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道部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風道部件,其包括第一安裝板、第二安裝板、安裝于二安裝板之間的蝸殼件及位于蝸殼件相對兩側(cè)的二蝸舌,所述蝸舌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于第一安裝板與第二安裝板上,蝸舌的長度方向及蝸殼件的長度方向相互平行;兩個所述蝸舌與所述蝸殼件形成貫穿整個所述風道部件的二氣流通道;第一安裝板和述第二安裝板均于氣流通道的入口處設(shè)置有用以安裝貫流風輪的安裝位。蝸殼件及二蝸舌平行安裝于二安裝板之間,并使蝸殼件與二蝸舌共同形成兩個氣流通道,并在第一安裝板和所述第二安裝板上均于氣流通道的入口處設(shè)置貫流風輪安裝位,如此,本實用新型的風道部件的確是為貫流風輪提供一種適應且實用的風道。
【專利說明】風道部件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空調(diào)【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風道部件。
【背景技術(shù)】
[0002]現(xiàn)有的落地式空調(diào)中,大多數(shù)是采用離心風機及蝸殼結(jié)構(gòu),并將離心風機及蝸殼結(jié)構(gòu)設(shè)置在空調(diào)的底部,氣流通過離心風機送到上方的傾斜設(shè)置的熱交換器處,然后經(jīng)過熱交換器的換熱后,由空調(diào)的出風口排出至室內(nèi),實現(xiàn)制冷及制熱的功能。
[0003]隨著空調(diào)技術(shù)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將離心風機替換為貫流風機的空調(diào)器室內(nèi)機。而貫流風機在空調(diào)室內(nèi)機的應用正處于上升期,貫流風機在空調(diào)機殼內(nèi)的風道設(shè)計還處于設(shè)計階段,因此,提供一種適應于貫流風機的風道迫在眉睫。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風道部件,旨在解決如何為貫流風輪提供一種適應且實用的風道。
[0005]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風道部件,用以安裝于空調(diào)內(nèi)部,其包括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一安裝板相對的第二安裝板、安裝于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之間的蝸殼件及位于所述蝸殼件相對兩側(cè)的第一蝸舌和第二蝸舌,所述第一蝸舌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上,所述第二蝸舌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上,所述第一蝸舌的長度方向、所述第二蝸舌的長度方向及所述蝸殼件的長度方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蝸舌與所述蝸殼件的一側(cè)形成貫穿整個所述風道部件的第一氣流通道,所述第二蝸舌與所述蝸殼件的另一側(cè)形成貫穿整個所述風道部件的第二氣流通道;所述第一安裝板和所述第二安裝板均于所述第一氣流通道的入口處及所述第二氣流通道的入口處設(shè)置有用以安裝貫流風輪的安裝位。
[0006]進一步地,所述風道部件于所述第一蝸舌與所述蝸殼件之間連接有第一肋條,所述風道部件于所述第二蝸舌與所述蝸殼件之間連接有第二肋條,所述第一肋條和所述第二肋條對稱設(shè)置于所述蝸殼件的相對兩側(cè)。
[0007]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氣流通道的出口處及所述第二氣流通道的出口處的第一導流部及連接于所述第一導流部上的第二導流部,所述第二導流部包括相背設(shè)置的兩個弧板,兩個所述弧板的拱起方向朝內(nèi),所述第一導流部包括兩個弧形導流板,兩個所述導流板的拱起方向朝外,兩個所述導流板的一側(cè)與兩個所述弧板連接,兩個所述導流板的另一側(cè)相互連接。
[0008]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蝸舌與所述第二蝸舌相對于所述蝸殼件對稱設(shè)置,所述第一蝸舌包括用以與貫流風輪的外圍鄰接的第一舌部及與所述第一舌部連接的第一主體部,所述第二蝸舌包括用以與貫流風輪的外圍鄰接的第二舌部及與所述第二舌部連接的第二主體部,所述第一主體部與所述第二主體部相對于所述蝸殼件外擴延伸。
[0009]進一步地,所述風道部件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一蝸舌的所述第一主體部上的第一連接板及連接于所述第二蝸舌的所述第二主體部上的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與所述第一蝸舌圍成第一腔體,所述第二連接板與所述第二蝸舌圍成第二腔體,所述第一連接板與所述第二連接板均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之間。
[0010]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連接板于其自由端側(cè)朝向所述第一腔體之外延伸有第一安裝條,所述第二連接板于其自由端側(cè)朝向所述第二腔體之外延伸有第二安裝條,所述第一安裝條與所述第二安裝條平齊。
[0011]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連接板的外側(cè)設(shè)置有若干第一筋條,每一所述第一筋條橫向連接至所述第一安裝條,所述第二連接板的外側(cè)設(shè)置有若干第二筋條,每一所述第二筋條橫向連接至所述第二安裝條。
[0012]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件的兩個所述弧板之間的距離由所述第一導流部至所述第二導流部的方向先減小再增加,兩個所述弧板之間于距離再增加的部分設(shè)置有若干固定板,每一所述固定板垂直于所述蝸殼件的長度方向。
[0013]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件的后部在所述第一安裝板上的垂直投影伸出所述第一安裝板的對應輪廓外,所述蝸殼件的前部在所述第一安裝板上的垂直投影在所述第一安裝板的對應輪廓內(nèi)。
[0014]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件在所述第二安裝板上的垂直投影在所述第二安裝板的輪廓內(nèi);所述蝸殼件在所述第二安裝板上的垂直投影中,所述蝸殼件的前部與所述第二安裝板的對應輪廓的最短距離大于所述蝸殼件的后部與所述第二安裝板的對應輪廓的最短距離。
[0015]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shù)的技術(shù)效果是:將蝸殼件、第一蝸舌和第二蝸舌三者平行地安裝于第一安裝板與第二安裝板之間,并通過調(diào)整蝸殼件、第一蝸舌和第二蝸舌之間的位置,使蝸殼件與第一蝸舌和第二蝸舌共同形成兩個氣流通道,并在第一安裝板和所述第二安裝板上均于氣流通道的入口處設(shè)置安裝位,用以安裝貫流風輪,如此,本實用新型的風道部件的確是為貫流風輪提供一種適應且實用的風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空調(diào)器的立體分解圖。
[0017]圖2是圖1的空調(diào)器的風道部件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0018]圖3是圖1的空調(diào)器的風道部件的再一角度的立體圖。
[0019]圖4是圖1的空調(diào)器的風道部件的正視圖。
[0020]圖5是圖4的空調(diào)器的風道部件沿線A-A的剖視圖。
[0021]圖6是圖4的空調(diào)器的風道部件沿線B-B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3]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風道部件10應用于在空調(diào)器100內(nèi)部,具體地,該空調(diào)器100包括前面板11、背板12、換熱器13、風道部件10及整合于該風道部件10上的導流件14、分流件15、貫流風輪16及驅(qū)動貫流風輪16轉(zhuǎn)動的電機17。
[002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道部件10與貫流風輪16配合,順應了目前空調(diào)器100上應用貫流風輪16的上升趨勢,更為貫流風輪16本身并適應貫流風輪16的本身的送風特性而設(shè)計產(chǎn)生了所述風道部件10。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道部件10適應于雙貫流風輪16。
[0025]請同時參閱圖3和圖6,所述風道部件10包括第一安裝板18、與所述第一安裝板18相對的第二安裝板19、安裝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8與所述第二安裝板19之間的蝸殼件20及位于所述蝸殼件20相對兩側(cè)的第一蝸舌21和第二蝸舌22。所述第一蝸舌21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8與所述第二安裝板19上。所述第二蝸舌22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8與所述第二安裝板19上。所述第一蝸舌21的長度方向、所述第二蝸舌22的長度方向及所述蝸殼件20的長度方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蝸舌21與所述蝸殼件20的一側(cè)形成貫穿整個所述風道部件10的第一氣流通道23,所述第二蝸舌22與所述蝸殼件20的另一側(cè)形成貫穿整個所述風道部件10的第二氣流通道24 ;所述第一安裝板18和所述第二安裝板19均于所述第一氣流通道23的入口處及所述第二氣流通道24的入口處設(shè)置有用以安裝貫流風輪16的安裝位25。
[0026]將蝸殼件20、第一蝸舌21和第二蝸舌22三者平行地安裝于第一安裝板18與第二安裝板19之間,并通過調(diào)整蝸殼件20、第一蝸舌21和第二蝸舌22之間的位置,使蝸殼件20與第一蝸舌21和第二蝸舌22共同形成兩個氣流通道,并在第一安裝板18和所述第二安裝板19上均于氣流通道的入口處設(shè)置安裝位25,用以安裝貫流風輪16。
[0027]在本實施例中,蝸殼件20、第一蝸舌21及第二蝸舌22均與第一安裝板18及第二安裝板19垂直。
[0028]進一步地,所述風道部件10于所述第一蝸舌21與所述蝸殼件20之間連接有第一肋條26,所述風道部件10于所述第二蝸舌22與所述蝸殼件20之間連接有第二肋條27,所述第一肋條26和所述第二肋條27對稱設(shè)置于所述蝸殼件20的相對兩側(cè)。設(shè)置第一肋條26及第二肋條27的目的是加強蝸殼件20及第一蝸舌21和第二蝸舌22之間的強度,避免在貫流風輪16排出的氣流的影響下而產(chǎn)生擺動。
[0029]第一肋條26和第二肋條27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蝸殼件20、第一蝸舌21及第二蝸舌22的長度方向,即第一肋條26和第二肋條27橫向設(shè)置于蝸殼件20及相應的蝸舌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肋條26的數(shù)量為二,且兩個第一肋條26之間相隔設(shè)置,優(yōu)選地,兩個第一肋條26在風道部件10的長度方向上均布??梢岳斫獾?,第一肋條26的數(shù)量可為多個,第一肋條26的數(shù)量的設(shè)置以達到加強蝸殼件20與第一蝸舌21之間的強度的基礎(chǔ)上而不增加風阻為目標,多個第一肋條26在風道部件10的長度方向上均布。
[0030]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肋條27的數(shù)量為二,且兩個第二肋條27之間相隔設(shè)置,優(yōu)選地,兩個第二肋條27在風道部件10的長度方向上均布??梢岳斫獾兀诙邨l27的數(shù)量可為多個,第二肋條27的數(shù)量的設(shè)置以達到加強蝸殼件20與第二蝸舌22之間的強度的基礎(chǔ)上而不增加風阻為目標,多個第二肋條27在風道部件10的長度方向上均布。
[0031]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件20的后部在所述第一安裝板18上的垂直投影伸出所述第一安裝板18的對應輪廓外,所述蝸殼件20的前部在所述第一安裝板18上的垂直投影在所述第一安裝板18的對應輪廓內(nèi)。這里所說的蝸殼件20的前部和后部是指蝸殼件20在氣流的流動方向上位于前方的部分為前部,位于后方的部分為后部。
[0032]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件20在所述第二安裝板19上的垂直投影在所述第二安裝板19的輪廓內(nèi);所述蝸殼件20在所述第二安裝板19上的垂直投影中,所述蝸殼件20的前部與所述第二安裝板19的對應輪廓的最短距離大于所述蝸殼件20的后部與所述第二安裝板19的對應輪廓的最短距離,由此,蝸殼件20的前部與第二安裝板19的對應輪廓之間形成一定的空間28,可以使由蝸殼件20的相對兩側(cè)流過來的氣流在此空間28處匯合。
[0033]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件2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氣流通道23的出口處及所述第二氣流通道24的出口處的第一導流部29及連接于所述第一導流部29上的第二導流部30。第一導流部29位于風道部件10的出口部位。
[0034]所述第二導流部30包括相背設(shè)置的兩個弧板31。兩個所述弧板31的拱起方向朝內(nèi)。所述第一導流部29包括兩個弧形導流板32,兩個所述導流板32的拱起方向朝外,兩個所述導流板32的一側(cè)與兩個所述弧板31連接,兩個所述導流板32的另一側(cè)相互連接。
[0035]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件20的兩個所述弧板31之間的距離由所述第一導流部29至所述第二導流部30的方向先減小再增加,兩個所述弧板31之間于距離再增加的部分設(shè)置有若干固定板33,每一所述固定板33垂直于所述蝸殼件20的長度方向,這些固定板33的設(shè)置其中一個目的是加強兩個弧板31之間的強度,另外一個目的是為了安裝固定蓋在所述第二導流部30后的后蓋(圖未示)。
[0036]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蝸舌21與所述第二蝸舌22相對于所述蝸殼件20對稱設(shè)置,所述第一蝸舌21包括用以與貫流風輪16的外圍鄰接的第一舌部34及與所述第一舌部34連接的第一主體部35,所述第二蝸舌22包括用以與貫流風輪16的外圍鄰接的第二舌部36及與所述第二舌部36連接的第二主體部37,所述第一主體部35與所述第二主體部37相對于所述蝸殼件20外擴延伸。所述第一主體部35與所述第二主體部37之間是朝向整個風道部件10的出風方向擴張。
[0037]所述第一肋條26連接于所述第一主體部35的靠近所述第一舌部34的部位及所述蝸殼件20的一側(cè)的導流板32與弧板31之間的連接部位之間。所述第二肋條27連接于所述第二主體部37的靠近所述第二舌部36的部位及所述蝸殼件20的另一側(cè)的導流板32與弧板31之間的連接部位之間。
[0038]進一步地,所述風道部件10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一蝸舌21的所述第一主體部35上的第一連接板38及連接于所述第二蝸舌22的所述第二主體部37上的第二連接板39,所述第一連接板38與所述第一蝸舌21圍成第一腔體40,這里所說的第一腔體40并不是封閉的腔體,所述第二連接板39與所述第二蝸舌22圍成第二腔體41,這里所說的第二腔體41并不是封閉的腔體。所述第一連接板38與所述第二連接板39均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8與所述第二安裝板19之間。第一連接板38與第二連接板39均背向整個風道部件10的出風方向延伸。
[0039]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連接板38于其自由端側(cè)朝向所述第一腔體40之外延伸有第一安裝條42,所述第二連接板39于其自由端側(cè)朝向所述第二腔體41之外延伸有第二安裝條43,該第一安裝條42和第二安裝條43的存在目的是通過二者將風道部件10安裝于背板12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裝條42與所述第二安裝條43平齊。第一安裝條42的長度方向與所述蝸殼件20的長度方向平行,第二安裝條43的長度方向與所述蝸殼件20的長度方向平行。
[0040]所述第一連接板38的外側(cè)設(shè)置有若干第一筋條44,每一所述第一筋條44橫向連接至所述第一安裝條42,若干第一筋條44平行間隔設(shè)置,該第一筋條44加強了第一安裝條42的安裝強度;所述第二連接板39的外側(cè)設(shè)置有若干第二筋條45,每一所述第二筋條45橫向連接至所述第二安裝條43,若干第二筋條45平行間隔設(shè)置,該第二筋條45加強了第二安裝條43的安裝強度。
[004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風道部件,用以安裝于空調(diào)內(nèi)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部件包括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一安裝板相對的第二安裝板、安裝于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之間的蝸殼件及位于所述蝸殼件相對兩側(cè)的第一蝸舌和第二蝸舌,所述第一蝸舌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上,所述第二蝸舌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上,所述第一蝸舌的長度方向、所述第二蝸舌的長度方向及所述蝸殼件的長度方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蝸舌與所述蝸殼件的一側(cè)形成貫穿整個所述風道部件的第一氣流通道,所述第二蝸舌與所述蝸殼件的另一側(cè)形成貫穿整個所述風道部件的第二氣流通道;所述第一安裝板和所述第二安裝板均于所述第一氣流通道的入口處及所述第二氣流通道的入口處設(shè)置有用以安裝貫流風輪的安裝位。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風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部件于所述第一蝸舌與所述蝸殼件之間連接有第一肋條,所述風道部件于所述第二蝸舌與所述蝸殼件之間連接有第二肋條,所述第一肋條和所述第二肋條對稱設(shè)置于所述蝸殼件的相對兩側(cè)。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風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殼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氣流通道的出口處及所述第二氣流通道的出口處的第一導流部及連接于所述第一導流部上的第二導流部,所述第二導流部包括相背設(shè)置的兩個弧板,兩個所述弧板的拱起方向朝內(nèi),所述第一導流部包括兩個弧形導流板,兩個所述導流板的拱起方向朝外,兩個所述導流板的一側(cè)與兩個所述弧板連接,兩個所述導流板的另一側(cè)相互連接。
4.如權(quán)利要求 1所述的風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蝸舌與所述第二蝸舌相對于所述蝸殼件對稱設(shè)置,所述第一蝸舌包括用以與貫流風輪的外圍鄰接的第一舌部及與所述第一舌部連接的第一主體部,所述第二蝸舌包括用以與貫流風輪的外圍鄰接的第二舌部及與所述第二舌部連接的第二主體部,所述第一主體部與所述第二主體部相對于所述蝸殼件外擴延伸。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風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部件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一蝸舌的所述第一主體部上的第一連接板及連接于所述第二蝸舌的所述第二主體部上的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與所述第一蝸舌圍成第一腔體,所述第二連接板與所述第二蝸舌圍成第二腔體,所述第一連接板與所述第二連接板均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之間。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風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板于其自由端側(cè)朝向所述第一腔體之外延伸有第一安裝條,所述第二連接板于其自由端側(cè)朝向所述第二腔體之外延伸有第二安裝條,所述第一安裝條與所述第二安裝條平齊。
7.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風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板的外側(cè)設(shè)置有若干第一筋條,每一所述第一筋條橫向連接至所述第一安裝條,所述第二連接板的外側(cè)設(shè)置有若干第二筋條,每一所述第二筋條橫向連接至所述第二安裝條。
8.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風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殼件的兩個所述弧板之間的距離由所述第一導流部至所述第二導流部的方向先減小再增加,兩個所述弧板之間于距離再增加的部分設(shè)置有若干固定板,每一所述固定板垂直于所述蝸殼件的長度方向。
9.如權(quán)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風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殼件的后部在所述第一安裝板上的垂直投影伸出所述第一安裝板的對應輪廓外,所述蝸殼件的前部在所述第一安裝板上的垂直投影在所述第一安裝板的對應輪廓內(nèi)。
10.如權(quán)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風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殼件在所述第二安裝板上的垂直投影在所述第二安裝板的輪廓內(nèi);所述蝸殼件在所述第二安裝板上的垂直投影中,所述蝸殼件的前部與所述第二安裝板的對應輪廓的最短距離大于所述蝸殼件的后部與所述第二安 裝板的對應輪廓的最短距離。
【文檔編號】F24F13/08GK203857630SQ201420156039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閆長林, 李向陽 申請人: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