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除濕輪式除濕機及其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新型關于一種除濕機及其熱交換器,特別是一種除濕輪式除濕機及其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一般除濕輪式除濕機具有一個主風扇鼓動室內(nèi)空氣經(jīng)過以吸濕材料作成的一除濕輪來吸收空氣中的水氣,以使除濕機所排出的風為干燥氣體而達成室內(nèi)除濕的效果。至于除濕輪所吸收的水氣,則通過一個內(nèi)部循環(huán)氣流以熱風將除濕輪的水氣蒸發(fā)。蒸發(fā)的水氣接著進入一個熱交換器而凝結成水滴,水滴則經(jīng)由出水孔而被移除。以往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包含有多個熱交換單元體,這些熱交換單元體通常是中空的管路。然而因為工藝的限制,這些熱交換單元體無法密集的排列設置,使得熱交換器的整體熱交換面積較少,造成熱交換性能較差。并且,現(xiàn)有的熱交換單元體的強度往往不足,造成組裝時易產(chǎn)生變形。又,現(xiàn)有的熱交換器因結構的關系而不便于其熱交換單元體的組裝,造成熱交換器的生產(chǎn)成本的增加。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新型提供一種除濕輪式除濕機及其熱交換器,借以改善現(xiàn)有熱交換器的熱交換單元體無法密集排列、剛性不足以及不易組裝的問題。本新型所揭露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包含一框架及多個熱交換板??蚣芫哂幸蝗霘饪诩耙怀鰵饪?。這些熱交換板固定于框架,這些熱交換板之間系彼此實質上并排,且相鄰的二熱交換板間隔一距離而形成一第一流道。每一熱交換板包含一本體以及至少一間隔肋,本體內(nèi)具有多個第二流道,且至少一間隔肋介于相鄰的二第二流道之間,入氣口及出氣口連通這些第二流道。并且,該框架的底部更具有至少一出液口。并且,該第一流道的流道方向正交于該第二流道的流道方向。并且,每一該熱交換板鄰近于該框架的底部的一端具有一導引斜面。并且,每一該熱交換板包含多個該間隔肋,相鄰的二該間隔肋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該本體的厚度,該本體的厚度為一預定尺寸,以使每一該第二流道讓至少單一水滴通過。其中,該些熱交換板的相對二端分別鄰近該框架的頂部及該框架的底部,且該入氣口鄰近該框架的頂部,該出氣口鄰近該框架的底部。其中,該些熱交換板的相對二端分別鄰近該框架的頂部及該框架的底部,且該入氣口及該出氣口都鄰近該框架的底部。并且,該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更包含一上隔柵及一下隔柵,固定于該框架,該些熱交換板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于該上隔柵及該下隔柵,該上隔柵及該下隔柵分別包含多個柵體,該些柵體介于相鄰的每二該熱交換板之間。[0013]并且,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更包含一中隔柵,該框架包含一框體,該中隔柵位于該框體且介于該上隔柵及該下隔柵之間。并且,該框架包含一上架體及一下架體,該入氣口位于該上架體,該出氣口位于該下架體,該些熱交換板介于該上架體及該下架體之間。并且,該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更包含一上隔柵及一下隔柵,該上隔柵固定于該上架體,該下隔柵固定于該下架體,該些熱交換板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于該上隔柵及該下隔柵,該上隔柵及該下隔柵分別包含多個柵體,該些柵體介于相鄰的每二該熱交換板之間。本新型所揭露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包含一框架、一上隔柵、一下隔柵以及多個熱交換板。框架具有一入氣口及一出氣口,以及位于框架的底部的至少一出液口。上隔柵及下隔柵分別固定于框架,且分別包含多個柵體。這些熱交換板固設于框架,且這些熱交換板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于上隔柵及下隔柵,且這些柵體介于相鄰的每二熱交換板之間。這些熱交換板之間彼此實質上并排,且相鄰的二熱交換板間隔一距離而形成一第一流道。每一熱交換板包含一本體以及多個間隔肋,本體內(nèi)具有多個第二流道,且這些間隔肋介于相鄰的二第二流道之間。入氣口及出氣口連通這些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的流道方向實質上正交于第二流道的流道方向。每一熱交換板鄰近于框架的底部的一端具有一導引斜面。相鄰的二間隔肋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本體的厚度。本新型所揭露的除濕輪式除濕機,包含一除濕輪模塊、一第一風流產(chǎn)生模塊、一循環(huán)氣流管、一第二風流產(chǎn)生模塊、一加熱器及一熱交換器。除濕輪模塊包含一基體及樞設于基體的一除濕輪。第一風流產(chǎn)生模塊用以提供第一風流通過除濕輪。循環(huán)氣流管固定于基體,循環(huán)氣流管具有一流管入口及一流管出口。第二風流產(chǎn)生模塊連接于循環(huán)氣流管,并用以提供一第二風流。加熱器連接于循環(huán)氣流管,用以加熱第二風流而令被加熱的第二風流通過除濕輪。熱交換器固定于基體,接引通過除濕輪的第二風流。熱交換器包含一框架及多個熱交換板??蚣芫哂幸蝗霘饪?、一出氣口以及位于框架的底部的至少一出液口。入氣口連接流管出口,出氣口連接流管入口。這些熱交換板固定于框架,這些熱交換板之間彼此實質上并排,且相鄰的二熱交換板間隔一距離而形成一第一流道。每一熱交換板包含一本體以及至少一間隔肋,本體內(nèi)具有多個第二流道,且至少一間隔肋介于相鄰的二第二流道之間。入氣口及出氣口連通這些第二流道。根據(jù)上述本新型所揭露的除濕輪式除濕機及其熱交換器,其中熱交換板的外型為薄型中空板體的設計,故熱交換板可適于以樹脂押出成形的方式制成,以提升生產(chǎn)速率。并且,各熱交換板因薄型而可適當間隔地相靠近,以在有限空間內(nèi)能提供較大的熱交換面積,因而提高凝水性能。并且,通過這些間隔肋的設置,可確保熱交換板于薄型中空板體外形下仍可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以避免熱交換板于組裝時產(chǎn)生變形的問題。此外,通過上隔柵及下隔柵的結構設計,也使得熱交換板的組裝較為容易,且也可避免組裝間隙所產(chǎn)生的泄漏問題。
圖1為根據(jù)本新型一實施例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結構分解圖。[0023]圖2為根據(jù)圖1的熱交換器的結構分解圖。圖3為根據(jù)圖2的熱交換板的結構圖。圖4為根據(jù)圖3的熱交換板的結構局部放大圖。圖5A為圖2的熱交換器的局部結構圖。圖5B為圖5A的熱交換器的局部結構放大圖。圖5C為圖5A的熱交換器的局部結構放大圖。圖6為根據(jù)本新型另一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結構分解圖。圖7為根據(jù)本新型再一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結構分解圖。其中,附圖標記:1-除濕輪式除濕機10-熱交換器11-框架111-框體1111-入氣流道1112-出氣流道1113-分隔件1114-開口112-蓋體113-入氣口114-出氣口115-出液口12-熱交換板121-本體1211-第一端1212-第二端122-間隔肋123-第二流道1231-入口1232-出口124-導引斜面128-第一流道13-上隔柵131-柵體132-間隙14-下隔柵141-柵體142-間隙15-中隔柵20-熱交換器[0062]21-框架211-框體2111-入氣流道2112-出氣流道2113-分隔件2114a-開口2114b-開口2115-連通流道212-蓋體213-入氣口214-出氣口215a-出液口215b-出液口22a-熱交換板22b-熱交換板23a-上隔柵23b-上隔柵24a-下隔柵24b-下隔柵25a-中隔柵25b_ 中隔柵30-熱交換器31-框架311-上架體312-下架體313-入氣口314-出氣口315-出液口32-熱交換板321-第一端322-第二端33-上隔柵331-柵體332-間隙34-下隔柵341-柵體342-間隙50-除濕輪模塊51-基體[0101]52-除濕輪53-轉輪馬達60-第一風流產(chǎn)生模塊61-第一扇葉62-第一馬達70-循環(huán)氣流管71-流管入口72-流管出口80-第二風流產(chǎn)生模塊81-第二扇葉82-第二馬達90-加熱器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圖1為根據(jù)本新型一實施例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結構分解圖。本實施例的除濕輪式除濕機I包含一除濕輪模塊50、一第一風流產(chǎn)生模塊60、一循環(huán)氣流管70、一第二風流產(chǎn)生模塊80、一加熱器90及一熱交換器10。除濕輪模塊50包含一基體51、一除濕輪52及一轉輪馬達53。基體51大致為一板體,除濕輪52以可旋轉的關系設置于基體51,轉輪馬達53設置于基體51以帶動除濕輪52旋轉。第一風流產(chǎn)生模塊60固定于基體51且位于除濕輪52的一側。詳細來說,第一風流產(chǎn)生模塊60包含一第一扇葉61及一第一馬達62。第一馬達62設置于基體51,且第一馬達62連接第一扇葉61,以帶動第一扇葉61旋轉而產(chǎn)生一第一風流A,第一風流A系依序穿透熱交換器10及除濕輪52而自除濕輪式除濕機I的一側排出。循環(huán)氣流管70固定于基體51,且循環(huán)氣流管70與第一風流產(chǎn)生模塊60位于除濕輪52的相同一側,但不以此為限。循環(huán)氣流管70的相對兩端具有一流管入口 71及一流管出口 72,流管入口 71及流管出口 72位于基體51背對第一風流產(chǎn)生模塊60的一側,但不以此為限。第二風流產(chǎn)生模塊80及加熱器90分別位于循環(huán)氣流管70的相對二端,且加熱器90位于除濕輪52的一側。第二風流產(chǎn)生模塊80包含一第二扇葉81及一第二馬達82,第二馬達82連接第二扇葉81,且第二扇葉81位于循環(huán)氣流管70內(nèi)。第二馬達82帶動第二扇葉81旋轉而產(chǎn)生一第二風流B,第二風流B系于熱交換器10內(nèi)及循環(huán)氣流管70內(nèi)循環(huán)流動。熱交換器10固定于基體51,且熱交換器10與加熱器90位于除濕輪52的相對二側。請參照圖2至圖5C,圖2為根據(jù)圖1的熱交換器的結構分解圖,圖3為根據(jù)圖2的熱交換板的結構圖,圖4為根據(jù)圖3的熱交換板的結構局部放大圖,圖5A為圖2的熱交換器的局部結構圖,圖5B為圖5A的熱交換器的局部結構放大圖,圖5C為圖5A的熱交換器的局部結構放大圖。[0121]詳細來說,如圖2所示,熱交換器10包含一框架11、一上隔柵13、一下隔柵14及多個熱交換板12??蚣?1包含一框體111及二蓋體112??蚣?1具有一入氣口 113、一出氣口 114以及位于框架11的底部的至少一出液口 115。入氣口 113連接流管出口 72,出氣口 114連接流管入口 71。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入氣口 113系鄰近于框架11的頂部,出氣口 114則鄰近于框架11的底部,但入氣口 113及出氣口 114的相對位置非用以限定本新型。進一步來說,上述入氣口 113、出氣口 114及出液口 115是形成于框體111上。并且,框體111還具有一分隔件1113及一開口 1114。分隔件1113介于入氣口 113與出氣口 114之間,以區(qū)隔入氣口 113及出氣口 114。二蓋體112分別設置于框體111的頂部及底部,以與框體111共同形成一入氣流道1111及一出氣流道1112。上述的入氣流道1111介于開口 1114與入氣口 113之間,上述的出氣流道1112介于開口 1114與出氣口 114之間。上隔柵13及下隔柵14固定于框架11的框體111,且上隔柵13及下隔柵14分別位于開口 1114的上下兩端緣處。這些熱交換板12系并排設置于上隔柵13及下隔柵14而位于開口 1114處,且相鄰的二熱交換板12保持一間距而形成一第一流道128。第一流道128用以供第一風流A流通。詳細來說,如圖5B所示,上隔柵13包含多個并排的柵體131,相鄰二柵體131之間具有一間隙132。如圖5C所示,下隔柵14包含多個并排的柵體141,相鄰二柵體141之間具有一間隙142。如圖3及圖4所示,每一熱交換板12包含一本體121以及多個間隔肋122。本體121的外形大致上為一矩形中空管體。本體121具有相對的第一端1211及一第二端1212,這些間隔肋122可等間隔地設置于本體121內(nèi),且每一間隔肋122系由第一端1211延伸至第二端1212,以使本體121對應形成多個第二流道123。第二流道123用以供第二風流B流通。并且,第二流道123可實質上正交于第一流道128,但不以此為限。由于熱交換板12的外型為薄型中空板體的設計,故熱交換板12可適于以樹脂押出成形的方式制成,以提升生產(chǎn)速率。并且,通過這些間隔肋122的設置,可確保熱交換板12于薄型中空板體外形下仍可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以避免熱交換板12于組裝時產(chǎn)生變形的問題。并且,如圖5A、圖5B及圖5C所示,這些熱交換板12的第一端1211及第二端1212分別設置于間隙132與間隙142,亦即,這些柵體131介于相鄰的每二個熱交換板12的第一端1211之間,而這些柵體141介于相鄰的每二個熱交換板12的第二端1212之間。并且,相鄰二柵體131之間的距離(即間隙132寬度)以及相鄰二柵體141之間的距離(即間隙142寬度)可略小于熱交換板12的厚度,使得熱交換板12的相對二端以緊配的方式而緊密接結合于上隔柵13及下隔柵14。借此,以避免第二風流B由熱交換板12與上隔柵13或下隔柵14之間的組裝間隙泄漏。如圖2所示,當這些熱交換板12組裝于上隔柵13及下隔柵14時,框架11的入氣口 113通過入氣流道1111連通第二流道123的入口 1231,框架11的出氣口 114則通過出氣流道1112連通第二流道123的出口 1232。請同時參閱圖1,當除濕輪式除濕機I于運作時,第一扇葉61運轉而產(chǎn)生第一風流A。第一風流A依序穿過這些熱交換板12之間的第一流道128以及除濕輪52,而除濕輪52則吸收第一風流A的水氣,以使自除濕輪52排出的第一風流A為干燥氣流。第二扇葉81則運轉,以使第二風流B于熱交換器10及循環(huán)氣流管70之間循環(huán)流通。當?shù)诙L流B流經(jīng)加熱器90而變成高溫氣流時,高溫的第二風流B系穿過除濕輪52而將除濕輪52內(nèi)的水氣蒸發(fā),以還原除濕輪52的吸濕能力。接著,水蒸氣伴隨著第二風流B流經(jīng)熱交換板12內(nèi)的第二流道123而與流經(jīng)第一流道128的外界冷空氣(例如第一風流A)進行熱交換,以使水蒸氣于熱交換板12的第二流道123內(nèi)凝結成水滴C,水滴C則進一步通過熱交換器10的框架11底部的出液口 115排出熱交換器10外。借此,以使除濕輪式除濕機I達成除濕的效果。此外,如圖4所不,上述本實施例的熱交換板12的橫截斷面具有一寬度W及一厚度T,且相鄰二間隔肋122之間的距離D大于或等于厚度T,且厚度T的尺寸為一預定尺寸,其可以是大于4_,以令第二流道123可足以讓至少單一水滴通過。借此,以避免第二流道123內(nèi)所凝結的水滴卡在第二流道123內(nèi)而無法順利排出。需注意的是,厚度T的尺寸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厚度T的尺寸還取決于熱交換板12與水滴之間的接觸角的大小(亦即取決于水滴于熱交換板12的表面上的表面張力大小)。并且,如圖5A所示,在本實施例或其它實施例當中,熱交換器10更可包含一中隔柵15。中隔柵15位于框體111的開口 1114處,且中隔柵15介于上隔柵13及下隔柵14之間。中隔柵15用以固定這些熱交換板12的中央段,以提升這些熱交換板12與框體111之間的結合穩(wěn)定度。并且,在本實施例或其它實施例當中,每一熱交換板12鄰近于框架11的底部的一端具有一導引斜面124,如圖3的第二流道123的出口 1232處。通過熱交換板12的導引斜面124的設計,可引導水滴流出,以使第二流道123內(nèi)所凝結的水滴能夠較為順利地排出。此外,由于上述本實施例的熱交換板12的外形為薄型中空板體,故各熱交換板12可適當間隔地相靠近,以在有限空間內(nèi)能提供較大的熱交換面積,因而提高凝水性能。請參照圖6,圖6為根據(jù)本新型另一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結構分解圖。在本實施例中,熱交換器20的運作原理與圖2的實施例的熱交換器10大致相同,差異僅在于部分組件的結構特征。詳細來說,熱交換器20包含一框架21、二上隔柵23a、23b、二中隔柵25a、25b、二下隔柵24a、24b及多個熱交換板22a、22b。框架21包含一框體211及二蓋體212??蚣?1具有一入氣口 213、一出氣口 214以及位于框架21的底部的二出液口 215a、215b。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入氣口 213及出氣口 214則都鄰近于框架21的底部。進一步來說,上述入氣口 213、出氣口 214及二出液口215是形成于框體211上。并且,框體211還具有一分隔件2113及二開口 2114a、2114b。分隔件2113介于入氣口 213與出氣口 214之間,以區(qū)隔入氣口 213及出氣口 214。二開口2114a、2114b則并排設置,且開口 2114a的開口面積可小于開口 2114b的開口面積,但不以此為限。二蓋體212分別設置于框體211的頂部及底部,以與框體211共同形成一入氣流道2111、一連通流道2115及一出氣流道2112。上隔柵23a、中隔柵25a及下隔柵24a固定于框架21的框體211,且上隔柵23a及下隔柵24a分別位于開口 2114a的上下兩端緣處,中隔柵25a則介于上隔柵23a及下隔柵24a之間。上隔柵23b、中隔柵25b及下隔柵24b固定于框架21的框體211,且上隔柵23b及下隔柵24b分別位于開口 2114b的上下兩端緣處,中隔柵25b則介于上隔柵23b及下隔柵24b之間。這些熱交換板22a的長度可小于這些熱交換板22b的長度,但不以此為限。這些熱交換板22a系并排設置于上隔柵23a、中隔柵25a及下隔柵24a,而這些熱交換板22b則并排設置于上隔柵23b、中隔柵25b及下隔柵24b。如此,使得氣流可依序經(jīng)由入氣口 213、入氣流道2111、熱交換板22a、連通流道2115、熱交換板22b、出氣流道2112與出氣口 214而進出熱交換器20。至于熱交換板22a、22b的結構大致與圖2的熱交換板12相似,而二上隔柵23a、23b、二中隔柵25a、25b及二下隔柵24a、24b的結構大致與圖2的上隔柵13、中隔柵15及下隔柵14相似,因此針對熱交換板22a、22b、二上隔柵23a、23b、二中隔柵25a、25b及二下隔柵24a、24b的結構便不再贅述。綜上所述,本實施例的熱交換器20與圖2的熱交換器10的最大差異在于入氣口213與出氣口 214則都鄰近于框架21的底部,且具有二出液口 215a、215b。請參照圖7,圖7為根據(jù)本新型再一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結構分解圖。在本實施例中,熱交換器30的運作原理與圖2的實施例的熱交換器10大致相同,差異僅在于部分組件的結構特征。本實施例的熱交換器30包含一框架31、一上隔柵33、一下隔柵34及多個熱交換板32??蚣?1包含一上架體311及一下架體312,一入氣口 313位于上架體311,一出氣口 314及一出液口 315位于下架體312。上隔柵33固定于上架體311,下隔柵34固定于下架體312,這些熱交換板32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于上隔柵33及下隔柵34。詳細來說,上隔柵33包含多個并排的柵體331,相鄰二柵體331之間具有一間隙332。下隔柵34包含多個并排的柵體341,相鄰二柵體341之間具有一間隙342。這些柵體331介于相鄰的每二熱交換板32的第一端321之間,而這些柵體341介于相鄰的每二熱交換板32的第二端322之間,以令相鄰二熱交換板32保持一距離。至于熱交換板32的結構大致與圖2的熱交換板12相似,因此針對熱交換板32的結構便不再贅述。根據(jù)上述一實施例的除濕輪式除濕機及其熱交換器,其中熱交換板的外型為薄型中空板體的設計,故熱交換板可適于以樹脂押出成形的方式制成,以提升生產(chǎn)速率。并且,各熱交換板因薄型而可適當間隔地相靠近,以在有限空間內(nèi)能提供較大的熱交換面積,因而提高凝水性能。并且,通過這些間隔肋的設置,可確保熱交換板于薄型中空板體外形下仍可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以避免熱交換板于組裝時產(chǎn)生變形的問題。此外,通過上隔柵及下隔柵的結構設計,也使得熱交換板的組裝較為容易,且也可避免組裝間隙所產(chǎn)生的泄漏問題。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框架,具有一入氣口及一出氣口 ;以及 多個熱交換板,固定于該框架,該些熱交換板之間彼此并排,且相鄰的二該熱交換板間隔一距離而形成一第一流道,且每一該熱交換板包含一本體以及至少一間隔肋,該本體內(nèi)具有多個第二流道,且該至少一間隔肋介于相鄰的二該第二流道之間,該入氣口及該出氣口連通該些第二流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框架的底部更具有至少一出液口。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流道的流道方向正交于該第二流道的流道方向。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該熱交換板鄰近于該框架的底部的一端具有一導引斜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該熱交換板包含多個該間隔肋,相鄰的二該間隔肋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該本體的厚度,該本體的厚度為一預定尺寸,以使每一該第二流道讓至少單一水滴通過。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些熱交換板的相對二端分別鄰近該框架的頂部及該框架的底部,且該入氣口鄰近該框架的頂部,該出氣口鄰近該框架的底部。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些熱交換板的相對二端分別鄰近該框架的頂部及該框架的底部,且該入氣口及該出氣口都鄰近該框架的底部。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上隔柵及一下隔柵,固定于該框架,該些熱交換板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于該上隔柵及該下隔柵,該上隔柵及該下隔柵分別包含多個柵體,該些柵體介于相鄰的每二該熱交換板之間。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中隔柵,該框架包含一框體,該中隔柵位于該框體且介于該上隔柵及該下隔柵之間。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框架包含一上架體及一下架體,該入氣口位于該上架體,該出氣口位于該下架體,該些熱交換板介于該上架體及該下架體之間。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上隔柵及一下隔柵,該上隔柵固定于該上架體,該下隔柵固定于該下架體,該些熱交換板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于該上隔柵及該下隔柵,該上隔柵及該下隔柵分別包含多個柵體,該些柵體介于相鄰的每二該熱交換板之間。
12.—種除濕輪式除濕機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框架,具有一入氣口及一出氣口,以及位于該框架的底部的至少一出液口 ; 一上隔柵及一下隔柵,分別固定于該框架,且分別包含多個柵體;以及 多個熱交換板,位于該框架,且該些熱交換板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于該上隔柵及該下隔柵,且該些柵體介于相鄰的每二該熱交換板之間,該些熱交換板之間彼此并排,且相鄰的二該熱交換板間隔一距離而形成一第一流道, 且每一該熱交換板包含一本體以及多個間隔肋,該本體內(nèi)具有多個第二流道,且該些間隔肋介于相鄰的二該第二流道之間,該入氣口及該出氣口連通該些第二流道,該第一流道的流道方向正交于該第二流道的流道方向,每一該熱交換板鄰近于該框架的底部的一端具有一導引斜面,相鄰的二該間隔肋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該本體的厚度。
13.一種除濕輪式除濕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除濕輪模塊,包含一基體及樞設于該基體的一除濕輪; 一第一風流產(chǎn)生模塊,用以提供一第一風流通過該除濕輪; 一循環(huán)氣流管,固定于該基體,該循環(huán)氣流管具有一流管入口及一流管出口 ; 一第二風流產(chǎn)生模塊,連接于該循環(huán)氣流管,并用以提供一第二風流; 一加熱器,連接于該循環(huán)氣流管,用以加熱該第二風流而令被加熱的該第二風流通過該除濕輪;以及 一熱交換器,固定于該基體,接引通過該除濕輪的該第二風流,該熱交換器包含: 一框架,具有一入氣口、一出氣口以及位于該框架的底部的至少一出液口,該入氣口連接該流管出口,該出氣口連接該流管入口 ;以及 多個熱交換板,固定于該框架,該些熱交換板之間彼此并排,且相鄰的二該熱交換板間隔一距離而形成一第一流道,且每一該熱交換板包含一本體以及至少一間隔肋,該本體內(nèi)具有多個第二流道,且該至少一間隔肋介于相鄰的二該第二流道之間,該入氣口及該出 氣口連通該些第二流道。
專利摘要一種除濕輪式除濕機及其熱交換器,包含一框架及多個熱交換板??蚣芫哂幸蝗霘饪诩耙怀鰵饪?。這些熱交換板固定于框架,這些熱交換板之間彼此實質上并排,且相鄰的二熱交換板間隔一距離而具有一第一流道。每一熱交換板包含一本體以及至少一間隔肋,本體內(nèi)具有多個第二流道,且至少一間隔肋介于相鄰的二第二流道之間,入氣口及出氣口連通這些第二流道。
文檔編號F24F13/30GK203010888SQ20122062128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21日
發(fā)明者陳欽煥, 許弘揚, 劉家良 申請人:新典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