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吉他生產,具體是指一種吉他生產的拋光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1、吉他是一種弦樂器,通常有六根弦,通過彈撥或敲擊弦來發(fā)聲。它的主體共鳴箱(即琴身),通常為木制,因此,在其琴身被制造出來以后,為了去除表面毛刺,以及更好地進行上油或上漆,常需要對其琴身進行拋光處理。
2、傳統(tǒng)的拋光方法是采用人工手持打磨機的方式,對吉他的正反兩面以及側面進行拋光,這樣會浪費較多的人力,并且,人工拋光由于是手持,因此很難把握打磨機在拋光過程中與吉他本體接觸的力度,這樣拋光出來的吉他面很可能會造成拋光度不夠均勻的問題。因此,人工拋光的方式對工人的技術有較高的要求,難以進行規(guī)?;?、標準化生產。
3、針對于此,隨著科技的進步,部分廠家研發(fā)出了針對于吉他拋光工序的拋光裝置,以代替人工進行拋光打磨的過程,這些設備多采用一個夾持結構,將吉他的本體夾持在設備上,隨后,啟動驅動結構移動打磨輪的方式進行打磨,這種自動化設備解決了人工拋光所遇到的問題,但是,這種設備的缺陷在于:在實際應用中,一方面,它一次性只能對吉他的一個平面進行拋光,待拋光完畢以后,需要松開夾持結構,人工換面,方能繼續(xù)拋光,如此循環(huán)六次方能完全拋光,這種拋光方式效率低下,使得工序不完整。并且,吉他的各個面并非平面,尤其是吉他的側面,通常具有一個葫蘆形狀的弧度。在現(xiàn)有的技術當中,拋光輪在進行拋光操作時,并沒有針對吉他本體這種弧線形狀做出適應性調整。換句話說,在拋光過程中,拋光輪的位置是固定的,這意味著它與吉他表面不同弧度區(qū)域之間的距離是不一致的。因此,在距離較近的區(qū)域,拋光輪施加的壓力較大;而在距離較遠的區(qū)域,壓力就會減小。這就會導致同一個面上的拋光效果不均勻的問題。
4、有鑒于此,需要針對上述缺陷進行改進。
5、公開于該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增加對本發(fā)明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xiàn)有技術。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吉他生產的拋光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2、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3、一種吉他生產的拋光裝置,包括:
4、兩個平行設置的真空吸附裝置,所述真空吸附裝置用于吸附吉他本體或吉他模具,實現(xiàn)對于吉他本體或吉他模具的固定,所述兩個真空吸附裝置能夠同步進行90°轉動;
5、支架,所述支架呈倒凹字形,其設置于真空吸附裝置的上方,所述支架通過設置驅動部件進行前后平移運動;
6、頂面拋光組件,所述頂面拋光組件能夠對吉他的頂面進行打磨拋光,并通過設置有升降組件進行升降;
7、側面拋光組件和滾邊組件,所述側面拋光組件通過設置有同步組件和滾邊組件聯(lián)動,滾邊組件沿著吉他本體或模具的側緣滾動并發(fā)生位移,帶動側面拋光組件以相同的位移幅度在另一側吉他本體的邊緣進行打磨;
8、支撐部件,所述支撐部件用于支撐設備整體運行,其內設置有用于容納驅動真空吸附裝置進行轉動的裝置的容腔。
9、進一步的,所述真空吸附裝置包括內部中空的外殼,所述外殼頂面開有敞口,其敞口內設有吸盤,所述吸盤能夠和吉他本體或吉他模具的底面緊密貼合,所述外殼內底部設置有真空發(fā)生器,所述真空發(fā)生器通過設置有若干個氣管連通至吸盤的內部,通過抽真空的方式抽取吸盤中的空氣,使得吸盤和吉他本體或吉他模具的底面吸附。
10、進一步的,所述外殼底部固定連接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底部固定連接有轉動支撐板,所述轉動支撐板的底部固定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外部固定連接有皮帶輪五,兩側所述皮帶輪五之間通過設置有皮帶三相互連接,一側所述轉軸下方軸承連接有轉動座,另一側所述轉軸下方設置有通過電機四驅動的槽輪組,所述轉軸、皮帶輪五、皮帶三、轉動座、電機四以及槽輪組均位于容腔的內部。
11、進一步的,所述槽輪組的槽輪運動周期與駐留周期之比為1:3。
12、進一步的,所述升降組件包括升降板,所述升降板底部兩側均和支架頂面之間通過設置有升降氣缸連接,所述支架上開設有升降孔,所述升降板底端中部固定連接有升降桿,所述升降桿穿過升降孔,延伸至支架的底部并分別固定連接有朝前的延長部和朝側向的連桿二;
13、所述頂面拋光組件包括固定連接于連桿二上的電機盒三,所述電機盒三內固定連接有電機三,所述電機三的輸出軸上固定連接有皮帶輪三,所述延長部的下方軸承連接有軸承部,所述軸承部外圍固定連接有皮帶輪四,所述皮帶輪四和皮帶輪三之間通過設置有皮帶二連接,所述皮帶二的外圍套設有皮帶盒二,所述軸承部的下方固定連接有拋光輪二。
14、進一步的,所述側面拋光組件包括拋光輪一,所述拋光輪一上通過設置有插軸轉動連接有輪座二,所述插軸一側固定連接有皮帶輪一,所述皮帶輪一一側設置有皮帶輪二,所述皮帶輪二和皮帶輪一之間通過設置有皮帶一相互連接,所述皮帶輪二上固定連接有電機二,所述電機二外圍固定連接有電機盒二,所述皮帶一的外圍套設有皮帶盒一;
15、所述滾邊組件包括滾輪,所述滾輪可于吉他本體或吉他模具的側面邊緣滾動,所述滾輪上設置有輪座一,所述輪座一遠離滾輪的一側固定連接有套桿,所述套桿上套設有套筒,并于套筒內滑動,所述套桿的外圍套設有彈簧,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盒套筒以及輪座一固定連接,所述套桿遠離輪座一的一端固定連接有限位塊;
16、所述同步組件包括一根異形的連桿一,所述連桿一將電機盒二和限位塊連接至一起,所述支架底端分別固定連接有支撐桿一和支撐桿二,所述支撐桿一位于靠近拋光輪一的一側,所述支撐桿二的底端和套筒固定連接,所述連桿一穿過支撐桿一和支撐桿二的桿身、并于其內滑動,所述輪座二通過設置有支撐部連接至連桿二上。
17、進一步的,所述支撐部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頂端兩側均開設有絲桿槽,所述支架的底部延伸至絲桿槽內并開有螺紋孔,所述絲桿槽內轉動連接有絲桿,所述絲桿通過螺紋孔和支架螺紋連接,所述底座的前方設置有電機盒一,所述電機盒一內固定連接有電機一,所述電機一的輸出軸和絲桿固定連接,所述絲桿槽的頂部覆蓋有柔性可形變的折疊遮網,所述折疊遮網的兩端分別和支架以及絲桿槽內壁固定連接。
18、進一步的,所述底座后部固定連接有后座,所述后座上開有若干均勻分布的風扇口,所述風扇口內設置有風扇,所述風扇用于吹走拋光后產生的塵屑。
19、一種吉他生產的拋光裝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20、s1、將吉他本體放置在靠近側面拋光組件和頂面拋光組件的一側所在的真空吸附裝置上,啟動真空吸附裝置,對吉他本體進行真空吸附;
21、s2、將吉他模型、或者另一個吉他本體放置在另一個真空吸附裝置上,以s同樣的方式吸附;
22、s3、啟動電機一,帶動絲桿轉動、驅使支架平移至少一個周期;同時啟動升降氣缸,帶動升降板下降至拋光輪二和吉他本體的頂面接觸,此時,啟動電機三,帶動拋光輪二對吉他本體的頂面進行拋光;同時啟動電機三帶動拋光輪一對吉他本體的一側進行拋光,并同時啟動風扇,對拋光過程中的塵屑進行吹散;
23、s4、支架平移至少一個周期后,由電機四驅動槽輪組進行90°位移,并重復步驟s1~s3,直至吉他本體的四側面均被打磨為止,在此過程中,在一定周期內,驅動升降氣缸上升,帶動拋光輪二遠離和吉他本體的接觸,并停止電機三從而停止對吉他本體的打磨;
24、s5、待步驟s4工序完成后,控制真空吸附裝置停止吸附,隨后將吉他本體翻面,并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六面全部打磨完畢。
25、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優(yōu)勢在于:(1)、本發(fā)明同時設置的頂面拋光組件和側面拋光組件,配合真空吸附裝置進行吸附,配合驅動真空吸附裝置進行旋轉的結構,使得本發(fā)明所設計的裝置可以同時對吉他本體的頂面以及四個側面共三個維度進行拋光,無需人工干預,使得拋光工序更加完整安全和高效。
26、(2)、本發(fā)明設置了同步組件,通過同步組件連接側面拋光組件和滾邊組件,再加之另一個和待拋光吉他本體一樣的吉他本體或模具,可以使得滾邊組件可以沿著吉他本體或模具的邊進行游走,其游走的幅度則會通過同步組件傳到至側面拋光組件上,使得其一相同的位移幅度再吉他本體的側面進行拋光打磨,這使得,打磨的打磨輪始終是以同樣的打磨距離面對吉他側面的不同曲線弧度區(qū)域,從而使得吉他側面的拋光度更加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