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控盒的扎帶及其扎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扎帶,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電控盒的扎帶及其扎線結構。
背景技術:
空調器是一種常見的家電。家用空調器組成主要分為室內機和室外機,如柜式空調器和壁掛式空調器,其制冷系統(tǒng)包括壓縮機、冷凝器、節(jié)流裝置、蒸發(fā)器四大部件,通常,壓縮機和冷凝器安裝在室外機中,蒸發(fā)器則設置在室內機上,室內機和室外機通過連接管連接,從而使制冷劑在室內機和室外機的制冷系統(tǒng)部件內 循環(huán)運行。室外機的電控系統(tǒng)一般是裝配在一個鈑金做成的半封閉的盒子內,我們稱之為電控盒。一般壓縮機電容、室外風機電容、以及接線端子等元器件都是裝配在該電控盒中。壓縮機以及室外風機以及各種電子元器件也是通過配線與電控盒中的元件以及接線端子相接。配線從電控盒出來后一般都會在電控盒背后被捆綁起來,固定在電控盒背后?,F(xiàn)有技術的電控盒在背部設置了兩個距離相近的捆綁扎帶穿孔。在裝配電子元件前,先將捆綁扎帶分別在兩個捆綁扎中穿好,當配線裝好后即可將從過線孔穿過的配線扎在電控盒背后。此種結構裝配扎帶需要兩道工序,先從電控盒背后將扎帶從第一個捆綁扎帶穿孔穿入,然后再從電控盒內將扎帶從另外一個捆綁扎帶穿孔穿出,而且電控盒的體積較小,很難把扎帶彎曲然后對準另一個捆綁扎帶穿孔。如果生產(chǎn)過程中扎帶斷裂需要更換扎帶時,由于電控盒空間小而且裝配了各種電子元器件,所以需要將裝配好的元器件拆卸下來方可將扎帶更換上去。此種操作非常影響工作效率,導致生產(chǎn)產(chǎn)能降低。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已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電控盒的扎帶及其扎線結構,在電控盒接線過程中,操作簡單、裝配快捷,從而提高捆綁配線的工作效率,同時保證捆綁配線的合格率。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控盒的扎帶,包括支座和帶體,還包括與所述支座連接的鎖扣部。所述鎖扣部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以及連接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的連接部。在所述第一臂部、第二臂部上對稱設置有倒刺和限位臺。所述第一臂部連接支座,所述第二臂部為自由端。所述第二臂部的端部為壓把。所述第一臂部或第二臂部的內側設有彈性片。所述帶體的一側設有鋸齒。所述支座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內壁設有舌臺,所述舌臺的豎直端面上設有與所述鋸齒相適配的倒扣齒。一種電控盒的扎線結構,包括電控盒和扎帶,所述扎帶包括支座和帶體,所述扎帶還包括與所述支座連接的鎖扣部,所述電控盒上設有過線孔,所述鎖扣部卡固在所述過線孔內。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通過對電控盒過線孔與扎帶的裝配方式進行改進,在扎帶上設置用于與電控盒固定的鎖扣部,使鎖扣部卡固在電控盒的過線孔內,配線通過扎帶捆綁在電控盒上,裝配工序操作簡單、裝配快捷,從而提高捆綁配線的工作效率,同時保證捆綁配線的合格率。
圖I是本發(fā)明電控盒的扎帶結構的電控盒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電控盒的扎帶的主視圖;圖3是本發(fā)明電控盒的扎帶的正面?zhèn)纫晥D;圖4是本發(fā)明電控盒的扎帶的背面?zhèn)纫晥D;圖5是本發(fā)明電控盒的扎帶結構具體實施時電控盒的外部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發(fā)明電控盒的扎帶結構具體實施時電控盒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5中A部的局部放大圖;圖8是圖6中B部的局部放大圖;圖9是本發(fā)明電控盒的扎帶結構中扎帶穿過支座通孔時的內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公開一種電控盒的扎線結構。家用空調器組成主要分為室內機和室外機,如柜式空調器和壁掛式空調器,其制冷系統(tǒng)包括壓縮機、冷凝器、節(jié)流裝置、蒸發(fā)器四大部件,通常,壓縮機和冷凝器安裝在室外機中,蒸發(fā)器則設置在室內機上,室內機和室外機通過連接管連接,從而使制冷劑在室內機和室外機的制冷系統(tǒng)部件內循環(huán)運行。室外機的電控系統(tǒng)一般是裝配在一個鈑金做成的半封閉的盒子,我們稱之為電控盒。一般壓縮機電容、室外風機電容、以及接線端子等元器件都是裝配在該電控盒中。如圖1、2、3、4所示,本發(fā)明在電控盒7的背板71上設有過線孔72,過線孔72為矩形孔。扎帶I設有支座2、帶體3及鎖扣部4。支座2內設有通孔,通孔的內壁設有舌臺21,舌臺21的豎直端面上設有倒扣齒22。帶體3與支座2連接,在帶體3的一側設有鋸齒段31,鋸齒段31上布滿鋸齒。通孔的寬度與帶體3的寬度相適配,通孔內壁上的舌臺21的豎直端面離與其相對的通孔內壁的距離與帶體3的厚度相適配,使帶體3可穿過支座2的通孔。扎帶I的鎖扣部4用于將扎帶I安裝在電控盒的過線孔72上,鎖扣部4為U型設計且具有較強的彈性。鎖扣部4包括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以及連接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的連接部43,第一臂部41與支座2連接,第二臂部42為自由端。第一臂部41與第二臂部42上分別設有對稱的倒刺44和限位臺45,倒刺44和限位臺45之間呈一端面為楔面結構的凸臺形狀并形成中心凹陷的卡口 46。在自然狀態(tài)下,兩卡口 46外端面之間的距離略大于過線孔72的長邊長度。第二臂部42的端部為壓把5,在壓把5被擠壓的情況下,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向內形變,可使限位臺45的最大端能夠通過過線孔72。
在第二臂部42的內側設有彈性片6,彈性片6為弧形設計,彈性片6延伸并抵靠在第一臂部41的內側。當壓把5被擠壓時,彈性片6變形,當作用在壓把5上的外力消失時,彈性片6的形變勢能可促使第一臂部41與第二臂部42恢復原狀。連接部43為圓弧設計,連接部43的最大寬度略小于過線孔72的長邊長度,連接部43的厚度略小于矩形的過線孔72的短邊長度,使圓弧形的連接部43能插入過線孔72內。如圖5至圖8所示,將扎帶I的鎖扣部4對準電控盒7的過線孔72時,鎖扣部4的連接部43逐漸靠近過線孔72,若作用力在 壓把5上,在壓把5向內壓的牽引下,同時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向內形變,限位臺45的楔面抵靠在矩形的過線孔72的兩短邊上并沿短邊滑移直至限位臺45的楔面穿過過線孔72,過線孔72的兩對邊被卡入卡口 46中,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在恢復形變的慣性力、以及彈性片6的彈力作用下向外形變,使得限位臺45緊緊的卡緊在電控盒7的過線孔72內,即連接部43和限位臺45在電控盒7內,而倒刺44、支座2、帶體3在電控盒7外。參見圖9,箭頭方向表示帶體3的前進方向。帶體3的鋸齒段31的鋸齒與舌臺21端面上的倒扣齒22是同向設置的,且所述鋸齒與舌臺21端面上的倒扣齒22的齒形相適配,鋸齒、倒扣齒22的齒形均包括豎直端面與楔形端面,豎直端面與楔形端面相對,當帶體3與舌臺21對合時,每一鋸齒插在兩相鄰的倒扣齒22之間,鋸齒段31的鋸齒的楔形端面與倒扣齒22的楔形端面相適配,而鋸齒和倒扣齒22的豎直端面則使使帶體3只能以箭頭所示方向前進而無法退后,從而與倒扣齒22形成倒扣。當外力拉動帶體3插入支座2的通孔內沿圖9所示的方向前進時,帶體3壓迫舌臺21的倒扣齒22,舌臺21輕微向內彎曲避讓帶體3通過,鋸齒段31的鋸齒將沿倒扣齒22的齒間間隙步進式前進,當配線捆綁到位后,夕卜力消失,舌臺21復位,鋸齒段31的鋸齒與舌臺21的豎直端面上的倒扣齒22形成倒扣。帶體3被鎖緊在支座2的通孔內。本發(fā)明還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的情況,調節(jié)鋸齒段31的長度從而調節(jié)帶體3捆綁的范圍。本發(fā)明通過扎帶I的鎖扣部4將扎帶I安裝在電控盒的過線孔72上,然后將從入線孔73穿過來的配線整理好,扎帶I的帶體環(huán)繞配線后插入支座2的通孔內并拉緊帶體3,即可將配線固定在電控盒7背板71上。當扎帶I斷裂需要更換時,將壓把5向內壓,使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向內形變時,兩限位臺45的楔面端部的距離縮小,當該距離小于電控盒7的過線孔72的長邊長度時,即可將鎖扣部4拔出,實現(xiàn)扎帶I與電控盒7的分離。本發(fā)明的電控盒的扎線結構具有操作簡單、裝配快捷的特點,從而能提高捆綁配線的工作效率,同時保證捆綁配線的合格率。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控盒的扎帶,包括支座和帶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所述支座連接的鎖扣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控盒的扎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鎖扣部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以及連接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的連接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控盒的扎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臂部、第二臂部上對稱設置有倒刺和限位臺。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控盒的扎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連接支座,所述第二臂部為自由端。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控盒的扎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臂部的端部為壓把。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控盒的扎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或第二臂部的內側設有彈性片。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控盒的扎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帶體的一側設有鋸齒。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控盒的扎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內壁設有舌臺,所述舌臺的豎直端面上設有與所述鋸齒相適配的倒扣齒。
9.一種電控盒的扎線結構,包括電控盒和扎帶,所述扎帶包括支座和帶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帶還包括與所述支座連接的鎖扣部所述電控盒上設有過線孔,所述鎖扣部卡固在所述過線孔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電控盒的扎帶及其扎線結構,所述扎帶包括支座和帶體,還包括與所述支座連接的鎖扣部。本發(fā)明利用扎帶的鎖扣部卡固在過線孔內,使配線可以在電控盒內捆綁,操作簡單、裝配快捷,從而提高捆綁配線的工作效率,同時保證捆綁配線的合格率。
文檔編號F24F1/20GK102767871SQ20121022861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13日
發(fā)明者張先雄, 魏凱 申請人:Tcl空調器(中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