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空調設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出風結構、空調器的出風方法和空調器。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空調性能及舒適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然而,現(xiàn)有的空調器的出風口均為固定出風口,在固定出風口設置上導風板和下導風板對送風范圍進行調節(jié),這樣的出風口結構極大地限制了空調送風的范圍,并且風速不均勻,進而降低了用戶體驗。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出風結構、空調器的出風方法和空調器,以至少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空調器的出風口的出風不均勻的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出風結構,包括主出風通道和與主出風通道連通的主出風口,其特征在于,出風結構還包括:輔助出風口,與主出風通道連通;調節(jié)裝置,設置在主出風通道和輔助出風口之間,用于調節(jié)主出風通道與主出風口之間的通斷以及主出風通道與輔助出風口之間的通斷,以使主出風通道通過主出風口和/或輔助出風口出風。
進一步地,輔助出風口設置在空調器的面板上。
進一步地,輔助出風口包括:多個第一出風孔,多個第一出風孔相間隔地開設在面板上,以使面板通過第一出風孔出風。
進一步地,輔助出風口和主出風通道之間設置有輔助出風通道,輔助出風口通過輔助出風通道與主出風通道連通。
進一步地,輔助出風通道設置在面板和空調器的面板體之間。
進一步地,調節(jié)裝置包括:第一導風板,可開合地設置在輔助出風通道和主出風通道之間;其中,當?shù)谝粚эL板運動至第一預設位置時,主出風通道與輔助出風通道導通;當?shù)谝粚эL板運動至第二預設位置時,主出風通道與輔助出風通道通過第一導風板隔離。
進一步地,第一導風板可轉動地設置以使主出風通道和輔助出風通道導通或斷開。
進一步地,第一導風板上設置有鋸齒結構。
進一步地,出風結構還包括驅動電機,驅動電機與第一導風板驅動連接,以驅動第一導風板運動至第一預設位置或第二預設位置。
進一步地,調節(jié)裝置還包括:第二導風板,可開合地設置在主出風口處;其中,第二導風板通過連動筋條與第一導風板傳動連接;當?shù)诙эL板打開主出風口時,連動筋條帶動第一導風板運動至第二預設位置;當?shù)诙эL板閉合主出風口時,連動筋條帶動第一導風板運動至第一預設位置。
進一步地,連動筋條包括:第一連動筋條,設置在第一導風板的端部;第二連動筋條,設置在第二導風板的端部;其中,第二連動筋條與第一連動筋條傳動連接。
進一步地,第二導風板的兩端均設置有連動筋條。
進一步地,第二導風板上開設有多個用于出風的第二出風孔。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的出風方法,該出風方法應用于上述內(nèi)容的出風結構,出風方法包括:控制調節(jié)裝置,使主出風通道與主出風口連通,并使主出風通道與輔助出風口隔離,以使空調器通過主出風口出風;或者控制調節(jié)裝置,使主出風通道與輔助出風口連通,并使主出風通道與主出風口隔離,以使空調器通過輔助出風口出風;或者控制調節(jié)裝置,使主出風通道與輔助出風口和主出風口均連通,以使空調器通過輔助出風口和主出風口出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出風結構,出風結構為上述內(nèi)容的出風結構。
應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一種出風結構,包括主出風通道、主出風口、輔助出風口和調節(jié)裝置,主出風口與主出風通道連通,輔助出風口與主出風通道連通;調節(jié)裝置設置在主出風通道和輔助出風口之間,用于調節(jié)主出風通道與主出風口之間的通斷以及主出風通道與輔助出風口之間的通斷,以使主出風通道通過主出風口和/或輔助出風口出風。這樣,使得空調器的出風不僅能從傳統(tǒng)的主出風口的位置送出,還可以通過調節(jié)裝置調節(jié)出風通道,進而使空調器的出風從輔助出風口送出,進而使得空調器送風范圍寬、風速均勻,實現(xiàn)整個面地送風,可極大提高空調的舒適性,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空調器的出風口的出風不均勻的問題。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之外,本發(fā)明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fā)明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可選的一種出風結構在空調器上的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可選的另一種出風結構在空調器上的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可選的空調器的主視圖;
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可選的出風結構的第一導風板的驅動結構示意圖;
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可選的出風結構的第一導風板和第二導風板的連動結構示意圖;
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可選的出風結構的第一連動筋條在第一導風板上的設置結構示意圖;
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可選的出風結構的第二連動筋條在第二導風板上的設置結構示意圖;
圖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可選的出風結構的第二導風板與面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可選的出風結構的第二導風板上的第二出風孔的分布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主出風通道;20、主出風口;30、輔助出風口;40、調節(jié)裝置;41、第一導風板;42、第二導風板;43、驅動電機;44、齒輪組;45、曲柄;46、第一出風孔;47、第二出風孔;50、面板;60、輔助出風通道;70、面板體;80、連動筋條;81、第一連動筋條;82、第二連動筋條。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出風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主出風通道10和與主出風通道10連通的主出風口20,出風結構還包括:輔助出風口30,與主出風通道10連通;調節(jié)裝置40,設置在主出風通道10和輔助出風口30之間,用于調節(jié)主出風通道10與主出風口20之間的通斷以及主出風通道與輔助出風口30之間的通斷,以使主出風通道10通過主出風口20和/或輔助出風口30出風。
應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一種出風結構,包括主出風通道10、主出風口20、輔助出風口30和調節(jié)裝置40,主出風口20與主出風通道10連通,輔助出風口30與主出風通道10連通;調節(jié)裝置40設置在主出風通道10和輔助出風口30之間,用于調節(jié)主出風通道10與主出風口20和輔助出風口30之間的通斷,以使主出風通道10通過主出風口20和/或輔助出風口30出風。這樣,使得空調器的出風不僅能從傳統(tǒng)的主出風口20的位置送出,還可以通過調節(jié)裝置40調節(jié)出風通道,進而使空調器的出風從輔助出風口30送出,進而使得空調器送風范圍寬、風速均勻,實現(xiàn)整個面地送風,可極大提高空調的舒適性,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空調器的出風口的出風不均勻的問題。
具體實施時,主出風口20設置在空調器的殼體的下端,輔助出風口30設置在空調器的面板50上。為了能夠將主出風通道10的出風引導至輔助出風口30,進一步地,輔助出風口30和主出風通道10之間設置有輔助出風通道60,輔助出風口30通過輔助出風通道60與主出風通道10連通。輔助出風通道60設置在面板50和空調器的面板體70之間并沿面板50的內(nèi)壁和面板體70之間的空隙延伸。
為了保證輔助出風口30的出風均勻,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輔助出風口30包括:多個第一出風孔46,各個第一出風孔46呈陣列狀開設在面板50上,各個第一出風孔46之間相互間隔一定的間距,從而使輔助出風口30的出風能夠通過各個第一出風孔46均勻送出,提高空調器的送風范圍和舒適性。
為了對主出風口20和輔助出風口30的出風方式進行靈活控制,進一步地,如圖1和圖2所示,調節(jié)裝置40包括:第一導風板41,第一導風板41可開合地設置在輔助出風通道60和主出風通道10之間;具體地,在輔助出風通道60和主出風通道10之間的空調器的底殼上設置有鉸接軸,第一導風板41的一端設置有軸套,第一導風板41通過軸套可轉動地套設在鉸接軸上從而能夠將輔助出風通道60和主出風通道10導通或隔離。當?shù)谝粚эL板41轉動至第一預設位置時,將輔助出風通道60和主出風通道10的過渡處完全打開,主出風通道10與輔助出風通道60導通;當?shù)谝粚эL板41轉動至第二預設位置時,將輔助出風通道60和主出風通道10的過渡處完全封堵,主出風通道10與輔助出風通道60通過第一導風板41隔離。
第一導風板41上設置有鋸齒結構,具體地,鋸齒結構設置在第一導風板41朝向的輔助出風口30的一側的表面上。鋸齒結構主要起到防凝露、降低噪音的作用。
具體地,當?shù)谝粚эL板41處于第一預設位置時,第一導風板41旋轉到非水平位置;此時,輔助出風通道60打開,風可以從面板50上的微孔(第一出風孔46)中送出;當?shù)谝粚эL板41處于第二預設位置時,第一導風板41旋轉到水平位置;此時,輔助出風通道60的入口被關閉,風僅從主出風口20送出,此時的出風方式與傳統(tǒng)的空調一樣。
為了對第一導風板41的運動進行控制,如圖4所示,出風結構還包括驅動電機43,驅動電機43與第一導風板41驅動連接,以驅動第一導風板41運動至第一預設位置或第二預設位置。具體地,在驅動電機43和第一導風板41之間設置有齒輪組44和曲柄45,曲柄45的一端與第一導風板41的底端的側方連接,曲柄45的另一端設置有與齒輪組44匹配的齒輪,驅動電機43通過齒輪組44與曲柄45上的齒輪驅動連接,從而驅動第一導風板41轉動。
為了對主出風口20的出風方式進行調節(jié),進一步地,如圖2和圖5所示,調節(jié)裝置40還包括:第二導風板42,第二導風板42的一端通過鉸鏈可轉動地連接在空調器的底殼下端從而能夠將主出風口20打開或閉合;在第二導風板42的自由端與第一導風板41的鉸接端之間設置有連動筋條80,第二導風板42轉動時通過連動筋條80帶動第一導風板41轉動。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風板41的轉動不需要驅動電機43進行驅動。
具體地,如圖5至圖7所示,連動筋條80包括第一連動筋條81和第二連動筋條82,第一連動筋條81設置在第一導風板41的鉸接端后部,沿第一導風板41的長度方向的兩端各設置有一個第一連動筋條81,第二連動筋條82設置在第二導風板42的自由端的內(nèi)側,沿第二導風板42的長度方向的兩端各設置有一個第二連動筋條82,兩個第二連動筋條82與兩個第一連動筋條81對應抵接在一起;當?shù)诙эL板42向外側轉動打開主出風口20時,第二連動筋條82隨第二導風板42轉動,第一連動筋條81失去第二連動筋條82對其的支撐作用,第一導風板41在重力的作用下運動至第二預設位置,即第一導風板41將輔助出風通道60和主出風通道10關閉,主出風通道10的出風全部由主出風口20送出;或者,當?shù)诙эL板42向外側轉動以打開主出風口20時,第二連動筋條82通過第一連動筋條81拉動第一導風板41轉動至第二預設位置,即第一導風板41將輔助出風通道60和主出風通道10關閉,主出風通道10的出風全部由主出風口20送出;此外,當?shù)诙эL板42向內(nèi)側轉動閉合主出風口20時,第二連動筋條82通過第一連動筋條81推動第一導風板41轉動至第一預設位置,即第一導風板41將輔助出風通道60和主出風通道10打開以使輔助出風通道60和主出風通道10導通,主出風通道10的出風可以通過輔助出風通道60由輔助出風口30送出。
可見,第一導風板41和第二導風板42的工作方式為:當?shù)诙эL板42打開時,第一導風板41關閉,風可以從主出風口20送出;當?shù)诙эL板42閉合時,其上的第二連動筋條82可以頂?shù)降谝粚эL板41上的第一連動筋條81,進而使第一導風板41旋轉到非水平位置,這樣輔助出風通道60被打開,風可以從面板50上和第二導風板42上的微孔中送出,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為了在第二導風板42閉合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正常均勻出風,進一步地,如圖8和圖9所示,在第二導風板42上開設有多個第二出風孔47。主出風通道10的出風既能夠通過面板50上的各個第一出風孔46均勻送出,同時也能夠通過第二導風板42上的各個第二出風孔47送出,當?shù)诙эL板42處于閉合位置時,主出風口20可以通過第二導風板42上的第二出風孔47出風。
本實施例的出風結構,在面板50和第二導風板42上開有微孔,即第一出風孔46和第二出風孔47,面板50和面板體70之間設置有輔助出風通道60,通過第一導風板41的旋轉來控制輔助出風通道60的開閉,從而控制空調的出風從面板50上還是主出風口20送出。當?shù)谝粚эL板41旋轉到水平位置,輔助出風通道60被關閉,風可以從主出風口20送出;當?shù)谝粚эL板41旋轉至豎直位置后,輔助出風通道60被打開,空調器的出風不僅可以從主出風口的位置送出,還可以通過輔助出風通道60從面板50上的微孔送出,這樣達到了增大出風面積的目的。而且由于微孔比較小,從中送出來的風速均勻,避免直吹。
控制第一導風板41的開閉主要有兩種方案,一種是驅動電機43直接驅動的方式,另一種是在第一導風板41和第二導風板42之間增加連動筋條80的方式。
方案一:如圖1所示,第一導風板41采用驅動電機43直接驅動的方式,當?shù)谝粚эL板41旋轉到水平位置時候,輔助出風通道60的入口被關閉,空調出風可以從主出風口20送出,跟傳統(tǒng)空調一樣;當?shù)谝粚эL板41旋轉到非水平位置,輔助出風通道60打開,空調出風可以從面板50上的微孔中送出。達到增大出風面積,風速均勻的效果。
方案二:如圖2所示,在第一導風板41和第二導風板42上各增加一條筋條,第二導風板42打開時第一導風板41關閉,空調出風可以從主出風口20送出;第二導風板42閉合時,其上的第二連動筋條82可以頂?shù)降谝粚эL板41的第一連動筋條81,使第一導風板41旋轉到非水平位置,這樣輔助出風通道60被打開,空調出風可以從面板50上和第二導風板42的微孔中同時送出,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調器的出風方法,該出風方法應用于上述實施例的出風結構,該出風方法包括:控制調節(jié)裝置,使主出風通道與主出風口連通,并使主出風通道與輔助出風口隔離,以使空調器通過主出風口出風;或者控制調節(jié)裝置,使主出風通道與輔助出風口連通,并使主出風通道與主出風口隔離,以使空調器通過輔助出風口出風;或者控制調節(jié)裝置,使主出風通道與輔助出風口和主出風口均連通,以使空調器通過輔助出風口和主出風口出風。
應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出風方法,使得空調器的出風不僅能從傳統(tǒng)的主出風口20的位置送出,還可以通過調節(jié)裝置40調節(jié)出風通道,進而使空調器的出風從輔助出風口30送出,進而使得空調器送風范圍寬、風速均勻,實現(xiàn)整個面地送風,可極大提高空調的舒適性,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空調器的出風口的出風不均勻的問題。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出風結構,該出風結構為上述實施例的出風結構。應用上述實施例的出風結構的空調器,能夠使空調器的出風不僅能從傳統(tǒng)的主出風口20的位置送出,還通過調節(jié)裝置40調節(jié)出風通道,使空調器的出風從輔助出風口30送出。使空調器送風范圍寬、風速均勻,實現(xiàn)整個面地送風,可極大提高空調的舒適性。有效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空調器的出風口的出風不均勻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