15b設在制冷劑循環(huán)回路A中的節(jié)流裝置16b與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b之間,用于在制冷制熱混合運轉模式時加熱熱介質。2個節(jié)流裝置16 (節(jié)流裝置16a、節(jié)流裝置16b)具有作為減壓閥、膨脹閥的功能,使熱源側制冷劑減壓而膨脹。節(jié)流裝置16a在制冷運轉時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中設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上游側。節(jié)流裝置16b在制冷運轉時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中設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上游側。2個節(jié)流裝置16由能改變開度地進行控制的例如電子式膨脹閥等構成即可。2個開閉裝置17 (開閉裝置17a、開閉裝置17b)由二通閥等構成,開閉制冷劑配管
4。開閉裝置17a設于熱源側制冷劑的入口側的制冷劑配管4。開閉裝置17b設于將熱源側制冷劑的入口側的制冷劑配管4和出ロ側的制冷劑配管4連接起來的配管。2個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 (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a和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b)由四通閥等構成,根據運轉模式而切換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a在制冷運轉時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中設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下游側。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b在全制冷運轉時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中設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下游偵れ作為熱介質送出裝置的2個泵21 (泵21a和泵21b)在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內使熱介質循環(huán)。泵21a設于熱介質間換熱器15a與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之間,通過驅動 而使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換熱所涉及的熱介質循環(huán)。另外,泵21b設于熱介質間換熱器15b與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之間,通過驅動而使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換熱所涉及的熱介質循環(huán)。如果沒有由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實現(xiàn)的連通,則形成由獨立的2條流路構成的循環(huán)路徑。這里,2個泵21例如可以由容量可控的泵等構成。4個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 (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d)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3個流入口和流出ロ(開ロ部),切換熱介質的流路。這里,采用步進電動機驅動式混合閥等改變三方流路的流量的裝置。因此,能夠根據由脈沖數(shù)等產生的來自控制裝置50的指示而改變開度。因此,能夠防止發(fā)生水擊。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設有與室內機2的設置臺數(shù)相對應的個數(shù)(這里為4個)。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的三個接口中的一個接ロ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 (泵21a)相連接,三個接口中的一個接ロ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 (泵21b)相連接,三個接口中的一個接ロ與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相連接,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設在利用側換熱器26的熱介質流路的出ロ側(熱介質流出側)。由此,例如能夠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側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側的任一側的流路相連通,供自利用側換熱器26 (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流出的熱介質流動。另外,與室內機2相對應地,從紙面下側圖示為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b、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c和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d。4個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 (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d)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3個流入口和流出ロ(開ロ部),切換熱介質的流路。這里,與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同樣地,4個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也采用步進電動機驅動式混合閥等能改變三方流路的流量的裝置,能夠根據脈沖數(shù)等改變開度。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設有與室內機2的設置臺數(shù)相對應的個數(shù)(這里為4個)。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三個接ロ中的ー個接ロ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相連接,三個接ロ中的ー個接ロ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相連接,三個接ロ中的ー個接ロ與利用側換熱器26相連接,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設在利用側換熱器26的熱介質流路的入口側。由此,例如能夠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側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側的任一側的流路相連通,使熱介質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 (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中。另外,與室內機2相對應地,從紙面下側圖示為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b、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c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d。這里,本實施方式的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由于是步進電動機驅動式的裝置,所以不僅能夠切換流路,而且還能通過調整開度而使所有的流路以任意的開ロ面積的比例相連通。這里,根據熱介質的流動,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使2條流路的熱介質合流而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中。另外,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使自利用側換熱器26流出的熱介質分支到2條流路中。此時,例如在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中,可以改變供熱介質分別流入、流出到泵21a、21b中的開ロ部分的開ロ面積的比。特別是將供熱介質分別流入、流出到泵21a、21b中的部分的開ロ面積為大致相同程度(比I 1)的比例的開度稱作中間開度。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只要不必區(qū)分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則描述成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23。4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 (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 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由例如使用了步進電動機的二通閥等構成,能夠改變成為熱介質流路的配管5的開度,調整熱介質的流量(在単位時間內流動的量)。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設有與室內機2的設置臺數(shù)相對應的個數(shù)(這里為4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的一個接ロ與利用側換熱器26相連接,另ー個接ロ與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相連接,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設在利用側換熱器26的熱介質流路的出ロ側。另外,與室內機2相對應地,從紙面下側圖示為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另外,也可以將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設在利用側換熱器26的熱介質流路的入口側。另外,在熱介質變換器3中設有各種檢測部件(2個第I溫度傳感器31、4個第2溫度傳感器34、4個第3溫度傳感器35和壓カ傳感器36)。利用這些檢測部件檢測到的信息(溫度信息和壓カ信息)輸送到對空調裝置100的動作進行綜合控制的控制裝置50中,用于壓縮機10的驅動頻率、省略圖示的鼓風機的轉速、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的切換、泵21的驅動頻率、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的切換和熱介質的流路的切換等控制。這里,將控制裝置50設置在室外機I中,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室內機2、熱介質變換器3中設置將控制裝置50進行的處理功能分散的控制裝置,利用通信線等發(fā)送和接收信號,并且進行處理。另外,也可以將控制裝置50設置在裝置外。2個第I溫度傳感器31 (第I溫度傳感器31a、第I溫度傳感器31b)檢測自熱介質間換熱器15流出的熱介質即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的出ロ處的熱介質的溫度,這2個第I溫度傳感器31例如由熱敏電阻等構成即可。第I溫度傳感器31a設于泵21a的入口側(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出ロ側)處的配管5。第I溫度傳感器31b設于泵21b (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出口側)的入口側處的配管5。4個第2溫度傳感器34 (第2溫度傳感器34a 第2溫度傳感器34d)設在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與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之間,檢測自利用側換熱器26流出的熱介質的溫度,這4個第2溫度傳感器34由熱敏電阻等構成即可。第2溫度傳感器34設有與室內機2的設置臺數(shù)相對應的個數(shù)(這里為4個)。另外,與室內機2相對應地,自紙面下側圖示為第2溫度傳感器34a、第2溫度傳感器34b、第2溫度傳感器34c和第2溫度傳感器34d。4個第3溫度傳感器35 (第3溫度傳感器35a 第3溫度傳感器35d)設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的熱源側制冷劑的入口側或出ロ側,檢測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流入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溫度或自熱介質間換熱器15流出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溫度,這4個第3溫度傳感器35由熱敏電阻等構成即可。第3溫度傳感器35a設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與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a之間。第3溫度傳感器35b設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與節(jié)流裝置16a之間。第3溫度傳感器35c設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b與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b之間。第3溫度傳感器35d設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b與節(jié)流裝置16b之間。壓カ傳感器36與第3溫度傳感器35d的設置位置同樣地,設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b與節(jié)流裝置16b之間,檢測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b與節(jié)流裝置16b之間流動的熱源側制冷劑的壓力。另外,省略圖示的控制裝置由微型計算機等構成,根據由各種檢測部件檢測到的信息和來自遠程控制器的指示,控制壓縮機10的驅動頻率、鼓風機的轉速(包括接通/斷開)、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的切換、 泵21的驅動、節(jié)流裝置16的開度、開閉裝置17的開閉、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的切換、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的切換、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切換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的驅動等,執(zhí)行后述的各運轉模式。另外,控制裝置也可以設在每個單元中,也可以設在室外機I或熱介質變換器3中。導通熱介質的配管5由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相連接的部分和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相連接的部分構成。配管5與連接于熱介質變換器3的室內機2的臺數(shù)相對應地形成分支(這里各為4個分支)。并且,配管5由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連接。通過控制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決定使來自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熱介質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中,或使來自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熱介質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中。并且,在空調裝置100中,利用制冷劑配管4連接壓縮機10、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熱源側換熱器12、開閉裝置17、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制冷劑流路、節(jié)流裝置16和儲能器19,構成制冷劑循環(huán)回路A。另外,利用配管5連接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熱介質流路、泵21、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
25、利用側換熱器26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構成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也就是說,多臺利用側換熱器26并聯(lián)地與各熱介質間換熱器15相連接,將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形成為多個系統(tǒng)。因此,在空調裝置100中,室外機I和熱介質變換器3借助設于熱介質變換器3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相連接,熱介質變換器3和室內機2也借助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相連接。即,在空調裝置100中,利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使在制冷劑循環(huán)回路A中循環(huán)的熱源側制冷劑與在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中循環(huán)的熱介質進行熱交換。圖3A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以下稱作空調裝置100A)的回路結構的另一例的概略回路結構圖。根據圖3A說明將熱介質變換器3分成主熱介質變換器3a和副熱介質變換器3b的情況下的空調裝置100A的回路結構。如圖3A所示,利用主熱介質變換器3a和副熱介質變換器3b將殼體分開地構成熱介質變換器3。通過以這種方式構成熱介質變換器3,如圖2所示,可以將多個副熱介質變換器3b與I個主熱介質變換器3a相連接。在主熱介質變換器3a中設有氣液分離器14和節(jié)流裝置16c。其他構成要素裝設在副熱介質變換器3b中。氣液分離器14與連接于室外機I的I根制冷劑配管4、和連接于副熱介質變換器3b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及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2根制冷劑配管4相連接,氣液分離器14將自室外機I供給的熱源側制冷劑分離成蒸氣狀制冷劑和液體狀制冷劑。節(jié)流裝置16c設在氣液分離器14的液體狀制冷劑的流動中的下游側,具有作為減壓閥、膨脹閥的功能,使熱源側制冷劑減壓而膨脹,在制冷制熱混合運轉時將節(jié)流裝置16c的出口側處的制冷劑的壓カ狀態(tài)控制為中壓。節(jié)流裝置16c由能改變開度地進行控制的例如電子式膨脹閥等構成即可。通過以這種方式構成,能夠將多個副熱介質變換器3b與主熱介質變換器3a相連接。接下來,說明空調裝置100所執(zhí)行的各運轉模式。該空調裝置100能夠根據來自各室內機2的指示,在該室內機2內進行制冷運轉或制熱運轉。也就是說,空調裝置100能夠在所有的室內機2中進行同一運轉,并且能夠在各室內機2中進行不同的運轉。另外,空調裝置100A所執(zhí)行的各運轉模式也同樣,所以省略說明空調裝置100A所執(zhí)行的各運轉模式。以下,在空調裝置100中也包括空調裝置100A??照{裝置100所執(zhí)行的運轉模式包括驅動的室內機2全都執(zhí)行制冷運轉的全制冷 運轉模式、和驅動的室內機2全都執(zhí)行制熱運轉的全制熱運轉模式。另外,還有制冷負荷較大的主制冷運轉模式、和制熱負荷較大的主制熱運轉模式(有時也將主制冷運轉模式和主制熱運轉模式合并稱作冷暖混合運轉模式)。以下,一并說明各運轉模式和熱源側制冷劑及熱介質的流動。全制冷運轉模式圖4是表示空調裝置100在全制冷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在該圖4中,以只在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產生冷能負荷的情況為例說明全制冷運轉模式。另外,在圖4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和熱介質)流動的配管。另外,在圖4中,用實線箭頭表示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用虛線箭頭表示熱介質的流動方向。在圖4所示的全制冷運轉模式的情況下,在室外機I中,以使自壓縮機10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向熱源側換熱器12流入的方式對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進行切換。在熱介質變換器3中,使泵21a和泵21b進行驅動,打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將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關閉,使熱介質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以及熱介質間換熱器15b與利用側換熱器26a以及利用側換熱器26b之間循環(huán)。首先,說明制冷劑循環(huán)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制冷劑由壓縮機10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而被排出。自壓縮機10排出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經由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流入到熱源側換熱器12中。然后,由熱源側換熱器12向室外空氣散熱且冷凝液化,成為高壓液體制冷劑。自熱源側換熱器12流出的高壓液體制冷劑經過止回閥13a而自室外機I流出,經過制冷劑配管4而流入到熱介質變換器3中。流入到熱介質變換器3中的高壓液體制冷劑在經過了開閉裝置17a后,形成分支而在節(jié)流裝置16a和節(jié)流裝置16b的作用下膨脹,成為低溫低壓的兩相制冷劑。該兩相制冷劑分別流入到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作用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中,從在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中循環(huán)的熱介質中吸熱,從而將熱介質冷卻,并且該兩相制冷劑成為低溫低壓的氣體制冷劑。自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流出的氣體制冷劑經由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a和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b而自熱介質變換器3流出,經過制冷劑配管4而再次向室外機I流入。流入到室外機I中的制冷劑經過止回閥13d,經由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和儲能器19被再次向壓縮機10吸入。 此時,節(jié)流裝置16a控制開度,以使作為由第3溫度傳感器35a檢測到的溫度與由第3溫度傳感器35b檢測到的溫度之差而獲得的過熱度(superheat)為恒定。同樣,節(jié)流裝置16b控制開度,以使作為由第3溫度傳感器35c檢測到的溫度與由第3溫度傳感器35d檢測到的溫度之差而獲得的過熱度為恒定。另外,開閉裝置17a打開,開閉裝置17b關閉。接下來,說明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中的熱介質的流動。 在全制冷運轉模式中,利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兩方將熱源側制冷劑的冷能傳遞給熱介質,冷卻后的熱介質在泵21a和泵21b的作用下在配管5內流動。由泵21a和泵21b加壓而流出的熱介質經由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b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然后,熱介質在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從室內空氣中吸熱,從而進行室內空間7的制冷。隨后,熱介質自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流出而流入到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中。此時,利用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的作用,將熱介質的流量控制為在供應室內所需的空調負荷時所需的流量,使熱介質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自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流出的熱介質經過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和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b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流入,被再次向泵21a和泵21b吸入。另外,在利用側換熱器26的配管5內,熱介質沿從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經由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流向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的方向流動。另外,將利用第I溫度傳感器31a檢測到的溫度與利用第2溫度傳感器34檢測到的溫度之差、或利用第I溫度傳感器31b檢測到的溫度與利用第2溫度傳感器34檢測到的溫度之差保持為目標值地進行控制,從而能夠供應室內空間7中所需的空調負荷。熱介質間換熱器15的出ロ溫度可以使用第I溫度傳感器31a或第I溫度傳感器31b的任一方的溫度,也可以使用這兩方的平均溫度。此時,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例如為中間開度地連通,以確保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兩方流動的流路。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均用于冷卻熱介質,增加導熱面積,從而能夠進行高效率的制冷運轉。在執(zhí)行全制冷運轉模式吋,不必使熱介質流向沒有熱負荷的利用側換熱器26 (包括斷熱的情況),所以利用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關閉流路,防止熱介質流向利用側換熱器
26。在圖4中,在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有熱負荷,所以使熱介質在該利用側換熱器26a、26b中流動,但是在利用側換熱器26c和利用側換熱器26d中沒有熱負荷,將對應的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全閉。并且,在自利用側換熱器26c、利用側換熱器26d產生了熱負荷的情況下,打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使熱介質循環(huán)即可。全制熱運轉模式
圖5是表示空調裝置100在全制熱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在該圖5中,以只在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產生熱能負荷的情況為例,說明全制熱運轉模式。另外,在圖5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和熱介質)流動的配管。另外,在圖5中,用實線箭頭表示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用虛線箭頭表示熱介質的流動方向。在圖5所示的全制熱運轉模式的情況下,在室外機I中,以使自壓縮機10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不經由熱源側換熱器12地向熱介質變換器3流入的方式對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進行切換。在熱介質變換器3中,使泵21a和泵21b進行驅動,打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將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關閉,使熱介質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以及熱介質間換熱器15b與利用側換熱器26a以及利用側換熱器26b之間循環(huán)。首先,說明制冷劑循環(huán)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 低溫低壓的制冷劑由壓縮機10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而被排出。自壓縮機10排出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經過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在第I連接配管4a中導通,通過止回閥13b而自室外機I流出。自室外機I流出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經過制冷劑配管4而流入到熱介質變換器3中。流入到熱介質變換器3中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形成分支,經過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a和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b,分別流入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中。流入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中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向在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中循環(huán)的熱介質散熱,且冷凝液化,成為高壓的液體制冷劑。自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流出的液體制冷劑在節(jié)流裝置16a和節(jié)流裝置16b的作用下膨脹,成為低溫低壓的兩相制冷劑。該兩相制冷劑經過開閉裝置17b而自熱介質變換器3流出,經過制冷劑配管4而再次流向室外機I。流入到室外機I中的制冷劑在第2連接配管4b中導通,通過止回閥13c而流入到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作用的熱源側換熱器12中。然后,流入到熱源側換熱器12中的制冷劑在熱源側換熱器12中從室外空氣中吸熱,成為低溫低壓的氣體制冷劑。自熱源側換熱器12流出的低溫低壓的氣體制冷劑經由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和儲能器19,被再次向壓縮機10吸入。此時,節(jié)流裝置16a控制開度,以使過冷卻度(subcool)成為恒定,該過冷卻度是將利用壓カ傳感器36檢測到的壓カ換算成飽和溫度而得到的值與利用第3溫度傳感器35b檢測到的溫度之差。同樣,節(jié)流裝置16b控制開度,以使過冷卻度為恒定,該過冷卻度是將利用壓カ傳感器36檢測到的壓カ換算成飽和溫度而得到的值與利用第3溫度傳感器35d檢測到的溫度之差。另外,開閉裝置17a關閉,開閉裝置17b打開。另外,在能夠測量熱介質間換熱器15的中間位置的溫度的情況下,也可以代替壓カ傳感器36地使用該中間位置的溫度,能夠便宜地構成系統(tǒng)。接下來,說明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中的熱介質的流動。在全制熱運轉模式中,利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兩方將熱源側制冷劑的熱能傳遞給熱介質,加熱后的熱介質在泵21a和泵21b的作用下在配管5內流動。由泵21a和泵21b加壓而流出的熱介質經由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b,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然后,熱介質在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向室內空氣散熱,從而進行室內空間7的制熱。隨后,熱介質自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流出,流入到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中。此時,利用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的作用,將熱介質的流量控制為在供應室內所需的空調負荷時所需的流量而使熱介質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自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流出的熱介質經過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和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b,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流入,被再次向泵21a和泵21b吸入。
另外,在利用側換熱器26的配管5內,熱介質沿從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經由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流向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的方向流動。另外,將利用第I溫度傳感器31a檢測到的溫度與利用第2溫度傳感器34檢測到的溫度之差、或利用第I溫度傳感器31b檢測到的溫度與利用第2溫度傳感器34檢測到的溫度之差保持為目標值地進行控制,從而能夠供應室內空間7所需的空調負荷。熱介質間換熱器15的出口溫度可以使用第I溫度傳感器31a或第I溫度傳感器31b的任一方的溫度,也可以使用這兩方的平均溫度。此時,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例如為中間開度地連通,以確保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兩方流入的流路。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和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均用于加熱熱介質,增加導熱面積,從而能夠進行高效率的制熱運轉。另外,本來可以根據利用側換熱器26a的入口與出口的溫度差來進行控制,但利用側換熱器26的入口側的熱介質溫度與由第I溫度傳感器31b檢測到的溫度是大致相同的溫度,通過使用第I溫度傳感器31b,能夠減少溫度傳感器的數(shù)量,便宜地構成系統(tǒng)。在執(zhí)行全制熱運轉模式時,不必使熱介質流向沒有熱負荷的利用側換熱器26 (包括斷熱的情況),所以利用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關閉流路,防止熱介質流向利用側換熱器26。在圖5中,在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有熱負荷,所以使熱介質在該利用側換熱器26a、26b中流動,但是在利用側換熱器26c和利用側換熱器26d中沒有熱負荷,使對應的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為全閉。并且,在自利用側換熱器26c、利用側換熱器26d產生了熱負荷的情況下,打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使熱介質循環(huán)即可。主制冷運轉模式圖6是表示空調裝置100在主制冷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在該圖6中,以由利用側換熱器26a產生冷能負荷,由利用側換熱器26b產生熱能負荷的情況為例,說明主制冷運轉模式。另外,在圖6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和熱介質)循環(huán)的配管。另外,在圖6中,用實線箭頭表示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用虛線箭頭表示熱介質的流動方向。在圖6所示的主制冷運轉模式的情況下,在室外機I中,使以使自壓縮機10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向熱源側換熱器12流入的方式對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進行切換。在熱介質變換器3中,使泵21a和泵21b進行驅動,打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將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關閉,使熱介質分別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與利用側換熱器26a之間、熱介質間換熱器15b與利用側換熱器26b之間循環(huán)。首先,說明制冷劑循環(huán)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制冷劑由壓縮機10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而被排出。自壓縮機10排出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經由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而流入到熱源側換熱器12中。然后,該氣體制冷劑在熱源側換熱器12中向室外空氣散熱且冷凝,成為兩相制冷劑。自熱源側換熱器12流出的兩相制冷劑經過止回閥13a而自室外機I流出,經過制冷劑配管4而流入到熱介質變換器3中。流入到熱介質變換器3中的兩相制冷劑經過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b而流入到作為冷凝器發(fā)揮作用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中。流入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中的兩相制冷劑向在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中循環(huán)的熱介質散熱,且冷凝液化,成為液體制冷劑。自熱介質間換熱器15b流出的液體制冷劑在節(jié)流裝置16b的作用下膨脹,成為低壓兩相制冷劑。該低壓兩相制冷劑經由節(jié)流裝置16a流入到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作用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中。流入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中的低壓兩相制冷劑從在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中循環(huán)的熱介質中吸熱,從而將熱介質冷卻,并且成為低壓的氣體制冷劑。該氣體制冷劑自熱介質間換熱器15a流出,經由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a自熱介質變換器3流出,經過制冷劑配管4而再次流向室外機I。流入到室外機I中的制冷劑經過止回閥13d,經由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和儲能器19而被再次向壓縮機10吸入。此時,節(jié)流裝置16b控制開度,以使作為由第3溫度傳感器35a檢測到的溫度與由第3溫度傳感器35b檢測到的溫度之差獲得的過熱度為恒定。另外,節(jié)流裝置16a全開,開閉裝置17a關閉,開閉裝置17b關閉。另外,節(jié)流裝置16b也可以控制開度,以使過冷卻度為恒定,該過冷卻度是將利用壓力傳感器36檢測到的壓力換算成飽和溫度而得到的值與利用第3溫度傳感器35d檢測到的溫度之差。另外,也可以使節(jié)流裝置16b全開,利用節(jié)流裝置16a控制過熱度或過冷卻度。接下來,說明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中的熱介質的流動。在主制冷運轉模式中,利用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將熱源側制冷劑的熱能傳遞給熱介質,加熱后的熱介質在泵21b的作用下在配管5內流動。另外,在主制冷運轉模式中,利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將熱源側制冷劑的冷能傳遞給熱介質,冷卻后的熱介質在泵21a的作用下在配管5內流動。由泵21a和泵21b加壓而流出的熱介質經由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b,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在利用側換熱器26b中,熱介質向室內空氣散熱,從而進行室內空間7的制熱。另夕卜,在利用側換熱器26a中,熱介質從室內空氣中吸熱,從而進行室內空間7的制冷。此時,利用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的作用,將熱介質的流量控制為在供應室內所需的空調負荷時所需的流量而使該熱介質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通過利用側換熱器26b且溫度下降了一些的熱介質,經過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和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b,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b流入,被再次向泵21b吸入。通過利用側換熱器26a且溫度上升了一些的熱介質經過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流入,被再次向泵21a吸入。在該期間內,高溫的熱介質和低溫的熱介質利用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作用,不混合地分別向具有熱能負荷和冷能負荷的利用側換熱器26導入。另外,在利用側換熱器26的配管5內,在制熱側及制冷側,熱介質均沿從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經由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流向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的方向流動。另外,在制熱側,將利用第I溫度傳感器31b檢測到的溫度與利用第2溫度傳感器34檢測到的溫度之差保持為目標值地進行控制,從而能夠供應室內空間7所需的空調負荷,在制冷側,將利用第2溫度傳感器34檢測到的溫度與利用第I溫度傳感器31a檢測到的溫度之差保持為目標值地進行控制,從而能夠供應室內空間7所需的空調負荷。在執(zhí)行主制冷運轉模式吋,不必使熱介質流向沒有熱負荷的利用側換熱器26 (包括斷熱的情況),所以利用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關閉流路,防止熱介質流向利用側換熱器26。在圖6中,在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有熱負荷,所以使熱介質在該利用側換熱器26a、26b中流動,但在利用側換熱器26c和利用側換熱器26d中沒有熱負荷,使對應的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為全閉。并且,在自利用側換熱器26c、利用側換熱器26d產生了熱負荷的情況下,打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使熱介質循環(huán)即可。 主制熱運轉模式圖7是表示空調裝置100在主制熱運轉模式時的制冷劑的流動的制冷劑回路圖。在該圖7中,以由利用側換熱器26a產生熱能負荷,由利用側換熱器26b產生冷能負荷的情況為例,說明主制熱運轉模式。另外,在圖7中,粗線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劑(熱源側制冷劑和熱介質)循環(huán)的配管。另外,在圖7中,用實線箭頭表示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用虛線箭頭表示熱介質的流動方向。在圖7所示的主制熱運轉模式的情況下,在室外機I中,以使自壓縮機10排出的熱源側制冷劑不經由熱源側換熱器12地向熱介質變換器3流入的方式對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進行切換。在熱介質變換器3中,使泵21a和泵21b進行驅動,打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關閉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使熱介質分別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以及熱介質間換熱器15b與利用側換熱器26a以及利用側換熱器26b之間循環(huán)。首先,說明制冷劑循環(huán)回路A中的熱源側制冷劑的流動。低溫低壓的制冷劑由壓縮機10壓縮,成為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而被排出。自壓縮機10排出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經過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在第I連接配管4a導通,通過止回閥13b而自室外機I流出。自室外機I流出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經過制冷劑配管4而流入到熱介質變換器3中。流入到熱介質變換器3中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經過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b,流入到作為冷凝器發(fā)揮作用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b 中。流入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中的氣體制冷劑向在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中循環(huán)的熱介質散熱且冷凝液化,成為液體制冷劑。自熱介質間換熱器15b流出的液體制冷劑在節(jié)流裝置16b的作用下膨脹,成為低壓兩相制冷劑。該低壓兩相制冷劑經由節(jié)流裝置16a流入到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作用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中。流入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中的低壓兩相制冷劑從在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中循環(huán)的熱介質中吸熱,從而蒸發(fā),將熱介質冷卻。該低壓兩相制冷劑自熱介質間換熱器15a流出,經由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a自熱介質變換器3流出,經過制冷劑配管4而再次流入室外機I。流入到室外機I中的制冷劑經過止回閥13c,流入到作為蒸發(fā)器發(fā)揮作用的熱源側換熱器12中。并且,流入到熱源側換熱器12中的制冷劑在熱源側換熱器12中從室外空氣中吸熱,成為低溫低壓的氣體制冷劑。自熱源側換熱器12流出的低溫低壓的氣體制冷劑經由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1和儲能器19,被再次向壓縮機10吸入。此時,節(jié)流裝置16b控制開度,以使過冷卻度為恒定,該過冷卻度是將利用壓カ傳感器36檢測到的壓カ換算成飽和溫度而得到的值與利用第3溫度傳感器35b檢測到的溫度之差。另外,節(jié)流裝置16a全開,開閉裝置17a關閉,開閉裝置17b關閉。另外,也可以使節(jié)流裝置16b全開,利用節(jié)流裝置16a控制過冷卻度。 接下來,說明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中的熱介質的流動。在主制熱運轉模式中,利用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將熱源側制冷劑的熱能傳遞給熱介質,加熱后的熱介質在泵21b的作用下在配管5內流動。另外,在主制熱運轉模式中,利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將熱源側制冷劑的冷能傳遞給熱介質,冷卻后的熱介質在泵21a的作用下在配管5內流動。由泵21a和泵21b加壓而流出的熱介質經由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b,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在利用側換熱器26b中,熱介質從室內空氣中吸熱,從而進行室內空間7的制冷。另外,在利用側換熱器26a中,熱介質向室內空氣散熱,從而進行室內空間7的制熱。此時,利用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的作用,將熱介質的流量控制為在供應室內所需的空調負荷時所需的流量而使該熱介質流入到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通過利用側換熱器26b且溫度上升了一些的熱介質經過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和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b,流入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中,被再次向泵21a吸入。通過利用側換熱器26a且溫度下降了一些的熱介質經過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和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b流入而被再次向泵21a吸入。在該期間內,高溫的熱介質和低溫的熱介質利用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作用,不混合地分別向具有熱能負荷、冷能負荷的利用側換熱器26導入。另外,在利用側換熱器26的配管5內,在制熱側及制冷側,熱介質均沿從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經由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流向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的方向流動。另外,在制熱側,將利用第I溫度傳感器31b檢測到的溫度與利用第2溫度傳感器34檢測到的溫度之差保持為目標值地進行控制,從而能夠供應室內空間7所需的空調負荷,在制冷側,將利用第2溫度傳感器34檢測到的溫度與利用第I溫度傳感器31a檢測到的溫度之差保持為目標值地進行控制,從而能夠供應室內空間7所需的空調負荷。在執(zhí)行主制熱運轉模式時,不必使熱介質流向沒有熱負荷的利用側換熱器26 (包括斷熱的情況),所以利用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關閉流路,防止熱介質流向利用側換熱器26。在圖7中,由于在利用側換熱器26a和利用側換熱器26b中有熱負荷,所以使熱介質在該利用側換熱器26a、26b中流動,但在利用側換熱器26c和利用側換熱器26d中沒有熱負荷,使對應的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為全閉。并且,在自利用側換熱器26c、利用側換熱器26d產生了熱負荷的情況下,打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使熱介質循環(huán)即可。制冷劑配管4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100具備若干運轉模式。在這些運轉模式中,熱源側制冷劑在連接室外機I和熱介質變換器3的制冷劑配管4中流動。配管5在本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100所執(zhí)行的若干運轉模式中,水、防凍溶液等熱介質在連接熱介質變換器3和室內機2的配管5中流動。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和節(jié)流裝置16的協(xié)作控制 在涉及全制熱運轉模式和全制熱運轉模式的上述說明中,為了使相對于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流入流出的熱介質的流量大致相同,將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控制成中間開度。但是,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之間的流路,由在流體流動時會產生流動阻カ、(流動難度)的、具有有限內徑的銅制等配管構成。并且,將這種配管與其他部件等一并收容在構成熱介質變換器3的殼體內。在設法配置各部件而想要使熱介質變換器3小型化吋,殼體內的配管變復雜。因此,例如很難使從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到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的流路的長度、和從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到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的流路的長度是完全相同的長度。另外,當在配管中存在彎曲部時,該彎曲部成為熱介質流動時的流路阻力,而且當彎曲角度不同時,阻力也不同。根據以上說明,在現(xiàn)實中,幾乎不可能使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之間的流路的流路阻カ(在相同流量的熱介質流過的情況下的壓カ損耗)、和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之間的流路的流路阻カ(在相同流量的熱介質流過的情況下的壓カ損耗)完全相同。因而,即使將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控制成中間開度,使開ロ面積相同,流入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熱介質的流量仍然不同。例如,當從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流路的阻力比從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流路的阻カ大時,若將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控制成中間開度,則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熱介質的流量比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熱介質的流_里夕。于是,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中的制冷劑與熱介質的熱交換量、與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中的制冷劑與熱介質的熱交換量不同,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制冷劑的出ロ側處的過冷卻度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制冷劑的出口側處的過冷卻度不同??刂蒲b置50控制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開度,使通過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的制冷劑的流量變化,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的制冷劑的出ロ側處的過冷卻度控制成目標值。因此,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中流動的制冷劑的流量與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中流動的制冷劑的流量也不同。由于設計成在全制熱運轉時或全制冷運轉吋,同一流量的制冷劑流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方式,所以當制冷劑的流量不同吋,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所具有的性能,運轉的效率變差。為此,通過配合控制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和節(jié)流裝置16,以使流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中的制冷劑的流量與流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中的制冷劑的流量相同,能夠提高效率,謀求節(jié)能。接下來,說明該配合控制所涉及的處理。這里,使流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制冷劑的流量相同地對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和節(jié)流裝置16進行配合控制,但考慮到熱負荷和流路阻カ等時,相對于各利用側換熱器26流入流出的熱介質流量的關系相同較好。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將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和對應的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控制成同一開度的情況。另外,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均設置成如下傾向在開度為零吋,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側的流路全閉(開ロ面積為O)且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側的流路全開(開ロ面積最大);在開度最大時,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側的流路全開且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側的流路全閉。因而,當開度向變大(減小)的趨勢變化吋,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熱介質的流量增加(減少),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熱介質的流量減少(增加)。例如,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加熱熱介質的全制熱運轉的情況下,當增大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開度吋,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熱介質的流量増加,熱交換量增多。因此,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制冷劑的出口側處的過冷卻度增加。另ー方面,熱介質的流量減少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制冷劑的出ロ側處的過冷卻度減少。 另外,當減小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開度時,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熱介質的流量減少,熱交換量減少。因此,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制冷劑的出ロ側處的過冷卻度減少。另ー方面,熱介質的流量減少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制冷劑的出ロ側處的過冷卻度增加。并且,如上所述,控制裝置50以使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的制冷劑的出口側處的過冷卻度為目標值的方式,分別控制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開度。例如,當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制冷劑的出ロ側處的過冷卻度增加時,増大節(jié)流裝置16a的開度,使流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中的制冷劑的流量増加,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制冷劑的出ロ側處的過冷卻度控制成目標值。當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制冷劑的出口側處的過冷卻度減少時,減小節(jié)流裝置16b的開度,使流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中的制冷劑的流量減少,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制冷劑的出ロ側處的過冷卻度控制成目標值。這樣,當?shù)贗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變化時,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開度也分別變化,控制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的制冷劑的出ロ側處的過冷卻度。在達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的熱介質側的流路中的阻力不同的情況下,通過控制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能夠將流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熱介質的流量控制成相同量。此時,使過冷卻度為目標值地改變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開度,從而也能將流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制冷劑的流量控制成相同量。這里,當各利用側換熱器26a 26d中的熱負荷不同時,流到利用側換熱器26a 26d中的熱介質的流量不同。因此,在從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到利用側換熱器26a 26d的流路、或從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到利用側換熱器26a 26d的流路中的任意位置,設置例如流量傳感器等的熱介質的流量檢測裝置。并且,當控制裝置50根據流量檢測裝置的檢測出的熱介質的流量,控制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開度吋,效率最高。在該情況下,由于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等的對應的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位于利用側換熱器26的熱介質的流入ロ側和流出ロ側,所以優(yōu)選沿同一方向以同一開度進行控制,但即使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開度變化量稍有不同也沒問題,也可以只控制流入ロ側或流出ロ側中的任一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但是,即使在未設置流量檢測裝置的情況下,通過將與運轉中的室內機2相對應的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全都控制成同一開度,也能使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流動的熱介質的流量控制為同一流量。例如,所有的利用側換熱器26進行制熱運轉,將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開度均改變ΛΡτνΗ1。此時,為了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的出口制冷劑的過冷卻度控制成目標值,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開度分別改變APLEVal> APlevmo此時,將根據下述式(I)算得的值設為増益GTm。増益GTm表示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開度變化量相對于節(jié)流裝置16b的開度變化量AP_al與節(jié)流裝置16a的開度變化量APotm的平均值的比率。預先用實驗等求出該Gtui,作為數(shù)據預先存儲在控制裝置50所具有的存儲部件中。Gtlh= APtvhi/[O. 5 X ( Λ P編+Λ P腕)]…(I)圖8是表示實施方式I的控制裝置50的流程的圖。根據圖8說明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開度控制??刂蒲b置50每隔一定控制周期(例如每隔I分鐘)開始控制(ST0)。然后,判定運轉模式是全制熱運轉模式或全制冷運轉模式,還是除此之外的運轉模式(STI)。若是全制熱運轉模式或全制冷運轉模式,則判定壓縮機10是否在起動后經過了一定時間(例如10分鐘)(ST2)。當判定為經過了一定時間以上吋,進ー步判定在切換成全制熱運轉模式或全制冷運轉模式后是否經過了規(guī)定時間(例如10分鐘)(ST3)。當判定為在運轉模式切換后經過了規(guī)定時間時,根據式(2)進行運算(ST4)。Δ PTVH-kTLXGtlhX (PLEVb _ PLEVa+ α ) ... (2)這里,P·和!\EVb表示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開度,1%表示常數(shù)(緩和系數(shù),例如O. 3),Gtui表示根據式(I)求得的増益,另外,APtvh是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開度的變化量(開度修正值),α是用于修正供相對于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側流入流出的制冷劑流動的配管的流路阻力、和供相對于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側流入流出的制冷劑流動的配管的流路阻カ的常數(shù)。例如,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側的制冷劑配管的流路阻カ比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側的制冷劑配管的流路阻カ小的情況下,當相同的制冷劑流量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流過時,節(jié)流裝置16a的開度成為比節(jié)流裝置16b的開度小的值。因而,在將正的值(例如10)代入作為α時,當PLEVa _ PLEVb+α為零即Puiva成為比Puivb小α的開度時,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變化量為零。預先利用實驗求得該α并存儲起來。在本實施方式中,α=0。并且,將與運轉中的室內機2相對應的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均改變APTVH(ST5),ii—#*-(ST6)。另外,在ST1、ST2和ST3中判定為是除全制熱運轉模式或全制冷運轉模式以外的運轉模式的情況下、判定為壓縮機 10在起動后未經過一定時間以上的情況下、判斷為切換到全制熱運轉模式后未經過規(guī)定時間的情況下,也反復進行處理(ST6)。
例如,將增益Gm設為10,將緩和系數(shù)1 設為O. 3,將常數(shù)α設為O。此時,在節(jié)流裝置16a的開度P_a為500,節(jié)流裝置16b的開度P_b為510的情況下,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相連的熱介質配管的阻力不同,所以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的熱介質的流量不同,因此推定穩(wěn)定在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制冷劑的流量比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制冷劑的流量少的狀態(tài)。并且,APtvh根據式(2)求得為30。因此,控制裝置50進行控制,以使與運轉中的室內機2相對應的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均增加30沖量(pulse)。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如上所述,在開度為O時,使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側相通的流路全閉,且使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側相通的流路全開。相反,在開度最大時,使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側相通的流路全開,且使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側相通的流路全閉。
因此,增大開度的做法是增加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制冷劑的流量,減少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制冷劑的流量。因而,能夠向均等化的方向控制流向兩熱介質間換熱器的制冷劑的流量。另外,在執(zhí)行全制冷運轉模式的情況下,控制方法也與全制熱運轉模式的情況相同。例如,在式(I)和式(2)中,將全制熱運轉模式下的増益Gm替換成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増益GTw另外,將存儲有全制熱運轉模式的情況下的運算結果的APtvh替換成存儲有全制冷運轉模式的情況下的運算結果的APtto,控制裝置50進行同樣的控制。由于進行這樣的控制,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熱介質流量控制成相同,使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熱交換量相同而將過冷卻度控制成目標值,所以相同制冷劑流量流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因此,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的性能,能夠進行高效率的運轉。這里,節(jié)流裝置16a、16b在一定的控制周期內進行開度的變更動作。例如當使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控制比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控制周期早吋,不能將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開度變化反映于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因此,會發(fā)生偏差(hunting)等,不能進行穩(wěn)定的控制。為此,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控制周期需要比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控制周期長。優(yōu)選使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控制周期為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控制周期的2倍以上。另外,在設置了設備后,在最初動作的情況下ΛΡτνΗ、Λ Pttc為零時,當設備首次以全制熱運轉模式或全制冷運轉模式起動時,將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設定為中間開度或接近中間開度的開度而進行起動。但是,Λ Ptvh和APtvc在一定程度上由裝置的設置狀況而決定。因此,若在每次使裝置停止或在每次改變運轉模式時都使開度為零,則當再次以全制熱運轉模式或全制冷運轉模式起動時,到達到規(guī)定的開度為止耗費時間,效率變差。為此,控制裝置50將進行計算后得到的ΛΡτνΗ、APtvc的值暫時存儲在存儲部件中,當進行下一次的運轉時,設定成反映了該值的開度即可。例如,在暫時將全制熱運轉模式下的運轉改變成主制熱運轉模式下的運轉,稍等一會兒再次進行在全制熱運轉模式下的運轉的情況下,控制裝置50將在前一次的以全制熱運轉模式運轉時運算得到的APtvh預先存儲在存儲部件中。然后,在接著以全制熱運轉模式運轉時,將與制熱所涉及的室內機2相對應的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設定成與中間開度偏差APtvh的開度而進行運轉。通過這樣控制,能夠縮短運轉達到穩(wěn)定的時間,能實現(xiàn)聞效率的運轉。如上所述,在實施方式I的空調裝置100中,在全制冷運轉模式或全制熱運轉模式下,控制裝置50控制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無論各流路中的阻力多大,都使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的熱介質的流量相同,所以使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熱交換量相同,因此流到各熱介質間換熱器中的各制冷劑的流量也相同,從而能夠提高能量轉換效率,并謀求節(jié)能。此時,通過也同樣地控制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的開度,能夠使熱介質間換熱器15和利用側換熱 器26中的熱介質的流入流出的關系相同。另外,通過將正在動作的室內機2所涉及的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控制為相同,即使沒有流量控制裝置等,也能進行控制。并且,根據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開度的差分值,運算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的變化量ΛΡτνΗ、ΛΡτν。而改變開度,所以能夠使節(jié)流裝置16與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配合地調整各自的開度。在進行該運算時,考慮了常數(shù)α,該常數(shù)α用于修正供相對于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側流入流出的制冷劑流動的配管的流路阻カ之差,所以能夠運算基于制冷劑回路側的狀態(tài)的、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的變化量Λ Ptvh,Δ Pm。關于節(jié)流裝置16的開度,對于各自對應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在全制熱運轉模式下將制冷劑出ロ側的過冷卻度控制成恒定,在全制冷運轉模式下計算制冷劑出ロ側的過熱度,將過熱度控制為恒定,從而能夠提高熱介質的加熱處理、冷卻處理中的能量轉換效率。這里,使由控制裝置50得到的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的控制周期,比節(jié)流裝置16的開度的控制周期長,使兩者之比為2以上,所以能夠在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的變化量計算上,高效地反映出節(jié)流裝置16的開度的變化。另外,在設置了空調裝置后開始最初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或全制熱運轉模式時,使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為中間開度,在開始以后的運轉時,使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為基于前一次的運轉時的開度的變化量的開度地進行運轉,所以能夠縮短到達目標開度的時間,能夠使熱介質快速穩(wěn)定地循環(huán)。此時,通過將全制熱運轉模式、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開度的變化量分別存儲在存儲部件中,能夠成為與運轉模式相符的開度。實施方式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的制冷劑側的流路中的阻力差作為常數(shù)α表示在式(2)中。在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間的阻力(壓カ損耗)沒有相差很多的情況下,也可以用式(2)應對。但是,制冷劑的壓カ損耗根據制冷劑的流量等的不同而變化,所以當2個熱介質間換熱器間的制冷劑的壓力損耗相差很多時,誤差可能増大。為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根據自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流出的熱介質的溫度,進行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控制。
將第I溫度傳感器31a、31b的檢測所涉及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熱介質的出ロ側的溫度(熱介質出ロ溫度)分別設為Tna、Tnb。在全制熱運轉的情況下,當在所有的室內機2a 2d進行制熱的狀態(tài)下,使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開度均以恒定值變化時,流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熱介質的流量均發(fā)生變化。因此,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溫度效率變化,熱介質出ロ溫度Tna、Tnb也改變。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根據與實施方式I同樣的式(I)算得的值設為增益GTm。.Gm也是預先利用實驗等求得,作為數(shù)據預先存儲在存儲裝置71中。圖9是表示實施方式2的控制裝置50的流程的圖。根據圖9說明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開度控制??刂蒲b置50每隔一定控制周期(例如每隔I分鐘)開始控制(RT0)。然后,判定運轉模式是全制熱運轉模式或全制冷運轉模式,還是除此之外的運轉模式(RTI)。若是全制熱運轉模式或全制冷運轉模式,則判定壓縮機10在起動后是否經過了一定時間(例如10分鐘)以上(RT2)。當判定為經過了一定時間以上吋,進ー步判定在切換成全制熱運轉模式或全制冷運轉模式后是否經過了規(guī)定時間(例如10分鐘)(RT3)。當判定在運轉模式切換后經過了規(guī)定時間時,根據式(3)進行運算(RT4)。這里,1 表示常數(shù)(緩和系數(shù),例如O. 3),Gm表示根據式(I)求得的增益,另外,ΛPtvh表示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開度的變化量。ΔPTVH-kTLXGtlhX (Tna-Tnb) ... (3) 并且,將與運轉中的室內機2相對應的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均改變APtvh (RT5),反復進行處理(RT6)。另外,在RT1、RT2和RT3中,在判定為是除全制熱運轉模式或全制冷運轉模式以外的運轉模式的情況下、判定為壓縮機10在起動后未經過一定時間以上的情況下、判定為在切換成全制熱運轉模式后未經過規(guī)定時間的情況下,也反復進行處理(RT6)。例如,使增益Gtui設為10,將1 設為O. 3,將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23a 23d的開度Ptvh中的中間開度為800??紤]節(jié)流裝置16a和節(jié)流裝置16b將熱介質換熱器15a和熱介質換熱器15b穩(wěn)定在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制冷劑的流量比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制冷劑的流量少的狀態(tài)的情況。此時,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熱介質的入口側的溫度是同一溫度。并且,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相比,熱介質間換熱器15a中的制冷劑的流量少,熱介質的流量也少,所以能夠提高溫度效率。因此,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熱介質出ロ溫度Tna與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熱介質出ロ溫度Tnb相比,熱介質的溫度變高。例如,當Tna比Tnb高2°C吋,Δ Ptvh根據式(4)求得為6。因此,控制裝置50進行控制,以使與運轉中的室內機2相對應的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均増加6沖量。因此,增加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的做法,通過增加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熱介質的流量,能夠增加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的制冷劑的流量,減少流向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的制冷劑的流量。因而,能夠向均等化的方向控制流到兩熱介質間換熱器中的制冷劑的流量。這里,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防止偏差等,并進行穩(wěn)定的控制,使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控制周期比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 25d的控制周期長。優(yōu)選使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 22d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 23d的控制周期為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 25d的控制周期的2倍以上。另外,在全制冷運轉模式的情況下,控制方法也與全制熱運轉模式的情況相同。例如在式(3)和式(4)中,將全制熱運轉模式下的増益Gtui替換成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増益Gm。另外,將存儲有全制熱運轉模式的情況下的運算結果的△ Ptvh替換成存儲有全制冷運轉模式的情況下的運算結果的ΛPtto,控制裝置50進行同樣的控制。如上所述,采用實施方式2的空調裝置,根據第I溫度傳感器31a、31b的檢測所涉及的熱介質出ロ溫度Tna、Tnb的差分值,控制裝置50運算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的變化量ΛΡτνΗ、ΛPtv。而改變開度,所以能夠使節(jié)流裝置16與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配合地調整熱各自的開度。通過基于熱介質出ロ溫度Tna、Tnb,能夠運算基于流路阻力等制冷劑回路側的狀態(tài)的第I熱介 質流路切換裝置22、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的開度的變化量ΛΡτνΗ、APTVC。實施方式3.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未作特別說明,但也可以組合2個電子式膨脹閥等能改變兩方流路的流量的閥等,構成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和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另外,以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是二通閥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使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為具有三方流路的控制閥,與將利用側換熱器26旁通的旁通管ー并設置。另外,利用側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可以是二通閥,也可以是關閉三通閥的一端的閥。另外,作為利用側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也可以使用開閉閥等進行兩方流路的開閉的閥,反復進行接通/斷開的操作而控制平均的流量。另外,說明了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是四通閥的情況,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多個兩方流路切換閥、三方流路切換閥,使制冷劑以同樣的方式流動。將上述實施方式的空調裝置100作為能進行制冷制熱混合運轉的裝置而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照{裝置100即使是熱介質間換熱器15和節(jié)流裝置16各具有I個,使多個利用側換熱器26和熱介質流量調整裝25與該熱介質間換熱器15和節(jié)流裝置16并聯(lián)連接,只能進行制冷運轉或制熱運轉中的任ー個的結構,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另外,自不必說即使在只連接I個利用側換熱器26和I個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的情況下,同樣的效果也能成立,此外即使設置有多個進行同一動作的裝置作為熱介質間換熱器15和節(jié)流裝置16,當然也沒有問題。此外,以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內置在熱介質變換器3中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也可以內置在室內機2中,也可以相互獨立地構成熱介質變換器3和室內機2。作為熱源側制冷劑,例如可以使用R-22、R- 134a等單ー制冷劑、R-410A、R - 404A等近共沸混合制冷劑、R - 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劑、化學式內具有雙鍵的CF3CF=CH2等地球變暖系數(shù)為比較小的值的制冷劑、該制冷劑的混合物、或ニ氧化碳(C02)、丙烷等自然制冷劑。這里,在作為加熱用裝置而進行動作的熱介質間換熱器15a或熱介質間換熱器15b中,通常的進行兩相變化的制冷劑冷凝液化,在臨界溫度以上且處于超臨界狀態(tài)的CO2等制冷劑在超臨界的狀態(tài)下冷卻,但無論是哪種制冷劑,除此之外進行相同動作,起到同樣的效果。作為熱介質,例如可以使用鹽水(防凍溶液)、水,鹽水與水的混合液、水與防腐效果高的添加劑的混合液等。因而,在空調裝置100中,即使熱介質經由室內機2而泄露到室內空間7內,由于使用了安全性高的熱介質,所以仍能幫助提高安全性。另外,通常在熱源側換熱器12和利用側換熱器26a 26d中安裝有鼓風機,大多利用鼓風促進冷凝 或蒸發(fā),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為利用側換熱器26a 26d,也可以是利用了輻射的輻射加熱器那樣的裝置,作為熱源側換熱器12,也可以是利用水、防凍溶液使熱量移動的水冷式類型的裝置,只要是能夠散熱或吸熱的構造,則可以使用任意裝置。另外,這里以具有4個利用側換熱器26a 26d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連接若干個利用側換熱器。另外,以具有2個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當然不限定于此。只要構成為能夠冷卻或/和加熱熱介質,則也可以設置若干熱介質間換熱器。另外,泵21a、21b不限定于各為ー個,也可以并列排列多個小容量的泵。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控制裝置50根據節(jié)流裝置16a、16b的開度等,將流到熱介質間換熱器15a、15b中的熱介質的流量控制為相同,但是例如也可以設置流量傳感器等而進行控制。附圖標記說明I、室外機;1B、室外機;2、室內機;2a、室內機;2b、室內機;2c、室內機;2d、室內機;3、熱介質變換器;3B、熱介質變換器;3a、主熱介質變換器;3b、副熱介質變換器;4、制冷劑配管;4a、第I連接配管;4b、第2連接配管;5、配管;6、室外空間;7、室內空間;8、空間;9、建筑物;10、壓縮機;11、第I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2、熱源側換熱器;13a、止回閥;13b、止回閥;13c、止回閥;13d、止回閥;14、氣液分離器;15、熱介質間換熱器;15a、熱介質間換熱器;15b、熱介質間換熱器;16、節(jié)流裝置;16a、節(jié)流裝置;16b、節(jié)流裝置;16c、節(jié)流裝置;17、開閉裝置;17a、開閉裝置;17b、開閉裝置;17c、開閉裝置;17d、開閉裝置;17e、開閉裝置;17f、開閉裝置;18、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a、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8b、第2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19、儲能器;21、泵;21a、泵;21b、泵;22、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a、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b、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c、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d、第I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a、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b、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c、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d、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5、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a、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b、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c、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5d、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26、利用側換熱器;26a、利用側換熱器;26b、利用側換熱器;26c、利用側換熱器;26d、利用側換熱器;31、第I溫度傳感器;31a、第I溫度傳感器;31b、第I溫度傳感器;34、第2溫度傳感器;34a、第2溫度傳感器;34b、第2溫度傳感器;34c、第2溫度傳感器;34d、第2溫度傳感器;35、第3溫度傳感器;35a、第3溫度傳感器;35b、第3溫度傳感器;35c、第3溫度傳感器;35d、第3溫度傳感器;36、壓カ傳感器;41、流路切換部;42、流路切換部;50、控制裝置;100、空調裝置;100A、空調裝置;100B、空調裝置;A、制冷劑循環(huán)回路;B、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
權利要求
1.一種空調裝置,該空調裝置包括 冷凍循環(huán)裝置,其利用配管連接下述這些裝置而構成制冷劑回路對制冷劑加壓的壓縮機,用于切換所述制冷劑的循環(huán)路徑的制冷劑流路切換裝置,用于使所述制冷劑進行熱交換的熱源側換熱器,利用與所述制冷劑進行熱交換來加熱或冷卻與所述制冷劑不同的熱介質的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以及通過調整壓力而分別調整在所述熱介質間換熱器中流動的制冷劑的流量的多個節(jié)流裝置; 熱介質側裝置,其利用配管連接下述這些裝置而構成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所述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用于使涉及該熱介質間換熱器的熱交換的所述熱介質循環(huán)的熱介質送出裝置,以及進行所述熱介質與涉及空調對象空間的空氣的熱交換的利用側換熱器; 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其在所述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中的所述利用側換熱器的熱介質的流 入側和流出側,通過調整開度,使與所述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相通的開口面積為任意比例而將所述熱介質合流或分配; 控制裝置,其在所有的所述熱介質間換熱器冷卻所述熱介質的全制冷運轉模式或所有的所述熱介質間換熱器加熱所述熱介質的全制熱運轉模式下,控制對各熱介質間換熱器中的熱交換量進行調整的至少流入側或流出側的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開度。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裝置根據涉及所述多個節(jié)流裝置的開度的數(shù)據,運算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開度修正值,進行使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開度以所述開度修正值的量進行變化的控制。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涉及所述開度的數(shù)據是所述多個節(jié)流裝置的開度之差分值。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將基于相對于所述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流入流出的制冷劑的流路阻力之差的值作為常數(shù)而包含該值地進行所述開度修正值的運算。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空調裝置還具有檢測自所述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流出的熱介質的溫度的溫度檢測裝置; 所述控制裝置根據涉及所述溫度檢測裝置的檢測的溫度,運算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開度修正值,進行使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開度以所述開度修正值的量進行變化的控制。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根據自所述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流出的熱介質的溫度差,運算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開度修正值。
7.根據權利要求I 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控制周期比所述多個節(jié)流裝置的控制周期長。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控制周期與所述多個節(jié)流裝置的控制周期的比為2以上。
9.根據權利要求1、7或8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空調裝置具有對相對于所述利用側換熱器流入流出的熱介質的流量進行調整的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 使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控制周期比所述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的控制周期長。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控制周期與所述熱介質流量調整裝置的控制周期的比為2以上。
11.根據權利要求I 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設置后,在最初以全制冷運轉模式或全制熱運轉模式開始運轉時,使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為使與所述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相通的流路的開口面積相同或大致相同那樣的開度; 在第二次之后開始運轉時,使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為將在前一次的運轉中最后運算得到的所述開度修正值與所述初期開度相加后得到的開度。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裝置分別將所述全制熱運轉模式下的所述開度修正值和所述全制冷運轉模式下的所述開度修正值存儲在存儲部件中。
13.根據權利要求I 12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全制冷運轉模式下,所述控制裝置計算所述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的制冷劑的出口側處的過熱度,使各熱介質間換熱器的所述過熱度為恒定值地分別控制所述多個節(jié)流裝置的開度,在所述全制熱運轉模式下,所述控制裝置計算所述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的制冷劑的出口側處的過冷卻度,使各熱介質間換熱器的所述過冷卻度為恒定值地分別控制所述多個節(jié)流裝置的開度。
14.根據權利要求I 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裝置進行使流入側和流出側的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改變大致相同的開度的控制。
15.根據權利要求I 1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裝置對與運轉中的室內機的所述利用側換熱器相對應的所述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進行一律改變所述開度修正值的量的控制。
16.根據權利要求I 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空調裝置能分別獨立地形成下述這些裝置并將這些裝置設置在彼此分開的場所室內機,其具有所述利用側換熱器;熱介質變換器,其具備所述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所述熱介質送出裝置和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室外機,其具備壓縮機和熱源側換熱器。
全文摘要
獲得通過調整換熱用的制冷劑和熱介質的流量,能夠提高能量轉換效率、謀求節(jié)能的空調裝置??照{裝置包括制冷劑循環(huán)回路(A),其具有分別對流到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15)中的制冷劑的流量進行調整的多個節(jié)流裝置(16);熱介質循環(huán)回路(B),其具備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15)和進行熱介質與空氣的熱交換的利用側換熱器(26),該空調裝置具備第1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2)、第2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23),它們在利用側換熱器(26)的熱介質的流入側和流出側,通過調整開度,將涉及多個熱介質間換熱器(15)的熱介質混合或分配;控制裝置,其在全制冷運轉模式或全制熱運轉模式下,控制對各熱介質間換熱器(15)中的熱交換量進行調整的至少流入側或流出側的熱介質流路切換裝置的開度。
文檔編號F25B1/00GK102667367SQ20098016257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25日
發(fā)明者山下浩司, 本村祐治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乌兰浩特市| 鹤庆县| 行唐县| 湾仔区| 莒南县| 焉耆| 梁平县| 莲花县| 南充市| 新干县| 炎陵县| 长武县| 侯马市| 渑池县| 文成县| 漠河县| 元氏县| 邵东县| 阆中市| 大同县| 安岳县| 温州市| 普安县| 团风县| 宜良县| 闻喜县| 上思县| 德江县| 六盘水市| 广西| 大同县| 贵定县| 鄢陵县| 交口县| 元阳县| 江川县| 平安县| 依兰县| 安陆市| 宁德市| 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