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家用電器技術領域,具體而言,尤其涉及一種空調器的導風組件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空調器的室內機的送風過程通常為:室內的空氣作為非熱交換風,在貫流風機的作用下進入到室內機中,經熱交換器換熱后形成熱交換風,熱交換風在貫流風機的作用下從出風口吹出。由此,出風口所吹出的風全都是熱交換風。這種送風方式所送出的風全都是熱交換器換熱后的風,相對室內空氣溫差較大,使得風不夠柔和,直接吹到用戶身上感覺不舒適,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出風口的出風溫度較低,吹到用戶身上感覺極為不舒服,容易產生空調病。另一方面,由于進風方式和出風方式單一,致使室內空氣循環(huán)速度慢,室內空氣達到設定溫度所需時間長,耗電量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空調器的導風組件,所述導風組件具有調整靈活,送風舒適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空調器,所述空調器具有上述所述的空調器的導風組件
本發(fā)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空調器的導風組件,所述導風組件具有調整靈活,送風舒適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空調器,所述空調器具有上述所述的空調器的導風組件。
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導風組件,所述空調器包括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組件設在所述殼體內且包括:風道,所述風道具有出風口,所述出風口具有相對的上側出風邊和下側出風邊;主導風件,所述主導風件可樞轉地設在所述上側出風邊處,所述主導風件形成為三棱柱狀且其側壁面分別為第一導風面、第二導風面和第三導風面,所述主導風件具有第一位置狀態(tài)、第二位置狀態(tài)和第三位置狀態(tài),其中當所述主導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導風面適于使所述出風口處的氣流向下流動;當所述主導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所述第二導風面適于使所述出風口處的氣流向上流動;當所述主導風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所述第三導風面適于使所述出風口處的氣流直接流出。
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導風組件,通過設置主導風件,并將主導風件設置為三棱柱形狀,可以旋轉主導風件使不同的導風面處于不同位置狀態(tài),以調整空調器吹出氣流的流動方向,當空調器在不同工作狀態(tài)下,如制冷模式、制熱模式和無風感模式等,調整主導風件到相應的位置狀態(tài)對出風口處的氣流方向進行相應地調節(jié),從而,可以提高室內空氣的流動速度和熱交換速度,并且增強了空調器的送風的舒適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導風面為導風凹面,當所述主導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在所述上側出風邊處的所述風道內壁面的延伸面與所述導風凹面的靠近所述出風口的一端相切。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導風面的遠離所述出風口的一端的切平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α,所述α滿足:α≥50°。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導風面為導風凸面,所述主導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在所述上側出風邊處的所述風道內壁面的延伸面與所述導風凸面的靠近所述出風口的一端相切。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導風凹面與所述導風凸面的曲率半徑相等。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三導風面為導風平面,當所述主導風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在所述上側出風邊處的所述風道內壁面向所述風道外側延伸出延伸面,所述導風平面與所述延伸面位于同一平面內。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還包括輔助導風件,所述輔助導風件可樞轉地設在所述下側出風邊處。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輔助導風件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當所述主導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所述β滿足:58°≤β≤80°。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輔助導風件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當所述主導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所述β滿足:18°≤β≤38°。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輔助導風件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當所述主導風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所述β滿足:38°≤β≤58°。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主導風件的長度與所述上側出風邊的長度相等。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主導風件的橫截面的外輪廓線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導風面上的第一邊、位于所述第二導風面上的第二邊和位于所述第三導風面上的第三邊,所述第一邊與所述第二邊的交點為A,所述第二邊與所述第三邊的交點為B,所述第三邊和所述第一邊的交點為C,所述點A、所述點B和所述點C位于圓心為O的圓上,所述主導風件圍繞所述圓心O轉動。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三邊的圓心角為θ,所述θ滿足:100°≤θ≤140°。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θ=120°。
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所述空調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送風口;導風組件,所述導風組件為上述所述的空調器的導風組件,所述導風組件設在所述殼體內,所述導風組件的所述出風口與所述送風口相對;和導風板,所述導風板設在所述殼體上且位于所述送風口處以打開或遮擋所述送風口。
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通過設置主導風件,可以通過主導風件的旋轉,調整主導風件處于不同的位置狀態(tài),當空調器在不同工作狀態(tài)下,如制冷模式、制熱模式和無風感模式等,調整主導風件到相應的位置狀態(tài)對出風口處的氣流方向進行相應地調節(jié),從而,可以提高室內空氣的流動速度和熱交換速度,并且增強了空調器的送風的舒適性。
附圖說明
本發(fā)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yōu)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更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導風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其中主導風件處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
圖2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導風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其中主導風件處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
圖3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導風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其中主導風件處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
圖4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導風組件的局部結構爆炸圖,其中主導風件處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
圖5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導風組件的局部結構爆炸圖,其中主導風件處于第一位置在狀態(tài)。
附圖標記:
空調器100,
殼體10,進風口110,熱交換器120,貫流風機130,
導風組件20,風道210,出風口211,上側出風邊211a,下側出風邊211b,
主導風件220,第一導風面221,導風凹面221a,第二導風面222,導風凸面222a,
第三導風面223,導風平面223a,
輔助導風件23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發(fā)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上”、“下”、“后”、“水平”、“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發(fā)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或彼此可通訊;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圖5所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100的導風組件20,空調器100包括殼體10,導風組件20設在殼體10內,且導風組件20包括:風道210和主導風組件220。
具體而言,風道210具有出風口211,出風口211具有相對的上側出風邊211a和下側出風邊211b,主導風件220可樞轉地設在上側出風邊211a處,主導風件220形成為三棱柱狀且其側壁面分別為第一導風面221、第二導風面222和第三導風面223,主導風件220具有第一位置狀態(tài)(如圖1所示)、第二位置狀態(tài)(如圖2所示)和第三位置狀態(tài)(如圖3所示),其中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如圖1所示)時,第一導風面221適于使出風口211處的氣流向下流動(如圖1中所示的由m到n的流動方向);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如圖2所示)時,第二導風面222適于使出風口211處的氣流向上流動(如圖2中所示的由m到n的流動方向);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如圖3所示)時,第三導風面223適于使出風口211處的氣流直接流出(如圖3中所示的由m到n的流動方向)。
需要說明的是,室內空氣可以從空調器100上方的進風口110進入到空調器100的內部,經空調器100內部的熱交換器120進行熱交換,在貫流風機130的作用下最后從風道210的出風口211吹出,由于,經過熱交換后的氣流與室內空氣存在較大的溫差,特別是在空調器100的制冷模式下,從空調器100出風口211吹出的冷氣流直接吹到用戶身上時,舒適性較差,而且出風口211單一方向的氣流不利于空調器100在不同工作狀態(tài)下工作時室內空氣的流動和熱交換,從而加大了空調器100的工作量。
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100的導風組件20,通過設置主導風件220,并將主導風件220設置為三棱柱形狀,可以旋轉主導風件220使不同的導風面處于不同位置狀態(tài),以調整空調器100吹出氣流的流動方向,當空調器100在不同工作狀態(tài)下,如制冷模式、制熱模式和無風感模式等,調整主導風件100到相應的位置狀態(tài)對出風口211處的氣流方向進行相應地調節(jié),從而,可以提高室內空氣的流動速度和熱交換速度,并且增強了空調器100的送風的舒適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1-圖5所示,主導風件220可以包括第一導風面221、第二導風面222和第三導風面223,主導風件220具有第一位置狀態(tài)(如圖1所示的空調器100的工作狀態(tài))、第二位置狀態(tài)(如圖2所示的空調器100的工作狀態(tài))和第三位置狀態(tài)(如圖3所示的空調器的工作狀態(tài)),其中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第一導風面221適于使出風口211處的氣流向下流動(如圖1中所示由m到n的流動方向);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第二導風面222適于使出風口211處的氣流向上流動(如圖2中所示由m到n的流動方向);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第三導風面223適于使出風口211處的氣流直接流出(如圖3中所示由m到n的流動方向)。由此,可以通過旋轉主導風件220調整主導風件220到不同的位置,以調整氣流風向,從而增強空調器100送風的舒適性。
具體地,如圖1-圖3中的示例所示,圖1為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空調器100的示意圖,當空調器100在制熱模式下時,可以通過調整主導風件220使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此時,從出風口211流出的熱氣流,在第一導風面221的導引下吹向下方(如圖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需要說明的是,空調器100在制熱模式下時,可以將主導風件220調整至第一位置狀態(tài),由于從出風口211吹出的熱氣流密度較小,熱氣流吹向地面后會上升到上方,從而形成循環(huán)氣流,以達到更好的制熱效果;圖2為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空調器100的示意圖,當空調器100在無風感模式下時,可以通過調整主導風件220使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此時,從出風口211流出的氣流吹向斜上方(如圖2中所示由m到n的流動方向);圖3是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空調器100的示意圖,當空調器100在制冷模式狀態(tài)下時,可以通過調整主導風件220使主導風件220處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此時,從空調器100吹出的冷氣流吹向斜前方方向(如圖3中所示的由m到n的流動方向)。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1所示,第一導風面221為導風凹面221a,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在上側出風邊211a處的風道210內壁面的延伸面與導風凹面221a的靠近出風口211的一端相切。由此,從出風口211出來的氣流可以沿著導風凹面221a吹向下方(如圖1中所示由m到n的流動方向)。需要說明的是,空調器100在制熱模式下時,可以將主導風件220調整至第一位置狀態(tài),由于從出風口211吹出的熱氣流密度較小,熱氣流吹向地面后會上升到上方,從而形成循環(huán)氣流,以達到更好的制熱效果。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5所示,第一導風面221的遠離出風口211的一端的切平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α,α滿足:α≥50°。經過實驗測定,當α≥50°時,可以調整熱氣流吹向斜下方(如圖1中所示由m到n的流動方向),由于熱氣流密度較小,吹到地面的熱氣流上升形成循環(huán)氣流,由此獲得更好的制熱效果,并具有更好的送風舒適性。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模式時,宜于將第一導風面221的遠離出風口211的一端的切平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α調整為α≥50°,由此,可以獲得更佳的制熱效果,并具有更好的送風舒適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2所示,第二導風面222為導風凸面222a,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在上側出風邊211a處的風道210內壁面的延伸面與導風凸面222a的靠近出風口211的一端相切。由此,從出風口211出來的氣流可以沿著導風凸面222a吹向斜上方(如圖2中所示的由m到n的流動方向)。需要說明的是,在無風感模式下,通過調整主導風件220使主導風件220處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可以使從出風口211吹出的氣流沿導風凸塊吹向斜上方(如圖2中所示的由m到n的流動方向),從而獲得空調器100的無風感工作模式。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1-圖5所示,導風凹面221a與導風凸面222a的曲率半徑相等。由此,可以防止主導風件220旋轉時與上側出風邊211a及面板發(fā)生干涉,并且可以使主導風件220的結構緊湊合理。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導風凹面221a與導風凸面222a的橫截面的外輪廓線相交于點A,且導風凹面221a和導風凸面222a沿共同的轉軸旋轉,由此,通過旋轉主導風件220可以使主導風件220處于不同位置狀態(tài),獲得不同的風感模式。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3所示,第三導風面223為導風平面223a,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在上側出風邊211a處的風道210內壁面向風道210外側延伸出延伸面,導風平面223a與延伸面位于同一平面內。由此,可以使從風道210出口吹出的氣流可以沿著導風平面223a吹向斜前方(如圖3中所示的由m到n的流動方向)。需要說明的是,在制冷模式下,可以將主導風件220旋轉至第三位置狀態(tài),由次,從風道210出口吹出的冷氣流可以吹向斜前方(如圖3中所示的由m到n的流動方向),更利于室內空氣的循環(huán)流動,從而起到更好的制冷效果,并可以提高送風的舒適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1-圖5所示,空調器100的導風組件20還包括輔助導風件230,輔助導風件230可樞轉地設在下側出風邊211b處。由此,可以配合主導風件220調節(jié)出風口211的氣流,以或得更舒適的送風氣流。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圖5所示,主導風件220可樞轉地設置在上側出風邊211a處,輔助導風件230可樞轉地設置在下側出風邊211b處,由此,可以通過調整主導風件220和輔助導風件230的不同角度,通過主導風件220和輔助導風件230間的相互配合調整風道210出口氣流的不同流向,從而調整最佳送風舒適度。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1所示,輔助導風件230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如圖1所示),β滿足:58°≤β≤80°。經過試驗驗證,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模式下時,將主導風件220旋轉至第一位置狀態(tài),且輔助導風件230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滿足:58°≤β≤80°時,更利于室內空氣的循環(huán)流動和室內空氣的熱交換,從而具有更佳的制熱效果,而且空調器100的送風具有更好的舒適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2所示,輔助導風件230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如圖2所示),β滿足:18°≤β≤38°。經過試驗驗證,當空調器100處于無風感模式下時,將主導風件220旋轉至第二位置狀態(tài),且輔助導風件230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滿足:18°≤β≤38°時,可以將氣流導向上方,而不直接吹向用戶,從而獲得空調器100的無風感模式效果。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3所示,輔助導風件230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如圖3所示),β滿足:38°≤β≤58°。經過試驗驗證,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模式下時,將主導風件220旋轉至第三位置狀態(tài),且輔助導風件230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滿足:38°≤β≤58°時,具有更佳的制冷效果,而且空調器100的送風具有更好的舒適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1-圖5所示,主導風件220的長度與上側出風邊211a的長度相等。由此,可以使出風口211處的氣流按照主導風件220的位置狀態(tài)改變流動方向,起到更好的調整氣流方向的作用,而且,將主導風件220的長度設置為與上側出風邊211a的長度相等,便于主導風件220的安裝配合。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5所示,主導風件220的橫截面的外輪廓線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導風面221上的第一邊、位于第二導風面222上的第二邊和位于第三導風面223上的第三邊,第一邊與第二邊的交點為A,第二邊與第三邊的交點為B,第三邊和第一邊的交點為C,點A、點B和點C位于圓心為O的圓上,主導風件220圍繞圓心O轉動。由此,可以通過旋轉圓心O實現對主導風件220位置的調節(jié),實現不同的送風效果。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交點A、B、C內接于以O為圓心的圓上,通過旋轉圓心O,可以使主導風件220處于不同的位置狀態(tài),以達到不同的送風效果,例如,圖1為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圖2為主導風件220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圖3為位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第三邊的圓心角為θ,θ滿足:100°≤θ≤140°,經過試驗驗證,當第三邊的圓心角θ滿足:100°≤θ≤140°時,能更好的調節(jié)空調器100的送風氣流,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θ=120°。當θ=120°時,空調的送風的舒適性更佳,而且便于主導風件220的加工制造。
下面參照圖1-圖5,以一個具體的實施例詳細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的空調器100的導風組件2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僅是示例性說明,而不是對本發(fā)明的具體限制。
如圖1-圖5所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100的導風組件20,空調器100包括殼體10,導風組件20設在殼體10內,且導風組件20包括:風道210,主導風組件220和輔助導風件230。
其中,風道210具有出風口211,出風口211具有相對的上側出風邊211a和下側出風邊211b,主導風件220可樞轉地設在上側出風邊211a處以調整氣流流動方向,輔助導風件230可樞轉地設在下側出風邊211b處。室內的空氣從空調器100上方的進風口110進入到空調器100的內部,經過熱交換器120進行熱交換,在貫流風機130的作用下,最后從風道210的出風口211處流出。如圖1-圖5所示,主導風件220包括第一導風面221、第二導風面222和第三導風面223,主導風件220具有第一位置狀態(tài)(如圖1所示)、第二位置狀態(tài)(如圖2所示)和第三位置狀態(tài)(如圖3所示),其中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模式下時,可以將主導風件220調整至第一位置狀態(tài),第一導風面221適于使出風口211處的氣流向下流動(如圖1中所示的由m到n的流動方向);當空調器100處于無風感模式狀態(tài)下時,可以將主導風件220調整至第二位置狀態(tài)(如圖2所示),第二導風面222適于使出風口211處的氣流向上流動(如圖2中所示的由m到n的流動方向);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模式狀態(tài)下時,可以將主導風件220調整至第三位置狀態(tài)(如圖3所示),第三導風面223適于使出風口211處的氣流直接流出(如圖3中所示的由m到n的流動方向)。由此,可以通過旋轉主導風件220調整主導風件220到不同的位置,以調整氣流流動方向,從而增強室內空氣流動和空氣的換熱效果,而且可以提高空調器100送風的舒適性。如圖1-圖5中的示例所示,圖1為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空調器100的示意圖,圖2為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空調器100的示意圖,圖3是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空調器100的示意圖。
如圖1所示,第一導風面221為導風凹面221a,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在上側出風邊211a處的風道210內壁面的延伸面與導風凹面221a的靠近出風口211的一端相切。第一導風面221的遠離出風口211的一端的切平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α,α滿足:α≥50°。經過實驗測定,在α≥50°,可以調整熱氣流吹向地面,由于熱氣流密度較小,地面的熱氣流上升形成循環(huán)氣流,由此獲得更好的制熱效果,并具有更好的送風舒適性。
如圖2所示,第二導風面222為導風凸面222a,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在上側出風邊211a處的風道210內壁面的延伸面與導風凸面222a的靠近出風口211的一端相切。如圖3所示,第三導風面223為導風平面223a,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在上側出風邊211a處的風道210內壁面向風道210外側延伸出延伸面,導風平面223a與延伸面位于同一平面內。
如圖4、圖5所示,輔助導風件230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β滿足:58°≤β≤80°。經過試驗驗證,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模式下時,將主導風件220旋轉至第一位置狀態(tài),且輔助導風件230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滿足:58°≤β≤80°時,具有更佳的制熱效果,而且空調器100的送風具有更好的舒適性。
如圖2所示,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β滿足:18°≤β≤38°。經過試驗驗證,當空調器100處于無風感模式下時,將主導風件220旋轉至第二位置狀態(tài),且輔助導風件230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滿足:18°≤β≤38°時,可以將氣流吹向上方,而不直接吹向人。
如圖3所示,當主導風件220位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β滿足:38°≤β≤58°。經過試驗驗證,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模式下時,將主導風件220旋轉至第三位置狀態(tài),且輔助導風件230的輔助導風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β滿足:38°≤β≤58°時,具有更佳的制冷效果,而且空調器100的送風具有更好的舒適性。
如圖1-圖5所示,主導風件220的長度與上側出風邊211a的長度相等,導風凹面221a與導風凸面222a的曲率半徑相等。主導風件220的橫截面的外輪廓線包括位于第一導風面221上的第一邊、位于第二導風面222上的第二邊和位于第三導風面223上的第三邊,第一邊與第二邊的交點為A,第二邊與第三邊的交點為B,第三邊和第一邊的交點為C,點A、點B和點C位于圓心為O的圓上,主導風件220圍繞圓心O轉動(如圖5所示)。由此,可以通過旋轉圓心O實現對主導風件220位置的調節(jié),實現不同的送風效果。第三邊的圓心角為θ,θ=120°。
由此,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100的導風組件20,通過設置主導風件220,并將主導風件220設置為三棱柱形狀,可以旋轉主導風件220使不同的導風面處于不同位置狀態(tài),以調整空調器100吹出氣流的流動方向,當空調器100在不同工作狀態(tài)下,如制冷模式、制熱模式和無風感模式等,調整主導風件100到相應的位置狀態(tài)對出風口211處的氣流方向進行相應地調節(jié),從而,可以提高室內空氣的流動速度和熱交換速度,并且增強了空調器100的送風的舒適性。
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100,空調器100包括:殼體10,導風組件20和導風板。殼體10具有送風口,導風組件20設在殼體10內,導風組件20為上述所述的空調器100的導風組件20,導風組件20的出風口211與送風口相對,導風板設在殼體10上且位于送風口處以打開或遮擋送風口。
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空調器100,通過設置上述所述的空調器100的導風組件20,可以通過主導風件220的旋轉,對風道210出風口211處的氣流流動方向進行調節(jié),從而可以對空調器100在不同工作狀態(tài)下,如制冷模式、制熱模式和無風感模式等,對出風口211處的風向進行相應地調節(jié),從而,可以提高室內空氣的流動速度和熱交換速度,并且增強了空調器100的送風的舒適性。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fā)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