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換熱器結構及其裝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冷凝器,特別涉及一種換熱器結構及其裝配方法。
背景技術:
房間空調器在制冷工況運行時,室內空氣流經蒸發(fā)器使得溫度降低。同時由于蒸發(fā)器表面的溫度一般明顯低于空氣的露點溫度,因此空氣流過蒸發(fā)器表面時,空氣中的部分水分將被析出,從而在蒸發(fā)器表面形成凝結水。在蒸發(fā)器表面的凝結水應該及時排掉,如果凝結水在蒸發(fā)器表面積聚較多,將阻塞空氣流道,增大空氣的流動阻力,將降低蒸發(fā)器的效率還有可能發(fā)生水滴吹入室內的情況,導致空調器的質量不合格。翅片管式換熱器是目前制冷空調裝置中用得最多的換熱器型式,房間空調器和風冷式冷水機組大都采用這種換熱器。這種換熱器在加工時,是在翅片上沖孔、翻邊,翻邊的高度即為翅片間的間距,翻邊形成的圓環(huán)套在管子上,使得翅片得以通過這個圓環(huán)與管子有良好的接觸,提高傳熱效率。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空調的換熱器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換熱器結構的截面視圖。如圖1、圖2所示,現(xiàn)有技術的多進多出型管帶式換熱器結構,其包括翅片3和貫穿翅片3的扁管2,其中所述的扁管為高頻鋁焊管,為了保證扁管2與翅片3的結合具有良好的散熱性,采用的是焊接的方式將兩者相結合,扁管2的上端與進口集管1連通地焊接連接, 扁管2的下端與出口集管4連通地焊接連接,從而進口集管1中的冷媒分散流入多個扁管 2中,經過熱交換后匯于出口集管4中,這樣就便于換熱器與外部管路連接。在現(xiàn)有的套片式扁管翅片中,只能應用翻邊部分來定位翅片與翅片的距離。由于扁管及管道槽尺寸的限制,使翅片的翻邊高度不夠,翻邊最多只能有Imm左右的高度,不能調節(jié)控制FPI和風阻力,影響換熱能力。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已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翅片結構,其上設置有方便設置翻邊高度的定位孔,提高對FPI (單位英寸距離內翅片的層數(shù))和風阻的調節(jié)能力。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換熱器結構,其包括設置有管道槽的翅片和匹配地插入至所述翅片的管道槽內并與翅片定位連接的扁管,在所述的翅片上形成有定位孔,所述的定位孔形成有翻邊。所述的定位孔對角設置或者設置在每個翅片角上。所述的翅片管道槽為U形或者圓角矩形結構。所述的定位孔翻邊的端部形成有半徑逐步變大的喇叭開口狀擴邊。U形管道槽與翅片側邊斜交。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裝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翅片堆疊好,管道槽對應設置,定位孔的翻邊將相鄰的翅片間隔開并保證兩翅片間的間距;2)將與所述的定位孔相匹配的定位棒插入堆疊的翅片定位孔中;3)將扁管依次插入管道槽中并實現(xiàn)扁管與翅片的固定連接;4)將定位棒自定位孔中拔出,并將固定連接的翅片與扁管放置在加熱爐里進行焊接,實現(xiàn)扁管與翅片的焊接結合。優(yōu)選地,為避免定位孔翻邊不受影響,所述的定位棒自定位孔翻邊的相反側插入堆疊的翅片定位孔中。所述的定位棒與定位孔之間為間隙配合。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的宗旨在于在翅片的角上設置至少一對定位孔,利用定位孔翻邊定位相鄰翅片間距,定位孔的半徑及翻邊高度設置不受扁管及管道槽影響, 可以完全依FPI設計間距進行設置,保護了管道槽翻邊不受影響,同時保證了與扁管接觸的管道槽翻邊的完整性,提高了換熱器熱交換效率,且本發(fā)明采用貫穿定位孔的定位棒對翅片進行水平定位,方便扁管的插入,省去了翅片固定臺結構,使得扁管與翅片的固定操作更簡單,提高了產品生產效率。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空調的換熱器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換熱器結構的截面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翅片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定位孔局部放大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裝配過程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扁管裝配過程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換熱器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的第二翅片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3和4所示,翅片13為矩形鋁薄片,其上間隔均勻地開設有多組沖孔(圖中未示出),所述的沖孔有利于氣流在其內流通以加強散熱器的散熱效果。在兩組沖孔之間開設有U形管道槽32,所述的管道槽32的寬度稍大于將在扁管22的厚度,使扁管22可以順利地進入管道槽32中,優(yōu)選地,為便于冷凝水流出,所述的U形管道槽32的延伸方向與翅片棱邊之間的夾角為斜角。進一步地,所述的管道槽32周圍設置有翻邊,以增強翅片13與扁管22之間的連接。在本發(fā)明的翅片13上還設置有沖壓形成有定位孔33以及因為沖壓定位孔33而形成的翻邊34,所述的翻邊34圍繞定位孔33設置。為減小所述的定位孔對翅片間氣流流通性的影響,所述的定位孔33 —般設置在翅片的側邊緣或者四角處,其中,所述的定位孔 33可以對稱地形成在翅片13的對角線上的兩個角落處上或者在每個角落上設置,所述的定位孔33為圓形或者方形結構,優(yōu)選地圓形結構,其半徑視設定的FPI不同而變化,孔徑可以控制在4-7mm,所述的定位孔在沖壓時形成的翻邊比管道槽翻邊要高,且在定位孔翻邊 34的端部形成有半徑逐步變大的喇叭開口狀擴邊35,以增大翻邊34的承載避免其發(fā)生形變。如附圖6或7所示,本發(fā)明的扁管22為空心扁管或者微通道扁管,一般為鋁質扁管,所述的微通道扁管為在其管腔內設置有多個分隔板,分隔板沿扁管的管道方向延伸并將管腔均勻地分割為數(shù)個互不相通的微通道。下面將結合圖5至圖7簡單描述本發(fā)明的換熱器的組裝方法以其對本發(fā)明的結構和宗旨進行進一步地闡述首先,將翅片堆疊好,管道槽對應設置,定位孔的翻邊將相鄰的翅片間隔開并保證兩翅片間的間距;第二步,將與所述的定位孔相匹配的定位棒38自定位孔翻邊的相反側插入堆疊的翅片中,所述的定位棒38與定位孔33之間留有一定的間隙,一般在0. 1-0. 2mm左右,以保證對翅片實現(xiàn)定位的同時方便將定位棒插入或者拔出。第三步,將扁管自U形管道槽的開口依次插入疊好的翅片中,直至完全插入管道槽最內部實現(xiàn)扁管與翅片的固定連接;第四步,將定位棒自定位孔中拔出,并將固定連接的翅片與扁管放置在加熱爐里進行焊接,實現(xiàn)扁管與翅片的焊接結合。其他步驟如扁管與集管的焊接等過程與現(xiàn)有技術無異故在此不再贅述。在本發(fā)明中,利用定位孔翻邊定位相鄰翅片間距,且定位孔的半徑及翻邊高度設置不受扁管及管道槽影響,可以完全依FPI設計間距進行設置,保護了管道槽翻邊不受影響,保證了管道槽翻邊與扁管的接觸面,提高了換熱器熱交換效率,且本發(fā)明采用定位棒對翅片進行水平定位,方便扁管的插入,省去了翅片固定臺結構,操作更簡單,提高了產品生產效率。進一步地,所述的翅片管道槽不僅局限于U形結構,對于其上開設有圓角矩形的管道槽同樣可以采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法,如圖8所示,翅片50為矩形鋁薄片,其上間隔均勻地開設有多組沖孔51,所述的沖孔有利于氣流在其內流通以加強散熱器的散熱效果。在兩組沖孔之間開設有圓角矩形管道槽52,所述的管道槽52的寬度稍大于將在扁管的厚度,使扁管可以順利地進入管道槽中,為加大所述的翅片與扁管之間的接觸面,提高換熱效率,在所述的管道槽52周圍形成翻邊結構。其中,在所述的翅片50的上還開設包含翻邊的定位孔 53,為減小所述的定位孔對翅片間氣流流通性的影響,所述的定位孔53 —般設置在翅片的側邊緣或者四角處,其中,所述的定位孔53可以對稱地形成在翅片50的對角線上的兩個角落處上或者在每個角落上設置,所述的定位孔53為圓形或者方形結構,優(yōu)選地圓形結構, 其半徑視設定的FPI不同而變化,孔徑可以控制在4-7mm,所述的定位孔在沖壓時形成的翻邊比管道槽翻邊要高,且在定位孔翻邊53的端部形成有半徑逐步變大的喇叭開口狀擴邊, 以增大翻邊53的承載避免其發(fā)生形變。本實施例同樣利用定位孔翻邊實現(xiàn)翅片間間距確定,利用貫穿定位孔的定位棒實現(xiàn)對堆疊翅片定位,然后將扁管自翅片翻邊的另一側插入, 其裝配過程與效果與上述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宗旨在于在翅片的角上設置至少一對定位孔,利用定位孔翻邊定位相鄰翅片間距,定位孔的半徑及翻邊高度設置不受扁管及管道槽影響,可以完全依FPI設計間距進行設置,保護了管道槽翻邊不受影響,同時保證了與扁管接觸的管道槽翻邊的完整性,提高了換熱器熱交換效率,且本發(fā)明采用貫穿定位孔的定位棒對翅片進行水平定位,方便扁管的插入,省去了翅片固定臺結構,使得扁管與翅片的固定操作更簡單,提高了產品生產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如改變定位孔設置形狀或位置等,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換熱器結構,其包括設置有管道槽的翅片和匹配地插入至所述翅片的管道槽內并與翅片定位連接的扁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翅片上形成有定位孔,所述的定位孔形成有翻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孔對角設置或者設置在每個翅片角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翅片管道槽為U形或者圓角矩形結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孔翻邊的端部形成有半徑逐步變大的喇叭開口狀擴邊。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U形管道槽與翅片側邊斜交。
6.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將翅片堆疊好,管道槽對應設置,定位孔的翻邊將相鄰的翅片間隔開并保證兩翅片間的間距;2)將與所述的定位孔相匹配的定位棒(38)插入堆疊的翅片定位孔中;3)將扁管依次插入管道槽中并實現(xiàn)扁管與翅片的固定連接;4)將定位棒自定位孔中拔出,并將固定連接的翅片與扁管放置在加熱爐里進行焊接, 實現(xiàn)扁管與翅片的焊接結合。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換熱器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2中定位棒自定位孔翻邊的相反側定位孔。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換熱器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棒與定位孔之間為間隙配合。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換熱器結構,其包括翅片和管道槽內并與翅片定位連接的扁管,在所述的翅片上形成有定位孔,所述的定位孔形成有翻邊。還公布了其裝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翅片堆疊好,管道槽對應設置,定位孔的翻邊將相鄰的翅片間隔;2)將與所述的定位孔相匹配的定位棒插入堆疊的翅片定位孔中;3)將扁管管道槽中并實現(xiàn)其與翅片的固定連接;4)將定位棒自定位孔中拔出,并將固定連接的翅片與扁管放置在加熱爐里進行焊接。本發(fā)明在翅片的角上設置定位孔,利用定位孔翻邊定位相鄰翅片間距,保護了管道槽翻邊不受影響,提高了換熱器熱交換效率,且采用定位棒對翅片進行定位,方便扁管的插入,使得扁管與翅片的固定操作更簡單。
文檔編號F28D1/04GK102338569SQ201010227640
公開日2012年2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7月16日
發(fā)明者崔靜, 車金峰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