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按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從于2015年5月22日在互聯(lián)網地址http://www.flexlink.com/zcms/ zpublish/45/uploads//45/tech_lib/14170972562476975936_03X65.pdf下面能夠調用的目錄中,在“End drive units X65,suspended,slip clutch”的名稱下面公開了一種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被設置用于與輸送鏈一起作用。該驅動裝置包括驅動齒輪、驅動殼體、傳動機構標準組件和驅動馬達。所述驅動齒輪以能夠關于第一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驅動殼體中,其中所述驅動齒輪能夠與所述輸送鏈進行驅動作用或者說驅動嚙合(Antriebseingriff)。所述驅動殼體具有鏈條入口和鏈條出口,其中所述輸送鏈以能夠滑動運動的方式從所述鏈條入口通過所述驅動齒輪進一步被導引到所述鏈條出口。所述鏈條入口和鏈條出口平行于輸送方向來伸展,所述輸送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來定向。所述驅動馬達沿著豎軸線的方向布置在所述鏈條入口及鏈條出口的下方,其中所述驅動馬達通過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與所述驅動齒輪處于旋轉驅動連接之中。所述豎軸線在此垂直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并且垂直于所述輸送方向來定向。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要說明,從上述目錄中公開了多種類似的驅動裝置,對于所述驅動裝置來說所述驅動馬達相應地布置在其他的位置上。本發(fā)明僅僅關心驅動馬達的前面所描述的布置,在該布置情況下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不僅可以安裝在所述驅動殼體的左邊而且可以安裝在其右邊,其中被所述驅動馬達所占據的結構空間基本上保持相同。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不僅對于將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在左邊安裝在所述驅動殼體上的情況而且對于將其在右邊安裝在所述驅動殼體上的情況來說,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構件,所述構件僅僅必須以不同的方式來組裝。這些構件由此可以以較高的件數(shù)成本低廉地來制造。此外,必須加以儲存的不同的部件更少,其中盡管如此仍可以提供驅動裝置的許多變型方案。
按照獨立的權利要求來建議,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具有底板,該底板不僅被固定在所述驅動殼體上而且被固定在所述驅動馬達上,其中所述底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轉軸線來布置,其中所述底板具有多個第一、多個第二和多個第三以及多個第四固定穿孔,所述固定穿孔相應地彼此分開地構成,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三固定穿孔相應地圍繞著所述第一旋轉軸線均勻分布地布置,其中所述第二和第四固定穿孔相應地圍繞著與所述第一旋轉軸線平行隔開地布置的第二旋轉軸線均勻分布地布置,其中所述驅動殼體不僅能夠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穿孔上而且能夠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穿孔上,其中所述驅動馬達不僅能夠固定在所述第三固定穿孔上而且能夠固定在所述第四固定穿孔上。在所述底板上,由此從一開始就設置了所有不僅對于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的左側安裝而且對其右側安裝來說所需要的固定穿孔。
所述輸送鏈優(yōu)選構造為連續(xù)地環(huán)繞的結構??梢栽O置鏈條出口,該鏈條出口沿著豎軸線的方向在所述鏈條入口的下方并且與該鏈條入口平行地布置,其中所述驅動馬達布置在所述鏈條出口的下方。所述第一和第二固定穿孔例如構造為埋頭孔。所述驅動殼體優(yōu)選借助于沉頭螺釘要么被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穿孔上,要么被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穿孔上。所述驅動馬達要么被固定在所述第三固定穿孔上,要么被固定在所述第四固定穿孔上。所述驅動馬達優(yōu)選是變速馬達,該變速馬達由電動馬達和齒輪傳動機構所組成。所述第二旋轉軸線優(yōu)選是所述驅動馬達的驅動器件的旋轉軸線,通過所述驅動器件能夠與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建立旋轉驅動連接。
在從屬權利要求中說明了本發(fā)明的有利的拓展方案和改進方案。
可以規(guī)定,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轉軸線關于對稱平面鏡像對稱地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穿孔關于所述對稱平面與所述第三固定穿孔鏡像對稱地布置,其中所述第二固定穿孔關于所述對稱平面與所述第四固定穿孔鏡像對稱地布置。由此足以使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關于所述對稱平面轉向180°,以便能夠將其固定在所述驅動殼體的對置的一側上。
可以規(guī)定,所述對稱平面與所述輸送方向之間的傾角在15°與75°之間。所提到的傾角優(yōu)選為60°。由此產生所述驅動馬達特別節(jié)省位置空間地布置在所述驅動殼體的下方的結果。除此以外,可以毫無問題地如此布置所述不同的固定穿孔,使得其沒有相互交疊。
可以規(guī)定,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具有能夠關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旋轉的第一傳動齒輪(Getrieberad),其中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具有能夠關于所述第二旋轉軸線旋轉的第二傳動齒輪,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分別具有驅動器件,所述驅動器件不僅能夠與所述驅動馬達而且能夠與所述驅動齒輪進行旋轉驅動連接,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被共同的連續(xù)的牽引器件所纏繞。由此,可以使所述兩個傳動齒輪不僅與所述驅動馬達而且與所述驅動齒輪進行旋轉驅動連接,其中按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的安裝變型方案只能相應地利用這些可行方案之一。
所述驅動器件優(yōu)選構造為內六角輪廓或者外六角輪廓。所述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優(yōu)選構造為齒形皮帶輪,其中所述牽引器件是齒形皮帶。所述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優(yōu)選相同地構成。所述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優(yōu)選分別具有一個唯一的、用于所述齒形皮帶的側面導引件,其中所述側面導引件以相對于彼此旋轉了180°的方式來安裝,從而為所述齒形皮帶的兩條側面邊緣分配了一個側面導引件。
可以規(guī)定,所述底板具有多個第五和多個第六固定穿孔,所述第五和第六固定穿孔相應地彼此分開地并且與其余的固定穿孔分開地構成,其中所述第五固定穿孔圍繞著所述第一旋轉軸線均勻分布地布置,其中所述第六固定穿孔圍繞著所述第二旋轉軸線均勻分布地布置,其中所述第五固定穿孔關于所述對稱平面與所述第六固定穿孔鏡像對稱地布置。所述第五和第六固定穿孔用于將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的旋轉支承結構固定在所述底板上。通過所建議的布置來避免所述第五及第六固定穿孔與其余的固定穿孔相碰撞。
可以規(guī)定,所述第一傳動齒輪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被支承在分開的第一支承標準組件中,所述第一支承標準組件被固定在所述第五固定穿孔上,其中所述第二傳動齒輪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被支承在分開的第二支承標準組件中,所述第二支承標準組件被固定在所述第六固定穿孔上。所提到的支承標準組件優(yōu)選分別包括一個徑向滾動軸承。
可以規(guī)定,分別設置了四個第一和四個第二固定穿孔,并且分別設置了四個第三和四個第四固定穿孔,并且在需要的情況下分別設置了四個第五和四個第六固定穿孔。由此避免所提到的固定穿孔相互交疊。
可以規(guī)定,所述第一、第三和第五固定穿孔以關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相對于彼此分別偏置了30°的方式來布置。由此避免所提到的固定穿孔相互交疊。由于上面所提及的鏡像對稱性,前述條件以類似的方式適用于其余的固定穿孔。
可以規(guī)定,所述底板的外輪廓關于所述對稱平面鏡像對稱地構成。由此在組裝所述驅動裝置時避免了裝配差錯。
可以規(guī)定,所述底板具有第一和第二驅動穿孔,所述第一和第二驅動穿孔關于所述對稱平面相對于彼此鏡像對稱地構成,其中所述第一旋轉軸線穿過所述第一驅動穿孔,其中所述第二旋轉軸線穿過所述第二驅動穿孔。在穿過所提到的驅動穿孔的情況下,優(yōu)選在所述傳動齒輪與所述驅動齒輪或者所述驅動馬達之間建立所述旋轉驅動連接。所述第一和第二驅動穿孔優(yōu)選構造為圓形。
可以規(guī)定,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具有用于所述牽引器件的張緊機構,所述張緊機構關于所述對稱平面鏡像對稱地構成。通過所述張緊機構,應該調節(jié)所述牽引器件的張應力(Zugspannung)。通過所述張緊機構的所建議的鏡像對稱性來保證,所提到的、具有所述傳動裝置的兩種安裝變型方案的張應力調節(jié)機構以相同的方式來工作。
可以規(guī)定,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具有分開的蓋罩,該蓋罩包圍所述牽引器件,其中所述蓋罩被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其中所述蓋罩關于所述對稱平面鏡像對稱地構成。用所述蓋罩應該保護所述牽引器件和所述傳動齒輪,以防止環(huán)境影響。應該進一步避免通過所述牽引器件給使用者造成的傷害。
可以設置分開的第三和分開的第四支承標準組件,所述分開的第三和分開的第四支承標準組件被固定在分開的平坦的支承板上,其中所述第一傳動齒輪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第三支承標準組件上,其中所述第二傳動齒輪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第四支承標準組件上。由此來顯著地提高所述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的旋轉支承結構的剛度。所述支承板關于所述對稱平面優(yōu)選鏡像對稱地構成。所述支承板優(yōu)選固定地與所述底板相連接。
可以規(guī)定,所述第一和/或第二和/或第三和/或第四支承標準組件相同地構成。所提到的支承標準組件優(yōu)選分別包括一個分開的徑向滾動軸承。
可以規(guī)定,在所述底板上固定了支柱,該支柱平行于所述豎軸線來伸展。所述支柱優(yōu)選能夠固定在底面(Untergrund)上,使得所述驅動裝置的重量可以支撐在所述底面上。
不言而喻,前面所提到的和接下來還要解釋的特征不僅能夠以相應所說明的組合的方式來使用,而且也能夠以其他組合的方式或者單獨地使用,而不離開本發(fā)明的范圍。
附圖說明
下面借助于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解釋。附圖示出:
圖1是所述按本發(fā)明的驅動裝置的、在沒有蓋罩和支承板的情況下的透視圖;
圖2是按照圖1的驅動裝置的傳動機構標準組件的分解圖;
圖3是按照圖1的驅動裝置的底板的正視圖;并且
圖4是按照圖1的驅動裝置的剖視圖,其中斷面通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來伸展。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了所述按本發(fā)明的驅動裝置20的、在沒有蓋罩(在圖2中的附圖標記48)的情況下的透視圖。所述驅動裝置20用于驅動像例如從DE 10 2011 112 398 A1或者DE 10 2011 112 396 A1中所公開的那樣的輸送鏈。所述驅動裝置20具有驅動齒輪21,該驅動齒輪能夠與所述輸送鏈進行驅動作用。所述驅動齒輪21以能夠關于第一旋轉軸線22旋轉的方式被支承在驅動殼體30中。所述驅動殼體30基本上按照DE 10 2013 215 751 A1來構成,其全部內容被參照并且成為本申請的內容。所述驅動殼體30尤其具有鏈條入口31和鏈條出口32,在所述鏈條入口和鏈條出口處所述輸送鏈的一個所分配的區(qū)段分別以能夠沿著輸送方向11滑動運動的方式得到導引,其中所述輸送方向11垂直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22定向。所述輸送鏈以所述鏈條入口31為出發(fā)點以能夠滑動運動的方式通過所述驅動齒輪21繼續(xù)被導引到所述鏈條出口32。所述驅動殼體30關于垂直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22而伸展的平面基本上鏡像對稱地構造。
在所述驅動殼體30上固定了、尤其是旋緊了傳動機構標準組件40的底板60。該底板60以具有恒定厚度的平坦的板的形式來構成,其中該底板垂直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22來定向。為了其他的細節(jié),請參照關于圖3的解釋。當前的驅動裝置20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將同一個傳動機構標準組件40不僅固定在所述驅動殼體30的在圖1中示出的一側上而且固定在其對置的一側上。所述驅動馬達80在這兩種情況下都節(jié)省位置空間地布置在所述鏈條入口31或者鏈條出口32的下方。
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40具有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41、42。所述第一傳動齒輪41以能夠關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22旋轉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底板60上。所述第二傳動齒輪42以能夠關于所述第二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底板60上,其中所述第二旋轉軸線82平行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22來布置。所述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41、42相同的構成,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以相對于彼此旋轉了180°的方式被安裝。特別地,所述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設有相同的驅動器件44,所述驅動器件相應地以內六角輪廓的形式來構成,所述內六角輪廓沿著所分配的旋轉軸線22、82穿過相關的傳動齒輪41、42。通過所述驅動器件44,可以根據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40的安裝位置使所述兩個傳動齒輪41、42要么與所述驅動齒輪21要么與所述驅動馬達80進行旋轉驅動連接。為了其他的細節(jié),請參照關于圖4的解釋。
所述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41、42在此構造為齒形皮帶輪,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傳動齒輪被一個共同的、以齒形皮帶的形式構成的牽引器件46所纏繞,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牽引器件46、例如鏈條。
在所述第一與第二傳動齒輪41、42之間布置了用于所述牽引器件46的張緊機構47。該張緊機構47布置在所述牽引器件46的兩個自由的區(qū)段之間,其中該張緊機構借助于能夠旋轉的張緊輪47a(也參見圖2)將所述牽引器件的一個自由的區(qū)段從其另外的自由的區(qū)段上擠開。對于所述牽引器件47的張緊調節(jié)用張緊螺栓(在圖2中的附圖標記47b)來進行。所述張緊機構47關于對稱平面(在圖3中的附圖標記43)鏡像對稱地構成,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轉軸線22、82同樣關于這個對稱平面鏡像對稱地布置。
此外,要指出支柱14,該支柱由型材本體15和立式腳16所組成。所述型材本體15以恒定的、基本上正方形的橫截面形狀平行于豎軸線12來延伸,所述豎軸線垂直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22和所述輸送方向11來定向。所述型材本體15與所述底板60固定地旋緊在一起。在對置的端部上,所述立式腳16固定地與所述型材本體15旋緊在一起。通過所述立式腳16將所述驅動裝置20的重量支撐在(未示出的)底面上。
所述驅動馬達80以具有電動馬達和傳動機構83的變速馬達的形式來構成。所述傳動機構83被固定、尤其是被旋緊在所述底板60上。相應的驅動馬達80從博世力士樂股份公司(Bosch Rexroth AG)的目錄“鏈條輸送系統(tǒng) Varioflow plus” 1.0版中為人所知。
圖2示出了按照圖1的驅動裝置的傳動機構標準組件40的分解圖。尤其可以看出分別相同地構成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支承標準組件51、52、53、54。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承標準組件51、52與所述底板60旋緊在一起,并且更確切地說分別通過所述優(yōu)選構造為內螺紋的第五和第六固定穿孔(在圖3中的附圖標記65、66)來旋緊在一起。所述第三和第四支承標準組件53、54以相應的方式與分開的支承板49旋緊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三和第四支承標準組件關于所分配的第一或者第二支承標準組件51、52鏡像對稱地布置。所述支承板49以具有恒定厚度的平坦的板的形式來構成,其平行于所述底板60來布置,其中所述支承板在此通過兩個間隔墊片(Abstandhalter)49a固定地與所述底板相連接。所述間隔墊片49a布置在所述第一與第二傳動齒輪41、42之間。所述第一傳動齒輪41以能夠關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22旋轉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第一和第三支承標準組件51、53上,其中參照圖4對其他的細節(jié)進行解釋。所述第二傳動齒輪42以相應的方式以能夠關于所述第二旋轉軸線82旋轉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第二和第三支承標準組件52、54上。
所述蓋罩48構造為盆狀,其中該蓋罩優(yōu)選由塑料制成。所述蓋罩48借助于螺栓僅僅被固定在所述底板60上,其中該蓋罩基本上密封地包圍著所述傳動齒輪41、42和所述牽引器件46。由此所提到的部件得到保護以防止環(huán)境影響,并且不會引起對所述驅動裝置的使用者的傷害。
圖3示出了按照圖1的驅動裝置的底板60的正視圖。所述底板60以具有恒定厚度的平坦的板的形式來構成。所述底板具有對稱平面43,其中尤其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轉軸線22、82關于這個對稱平面43鏡像對稱地布置。分別為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轉軸線22、82分配了一個第一或者第二驅動穿孔68、69,所述第一或者第二穿孔關于相關的旋轉軸線22、82圓形地構成。圍繞著所述第一驅動穿孔68布置了第一、第三和第五固定穿孔61、63、65。圍繞著所述第二驅動穿孔69布置了第二、第四和第六驅動穿孔62、64、66。
所述第一和第二固定穿孔61、62關于所述對稱平面43相對于彼此鏡像對稱地構成。所述第一和第二固定穿孔用于將所述底板60固定在所述驅動殼體(在圖1中的附圖標記30)上。在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30的在圖1中所示出的布置情況下僅僅使用所述第一固定穿孔61。如果要將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30固定在對置的一側上,則僅僅使用所述第二固定穿孔62。分別設置了四個第一或者第二固定穿孔61、62,它們關于所分配的旋轉軸線22、82相隔了90°。所述第一和第二固定穿孔61、62構造為埋頭孔,在所述埋頭孔中下沉式地接納了沉頭螺釘,所述沉頭螺釘被旋入到所述驅動殼體中。
所述第三和第四固定穿孔63、64關于所述對稱平面43同樣相對于彼此鏡像對稱地構成。所述第三和第四固定穿孔用于將所述驅動馬達(在圖1中的附圖標記80)固定在所述底板60上。在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30的在圖1中所示出的布置情況下僅僅使用所述第四固定穿孔64。如果要將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30固定在所述對置的一側上,則僅僅使用所述第三固定穿孔63。相應地設置了四個第三或者第四固定穿孔63、64,它們關于所分配的旋轉軸線22、82相隔90°。所述第三和第四固定穿孔63、64可選構造為鉆孔或者構造為內螺紋。
所述第五固定穿孔65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支承標準組件(在圖2中的附圖標記51)。所述第六固定穿孔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支承標準組件(在圖2中的附圖標記52)。所述第五和第六固定穿孔65、66關于所述對稱平面43相對于彼此鏡像對稱地構成,其中所述第五和第六固定穿孔構造為內螺紋。相應地設置了四個第五或者第六固定穿孔65、66,它們關于所分配的旋轉軸線22、82相隔90°。
總共為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轉軸線22、82相應地分配了十二個固定穿孔61、63、65或者62、64、66,其中相鄰的固定穿孔61、63、65或者62、64、66關于相關的旋轉軸線22、82相隔30°。
所述底板60的外輪廓67關于所述對稱平面43鏡像對稱地構成。要指出所述外輪廓67的兩個用附圖標記70來表征的筆直的區(qū)段,在這兩個筆直的區(qū)段中按安裝位置各一個筆直的區(qū)段平行于所述輸送方向11來定向。對稱平面43與輸送方向11或者筆直的區(qū)段70之間的角度13優(yōu)選為60°。由此產生所述驅動馬達有利地布置在所述入口或者出口(在圖1中的附圖標記31、32)下方的結果。除此以外,所述驅動馬達的電動馬達的旋轉軸線能夠在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30的所有安裝位置中毫無問題地平行于或者垂直于所述豎軸線(在圖1中的附圖標記12)來定向。
絕大部分布置在所述底板60的外邊緣上的第七固定穿孔71用于固定所述蓋罩(在圖2中的附圖標記80)。所述兩個第八固定穿孔72和沿著對稱平面43伸展的長孔73用于固定所述張緊機構(在圖1中的附圖標記47)。它們以相應地方式存在于所述支承板上(在圖2中的附圖標記49)。所述第九和第十固定穿孔74、75用于固定所述支柱(在圖1中的附圖標記14)。所述第九和第十固定穿孔關于所述對稱平面43相對于彼此鏡像對稱地布置。在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30的在圖1中示出的布置情況下,僅僅使用所述第十固定穿孔75。如果要將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30固定在對置的一側上,則僅僅使用所述第九固定穿孔74。所述第九或者第十固定穿孔74、75相應地處于所設想的、垂直于決定性的輸送方向11而伸展的線條上。兩個伸長的第十一固定穿孔76用于額外地將所述底板60固定在所述驅動殼體上。所述兩個伸長的第十一固定穿孔關于所述對稱平面43相對于彼此鏡像對稱地構成,其中按所述傳動機構標準組件的安裝位置僅僅相應地使用一個第十一固定穿孔76。
圖4示出了按照圖1的驅動裝置20的剖視圖,其中所述斷面通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22來伸展。尤其可以看出優(yōu)選相同地構成的第一和第二軸部件56、57。在所述第一軸部件56上固定地接納了所述第一傳動齒輪41。在所述第二軸部件57上固定地接納了所述驅動齒輪21。所述第一和第二軸部件以能夠關于所述第一旋轉軸線22旋轉的方式被分別支承在兩個所分配的徑向滾動軸承55、23上。所述徑向滾動軸承55以其外圈固定地被接納在所述第一和第三支承標準組件51、53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軸部件56、57分別具有一個驅動器件44,所述驅動器件以具有恒定的六角的橫截面形狀的穿孔的形式來構成。形狀配合地嵌合到所述兩個驅動器件44中的六角軸84在所述第一傳動齒輪41與驅動齒輪21之間促成旋轉驅動連接。
此外,要指出所述第一傳動齒輪45上的側面導引件45,該側面導引件僅僅被設置在一側上。所述第二傳動齒輪與所述第一傳動齒輪41相同地構成,其中所述第二傳動齒輪以相對于所述第一傳動齒輪旋轉了180°的方式來安裝。那里的側面導引件因此處于所述牽引器件46的對置的一側上,使得該牽引器件在兩側得到了導引。所述第二傳動齒輪(在圖2中的附圖標記42)的旋轉支承結構此外與所述第一傳動齒輪41相同地構成。
附圖標記列表:
11 輸送方向
12 豎軸線
13 對稱平面與輸送方向之間的傾角
14 支柱
15 型材本體
16 立式腳
20 驅動裝置
21 驅動齒輪
22 第一旋轉軸線
23 徑向滾動軸承
30 驅動殼體
31 鏈條入口
32 鏈條出口
40 傳動機構標準組件
41 第一傳動齒輪
42 第二傳動齒輪
43 對稱平面
44 驅動器件
45 驅動齒輪上的側面導引件
46 牽引器件
47 張緊機構
47a 張緊輪
47b 張緊螺栓
48 蓋罩
49 支承板
49a 間隔墊片
51 第一支承標準組件
52 第二支承標準組件
53 第三支承標準組件
54 第四支承標準組件
55 徑向滾動軸承
56 第一軸部件
57 第二軸部件
60 底板
61 第一固定穿孔
62 第二固定穿孔
63 第三固定穿孔
64 第四固定穿孔
65 第五固定穿孔
66 第六固定穿孔
67 底板的外輪廓
68 第一驅動穿孔
69 第二驅動穿孔
70 外輪廓的筆直的區(qū)段
71 第七固定穿孔
72 第八固定穿孔
73 長孔
74 第九固定穿孔
75 第十固定穿孔
76 第十一固定穿孔
80 驅動馬達
82 第二旋轉軸線
83 傳動機構
84 六角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