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術領域,更為具體地,涉及一種應用于注塑模具內(nèi)的快換封腔入子。
背景技術:
在注塑產(chǎn)品的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注塑產(chǎn)品通常由多腔注塑模具進行注塑成型,多腔注塑模具包括至少兩個注塑腔體,當其中的一個注塑腔體內(nèi)的產(chǎn)品出現(xiàn)異常而無法進行加工或其中的某個注塑腔體出現(xiàn)問題而現(xiàn)場無法進行正常修護時,只能將多腔注塑模具進行報廢處理并重新生產(chǎn),不僅造成原材料的浪費,還會增加生產(chǎn)成本、拖延生產(chǎn)進度。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快換封腔入子,以解決在多腔注塑模具出現(xiàn)問題時,只能更換注塑模具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快換封腔入子,包括:可拆卸連接在模具上的公模入子和母模入子,公模入子和母模入子相扣合,在公模入子和母模入子相扣合的兩個面上分別設置有進膠孔和進腔流道,兩個進膠孔形成快換封腔入子的進膠腔室,兩個進腔流道形成快換封腔入子的進腔通道,進腔通道的入口與進膠腔室連通,進腔通道的出口與模具內(nèi)的一個入膠流道連通。
另外,優(yōu)選的結構是,在公模入子和母模入子相扣合的兩個面上還分別設置有封腔流道,兩個封腔流道形成快換封腔入子的封腔通道,封腔通道的入口與進膠腔室連通,封腔通道的出口不與模具內(nèi)的另一個入膠流道連通。
此外,優(yōu)選的結構是,在公模入子和母模入子相扣合的兩個面上分別設置有螺紋孔。
另外,優(yōu)選的結構是,模具包括相扣合的公模和母模,公模入子通過螺絲與公模固定,母模入子通過螺絲與母模固定。
此外,優(yōu)選的結構是,扣合后的公模和母模形成有兩個以上的注塑腔體,每個注塑腔體均連通有一個入膠流道;以及,快換封腔入子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注塑腔體之間,并且,進腔通道的出口與其中的一個注塑腔體的入膠流道連通;封腔通道的出口不與另一個注塑腔體的入膠流道連通。
另外,優(yōu)選的結構是,公模入子的進膠孔為盲孔,母模入子的進膠孔為通孔,通孔與盲孔形成進膠腔室。
再者,優(yōu)選的結構是,通孔為錐形孔。
與現(xiàn)有的入子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快換封腔入子能夠取得的有益效果為:
在模具的注塑腔體出現(xiàn)問題時,采用快換封腔入子替換模具內(nèi)正常的入子,通過堵死出現(xiàn)問題的注塑腔體的入膠流道,使出現(xiàn)問題的注塑腔體不再進行生產(chǎn),而未出現(xiàn)問題的注塑腔體通過進腔通道正常進行生產(chǎn),不僅能夠節(jié)省原材料,還能夠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費,并且不會因為修復或更換模具而耽誤生產(chǎn)進度。
附圖說明
通過參考以下結合附圖的說明,并且隨著對本實用新型的更全面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及結果將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圖中:
圖1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公模入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母模入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母模與母模入子結合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公模入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母模入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母模與母模入子結合后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的附圖標記包括:公模入子1、公模入子1`,進膠孔11、進膠孔11`、進腔流道12、進腔流道12`、封腔流道13`、螺紋孔14、螺紋孔14`、母模入子2、母模入子2`、進膠孔21、進膠孔21`、進腔流道22、進腔流道22`、封腔流道23`、螺紋孔24、螺紋孔24`、母模3、母模3`、注塑腔體31、注塑腔體31`、注塑腔體32、注塑腔體32`、入膠流道33、入膠流道33`、入膠流道34、入膠流道34`。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說明的目的,為了提供對一個或多個實施例的全面理解,闡述了許多具體細節(jié)。然而,很明顯,也可以在沒有這些具體細節(jié)的情況下實現(xiàn)這些實施例。在其它例子中,為了便于描述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公知的結構和設備以方框圖的形式示出。
為了解決在注塑產(chǎn)品或注塑腔體出現(xiàn)問題時必須更換模具的問題,通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快換封腔入子,對出現(xiàn)問題的注塑腔體進行封腔,而快換封腔入子不會對未出現(xiàn)問題的注塑腔體產(chǎn)生任何影響,未出問題的注塑腔體正常走膠注塑。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快換封腔入子適用于具有兩個以上注塑腔體的模具,且設置在兩個相鄰的注塑腔體之間,哪個注塑腔體出問題對該注塑腔體進行封腔。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模具包括公模和母模,公模與母模合模后在模具內(nèi)形成至少兩個注塑腔體,每個注塑腔體分別連通有一個入膠流道,注入模具內(nèi)的膠從入膠流道流入注塑腔體內(nèi),對注塑腔體進行封腔是指堵住注塑腔體的入膠流道,從而使注入模具內(nèi)的膠無法流進出現(xiàn)問題的注塑腔體內(nèi)。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注塑產(chǎn)品或注塑腔體未出現(xiàn)問題時,模具內(nèi)使用的是正常的入子,而當出現(xiàn)問題時,將模具內(nèi)正常的入子替換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快換封腔入子,對出現(xiàn)問題的注塑腔體進行封腔。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快換封腔入子,包括公模入子和母模入子,公模入子與母模入子相扣合形成快換封腔入子。下面以兩個具體實施例分別對公模入子和母模入子的結構進行說明。
實施例一
圖1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公模入子的結構。
如圖1所示,公模入子1包括進膠孔11和進腔流道12,進膠孔11和進腔流道12均設置在公模入子1與母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進膠孔11為盲孔,進腔流道12位于進膠孔11相對于公模入子1沿寬度方向的一側(cè),進腔流道12的一端與進膠孔11連通,另一端與公模入子1沿寬度方向的一個側(cè)壁連通,也就是說,在公模入子1與母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從進膠孔11到該側(cè)壁的部分去料形成一條凹槽,該凹槽即為進腔流道12。
由于公模入子1需要通過可拆卸的連接方式連接在模具的公模上,而螺紋連接是最方便的可拆卸連接方式。因此,優(yōu)選地,在公模入子1與母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沿公模入子1長度方向的兩端分別開設有與螺絲螺紋配合的螺紋孔14,通過螺絲將公模入子1固定在模具的公模上。
圖2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母模入子的結構。
如圖2所示,母模入子2包括進膠孔21和進腔流道22,進膠孔11和進腔流道12分別設置在母模入子2與公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進膠孔21為通孔,優(yōu)選為錐形孔;進腔流道12位于進膠孔11相對于母模入子2沿寬度方向的一側(cè),進腔流道22的一端與進膠孔21連通,另一端與母模入子2沿寬度方向的一個側(cè)壁連通,也就是說,在母模入子2與公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從進膠孔21到該側(cè)壁的部分去料形成一條凹槽,該凹槽即為進腔流道22。
優(yōu)選地,在母模入子2與公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沿母模入子2長度方向的兩端開設有與螺絲螺紋配合的螺紋孔24,通過螺絲將母模入子2固定在模具的母模上。
結合圖1與圖2,在向注塑腔體注膠之前,需要將模具的公模與母模合模,此時,公模入子1與母模入子2相互扣合,從而使進膠孔11與進膠孔21形成快換封腔入子的進膠腔室,使進腔流道12與進腔流道22形成快換封腔入子的進腔通道。
由于進膠孔11為盲孔,進膠孔21為通孔,因此,進膠孔21構成進膠腔室的進膠口,膠從進膠孔21流入進膠腔室,并流向進腔通道。
圖3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母模與母模入子結合后的結構。
圖3實際為模具與快換封腔入子結合后的剖視結構,在圖3示出的結構中,以母模入子2代表快換封腔入子、進膠孔21代表進膠腔室、進腔流道22代表進腔通道,對注塑腔體與快換封腔入子的結構關系進行說明。
圖3示出了兩個相鄰的注塑腔體,分別為注塑腔體31和注塑腔體32,以注塑腔體32出現(xiàn)問題為例進行說明,注塑腔體31連通有入膠流道33,入膠流道33位于注塑腔體31靠近注塑腔體32的一側(cè);注塑腔體32連通有入膠流道34,入膠流道34位于注塑腔體32靠近注塑腔體31的一側(cè)。
母模入子2設置在入膠流道33與入膠流道34之間,即設置在注塑腔體31與注塑腔體32之間,進腔流道22的入口與進膠孔21連通,進腔流道22的出口與入膠流道33連通。注入模具內(nèi)的膠從進膠孔21流入進腔流道22的入口,并經(jīng)過進腔流道22的出口流出至入膠流道33,最終進入注塑腔體31,而注塑腔體32的入膠流道34未與進膠孔21連通,因此不會有膠進入注塑腔體32。
實施例二
圖4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公模入子的結構。
如圖4所示,公模入子1`包括進膠孔11`、進腔流道12`和封腔流道13`,進膠孔11`、進腔流道12`和封腔流道13`分別設置在公模入子1`與母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進膠孔11`為盲孔,進腔流道12`與封腔流道13`分別位于進膠孔11`相對于公模入子1`沿寬度方向的兩側(cè),進腔流道12`的一端與進膠孔11`連通,另一端與公模入子1`沿寬度方向的一個側(cè)壁連通,也就是說,在公模入子1`與母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從進膠孔11`到該側(cè)壁的部分去料形成一條凹槽,該凹槽即為進腔流道12`;封腔流道13`同樣為一條去料形成的凹槽,但該凹槽只與進膠孔11`連通,而不與公模入子1`沿寬度方向的另一個側(cè)壁連通。由此可以得出,進腔流道12`與封腔流道13`分別與進膠孔11`連通,且封腔流道13`的長度小于進腔流道12`的長度。
由于公模入子1`需要通過可拆卸的連接方式連接在模具的公模上,而螺紋連接是最方便的可拆卸連接方式。因此,優(yōu)選地,在公模入子1`與母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沿公模入子1`長度方向的兩端分別開設有與螺絲形成螺紋配合的螺紋孔14`,通過螺絲將公模入子1`固定在模具的公模上。
圖5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母模入子的結構。
如圖5所示,母模入子2`包括進膠孔21`、進腔流道22`和封腔流道23`,進膠孔21`、進腔流道22`和封腔流道23`分別設置在母模入子2`與公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進膠孔21`為通孔,優(yōu)選為錐形孔;進腔流道22`與封腔流道23`分別位于進膠孔21`相對于母模入子2`沿寬度方向的兩側(cè),進腔流道22`的一端與進膠孔21`連通,另一端與母模入子2`沿寬度方向的一個側(cè)壁連通,也就是說,在母模入子2`與公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從進膠孔21`到該側(cè)壁的部分去料形成一條凹槽,該凹槽即為進腔流道22`;封腔流道23`同樣為一條去料形成的凹槽,但該凹槽只與進膠孔21`連通,而不與母模入子2`沿寬度方向的另一個側(cè)壁連通。由此可以得出,進腔流道22`與封腔流道23`分別與進膠孔21`連通,且封腔流道23`的長度小于進腔流道22`的長度。
優(yōu)選地,在母模入子2`與公模入子相扣合的表面上開設有與螺絲螺紋孔24`,通過螺絲將母模入子2`固定在模具的母模上。
結合圖4與圖5,在向注塑腔體注膠之前,需要將模具的公模與母模合模,此時,公模入子1`與母模入子2`相互扣合,從而使進膠孔11`與進膠孔21`形成快換封腔入子的進膠腔室,使進腔流道12`與進腔流道22`形成快換封腔入子的進腔通道,使封腔流道13`與封腔流道23`形成快換封腔入子的封腔通道。
由于進膠孔11`為盲孔,進膠孔21`為通孔,因此,進膠孔21`構成進膠腔室的進膠口,膠從進膠孔21`流入進膠腔室,并流向封腔通道和進腔通道。由于封腔流道13`未與公模入子1`的側(cè)壁連通,封腔流道23`未與母模入子2`的側(cè)壁連通,因此,封腔通道的入口與進膠腔室連通,而封腔通道的出口被堵死。
圖6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母模與母模入子結合后的結構。
圖6為模具與快換封腔入子結合后的剖視結構,在圖6示出的結構中,以母模入子2`代表快換封腔入子、進膠孔21`代表進膠腔室、進腔流道22`代表進腔通道、封腔流道23`代表封腔通道對注塑腔體與快換封腔入子的結構關系進行說明。
圖6示出了兩個相鄰的注塑腔體,分別為注塑腔體31`和注塑腔體32`,以注塑腔體32`出現(xiàn)問題為例進行說明,注塑腔體31`連通有入膠流道33`,入膠流道33`位于注塑腔體31`靠近注塑腔體32`的一側(cè);注塑腔體32`連通有入膠流道34`,入膠流道34`位于注塑腔體32`靠近注塑腔體31`的一側(cè)。
母模入子2`設置在入膠流道33`與入膠流道34`之間,即設置在注塑腔體31`與注塑腔體32`之間,進腔流道22`的入口與進膠孔21`連通,進腔流道22`的出口與入膠流道33`連通,而封腔流道23`的入口與進膠孔21`連通,封腔流道23`的出口未與入膠流道34`連通。
因此,注入模具內(nèi)的膠從進膠孔21`流入進腔流道22`的入口,并經(jīng)過進腔流道22`的出口流出至入膠流道33`,最終進入注塑腔體31`,而注塑腔體32`不會有膠流入。
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在快換封腔入子內(nèi)設置一個與進膠腔室連通的封腔通道,該封腔通道通過進膠腔室與未出現(xiàn)問題的注塑腔體連通,該封腔通道的起到兩個作用,一是平衡未出現(xiàn)問題的注塑腔體內(nèi)的壓力,二是在注膠的過程中,起到冷料井的作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所述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