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蛇形管式換熱器。
背景技術:
近幾十年來,空調行業(yè)迅猛發(fā)展,而換熱器作為空調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需要根據(jù)市場的要求進行改進和優(yōu)化設計。微通道換熱器具有制冷效率高、體積小、重量輕、耐壓能力強等特點,能夠很好的滿足市場的要求。
具體而言,微通道換熱器主要由扁管、翅片和集流管組成。在扁管的兩端設有集流管,用于分配和匯集制冷劑。微通道換熱器主要有平行流式和蛇形管式,平行流換熱器的主要特點是流阻小,但冷媒均勻分配是個難題,而蛇形管式方案則解決了平行流分配難的問題,且成本低,冷媒充注量少,但流阻較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旨在至少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蛇形管式換熱器,所述蛇形管式換熱器的性能好。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蛇形管式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與所述第一集流管彼此間隔開;第一蛇形扁管和第二蛇形扁管,所述第一蛇形扁管與所述第二蛇形扁管彼此并聯(lián)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間,其中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集流管相連、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集流管相連;以及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所述第一翅片設在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相鄰延伸段之間,所述第二翅片設在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相鄰延伸段之間。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蛇形管式換熱器,通過使第一蛇形扁管和第二蛇形扁管并聯(lián)設置,與傳統(tǒng)的蛇形管式換熱器相比,流程降低一半,從而極大地降低了流阻,提高了蛇形管式換熱器的性能。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設有第一開口,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設有第二開口,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并排插入到所 述第一開口內(nèi),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二端并排插入到所述第二開口內(nèi)。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蛇形扁管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相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限定出的平面彼此對稱。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彼此平行且沿上下方向間隔開,所述第一蛇形扁管設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左側,所述第二蛇形扁管設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右側且與所述第一蛇形扁管彼此對稱,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一端為直的,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二端從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最左側朝向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延伸且成u形,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二端從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最右側朝向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延伸且成u形。
可選地,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間,或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遠離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一側。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一端的橫截面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一端的橫截面大小相等且均為矩形,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二端的橫截面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二端的橫截面大小相等且均為矩形。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蛇形管式換熱器還包括:第一轉接座,所述第一轉接座具有第一轉接孔,所述第一轉接座安裝在所述第一集流管上,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轉接孔內(nèi)。
具體地,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一端的橫截面為長圓形,所述第一轉接座包括第一扁管連接段和第一集流管連接段,所述第一轉接孔包括設在所述第一扁管連接段內(nèi)的第一扁管連接孔,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分配插入到所述第一扁管連接孔內(nèi),所述第一扁管連接孔包括彼此并排的兩個第一扁管連接孔部,所述兩個第一扁管連接孔部的形狀為分別與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一端適配的長圓形,所述第一集流管連接段連接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周壁上設有的第一開口內(nèi),所述第一轉接孔還包括連通所述第一扁管連接孔和所述第一集流管內(nèi)腔的第一集流管連接孔。
進一步地,所述蛇形管式換熱器還包括:第二轉接座,所述第二轉接座具有第二轉接孔,所述第二轉接座安裝在所述第二集流管上,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二端和所述 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二端插入到所述第二轉接孔內(nèi)。
具體地,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二端的橫截面為長圓形,所述第二轉接座包括第二扁管連接段和第二集流管連接段,所述第二轉接孔包括設在所述第二扁管連接段內(nèi)的第二扁管連接孔,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二端分配插入到所述第二扁管連接孔內(nèi),所述第二扁管連接孔包括彼此并排的兩個第二扁管連接孔部,所述兩個第二扁管連接孔部的形狀為分別與所述第一蛇形扁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蛇形扁管的第二端適配的長圓形,所述第二集流管連接段連接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周壁上設有的第二開口內(nèi),所述第二轉接孔還包括連通所述第二扁管連接孔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內(nèi)腔的第二集流管連接孔。
本發(fā)明的附加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發(fā)明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本發(fā)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yōu)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蛇形管式換熱器的主視圖;
圖2是圖1中所示的蛇形管式換熱器的立體圖;
圖3是圖1中所示的蛇形管式換熱器的另一個立體圖;
圖4是圖1中所示的蛇形管式換熱器的左視圖;
圖5是圖1中所示的蛇形管式換熱器的俯視圖;
圖6是圖1中所示的蛇形管式換熱器的仰視圖;
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蛇形扁管和第二蛇形扁管的端部截面圖;
圖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第一蛇形扁管和第二蛇形扁管的端部截面圖;
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轉接座的示意圖;
圖10是沿圖9中a-a線的剖面圖;
圖11是沿圖9中b-b線的剖面圖;
圖12是圖9中所示的第一轉接座與第一蛇形扁管的裝配示意圖;
圖13是圖12中所示的第一轉接座與第一蛇形扁管的后視圖;
圖1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轉接座與第一蛇形扁管和第二蛇形扁管的局部裝配示意圖;
圖1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例的蛇形管式換熱器的主視圖;
圖16是圖15中所示的蛇形管式換熱器的立體圖;
圖17是圖15中所示的蛇形管式換熱器的另一個立體圖。
附圖標記:
100:蛇形管式換熱器;
1:第一集流管;2:第二集流管;
3:第一蛇形扁管;4:第二蛇形扁管;
51:第一翅片;52:第二翅片;
6:邊板;7:第一轉接座;
71:第一扁管連接段;711:第一扁管連接孔;
712:第一扁管連接孔部;72:第一集流管連接段;
721:第一集流管連接孔;73: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參考圖1-圖17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蛇形管式換熱器100。蛇形管式換熱器100可以為微通道換熱器。在本申請下面的描述中,以蛇形管式換熱器100為微通道換熱器為例進行說明。當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理解,蛇形管式換熱器100還可以為其他類型的換熱器,而不限于微通道換熱器。
如圖1-圖3、圖15-圖17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蛇形管式換熱器100例如微通道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第一蛇形扁管3、第二蛇形扁管4、第一翅片51以及第二翅片52。
第二集流管2與第一集流管1彼此間隔開,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是不接觸的。第一蛇形扁管3與第二蛇形扁管4彼此并聯(lián)在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間,其中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例如,圖1中的下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例如,圖1中的下端)與第一集流管1相連、且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例如,圖1中的上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二端(例如,圖1中的上端)與第二集流管2相連,例如,由第一集流管1流入的制冷劑可以分別分配至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并最終匯集至第二集流管2并從第二集流管2流出。由此,通過設置并聯(lián)的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與傳統(tǒng)的蛇形管式換熱器100相比,流程降低一半,從而極大地降低了流阻,提高了蛇形管式換熱器100的性能。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蛇形管式換熱器100有效解決了平行流式換熱器分配不均、冷媒充注量較銅管翅片式換熱器沒有明顯減少等問題。
第一翅片51設在第一蛇形扁管3的相鄰延伸段之間,第二翅片52設在第二蛇形扁管4的相鄰延伸段之間,如圖1所示,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大致呈s形曲線延伸。由此,增加了制冷劑流路的長度,從而提高了蛇形管式換熱器100的換熱效率。其中,第一翅片51和第二翅片52分別沿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相鄰延伸段的長度方向彎折成形,從而增加了蛇形管式換熱器100的換熱面積,進一步提高了蛇形管式換熱器100的換熱效率。
其中,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并聯(lián)方式可以為圖1-圖2、圖11中所示的橫向并聯(lián)的連接方式,此時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相連。當然,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并聯(lián)方式還可以為縱向并聯(lián)的連接方式,此時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寬度方向的一側相連。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蛇形管式換熱器100例如微通道換熱器,通過使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并聯(lián)設置,與傳統(tǒng)的蛇形管式換熱器100相比,流程降低一半,從而極大地降低了流阻,提高了蛇形管式換熱器100的性能。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如圖2和圖3所示,第一集流管1上設有第一開口,第二集流管2上設有第二開口,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并排插入到第一開口內(nèi),即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并排插 入到第一集流管1的同一個開口內(nèi),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二端并排插入到第二開口內(nèi),即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二端并排插入到第二集流管2的同一個開口內(nèi)。例如,在裝配時,可以將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連接(例如焊接)后再焊接至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開口內(nèi),而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二端連接(例如焊接)后再焊接至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開口內(nèi)。
優(yōu)選地,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相對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限定出的平面彼此對稱。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具體實施例,如圖1所示,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彼此平行且沿上下方向間隔開,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上下正對,第一蛇形扁管3設在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左側,第二蛇形扁管4設在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右側,且第二蛇形扁管4與第一蛇形扁管3彼此對稱,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為直的(例如,圖1中均沿豎直方向直線延伸),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從第一蛇形扁管3的最左側朝向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延伸且成u形,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二端從第二蛇形扁管4的最右側朝向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延伸且成u形,此時,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二端大致呈倒置的u形。由此,制冷劑中間進、中間出,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位于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內(nèi)側,節(jié)約空間,有利于蒸發(fā)器的安裝;由于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左右完全對稱,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結構可以完全相同,例如,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可以為同一形狀折彎扁管,極大提高了折彎效率,從而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降低了成本。進一步地,第一蛇形扁管3的左側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右側分別設有邊板6。
如圖1-圖3所示,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間,此時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間的距離較遠。當然,如圖14-圖16所示,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集流管1的遠離第二集流管2的一側(例如,圖14中的下側),此時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間的距離相對較近,以便于在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周圍設置擋風結構。
這里,需要理解的是,術語“前”、“后”、“上”、“下”、“左”、“右”, 包括下文中的“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豎直”、“水平”、“頂”、“底”、“內(nèi)”、“外”、“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的橫截面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的橫截面大小相等且均為矩形,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的橫截面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二端的橫截面大小相等且均為矩形。例如,如圖7所示,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每一端的長度與第二蛇形扁管4的對應端的長度相等,且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每一端的寬度與第二蛇形扁管4的對應端的寬度也相等,裝配時,可以將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焊接后再與第一集流管1焊接,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上第二端焊接后再與第一集流管1焊接。由此,由于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長度方向的兩端的連接處完全對齊且在同一平面內(nèi),從而不存在焊漏的風險。此時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可以分別為矩形扁管,即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橫截面積均為矩形。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如圖9-圖11所示,蛇形管式換熱器100還包括:第一轉接座7,第一轉接座7具有第一轉接孔,第一轉接座7安裝在第一集流管1上,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插入到第一轉接孔內(nèi)。
具體而言,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的橫截面為長圓形,第一轉接座7包括第一扁管連接段71和第一集流管連接段72,第一扁管連接段71和第一集流管連接段72可以沿軸向相連,第一轉接孔包括設在第一扁管連接段71內(nèi)的第一扁管連接孔711,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分配插入到第一扁管連接孔711內(nèi),第一扁管連接孔711包括彼此并排的兩個第一扁管連接孔部712,兩個第一扁管連接孔部712彼此連通,兩個第一扁管連接孔部712的形狀為分別與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一端適配的長圓形,第一集流管連接段72連接在第一集流管1的周壁上設有的第一開口內(nèi),第一轉接孔還包括連通第一扁管連接孔711和第一集流管1內(nèi)腔的第一集流管連接孔721。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長圓形”可以理解為包括兩條長度相等且彼此平行的兩條邊,這兩條邊的兩端之間分別通過向外凸出的半圓形弧或圓弧連接而成,如圖8所示。
由此,通過設置第一轉接座7,方便了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與第一集流管1之間的連接,解決了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與第一集流管1的焊接問題,使焊接工藝更加穩(wěn)定,且避免了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之間焊漏的風險,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性,有效降低了蛇形管式換熱器100的成本。
進一步地,如圖10和圖11所示,第一集流管連接段72與第一扁管連接段71之間還可以設有連接部73,以第一集流管連接段72與第一扁管連接段71。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進一步實施例,蛇形管式換熱器100還包括:第二轉接座,第二轉接座具有第二轉接孔,第二轉接座安裝在第二集流管2上,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二端插入到第二轉接孔內(nèi)。
具體而言,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二端的橫截面為長圓形,第二轉接座包括第二扁管連接段和第二集流管2連接段,第二扁管連接段和第二集流管2連接段可以沿軸向相連,第二轉接孔包括設在第二扁管連接段內(nèi)的第二扁管連接孔,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二端分配插入到第二扁管連接孔內(nèi),第二扁管連接孔包括彼此并排的兩個第二扁管連接孔部,兩個第二扁管連接孔部彼此連通,兩個第二扁管連接孔部的形狀為分別與第一蛇形扁管3的第二端和第二蛇形扁管4的第二端適配的長圓形,第二集流管2連接段連接在第二集流管2的周壁上設有的第二開口內(nèi),第二轉接孔還包括連通第二扁管連接孔和第二集流管2內(nèi)腔的第二集流管2連接孔。第二轉接座的具體結構和形狀等可以與第一轉接座7的具體結構和形狀等相同。
由此,通過設置第一轉接座7,方便了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與第二集流管2之間的連接,解決了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與第二集流管2的焊接問題,且避免了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之間焊漏的風險,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性,有效降低了蛇形管式換熱器100的成本。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橫截面為圓形,如圖2和圖3所示,以便于加工制造。當然,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橫截面還可以為矩形,以便于與第一蛇形扁管3和第二蛇形扁管4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蛇形管式換熱器100的其他構成以及操作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都是已知的,這里不再詳細描述。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意性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 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fā)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