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漩流自激式消煙除塵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消煙除塵器,特別是以水漩流、自激方式消除煙塵的消煙除塵器。
消煙除塵器對工業(yè)領域中使用的鍋爐,沖天爐、工業(yè)窯爐及反射爐等各類燃燒爐消除煙塵,改善廢氣排放,減少環(huán)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工業(yè)燃燒爐的消煙除塵器大多還采用著對煙塵氣進行噴淋除塵。在那類除塵器內常設置干室和水室,水室下裝進煙管,水室上裝噴淋裝置,該裝置將水從上向下噴淋于從上而下流過的煙塵氣上。在實際應用中,這種除塵器所設的噴啉裝置形成的噴淋水不能充分均勻地與煙塵氣接觸,所以除塵效果較差,一般約為82%。此外,在使用中煙塵塵粒還將散落在設備的各處,而且,這種除塵器的用水量也難控制,過大或過小都會引起引風裝置帶水或出口處引入空氣。
近來,有人提出除塵器中不設噴淋裝置,而采用將進煙管裝在相對于水室的上部,而在水室中設置溢流管,虹吸管及可使水室中的水產生漩流的斜向進水管。這種除塵器在使用時可讓煙塵氣直接噴射于水室中旋動的水的水面上,其與水接觸后重顆粒沉降于室底,細顆粒則伴隨流向溢流管的水流而流入其進口。可是,利用所述的除塵器也不能把大部份煙塵收集起來,而且煙塵氣經水室到干室是在作用猛烈和時間又短的情況下進行,所以夾帶大量的水份。為此,它不僅不能把煙塵充分清除,而且經處理的煙塵氣濕度大,含酸量多,會對除塵裝置的管道和殼體產生較為強烈的腐蝕,增加了設備維修次數(shù),降低了使用壽命,特別是在效率和造價的比上會成倍地增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以上的除塵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能使煙塵氣和水能充分地作用并在除塵器中停留時間長,絕大部分重顆粒和細顆粒均可清除掉以及從出煙管排放的凈煙氣為低濕度的消煙除塵器。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使煙塵氣和水以離心的方式相互作用,而進一步使煙塵氣中煙氣與水和塵粒分離,達到更大程度地除去塵粒和干燥煙氣的除塵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水漩流自激式消煙除塵器,包括殼體、進出煙管、隔墻以及由隔墻所分隔的干室和水室。其中,所述的進煙管內壁的上部裝有噴嘴,所述的水室內設有隔壁并將水室分隔成左水室和右水室,所述的右水室裝有溢流管、虹水管、閘閥和與隔壁成一定角度的進水管,所述的左水室下部的殼體壁上裝有閘閥,所述的隔壁與溢流管的進口通常具有同樣的高度。所述進煙管的出口裝配成與左水室的水面相對,所述的噴嘴為旋轉噴嘴,有1-6個,優(yōu)先選用2個或4個。
由以上設計所制成的除塵器在煙塵氣一旦進入和經過進煙管的煙道后就受到噴嘴噴射的簾幕狀的霧化水的霧化,然后撞擊水面,大量的重顆粒將(以重力)沉入到左水室的底部。那些還含有小部分顆粒的煙塵氣,特別是一些帶細顆粒煙塵氣則從左水室流向右水室,與右水室中的漩動的水作用,將大量帶顆粒的小水滴和霧粒甩入水中或與水混合,所以右水室具有進一步去除煙塵和水份作用,而使再經干室和出煙管出來的煙氣成為基本不帶煙塵和水的凈煙氣。為此,本實用新型解決了濕法除塵中經處理的煙塵氣帶水的問題,而且除塵的效率也大為提高,例如比以上所述的現(xiàn)有技術的除塵器提高10%左右。
圖1是本實用新型除塵器的結構剖面示意圖;圖2是
圖1的A-A剖視圖。
參見
圖1-2,本實用新型的水漩流自激式消煙除塵器包括殼體1,進煙管2,隔墻3,水室,干室4,出煙管5,隔壁6,其中隔壁6將水室分隔成左水室7和右水室8。
在本除塵器中左水室7的下部室壁上裝有閘閥11,其底面可以是平坦的,也可以做成斜形的。斜形的方式也可多樣,例如單向傾斜或從二側向中間傾斜。本案的
圖1中采用后者,底面具有倒人字形斜坡9、10。在有斜坡設計中,閘閥11則位于斜坡的下游或位于下游坡面的會集處,有利于將沉積于左水室水池底的重顆粒清除出去。右水室8裝有溢流管14,與溢流管14相連的虹吸管16,閘閥12和進水管13。所述的進水管13以與隔壁6水平傾斜40-50°安裝,優(yōu)先選用45°使從進水管13中進入右水室的進水能形成打轉的漩流。另外,還將右水室8中的溢流管14的進口17設計成與隔壁6具有同樣的高度。
進氣管2的出口采取與左水室7的水面相對地安裝。在進氣管2的煙道上部裝有噴嘴20。噴嘴20可以是市場上可買到的有較大噴射角的噴嘴,而最好是旋轉噴嘴,有1-6個,優(yōu)先選用2個或4個。噴嘴在煙道中的布置以噴嘴所噴射的霧化氣能夠完全地布滿所噴射煙道截面,大量地捕獲煙塵氣的重顆粒和細顆粒。為此,使用旋轉噴嘴時,噴嘴可均布于進煙道內壁的同一徑向面上。
作為一種截獲煙塵氣中所帶的顆粒的更有效措施,還可在噴嘴20的下方,進煙道的中上部的內壁上設置2-4塊加強隔板21、22等。每塊加強隔板以30-60°向下傾斜,二二(圖中只畫出二塊)加強隔板配置成人字形。它們的前沿作為自由端彼此構成交錯,其中一個加強隔板的自由端與另一加強隔板的前部或后部形成間隙。間隙的距離為一個加強隔板的自由端頂點到另一加強隔板的表面的垂直h,h=200-600mm,以此使經與煙塵氣作用的霧化水散落于加強隔板21、22上,接著又集結一起在間隙處形成水膜,將起到對經過間隙的煙塵氣等進一步截獲作用,增加煙塵中顆粒與水的結合。
從進煙管2的出口流出的煙塵氣,包括大部分含水的和小部分不含水的將繼續(xù)向下流動,而沖擊于左水室7的水面,產生自激。煙塵中的重顆粒和含水多的細顆粒,因比重大將以重力方式降落到左水室的池底,而其余的帶少量水的顆粒煙氣,主要是細顆粒則隨之從左水室7的水面折向右水室8的水面并撞擊隔墻3。因右水室水池中的水是旋動的并因攪動而在水面上形成許多水的泡沫,煙氣中水分和含水的顆粒在這里將進一步被水池中水截取,附于右水室8的水面。右水室8截取的細顆粒煙塵的排出,是依靠其中所設的溢流堰。在右水管8中的水越過溢流堰的溢流管14的進口17時,含有煙塵顆粒的水就溉入其中,并通過虹吸管16的吸引而排出室外。在本案中左水室7和右水室8的不同作用對于增加煙塵氣的作用時間和減少煙塵氣的濕度具有明顯的效果。這樣,可在左水室7沉積60-70%的重顆粒,經右水室而出去的煙氣濕度僅為已有技術的15%。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中還可將進煙管2的一壁配置成同與其相對且平行的隔壁6相連且將該壁的一側同與其相垂直的殼體壁相連,還將該壁相鄰的另一進煙管2壁垂直伸展到左水室7的水面下,使該二壁在左水室上構成煙塵氣定向流動的直角形壁面。為此,從進煙管2出口流出的煙氣不能直接從左水室7進入右水室8,而以旋轉180-270°后進入右水室8。這種通過煙塵氣自身的打旋,增加了對右水室8漩動的水面的相互作用和作用時間,從而能有充分機會和時間來攫獲細顆粒和水份,同時,還通過煙塵氣旋轉的離心作用進一步增加水和氣的分離,提高了消煙除塵的效果和干燥的作用,所以,從出煙管5放出的煙氣能使消煙除塵效率達到92.5%以上,濕度僅為2-4%的,很干燥的凈煙氣。
在本案中,進煙管2的出口與左水室水面的相對距離保持在300-500毫米之間,左右水室(7、8)的水面保持在500-800毫米范圍內,可足以保證在任何情況下不產生引風裝置帶水和溢流管進水口吸進空氣的情況。
綜上所述,本除塵器集水噴霧;沖擊水面的重力除塵作用;大部分細顆粒與水室中漩動及帶泡沫的水相結合作用,而構成水漩流及水溶性除塵;以及加強隔板的水膜效果;煙塵氣自旋的離心作用,使消煙除塵達到了最佳狀態(tài)。本除塵器按以上條件,制成在用于煙塵氣流量為3萬升/小時,并以設計超負荷40%的情況下工作,除塵效率為92%,凈煙氣濕度為2.5%,僅為現(xiàn)有技術的16%。而阻力為約60mmH2O(不超負為40-50mmH2O)。為此,本除塵器具有結構先進,效率高、不腐蝕管道和殼體,并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和較低的成本。
權利要求1.一種水漩流自激式消煙除塵器,包括殼體,進出煙道、隔墻以及由隔墻所分隔開的干室和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煙道內壁的上部裝有噴嘴,所述的水室內設有隔壁并將其分隔成左水室和裝有溢流管、虹吸管和進水管的右水室,所述的左水室下面的殼體壁上裝有閘閥,所述的隔壁與溢流管的進口具有同樣的高度,所述的進煙管的出口與左水室的水面設置成彼此相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噴嘴為旋轉噴嘴,有1-6個,優(yōu)先選用2個或4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噴嘴均布于進煙道內壁的同一徑向面上。
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噴嘴下,進煙管的中上部的內壁上設有2-4塊加強隔板,每塊隔板以30-60°向下傾斜,每二塊隔板配置成倒人字形,它們的前沿自由端彼此是交錯狀,而其中一加強隔板的自由端和另一加強隔板的前部或后部形成間隙,間隙距離從一加強隔板的自由端頂點到另一加強隔板的垂直距離,一般為200-600mm。
5.根據權利要求4的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煙管的一壁同與其相對的且平行的隔壁相連且將該壁的一側同與其相垂直的殼體壁相連,還將該壁相鄰的另一壁垂直伸展到左水室的水面以下,該二壁在左水室上構成煙塵氣定向流動的直角形壁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除塵器,其特征在于左水室的底面做成斜形的,例如單向傾斜或從二側向中間傾斜,所述的閘閥則位于斜坡的下游或位于下游坡面的會集處。
專利摘要漩流自激式消煙除塵器包括進出煙管、隔墻、干室和水室,另外,還設隔壁并將水室分隔成左右水室,左水室裝有閘閥,右水室裝溢流管等,所述的隔壁與溢流管進口同高,進煙管上裝噴嘴且其出口與左水室水面彼此相對,在較佳的設計中噴嘴為旋轉噴嘴,進煙管中和下分別設加強隔板及煙氣定向流動的直角壁面使除塵效率達92.5%以上,放出的凈煙氣濕度為2—4%,不腐蝕管道,并具有壽命長及成本低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F23J15/00GK2131028SQ9220331
公開日1993年4月28日 申請日期1992年2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1992年2月26日
發(fā)明者邱吉康 申請人:邱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