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的扶手桿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摩托車的扶手桿安裝結構,此扶手桿安裝在摩托車的車體框架的后方。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安裝在摩托車的車體框架后方的扶手桿安裝結構為公眾所知(例如,參照日本專利公報特開2003-306180號(圖7))。
在特開2003-306180號公報的圖7中,公開了如下的扶手桿安裝結構,即,在左右一對的座墊橫擋5、5(符號沿用該公報中使用的符號,以下相同)上架設橫板8;在該橫板8的車體寬度中央處,配置座墊鎖閉裝置26;在位于該座墊鎖閉裝置26的側方位置處,在橫板8上配置托架33、33,所述托架33、33是扶手桿27的基部件,并使該托架33、33和座墊鎖閉裝置26被以想象線表示的座墊21覆蓋。
座墊鎖閉裝置26的蓋部30a兼作座墊21的支承部,即座墊支承部。
然而,當為了進一步提高座墊21的穩(wěn)定性,而需要擴展座墊支承部的左右寬度時,由于在特開2003-306180號公報的結構中,座墊支承部位于托架33、33的內側,會與托架33、33發(fā)生干擾,所以無法擴展座墊支承部的左右寬度。
因此,希望有這樣一種結構,即,雖然托架33、33等扶手桿安裝部位于附近,也能夠擴展座墊支承部的左右寬度。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扶手桿安裝結構,在此結構中,即使扶手桿安裝部設在座墊支承部的附近,也可擴展座墊支承部的左右寬度。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1是一種摩托車的扶手桿安裝結構,此結構中,在摩托車的車體框架的后方,安裝有可被乘坐者握持的扶手桿,其中,在上述扶手桿的向上述車體框架進行安裝的安裝座部的外側,且在比該安裝座部高的位置處,一體地成形有座墊支承部。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2中,在座墊支承部上,一體地成形有防護壁,該防護壁將上述安裝座部的側方罩住。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3中,安裝座部被設為前后一對,且在該安裝座部之間設置上述座墊支承部。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1中,在扶手桿的向車體框架進行安裝的安裝座部的外側,且在比該安裝座部高的位置處,一體地成形有座墊支承部,對座墊支承部與安裝座部的高度,進行上下偏置的配置。
由于在扶手桿的向車體框架進行安裝的安裝座部的外側,一體地成形有座墊支承部,所以,即使承受座墊的載荷的左右座墊支承部的配置向外側移動,座墊支承部與扶手桿安裝座部也不會互相干擾。
此外,通過將座墊支承部與安裝座部的高度進行上下偏置的配置,只要能夠將扶手桿安裝螺栓的頭部高度控制在偏置量以內,便不會使設在安裝座部上的安裝螺栓的頭部與座墊側部件互相干擾。
通過采用本發(fā)明,由于可在比安裝座部高的位置處一體地成形座墊支承部,所以可實現(xiàn)座墊支承部與安裝座部的鄰接配置。由于不再需要用于避免對座墊側部件一側造成干擾的空間,因此,具有可使座墊支承部與安裝座部的配置空間小型化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2中,在座墊支承部上,一體地成形有防護壁,該防護壁將上述安裝座部的側方罩住。由于在安裝座部的外側配置座墊支承部,所以防護壁形成在安裝座部的外側,可從外側保護安裝座部。由于可從外側保護安裝座部,所以,從外側對安裝螺栓進行操作就變得很困難,因而具有可提高防盜效果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3中,由于安裝座部被設為前后一對,且在該安裝座部之間設置上述座墊支承部,所以可將座墊支承部配置為,與緊固連接部件在寬度方向上至少有一部分相重疊,其中,所述緊固連接部件安裝在安裝座部上。
由于將座墊支承部配置為,與安裝在安裝座部上的緊固連接部件在寬度方向上至少有一部分相重疊,所以可將左右座墊支承部在左右寬度方向上配置得較為接近。
由于將左右座墊支承部在左右寬度方向上配置得較為接近,所以,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不會使座墊支承部向車體框架進行安裝的配置空間超過所需而過于大型化。
圖1是左側視圖,表示具有本發(fā)明的扶手桿的摩托車。
圖2是放大圖,表示具有本發(fā)明的扶手桿的摩托車的要部。
圖3是圖2的3向視圖。
圖4是圖3的4-4線剖面圖。
圖5是說明在扶手桿安裝部上安裝座椅的過程的圖。
圖6是立體圖,表示本發(fā)明中的扶手桿安裝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進行說明。以下的“前”、“后”、“左”、“右”、“上”、“下”均為駕駛者所看到的方向,并以Ft表示前側,Rr表示后側,L表示左側,R表示右側,T表示上側,B表示下側。并且,圖的閱讀方向以圖中標記的閱讀方向為準。
圖1是左側視圖,表示具有本發(fā)明的扶手桿的摩托車,摩托車10的結構如下,即,具有車體框架13,該車體框架13由主架11和后架12構成,其中,后架12安裝在主架11的后部;在主架11的前端部裝有頭管14;該頭管14上裝有可轉向的前叉15;在該前叉15的下端部安裝有可旋轉的前輪16,在該前叉15的上端部安裝有轉向方向把17;在主架11上懸掛引擎18,并且在主架11上可搖擺地安裝有后搖臂21;在該后搖臂21上可旋轉地安裝后輪22,并且安裝后減震器23的下端部,將后減震器23的上端部安裝在后架12上,并在后架12上安裝燃料箱25和座墊26;在引擎18的上方配置空氣濾清器27,在后架12的后部安裝扶手桿31。
并且,轉向方向把17上裝有頭燈32,頭管14上裝有前罩33,前叉15上裝有前擋泥板34,其用于擋前輪16甩出的泥;主架11上裝有中部罩35,其罩住引擎18;后架12上裝有后罩36。
并且,37表示中部支架,38表示側支架,39表示尾燈,41表示后擋泥板。
圖2是放大圖,表示具有本發(fā)明的扶手桿的摩托車的要部,扶手桿安裝部50是將扶手桿31配置在車體框架13的后方,并將扶手桿31安裝在車體框架13上而成的。并且,此處省略了座墊。
為了方便乘坐者握持,將扶手桿31制成規(guī)定的形狀并使其具有一定強度,并且,在車體框架13上固定托架51,在此托架51的上表面51a的上方設置扶手桿31,并通過緊固連接部件53,將扶手桿安裝座部52與托架51的下表面51b緊固連接起來。
對于扶手桿31的材料,出于對強度和輕量化的考慮,例如,適宜選用鋁壓鑄合金。
圖中的54為座墊支承部,其設在扶手桿31上,承受座墊26(參照圖1)的載荷。
圖3是圖2的3向視圖。扶手桿安裝部50、50采用的結構為,將扶手桿31置于托架51的上表面51a上,并以緊固連接部件53...(...表示多個,以下相同)將其固定,其中,所述托架51固定于車體框架13上。
扶手桿31上,在安裝座部52、52的左右寬度方向上的外側,一體地形成有座墊支承部54、54,其中,所述安裝座部52、52用于將扶手桿31安裝至車體框架13上;在該座墊支承部54、54的外側,設有防護壁63、63,其可防止工具等從外部接近該座墊支承部54、54。
由于座墊支承部54、54形成在扶手桿31的向車體框架13進行安裝的安裝座部52、52的車體寬度方向上的外側,所以,即使承受座墊26的載荷的左、右座墊支承部54、54向車體寬度方向的外側移動,座墊支承部54與扶手桿安裝座部52也不會互相干擾。
其效果為,可提高座墊支承部54的配置自由度。
并且,最好將向車體框架13進行安裝的安裝座部52、52設為前后(圖中則為左右)一對。這樣一來,便可將座墊支承部54配置在安裝座部52、52之間。
本實施例中,設有前后一對的向車體框架13進行安裝的安裝座部52、52,在此安裝座部52、52之間設置座墊支承部54,使該座墊支承部54擠入安裝在安裝座部上的緊固連接部件53、53之間,并且將座墊支承部54配置為,與緊固連接部件53、53在寬度方向上至少有一部分相重疊。
由于將座墊支承部54配置為,與緊固連接部件53、53在寬度方向上至少有一部分相重疊,所以,可將左、右座墊支承部54、54在左右寬度方向上配置得較為接近。
由于可將左、右座墊支承部54、54在左右寬度方向上配置得較為接近,所以,不會使座墊支承部54向車體框架13進行安裝的配置空間超過所需,而過于大型化。
圖4是圖3的4-4線剖面圖,本圖中更加詳細地說明了扶手桿的安裝結構。
扶手桿安裝部50中,后架12上裝有托架51,在該托架51的上表面51a上安裝有擋圈部件56,該擋圈部件56將扶手桿31固定,將扶手桿31放置在該擋圈部件56的上表面56a上,使扶手桿31的孔57與擋圈部件56的孔58相吻合,并通過作為緊固連接部件53的安裝螺栓59,將扶手桿31固定在托架51上。
圖5是說明在扶手桿安裝部上安裝座椅的過程的圖,還表示了扶手桿安裝部與座墊26之間的位置關系。
將座墊26一側所具有的橡膠襯套71,貼合在位于扶手桿31上的座墊支承部54上,使其承受座墊26的載荷,其中,所述座墊支承部54可使座墊26的載荷平穩(wěn)并承受該載荷;并且,使向下固定于座墊26一側的座墊鎖閉桿72,與內置于托架51中的座墊鎖閉機構73的爪部74相鉤連,從而將座墊26鎖住。
圖6是立體圖,表示本發(fā)明中的扶手桿安裝結構。以下,同時參照圖3和圖6進行說明。
扶手桿31包括本體部61;伸出部62、62,其從本體部61向內側伸出;安裝座部52...,其設在伸出部62、62上;座墊支承部54、54,其配置在安裝座部52...的外側;防護壁63、63,其配置在座墊支承部54、54的寬度方向的外側。而且,座墊支承部54、54被一體地成形于扶手桿31的向車體框架13進行安裝的安裝座部52...的外側,且高于安裝座部52...的位置處。
此外,防護壁63、63與座墊支承部54、54一體成形,并且,該防護壁63、63的前部和后部具有圍繞部64...。
即,座墊支承部54、54上,一體成形有防護壁63、63,其中,防護壁63、63罩住安裝座部52...和安裝螺栓59...的側方;并且,防護壁63、63上具有圍繞部64...,所述圍繞部64...將安裝座部52...以及安裝螺栓59...的前部和后部罩住。
以下,對座墊支承部54和防護壁63的配置關系等進行說明。
座墊支承部54設在防護壁63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且為安裝座部52、5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并且,從安裝在安裝座部52、52上的安裝螺栓59、59之間靠近上述安裝螺栓探出。并且,在俯視時,防護壁63與座墊支承部54大致呈E字形。
座墊支承部54、54的上表面為圓形,且該座墊支承部54、54的外周側面與防護壁63、63的外緣65、65外接,座墊支承部54、54在寬度方向上比防護壁63、63更靠近內側配置。
由于座墊支承部54、54上,一體成形有罩住安裝座部52、52以及安裝螺栓59...的防護壁63、63,而座墊支承部54、54配置在安裝座部52、52以及安裝螺栓59...的寬度方向的外側,所以,防護壁63、63被成形于安裝座部52、52的外側,因而可從外側保護安裝座部52、52。
由于防護壁63、63可從外側保護安裝座部52、52,所以,從外側用工具等對安裝螺栓59...進行操作就變得很困難,因而可提高防盜效果。
以下,對本發(fā)明的扶手桿安裝結構的作用進行說明。
再次參照圖4,在扶手桿31的向車體框架13進行安裝的安裝座部52的車體寬度方向的外側,且在比該安裝座部52高的位置上,形成有座墊支承部54,對座墊支承部54與安裝座部52的高度,進行上下偏置的配置。
通過將座墊支承部54與安裝座部52的高度,偏置配置為上下的偏置量為S,只要能夠將扶手桿安裝螺栓59的頭部高度T控制在偏置量以內,便不會使設在安裝座部52上的安裝螺栓59的頭部59a與座墊側部件互相干擾。
此外,由于在比安裝座部52高的位置處,一體地形成有座墊支承部54,所以,可將座墊支承部54與安裝座部52配置為相互鄰接。由于可實現(xiàn)鄰接配置,所以,不再需要用于避免干擾的空間,從而可使座墊支承部54與安裝座部52的配置空間實現(xiàn)小型化。
并且,雖然本發(fā)明的扶手桿安裝結構在實施方式中適用于摩托車,但也可適用于三輪車,也完全可以適用于一般的車輛。
本發(fā)明的扶手桿安裝結構尤其適用于摩托車。
權利要求
1.一種摩托車的扶手桿安裝結構,此結構中,在摩托車的車體框架的后方,安裝有可被乘坐者握持的扶手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扶手桿的向上述車體框架進行安裝的安裝座部的外側,且在比該安裝座部高的位置處,一體地成形有座墊支承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的扶手桿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座墊支承部上,一體地成形有防護壁,該防護壁將上述安裝座部的側方罩住。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的扶手桿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安裝座部被設為前后一對,且在該安裝座部之間設置上述座墊支承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扶手桿安裝結構,在此結構中,即使扶手桿安裝部設在座墊支承部的附近,也可擴展座墊支承部的左右寬度。本結構中,設有前后一對的向車體框架(13)進行安裝的安裝座部(52、52),在此安裝座部(52、52)的寬度方向的外側,且在比該安裝座部(52、52)高的位置處,一體地成形座墊支承部(54、54),并將此座墊支承部(54、54)設在安裝座部(52...)之間。而且,將扶手桿(31)設在固定于車體框架(13)上的托架(51)上,并將此扶手桿(31)通過安裝螺栓(59)固定在托架(51)上。
文檔編號B62J1/00GK1778620SQ200510117789
公開日2006年5月31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1月22日
發(fā)明者上野正樹, 山口正昭, 薩帕·切特·桑普羅姆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