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顆粒的烘干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秸稈顆粒的烘干工藝,其步驟包括:振動桿在振動導向槽內沿圓周方向轉動,振動導向槽內固定有坡面傾斜塊,坡面傾斜塊上端部設置有傾斜的坡面,坡面低位指向坡面高位在水平面上的分解方向與烘干轉臺的轉動方向相同,當振動桿與坡面傾斜塊接觸時,振動桿沿坡面底位向剖面高位滑動,振動桿發(fā)生豎直向上的運動并相對于烘干轉盤向上頂起,對放置于烘干轉盤的秸稈進行攪動,當振動桿運動至坡面高位時,在振動桿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振動桿復位并與振動導向槽的底壁接觸,振動桿在復位過程中再次對秸稈進行翻動;由于振動托盤上設置有散熱孔,在翻動秸稈的同時,促進了秸稈的均勻受熱,并可將熱能傳遞至堆積的秸稈內部,直至烘干完成。
【專利說明】
秸稈顆粒的烘干工藝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秸桿綜合利用領域,特別涉及秸桿纖維槳板的生產(chǎn)加工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農(nóng)作物秸桿成為農(nóng)村面源污染的新源頭。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際,總有大量的小麥、玉米等秸桿在田間焚燒,產(chǎn)生了大量濃重的煙霧,不僅成為農(nóng)村環(huán)境保護的瓶頸問題,甚至成為殃及城市環(huán)境的罪魁禍首。據(jù)有關統(tǒng)計,我國作為農(nóng)業(yè)大國,每年可生成7億多噸秸桿,成為“用處不大”但必須處理掉的“廢棄物”。在此情況下,完全由農(nóng)民來處理,就出現(xiàn)了大量焚燒的現(xiàn)象。
【發(fā)明內容】
[0003]為解決目前的秸桿無處可用,用處不大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利用秸桿為原料制取秸桿纖維槳板的系統(tǒng),解決了秸桿焚燒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并且本發(fā)明所制取的秸桿纖維槳板可應用于家具裝潢等;通過本系統(tǒng)制取的干燥秸桿顆??蓱糜谀⒐降呐嘤?br>[0004]秸桿顆粒的烘干裝置,其包括烘干筒體、套接于烘干筒體內的烘干轉臺、設置于烘干轉臺上方的烘干托盤、設置于烘干轉臺下方的振動盤體、與烘干轉臺活動連接的振動桿,烘干托盤上布置有散熱孔,烘干轉臺包括烘干轉板、烘干轉軸,烘干托盤與烘干轉板固定連接,烘干筒體的壁部和/或烘干轉板上安裝有烘干熱源,烘干轉板的下端面固定連接烘干轉軸的輸出端,烘干轉軸穿過烘干筒體底壁的中心位置并且可繞自身軸線轉動,烘干轉板上圓周陣列有以烘干轉軸軸線為圓心的若干振動通孔,振動桿與振動通孔相匹配并且振動桿在振動通孔內豎直方向滑動,振動桿上端部滑動套接于烘干托盤,振動桿可相對于烘干托盤豎直方向滑動,振動盤體上設置有與振動桿下端部相匹配的振動導向槽,振動桿在振動導向槽內沿圓周方向轉動,振動導向槽內固定有坡面傾斜塊,坡面傾斜塊的下端面與振動導向槽的底壁相貼合,坡面傾斜塊上端部設置有傾斜的坡面,坡面低位指向坡面高位在水平面上的分解方向與烘干轉臺的轉動方向相同。
[0005]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0006]振動桿包括上振動桿、下導桿,上振動桿滑動套接于下導桿外部,上振動桿與振動通孔滑動連接,上振動桿還與烘干托盤滑動連接,并且上振動桿與下導桿之間安裝有第二彈簧,下導桿的下端部活動鉸接有滾輪,滾輪在振動導向槽內滾動。
[0007]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0008]上述的振動桿為四個并且均勻間隔布置于烘干托盤的四周,振動導向槽內固定有四個均勻間隔布置的坡面傾斜塊。
[0009]秸桿顆粒的烘干工藝,其步驟包括:
將待烘干的秸桿倒置于烘干筒體內,并落入烘干轉盤上方,開啟位于烘干筒體內壁以及烘干轉板上的烘干熱源,驅動烘干轉軸的轉動,并帶動與烘干轉軸的輸出端相連接的烘干轉板轉動,由于烘干轉板上圓周陣列有以烘干轉軸軸線為圓心的若干振動通孔,振動桿與振動通孔相匹配并且振動桿在振動通孔內豎直方向滑動,振動桿還滑動套接于固定于烘干轉板上端的烘干轉盤,振動盤體上設置有與振動桿下端部相匹配的振動導向槽,振動桿在振動導向槽內沿圓周方向轉動,振動導向槽內固定有坡面傾斜塊,坡面傾斜塊上端部設置有傾斜的坡面,坡面低位指向坡面高位在水平面上的分解方向與烘干轉臺的轉動方向相同,當振動桿與坡面傾斜塊接觸時,振動桿沿坡面底位向剖面高位滑動,振動桿發(fā)生豎直向上的運動并相對于烘干轉盤向上頂起,對放置于烘干轉盤的秸桿進行攪動,當振動桿運動至坡面高位時,在振動桿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振動桿復位并與振動導向槽的底壁接觸,振動桿在復位過程中再次對秸桿進行翻動;由于振動托盤上設置有散熱孔,在翻動秸桿的同時,促進了秸桿的均勻受熱,并可將熱能傳遞至堆積的秸桿內部;烘干筒體持續(xù)轉動,直至烘干完成。
【附圖說明】
[001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做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1 ]圖1為本發(fā)明的雙動力裝置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發(fā)明的雙動力裝置結構示意圖。
[0013]圖3為本發(fā)明的雙動力裝置的主軸與副軸連接示意圖。
[0014]圖4為本發(fā)明的雙動力裝置的主軸與副軸連接示意圖。
[0015]圖5為本發(fā)明的雙動力裝置的主軸與主軸絲桿連接示意圖。
[0016]圖6為本發(fā)明的雙動力裝置的副軸與調控裝置連接示意圖。
[0017]圖7為本發(fā)明的雙動力裝置的主軸套筒與主齒輪連接示意圖。
[0018]圖8為本發(fā)明的推料切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9為本發(fā)明的推料切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10為本發(fā)明的推料切割裝置的粉碎上筒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11為本發(fā)明的推料切割裝置的粉碎下筒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12為本發(fā)明的推料切割裝置的移位刀具與定位刀具在切割狀態(tài)下結構示意圖。
[0023]圖13為本發(fā)明的推料切割裝置的內粉碎軸與移位刀具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0024]圖14為本發(fā)明的推料切割裝置的定位刀具結構示意圖。
[0025]圖15為本發(fā)明的植物粉末清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16為本發(fā)明的植物粉末清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17為本發(fā)明的植物粉末清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18為本發(fā)明的植物粉末清除裝置的水循環(huán)流動原理圖。
[0029]圖19為本發(fā)明的植物粉末清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20為本發(fā)明的秸桿蒸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21為本發(fā)明的秸桿蒸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22為本發(fā)明的秸桿蒸煮裝置的內蒸盤與蒸煮導向桿連接關系示意圖。
[0033]圖23為本發(fā)明的秸桿蒸煮裝置的內蒸盤與蒸煮導向桿可拆卸連接結構示意圖。
[0034]圖24為本發(fā)明的秸桿蒸煮裝置的內蒸盤結構示意圖。
[0035]圖25為本發(fā)明的烘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26為本發(fā)明的烘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7]圖27為本發(fā)明的烘干裝置的烘干托臺與振動桿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0038]圖28為本發(fā)明的烘干裝置的烘干轉板與振動桿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0039]圖29為本發(fā)明的烘干裝置的烘干轉板與振動盤體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0040]圖30為本發(fā)明的烘干裝置的振動盤體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0041]圖31為本發(fā)明的混合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42]圖32為本發(fā)明的混合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43]圖33為本發(fā)明的混合攪拌裝置的內攪拌軸與支撐支架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0044]圖34為本發(fā)明的混合攪拌裝置的內攪拌軸的俯視圖。
[0045]圖35為本發(fā)明的混合攪拌裝置的支撐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0046]圖36為本發(fā)明的混合攪拌裝置的混合扇葉的結構示意圖。
[0047]圖37為本發(fā)明的混合攪拌裝置的混合扇葉的俯視圖。
[0048]圖中標示為:
100、雙動力裝置;110、動力箱;112、雙動力支架;
120、主軸套筒;121、主軸;122、主軸導向鍵槽;123、主軸絲桿;124、移位塊體;125、主軸套環(huán);126、主軸承;127、主軸墊環(huán);128、主軸內槽。
[0049]130、連接殼體;132、副軸齒輪;134、主軸齒輪;136、鍵。
[0050]140、副軸套筒;141、副軸;142、環(huán)形凸起部;143、第一彈簧;144、定位圓盤;145、副軸墊環(huán)。
[0051 ] 200、推料切割裝置;210、粉碎上筒體;220、粉碎下筒體;222、定位刀具;230、進料中間體;232、進料管;240、內粉碎軸;242、移位刀具。
[0052]300、植物粉末清除裝置;310、清洗外筒體;312、定位轉軸;320、清洗上蓋體;322、清洗驅動軸;330、清洗內筒體;332、清洗慮孔;334、進水孔;340、雜質濾環(huán);342、慮水孔。
[0053]400、秸桿蒸煮裝置;410、蒸煮筒體;420、蒸煮蓋體;422、壓力表;430、蒸煮導向桿;440、內蒸盤;442、軸向氣孔;444、徑向氣孔;450、移動鎖緊機構;452、下連接塊體;454、上連接塊體。
[0054]500、烘干裝置;510、烘干筒體;520、烘干轉臺;522、烘干轉板;524、烘干轉軸;526、振動通孔;530、振動桿;532、上振動桿;534、下導桿;536、第二彈簧;538、滾輪;540、振動盤體;542、振動導向槽;546、坡面傾斜塊;550、烘干托盤。
[0055]600、混合攪拌裝置;610、混合攪拌筒體;620、內攪拌軸;622、梯形槽;624、矩形槽;630、支撐支架;632、框架;634、梯形凸起;636、中心軸;640、混合扇葉;642、葉片a;644、葉片b; 646、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56]下面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范圍。
[0057]如圖1-36所示,秸桿纖維槳板的生產(chǎn)加工系統(tǒng),其包括依次設置的對秸桿進行清洗的植物粉末清除裝置,對清洗后的秸桿進行粉碎的推料切割裝置,對粉碎后的秸桿顆粒進行蒸煮的秸桿蒸煮裝置,對蒸煮后的秸桿顆粒進行烘干的烘干裝置,通過混合攪拌裝置將添加的滑石粉與烘干后的秸桿顆粒進行混合并獲取混合物A,再將適當?shù)乃谷牖旌衔顰內并通過混合攪拌裝置均勻攪拌混合獲取粘稠狀混合物B,通過脫水裝置對粘稠狀混合物B進行脫水并獲取混合物C,通過壓模機對混合物C進行熱壓成型從而獲取成品。
[0058]如圖1-36所示,秸桿纖維槳板的生產(chǎn)加工工藝,其步驟包括:
S1:選取無蟲害、無霉變的秸桿原料;
S2:去除附著于稻桿表面的植物粉末;
53:對步驟S2中獲取秸桿進行粉碎;
54:對步驟S3中獲取秸桿顆粒進行蒸煮;
55:對步驟S4中獲取的秸桿顆粒進行烘干;
56:在步驟S5中獲取的秸桿顆粒內添加滑石粉,并均勻攪拌獲取混合物A;
57:在步驟S6中獲取的混合物A內添加適當?shù)乃?,并均勻攪拌獲取粘稠狀混合物B;
58:對步驟S7中獲取的粘稠狀混合物B進行脫水,并獲取混合物C;
59:對步驟S8中獲取的混合物C進行熱壓成型并獲取成品。
[0059 ]步驟S6中添加的滑石粉的重量占S5中獲取秸桿顆粒的重量的70-75% ;步驟S7內添加的水的重量為混合物A重量的40倍-50倍。
[0060]步驟S9中在20-30Mpa的壓力下,140_170°C溫度下,通過壓模機對混合物C進行熱熱壓20-30min,從而獲取3-6cm厚的板材。
[0061]如圖15-19所示,植物粉末清除裝置300,其包括清洗外筒體310、套接于清洗外筒體310內并與其同心布置的清洗內筒體330、安裝于清洗內筒體330上端并且可開合的清洗上蓋體320,清洗外筒體310底壁的中心位置安裝有可繞自身軸線轉動的定位轉軸312,清洗內筒體330的底壁上設置有與定位轉軸312相匹配的定位孔槽,清洗內筒體330的側壁上設置有清洗濾孔332,清洗內筒體330的底壁上設置有若干進水孔334,清洗上蓋體的上端面設置有與清洗外筒體同心布置的清洗驅動軸322,清洗內筒體330的外壁滑動套接雜質濾環(huán)340的內圈,清洗內筒體330可繞自身軸線轉動,雜質濾環(huán)340的外環(huán)與清洗外筒體310的內壁相固定,雜質濾環(huán)340上設置有若干濾水孔342。
[0062]如圖18所示,清洗外筒體310內盛裝有清洗水,通過驅動裝置驅動清洗驅動軸322的轉動,并帶動與之相連接的清洗內筒體繞自身軸線轉動,清洗內筒體在轉動過程中,使得清洗內筒體內的水成漩渦狀,并從設置于清洗內筒體壁部的清洗濾孔,將附著于秸桿表面的植物粉末隨著水流進入清洗內筒體外壁與清洗外筒體的內壁之間的區(qū)域,由于雜質濾環(huán)的限制作用,使得植物粉末被雜質濾環(huán)限制,植物粉末不能進入雜質濾環(huán)的下部區(qū)域,清洗水被過濾后進入清洗外筒體內位于雜質濾環(huán)的下方區(qū)域,并且由于清洗內筒體的旋轉,可將被雜質濾環(huán)過濾后的清潔水吸入清洗內筒體內腔內,從而完成一次清潔水的過濾循環(huán)。
[0063]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清洗濾孔332與雜質濾環(huán)340的設置位置,對于本裝置的清洗效果有重要影響,為保證本發(fā)明中的清潔水被徹底過濾,提高水清洗效果;尤為重要地,清洗濾孔332最低點所在的水平面高于雜質濾環(huán)340上表面所在的水平面Icm以上;如果清洗濾環(huán)332的最低點較靠近雜質濾環(huán)340的上表面,當內清洗筒體停止工作時,漂浮有植物粉末的未過濾清潔水會倒流至清洗內筒體內,造成清洗后的秸桿二次污染。
[0064]上述的清洗濾孔332為圓形通孔(圖中沒有示出)時,可在清洗濾孔332的下端部安裝半圓形濾網(wǎng),通過半圓形濾網(wǎng)可有效防止未過濾清潔水倒流至清洗內筒體中,避免造成污染。
[0065]為提高清洗效果以及便于植物粉末的順利排出,上述的清洗濾孔332的形狀為沿清洗內筒體軸線方向拉伸的矩形通孔,該矩形通孔的寬度應當小于0.5cm。
[0066]清洗外筒體310的壁部設置有進出水管,可通過進出水管注入清潔水以及排出使用后的污水。
[0067]當清洗外筒體內的水被排盡時,本發(fā)明的植物粉末清除裝置可用于離心脫水,清洗內筒體的轉動,使得附著于秸桿表面的水以及殘留于清洗內筒體中水,通過清洗濾孔、進水孔排入至清洗外筒體的腔室內。
[0068]上述的進水孔的作用是對清潔水的二次過濾,清潔水內殘留的細小雜質,可通過進水孔的二次過濾濾除,從而提高水的清潔度,提供清潔效果,并且可節(jié)約大量水資源;通過分析可知,進水孔334的孔徑小于慮水孔342的孔徑。
[0069]為保證清洗內筒體吸收清洗外筒體內的清潔水以及在脫水過程中的順暢脫水,清洗內筒體的底壁下表面與清洗外筒體的底壁上表面之間的間隙應當大于5cm。
[0070]循環(huán)水清除植物粉末的方法,其步驟包括:
a、將待清洗的秸桿放置于清洗內筒體中,并在清洗外筒體內腔注入一定量的清潔水,并關閉設置于清洗內筒體頂端的清洗上蓋體。
[0071]b、由于清洗驅動軸安裝于清洗上蓋體頂端并且與清洗內筒體同心布置,清洗外筒體的內底部設置一與其同心布置的定位轉軸,清洗內筒體的底壁上設置有與定位轉軸相匹配的定位孔槽;通過動力裝置驅動清洗驅動軸轉動,清洗驅動軸的轉動并帶動與之固定連接的清洗上蓋體、清洗內筒體轉動。
[0072]c、清洗內筒體的轉動過程中,促進秸桿的離心運動,并使得清洗內筒體內的清潔水呈現(xiàn)漩渦狀,清洗內筒體內的清潔水從位于清洗內筒體壁部的清洗濾孔內排入至清洗外筒體內壁與清洗內筒體外壁之間的區(qū)域中。
[0073]d、由于清洗外筒體內壁與清洗內筒體外壁之間的區(qū)域安裝有雜質濾環(huán),從清洗內筒體內排出的水通過雜質濾環(huán)上設置的慮水孔第一次過濾,并進入清洗外筒體內腔并位于雜質濾環(huán)下部的區(qū)域。
[0074]e、由于清洗內筒體的轉動,在清洗內筒體內形成漩渦,將清洗外筒體底部的清潔水吸入至清洗內筒體內部,清洗內筒體的底壁設置有進水孔并對清潔水進行二次過濾,從而完成一次清潔水的循環(huán);如此往復直至秸桿的清洗完全。
[0075]f、待秸桿清洗完全后,將清洗外筒體內盛裝的清潔水排出,并繼續(xù)轉動清洗內筒體,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對秸桿進行脫水,降低秸桿的含水量。
[0076]如圖8-14所示,推料切割裝置200,包括粉碎上筒體210、安裝于粉碎上筒體210下方的粉碎下筒體220、安裝于粉碎上筒體210與粉碎下筒體220之間的進料中間體230,進料中間體內設置有與連通上筒體內腔、下筒體內腔的塞料通孔,粉碎上筒體210內滑動套接有內粉碎軸240,內粉碎軸240可繞自身軸線轉動并可沿其軸線方向發(fā)生伸縮,進料中間體230上設置有與塞料通孔相連通的進料管,內粉碎軸240上設置有若干個沿其軸線方向布置的移位刀組,移位刀組包括沿內粉碎軸圓周方向分布的均勻間隔的若干個移位刀具242組成,移位刀具242沿內粉碎軸240的徑向分布并向外延伸,粉碎下筒體220的內壁上設置有沿粉碎下筒體筒深方向分布的若干定位刀組,定位刀組包括沿粉碎下筒體內壁圓周方向分布的若干均勻間隔的定位刀具222,定位刀具222按照粉碎下筒體220的徑向分布并朝向粉碎下筒體220的中心軸線延伸,定位刀具的懸置端距離粉碎下筒體中心軸線的距離大于內粉碎軸的半徑;內粉碎軸的驅動端連接雙動力裝置。
[0077]通過雙動力裝置的第一動能輸出端可驅動內粉碎軸的軸線方向運動,當內粉碎軸運動至上端時,可通過進料管將待粉碎的秸桿推入進料中間體的塞料通孔中;通過內粉碎軸在軸線方向上的往復運動,從而推動秸桿進入下筒體內。
[0078]通過雙動力裝置的第二動能輸出端可驅動內粉碎軸繞自身軸線的轉動,利用定位刀具與移位刀具的交錯切割,對秸桿進行多次切割粉碎,從而有效的對秸桿進行切割,其切割效率高并且粉碎徹底。
[0079]上述的進料管232優(yōu)選采用開口向上彎曲的管道,其便于臨時存儲秸桿并且便于利用推料桿進行推料;如圖8、9、10所示,本發(fā)明中采用了四個進料管232,并且各個進料管分布于進料中間體230的四個側壁;使得裝置可適應多人操作,提高喂料速度。
[0080]進一步的改進,為提高秸桿的容納量,內粉碎軸在豎直方向上運動至最頂端時,內粉碎軸的低端與粉碎下筒體頂端之間的間隔大于1cm;如果內粉碎軸運動至最頂端,移位刀組依然與定位刀具交錯分布,不便于進料,也影響了秸桿的容納量,則會降低生產(chǎn)的效率。
[0081]進一步的改進,粉碎下筒體的底部設置有可開合的排料蓋體,便于卸料。
[0082]如果粉碎上筒體210采用豎直放置時,重力的方向與內粉碎軸的軸線方向一致,由于秸桿為細長的條形,在進料過程中會有部分秸桿直接落入粉碎下筒體底部,不便于切割粉碎,造成漏粉碎的情況;本發(fā)明提供了另一種更為優(yōu)化的技術方案,上述的粉碎上筒體210、粉碎下筒體220、進料中間體230均水平方向放置,套接于粉碎上筒體內的內粉碎軸240也水平放置;其優(yōu)點在于,當秸桿進入塞料通孔內時,重力方向是與內粉碎軸的軸線方向垂直;待粉碎的秸桿在重力的作用下會堆積于塞料通孔內,不會直接落入粉碎下筒體的底部。
[0083]本發(fā)明的推料切割裝置200有多種狀態(tài):第一種狀態(tài),進料狀態(tài),內粉碎軸240向上運動至頂端,內粉碎軸240的底端面高于粉碎下筒體的上端面;第二種狀態(tài),待粉碎切割狀態(tài),沿內粉碎軸的軸線方向進行投影,移位刀具的投影與定位刀具的投影互不交叉;第三種狀態(tài),粉碎切割狀態(tài),內粉碎軸的轉動并驅動移位刀具的轉動,利用定位刀具與移位刀具的交錯分布,對秸桿進行多次切割粉碎。
[0084]如圖1-7所示,上述的雙動力裝置100,其包括動力箱110、主軸套筒120、連接殼體130、副軸141,主軸套筒120的一端與動力箱110的殼體連接,主軸套筒120的另一端與連接殼體130連接,主軸套筒120的內壁上設置有沿其軸線方向布置的主筒導向槽,主軸套筒120內分別套接有主軸121、定位轉動裝置、主軸絲桿123,主軸絲桿123的驅動端與動力箱110的第一動能輸出端相連接,定位轉動裝置套接于主軸絲桿123,主軸121的驅動端設置有與定位轉動裝置相匹配的主軸內槽128,定位轉動裝置包括分別套接于主軸絲桿123的移位塊體124、主軸套環(huán)125、主軸承126、主軸墊環(huán)127,主軸121、主軸絲桿123、移動塊體124均同軸線布置,移位塊體124通過絲母與絲桿連接,移位塊體124上設置有與主筒導向槽相匹配的移位凸起塊,移位塊體124上還設置有與其同軸線布置的臺階,臺階上套接有主軸套環(huán)125、主軸承126、主軸墊環(huán)127,主軸套環(huán)125、主軸墊環(huán)127均與臺階活動連接并且可繞自身軸線轉動,臺階與主軸承126的內圈相固定,主軸墊環(huán)放置于主軸內槽128內并與主軸內槽底壁相貼合,主軸承128的外圈與主軸內槽128的壁部相固定,主軸套環(huán)125與主軸121的驅動端相固定;主軸121的壁部設置有沿其軸線方向布置的主軸導向鍵槽122;連接殼體130內布置有相互嚙合的副軸齒輪132、主軸齒輪134,主軸齒輪134套接于主軸121外部,通過鍵136連接主軸齒輪134與主軸121,鍵136與主軸導向鍵槽122相匹配;副軸齒輪132內套接有副軸141,副軸141的驅動端與動力箱110的第二動能輸出端相連接;主軸121的動能輸出端連接內粉碎軸240。
[0085]當動力箱110的第一動能輸出端提供動能時,驅動主軸絲桿123轉動,由于移位塊體上設置有與主筒導向槽相匹配的移位凸起塊,從而使得通過絲母與主軸絲桿123相連接的移位塊體124沿著主軸絲桿的軸線方向發(fā)生往復運動,從而驅動內粉碎軸的往復運動,控制秸桿的進料以及控制切割區(qū)域。
[0086]當動力箱110的第二動能輸出端提供動能時,驅動副軸141轉動,使得套接于副軸的副軸齒輪132發(fā)生轉動,副軸齒輪的轉動并驅動與之相嚙合的主軸齒輪134的同步轉動,由于主軸齒輪134通過鍵、主軸導向鍵槽的相互匹配與主軸相連接,從而使得主軸齒輪驅動主軸的轉動,由于主軸絲桿不發(fā)生轉動,所以移位塊體124不發(fā)生位移,從而使得主軸只發(fā)生轉動不發(fā)生軸向的運動;主軸的轉動實現(xiàn)與之連接的內粉碎軸的轉動,從而實現(xiàn)對秸桿的切割粉碎。
[0087]副軸141還套接有調控裝置,其包括副軸套筒140、環(huán)形凸起部142、第一彈簧143、定位圓盤144、副軸墊環(huán),副軸141上設置有環(huán)形凸起部142,環(huán)形凸起部142上設置有鎖緊凸起部,副軸套筒140、第一彈簧143、定位圓盤144、副軸墊環(huán)127均套接于副軸141的外部,定位圓盤144、副軸墊環(huán)127分別與副軸141活動連接,副軸套筒140的一端與連接殼體130相連接,副軸套筒140的另一端與定位圓盤144相連接,定位圓盤144上設置有與鎖緊凸起部相匹配的鎖緊凹槽,第一彈簧143的一端連接環(huán)形凸起部142,第一彈簧143的另一端連接副軸墊環(huán),副軸墊環(huán)145與連接殼體130相連接。調控裝置是用于控制副軸的轉動,從而提高精度,避免輸出軸在軸線方向運動過程中發(fā)生抖動產(chǎn)生轉動。
[0088]當副軸上套接有調控裝置時,初始狀態(tài)下,第一彈簧驅動環(huán)形凸起部上的鎖緊凸起部與定位圓盤上的鎖緊凹槽相咬合,副軸不能發(fā)生轉動,從而使得主軸齒輪與副軸齒輪位置鎖緊,與此同時,主軸只能發(fā)生軸線方向上的往復運動;當驅動副軸轉動時,必須先對副軸施加軸線的作用力并克服第一彈簧的彈力,使得鎖緊凸起部與鎖緊凹槽相分離,再驅動副軸的轉動,既可驅動副軸齒輪、主軸齒輪、主軸的轉動。
[0089]主軸套筒120的一端與動力箱110的殼體通過鉚釘連接,主軸套筒120的另一端與連接殼體130通過鉚釘連接;副軸套筒140的一端與連接殼體130通過鉚釘相連接,副軸套筒140的另一端與定位圓盤144通過鉚釘相連接。
[0090]主軸套筒120的外側壁處鉸接有雙動力支架112,通過雙動力支架112控制雙動力裝置的俯仰角度,擴大使用范圍。
[0091 ]秸桿的推料切割方法,其步驟包括:
g、初始狀態(tài)下,內粉碎軸向上運動至頂端,內粉碎軸的底端面高于粉碎下筒體的上端面;通過設置于粉碎上筒體下方的進料中間體,將待粉碎的秸桿送入至進料中間體的塞料通孔內。
[0092]h、開啟雙動力裝置,雙動力裝置的第一動能輸出端輸出動能,雙動力裝置的第二動能輸出端未輸出動能。
[0093]雙動力裝置的動力箱的第一動能輸出端提供動能并驅動主軸絲桿轉動,由于主軸、定位轉動裝置分別套接于主軸絲桿,主軸套接于主軸套筒內,主軸套筒的內壁上設置有沿其軸線方向布置的主筒導向槽,主軸的驅動端設置有與定位轉動裝置相匹配的主軸內槽,定位轉動裝置包括分別套接于主軸絲桿的移位塊體、主軸套環(huán)、主軸承、主軸墊環(huán),主軸、主軸絲桿、移動塊體均同軸線布置,移位塊體通過絲母與主軸絲桿連接,移位塊體上設置有與主筒導向槽相匹配的移位凸起塊,移位塊體上還設置有與其同軸線布置的臺階,臺階上套接有主軸套環(huán)、主軸承、主軸墊環(huán),主軸套環(huán)、主軸墊環(huán)均與臺階活動連接并且可繞自身軸線轉動,臺階與主軸承的內圈相固定,主軸墊環(huán)放置于主軸內槽內并與主軸內槽底壁相貼合,主軸承的外圈與主軸內槽的壁部相固定,主軸套環(huán)與主軸的驅動端相固定,并且主軸的輸出端與內粉碎軸的驅動端相連接,從而主軸絲桿在轉動過程中,驅動移位凸起塊沿其軸線方向往復運動,由于定位轉動裝置的限制作用,使得主軸沿其軸線方向發(fā)生位移,并且使得與主軸輸出端相連接的內粉碎軸沿其軸線方向運動;內粉碎軸上設置有若干個沿其軸線方向布置的移位刀組,移位刀組包括沿內粉碎軸圓周方向分布的均勻間隔的若干個移位刀具組成,移位刀具沿內粉碎軸的徑向分布并向外延伸,粉碎下筒體的內壁上設置有沿粉碎下筒體筒深方向分布的若干定位刀組,定位刀組包括沿粉碎下筒體內壁圓周方向分布的若干均勻間隔的定位刀具,定位刀具按照粉碎下筒體的徑向分布并朝向粉碎下筒體的中心軸線延伸,定位刀具的懸置端距離粉碎下筒體中心軸線的距離大于內粉碎軸的半徑;直至運動至待粉碎切割狀態(tài),沿內粉碎軸的軸線方向進行投影,移位刀具的投影與定位刀具的投影互不交叉。
[0094]1、雙動力裝置的第一動能輸出端停止輸出動能,雙動力裝置的第二動能輸出端開始輸出動能。
[0095]動力箱的第二動能輸出端開始輸出動能并且驅動副軸轉動,由于副軸外部套接有副軸齒輪、主軸外部套接有與副軸齒輪相嚙合的主軸齒輪,主軸的壁部設置有沿其軸線方向布置的主軸導向鍵槽,主軸齒輪通過鍵與主軸導向鍵槽的相互匹配并與主軸相連接,副軸的轉動從而驅動副軸齒輪的轉動,并驅動與副軸齒輪相嚙合的主軸齒輪轉動,從而實現(xiàn)主軸繞自身軸線轉動;從而實現(xiàn)內粉碎軸繞自身軸線轉動;此時為粉碎切割狀態(tài),內粉碎軸的轉動并驅動移位刀具的轉動,利用定位刀具與移位刀具的交錯分布,對秸桿進行多次切割粉碎。
[0096]j、待秸桿粉碎完全后,雙動力裝置的第二動能輸出端驅動內粉碎軸運動至待粉碎切割狀態(tài),然后第二動能輸出端停止輸出動能,并開啟第一動能輸出端,直至內粉碎軸運動至初始狀態(tài);即完成一次切割粉碎。
[0097]如圖20-23所示,秸桿蒸煮裝置400,包括蒸煮筒體410、可拆卸安裝于蒸煮筒體410頂端的蒸煮蓋體420、安裝于蒸煮筒體410內部并且與其同心布置的蒸煮導向桿430,蒸煮蓋體420上安裝有蒸汽進氣管以及蒸汽排氣管,蒸煮導向桿穿過蒸煮蓋體420的中心部位并與其滑動連接,蒸煮導向桿可在豎直方向滑動,蒸煮導向桿430上套接有若干個內蒸盤440,內蒸盤440通過移動鎖緊機構450與蒸煮導向桿430相連接,所述的鎖緊機構450包括套接于蒸煮導向桿430下連接塊體452、套接于蒸煮導向桿430并與下連接塊體452相連接的上連接塊體454,內蒸盤440與下連接塊體452相固定,下連接塊體454包括若干個均勻間隔分布的彈性塊體,若干個彈性塊體拼接成錐形,下連接塊體454上還設置有位于彈性塊體連接部下端的外螺紋,上連接塊體454內設置有與彈性塊體相匹配的錐形凹槽,上連接塊體454上還設置有與外螺紋相匹配的內螺紋槽;相鄰的兩個內蒸盤之間的間隔區(qū)域為秸桿的容置區(qū)域;內蒸盤440上設置有若干個沿其軸線方向連通的軸向氣孔442,內蒸盤440上還設置有若干個沿其徑向分布并且連通軸向氣孔442的徑向氣孔444;將上連接塊體454與下連接塊體旋合時,錐形凹槽擠壓彈性塊體與蒸煮導向桿430緊密接觸,使得摩擦力增大,從而可將內蒸盤440固定于蒸煮導向桿430的任意位置。
[0098]為提高蒸汽在蒸煮筒體410內連通性,提高秸桿各部位的均勻受熱,蒸煮筒體410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個沿其軸線方向延伸的母蒸汽通孔,并且蒸煮筒體的側壁上設置有沿其徑向分布的若干個與母蒸汽通孔相連通的子蒸汽通孔;避免放置于兩個內蒸盤之間的秸桿擠壓過緊,造成蒸汽在蒸煮筒體內流通不暢。
[0099]秸桿蒸煮裝置的初始狀態(tài),蒸煮導向桿的底部固定一內蒸盤440,其他內蒸盤440均固定于蒸煮導向桿的上端,將待蒸煮的秸桿平鋪于最下方的內蒸盤上,解鎖位于蒸煮導向桿上端的最接近下方載物內蒸盤的內蒸盤,使的被解鎖的內蒸盤壓緊載物的內蒸盤,并對解鎖的內蒸盤進行鎖定;按照該方法依次解鎖其他內蒸盤;即根據(jù)一次容載量,調整兩個相鄰的內蒸盤之間的間隔區(qū)域。
[0100]為提高秸桿的均勻受熱,相鄰的兩個內蒸盤之間的間隔應當小于8cm;避免秸桿堆積過厚,造成內部的秸桿難受熱。
[0101]為提高秸桿蒸煮裝置的安全性能,蒸煮蓋體上還安裝有觀測蒸煮筒體內氣壓的壓力表422。
[0102]在放料時,可通過動力裝置將蒸煮導向桿430拉起,使得固定于蒸煮導向桿底部的內蒸盤向上抬起,便于均勻攤放秸桿;不然蒸煮筒體過深不便于均勻攤放;逐層堆積秸桿,并將蒸煮導向桿逐步向下復位。
[0103]秸桿的蒸汽加熱方法,其步驟包括:
k、開啟蒸煮蓋體,通過動力裝置拉動蒸煮導向桿沿其軸線方向向上運動,直至固定于蒸煮導向桿底部的內蒸盤距離蒸煮筒體上端開口處4-lOcm,并將待蒸煮的秸桿均勻攤放于底部的內蒸盤上,堆積的厚度不高于8cm。
[0104]1、將位于秸桿上方并且最鄰近的內蒸盤解鎖,并擠壓秸桿的上端面,然后對該內蒸盤進行鎖定;通過動力裝置驅動蒸煮導向桿向下運動,使得該內蒸盤距離蒸煮筒體開口4-lOcm,并再次均勻攤放待蒸煮的秸桿。
[0105]m、按照上述步驟k、l的方法依次對其他的內蒸盤進行解鎖、鎖定,直至秸桿的填充完畢;并通過動力裝置驅動蒸煮導向桿的底部與蒸煮筒體的內底壁接觸。
[0106]n、關閉蒸煮蓋體,并通過設置于蒸煮蓋體上的蒸汽進氣管輸出高溫蒸汽;高溫蒸汽進入蒸煮筒體內,由于內蒸盤上設置有若干個沿其軸線方向連通的軸向氣孔,內蒸盤上還設置有若干個沿其徑向分布并且連通軸向氣孔的徑向氣孔,并且蒸煮筒體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個沿其軸線方向延伸的母蒸汽通孔,并且蒸煮筒體的側壁上設置有沿其徑向分布的若干個與母蒸汽通孔相連通的子蒸汽通孔;從而使得高溫蒸汽可在軸線氣孔與徑向氣孔之間對流,使得堆積的秸桿均勻受熱;
O、待加熱一定時間后,即可開啟蒸煮蓋體,并通過動力裝置驅動蒸煮導向桿向上運動,依次對內蒸盤進行解鎖,并取出蒸煮后的秸桿;從而完成秸桿的蒸煮。
[0107]如圖25-30所示,烘干裝置500,包括烘干筒體510、套接于烘干筒體510內的烘干轉臺520、設置于烘干轉臺520上方的烘干托盤550、設置于烘干轉臺520下方的振動盤體540、與烘干轉臺520活動連接的振動桿530,烘干托盤550上布置有散熱孔,烘干轉臺520包括烘干轉板522、烘干轉軸524,烘干托盤與烘干轉板522固定連接,烘干筒體510的壁部和/或烘干轉板522上安裝有烘干熱源,烘干轉板522的下端面固定連接烘干轉軸524的輸出端,烘干轉軸524穿過烘干筒體510底壁的中心位置并且可繞自身軸線轉動,烘干轉板522上圓周陣列有以烘干轉軸軸線為圓心的若干振動通孔526,振動桿530與振動通孔526相匹配并且振動桿530在振動通孔526內豎直方向滑動,振動桿530上端部滑動套接于烘干托盤550,振動桿530可相對于烘干托盤550豎直方向滑動,振動盤體540上設置有與振動桿530下端部相匹配的振動導向槽542,振動桿530在振動導向槽542內沿圓周方向轉動,振動導向槽542內固定有坡面傾斜塊546,坡面傾斜塊546的下端面與振動導向槽的底壁相貼合,坡面傾斜塊546上端部設置有傾斜的坡面,坡面低位指向坡面高位在水平面上的分解方向與烘干轉臺520的轉動方向相同;當轉動烘干轉軸524時,驅動與烘干轉軸相連接的烘干轉板522轉動,從而帶動與烘干轉板522固定連接烘干托盤550同步轉動,烘干轉板帶動振動桿的轉動,振動桿在轉動過程中與坡面傾斜塊接觸,并在坡面傾斜塊的坡面上滑動,從而使得振動桿發(fā)生豎直向上的運動,從而使得振動桿相對于烘干托盤550向上頂起,振動桿向上頂起過程中,促進對秸桿的翻動;由于振動桿的重量大,秸桿顆粒對其的摩擦力遠低于振動桿本身的重力,當振動桿從坡面高位落下時,振動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即可正常復位,烘干托盤的轉動以及振動桿豎直方向上的攪動,可促進秸桿的均勻受熱。
[0108]當振動桿從坡面高位快速落下時,振動桿與振動導向槽發(fā)生碰撞,產(chǎn)生較大噪音并且容易造成機構的損傷,為解決該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振動桿530包括上振動桿532、下導桿534,上振動桿532滑動套接于下導桿534外部,上振動桿與振動通孔滑動連接,上振動桿還與烘干托盤滑動連接,并且上振動桿532與下導桿534之間安裝有第二彈簧536,下導桿534的下端部活動鉸接有滾輪538,滾輪538在振動導向槽內滾動,降低摩擦;通過第二彈簧536抵消一部分振動,但是可以更好的保護設備,并且降低噪音。
[0109]上述的振動桿優(yōu)選為四個并且均勻間隔布置于烘干托盤的四周,振動導向槽542內固定有四個均勻間隔布置的坡面傾斜塊546。
[0110]秸桿的烘干方法,其步驟包括:
將待烘干的秸桿倒置于烘干筒體內,并落入烘干轉盤上方,開啟位于烘干筒體內壁以及烘干轉板上的烘干熱源,驅動烘干轉軸的轉動,并帶動與烘干轉軸的輸出端相連接的烘干轉板轉動,由于烘干轉板上圓周陣列有以烘干轉軸軸線為圓心的若干振動通孔,振動桿與振動通孔相匹配并且振動桿在振動通孔內豎直方向滑動,振動桿還滑動套接于固定于烘干轉板上端的烘干轉盤,振動盤體上設置有與振動桿下端部相匹配的振動導向槽,振動桿在振動導向槽內沿圓周方向轉動,振動導向槽內固定有坡面傾斜塊,坡面傾斜塊上端部設置有傾斜的坡面,坡面低位指向坡面高位在水平面上的分解方向與烘干轉臺的轉動方向相同,當振動桿與坡面傾斜塊接觸時,振動桿沿坡面底位向剖面高位滑動,振動桿發(fā)生豎直向上的運動并相對于烘干轉盤向上頂起,對放置于烘干轉盤的秸桿進行攪動,當振動桿運動至坡面高位時,在振動桿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振動桿復位并與振動導向槽的底壁接觸,振動桿在復位過程中再次對秸桿進行翻動;由于振動托盤上設置有散熱孔,在翻動秸桿的同時,促進了秸桿的均勻受熱,并可將熱能傳遞至堆積的秸桿內部;烘干筒體持續(xù)轉動,直至烘干完成。
[0111]如圖31-37所示,混合攪拌裝置600,其包括混合攪拌筒體610、安裝于混合攪拌筒體610中心軸線處并可繞自身軸線轉動的內攪拌軸620、內攪拌軸620連接有若干個沿其圓周方向均勻間隔分布的支撐支架630、與支撐支架630活動連接的混合扇葉640,內攪拌軸620上設置有沿其軸線方向延伸的定位導向槽;支撐支架630的形狀為兩端面連通的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中心位置處設置有連接兩側邊并且與內攪拌軸中心軸線相垂直的中心軸636,支撐支架630的側邊上設置有與定位導向槽相匹配的定位導向凸起;混合扇葉640與中心軸636活動連接,混合扇葉640包括結構形狀相同的葉片a、葉片b,葉片a和葉片b為彎曲的弧形板,葉片a的彎曲開口方向與葉片b的彎曲開口方向相反,葉片a與葉片b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與中心軸636相匹配的連接部646,連接部646上設置有與中心軸相匹配的軸孔,混合扇葉可繞中心軸進行偏轉。
[0112]當內攪拌軸620繞自身軸線轉動時,并帶動與之相連接的支撐支架以及混合扇葉的轉動,由于堆放于混合攪拌筒體內的秸桿擺放不均勻,使得混合扇葉的上方以及下方受力不均衡,從而導致混合扇葉繞中心軸的偏轉,從而利于混合扇葉的偏轉改變攪拌方式;本發(fā)明的混合攪拌裝置可根據(jù)混合攪拌筒體內堆積的秸桿情況,自行調整攪拌方式,其攪拌的區(qū)域大,并且攪拌混合更均勻。
[0113]定位導向槽由截面為梯形的梯形槽622和截面為矩形的矩形槽624組成,梯形槽622的底邊長度大于其上邊長度,并且梯形槽622的底邊相對于其上邊更臨近內攪拌軸620的中心軸線,矩形槽624與梯形槽622的上邊連通,矩形槽624的寬度與梯形槽622上邊長度相同,矩形槽624的長度沿內攪拌軸620的徑向向外延伸;支撐支架630的厚度與矩形槽624的寬度相同,定位導向凸起包括一截面為梯形并沿直線方向延伸的梯形凸起634,梯形凸起634與梯形槽622相匹配;通過梯形凸起與梯形槽的匹配關系,使得支撐支架與內攪拌軸的連接更加緊密,由于內攪拌軸在轉動過程中,支撐支架受到的是水平方向的作用力,由于梯形的特殊的傾斜面,使得支撐支架的位置更加穩(wěn)定。
[0114]如圖32、33所示,本發(fā)明中的混合扇葉在豎直方向上的投影長度大于支撐支架630的長度;混合扇葉640最大偏轉180度,限制混合扇葉640不能360度旋轉,通過限定混合扇葉的偏轉范圍,可避免混合扇葉的過渡偏轉影響攪拌效果。
[0115]內攪拌軸620上設置有四個均勻間隔的定位導向槽,并通過定位導向槽分別連接四個支撐支架630。
[0116]滑石粉與秸桿顆粒的混合攪拌方法,其步驟包括:
P、將一定比例的滑石粉與秸桿顆粒倒入混合攪拌筒體內,并通過動力裝置驅動內攪拌軸順時針轉動;
q、由于內攪拌軸上設置有沿其軸線方向延伸的定位導向槽,支撐支架的形狀為兩端面連通的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中心位置處設置有連接兩側邊并且與內攪拌軸中心軸線相垂直的中心軸,支撐支架的側邊上設置有與定位導向槽相匹配的定位導向凸起;混合扇葉與中心軸活動連接,混合扇葉包括結構形狀相同的葉片a、葉片b,葉片a和葉片b為彎曲的弧形板,葉片a的彎曲開口方向與葉片b的彎曲開口方向相反,葉片a與葉片b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與中心軸相匹配的連接部,連接部上設置有與中心軸相匹配的軸孔,混合扇葉可繞中心軸進行偏轉;并且由于秸桿顆粒與滑石粉的堆積不均勻,在內攪拌軸驅動混合扇葉轉動時,混合扇葉受力不均勻,并發(fā)生一定角度的側翻,從而改變攪拌的區(qū)域;
r、內攪拌軸順時針攪拌一定時間后,通過動力裝置改變內攪拌軸的轉動方向,使得內攪拌軸沿逆時針方向攪拌;
s、內攪拌軸在逆時針攪拌過程中,同樣促使混合扇葉的偏轉,并對秸桿、滑石粉進行翻動攪拌;攪拌一定時間后,即可完成混合攪拌。
[0117]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發(fā)明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范圍的情況下,在其他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定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主權項】
1.秸桿顆粒的烘干工藝,其步驟包括: 將待烘干的秸桿倒置于烘干筒體內,并落入烘干轉盤上方,開啟位于烘干筒體內壁以及烘干轉板上的烘干熱源,驅動烘干轉軸的轉動,并帶動與烘干轉軸的輸出端相連接的烘干轉板轉動,由于烘干轉板上圓周陣列有以烘干轉軸軸線為圓心的若干振動通孔,振動桿與振動通孔相匹配并且振動桿在振動通孔內豎直方向滑動,振動桿還滑動套接于固定于烘干轉板上端的烘干轉盤,振動盤體上設置有與振動桿下端部相匹配的振動導向槽,振動桿在振動導向槽內沿圓周方向轉動,振動導向槽內固定有坡面傾斜塊,坡面傾斜塊上端部設置有傾斜的坡面,坡面低位指向坡面高位在水平面上的分解方向與烘干轉臺的轉動方向相同,當振動桿與坡面傾斜塊接觸時,振動桿沿坡面底位向剖面高位滑動,振動桿發(fā)生豎直向上的運動并相對于烘干轉盤向上頂起,對放置于烘干轉盤的秸桿進行攪動,當振動桿運動至坡面高位時,在振動桿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振動桿復位并與振動導向槽的底壁接觸,振動桿在復位過程中再次對秸桿進行翻動;由于振動托盤上設置有散熱孔,在翻動秸桿的同時,促進了秸桿的均勻受熱,并可將熱能傳遞至堆積的秸桿內部;烘干筒體持續(xù)轉動,直至烘干完成。
【文檔編號】F26B25/08GK105972958SQ201610360957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9日
【發(fā)明人】潘磊
【申請人】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