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空調器,具體是一種底座可拆的空調器。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空調器的底座結構通常是采用整體式的,由于底座上連接有換熱器、銅管等部件,使得底座無法被單獨拆卸下來,這導致了同樣安裝在底座上的室內(nèi)電機、風葉和電控等故障率高的組件在需要維護時,工作人員只能將空調器整機拆卸下來,不但操作麻煩,而且還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員的維護難度。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目前有一些空調器的底座采用了分體式結構,即將底座分為上底座和下底座,上底座與下底座采用可拆式連接,然后將換熱器、銅管等部件安裝在上底座上,將室內(nèi)電機、風葉和電控等故障率高的組件安裝在下底座上,這樣在室內(nèi)電機、風葉和電控等故障率高的組件在需要維護時,工作人員只需要將下底座與上底座分離,這樣就能將下底座連同安裝在其上的室內(nèi)電機、風葉和電控等故障率高的組件一起拆卸下來。但是,現(xiàn)有的上、下底座可拆式結構通常設置于上、下底座的兩側,而整個底座的長度又較長,因此上底座及下底座的中部容易因受力不均而產(chǎn)生彎曲變形,從而導致上底座和下底座相互脫離產(chǎn)生較大縫隙,進而不但大大降低了空調器的防塵效果,而且還會嚴重影響空調器的美觀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防止上底座與下底座相互脫離,從而不但使空調器防塵效果好,而且能保證空調器美觀性的底座可拆的空調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以下結構的底座可拆的空調器:包括可拆式的上底座和下底座,其中,上底座中部與下底座中部之間設有能夠防止上底座與下底座相互脫離的扣合結構。
采用上述結構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由于上底座中部與下底座中部之間設有能夠防止上底座與下底座相互脫離的扣合結構,因此,當上底座和下地座連接在一起后,扣合結構能夠將上底座中部與下底座中部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從而有效防止了上底座及下底座的中部產(chǎn)生彎曲變形,進而避免了上底座和下底座相互脫離而產(chǎn)生縫隙的情況發(fā)生,保證了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的防塵效果和美觀性。
本發(fā)明所述的底座可拆的空調器,其中,扣合結構均包括多個能夠防止上底座中部與下底座中部產(chǎn)生上下脫離的第一扣合部件和多個能夠防止上底座中部與下底座中部產(chǎn)生前后脫離的第二扣合部件。
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中的扣合結構不但能夠防止上底座中部與下底座中部產(chǎn)生上下脫離,而且還能防止上底座中部與下底座中部產(chǎn)生前后脫離,因此有效防止了上底座及下底座的中部產(chǎn)生彎曲變形,進而避免了上底座和下底座相互前后脫離或相互上下脫離而產(chǎn)生縫隙的情況發(fā)生,保證了空調器的防塵效果和美觀性;第一扣合部件與第二扣合部件進行分別單獨設置的目的則是不但為了便于扣合結構的設計,從而降低設計成本,而且還能使扣合結構在使用時更為可靠。
本發(fā)明所述的底座可拆的空調器,其中,每個第一扣合部件均包括設置于上底座下端的插條和設置于下底座上端并用于與插條相配合的插槽,插條后部設有凸臺,插槽側壁上設有用于扣在凸臺上的卡扣。
上述結構的第一扣合部件不但結構簡單,而且扣合結構配合強度高,使用方便。
本發(fā)明所述的底座可拆的空調器,其中,凸臺上設有從上到下逐漸向插條傾斜的下導向斜面。
下導向斜面的設置能夠在上底座和下底座相互靠近連接時對卡扣進行導向作用,從而大大方便了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的裝配。
本發(fā)明所述的底座可拆的空調器,其中,凸臺上設有從下到上逐漸向插條傾斜的上導向斜面。
上導向斜面的設置能夠在上底座和下底座相互脫離時對卡扣進行導向作用,從而大大方便了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的拆卸。
本發(fā)明所述的底座可拆的空調器,其中,每個第二扣合部件均包括設置于上底座下端的插孔以及設置于下底座上端并用于與插孔相配合的插塊。
上述結構的第二扣合部件不但結構簡單,而且扣合結構配合強度高,使用方便。
本發(fā)明所述的底座可拆的空調器,其中,扣合結構還包括多個壓塊,壓塊上部連接在上底座下端的前側面處,壓塊下部壓在下底座上端的前側面處。
壓塊的設置能夠在上底座和下底座連接在一起時,將上底座下端的前側面與下底座上端的后側面牢牢地壓緊在一起,從而進有效防止了上底座及下底座的中部產(chǎn)生彎曲變形,進而避免了上底座和下底座相互前后脫離而產(chǎn)生縫隙的情況發(fā)生,保證了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的防塵效果和美觀性;
本發(fā)明所述的底座可拆的空調器,其中,壓塊下部后側面處設有導向圓角。
壓塊下部后側面設置導向圓角的目的是在上底座和下底座相互靠近連接時,壓塊下部能夠對下底座上進行導向,從而大大方便了上底座和下底座之間的相互配合連接。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的前視立體結構外形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的后視立體結構外形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區(qū)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4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中下底座的后視立體結構外形示意圖;
圖5是圖4中b區(qū)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的上底座和下底座連接時其中一個第一扣合部件的剖視圖;
圖7是圖6中c區(qū)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的上底座和下底座連接時其中一個第二扣合部件的剖視圖;
圖9是圖8中d區(qū)域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9所示,本發(fā)明底座可拆的空調器包括可拆式的上底座1和下底座2,上底座1中部與下底座2中部之間設有能夠防止上底座1中部與下底座2中部相互脫離的扣合結構,扣合結構包括多個能夠防止上底座1中部與下底座2中部產(chǎn)生上下脫離的第一扣合部件和多個能夠防止上底座1中部與下底座2中部產(chǎn)生前后脫離的第二扣合部件,每個第一扣合部件均包括設置于上底座1下端的插條3和設置于下底座2上端并用于與插條3相配合的插槽4,插條3后部設有扣合臺5,插槽4后側壁上設有用于扣在扣合臺5上的卡扣6,扣合臺5上設有從上到下逐漸向插條3傾斜的下導向斜面7,扣合臺5上設有從下到上逐漸向插條3傾斜的上導向斜面8,每個第二扣合部件均包括設置于上底座1下端的插孔9以及設置于下底座2上端并用于與插孔9相配合的插塊10,扣合結構還包括多個壓塊11,壓塊11上部連接在上底座1下端的前側面處,壓塊11下部壓在下底座2上端的前側面處,壓塊11下部后側面處設有導向圓角12,在本實施例中,插條3呈長條狀并位于上底座1的下端,插槽4實際上是由設置在下底座2上端的前高后低且呈長條狀的臺階和多個設于臺階后部下底座2上的凸塊構成,卡扣6設置在凸塊上。
以上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