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碳含硫非調(diào)質鋼中改善mns夾雜物形態(tài)的冶金方法,具體是為了控制mns夾雜物在鋼中細小、均勻地分布。
技術背景
非調(diào)質鋼由于其不經(jīng)過調(diào)質處理,具有工序簡單、金屬利用率高、節(jié)能環(huán)保等特點,廣泛應用于汽車零部件的生產(chǎn)。為保證一定的切削性能,大部分非調(diào)質鋼都加入了一定量的s元素。例如最新的非調(diào)質機械結構鋼國家標準gb/t15712-2016中總共規(guī)定了16個非調(diào)質鋼牌號,其中14個牌號中規(guī)定添加s元素,含量范圍為0.035~0.075%。由于mns夾雜物一般在鋼液凝固末期生成,容易偏聚晶界,且尺寸較大。此外,mns夾雜物高溫下容易變形,鋼坯(錠)在軋制或者鍛造過程中,mns容易和鋼基體一起沿著材料變形方向延伸,其長度通常達到幾百甚至上千微米。大量長條狀的mns夾雜物聚集在一起,容易導致鋼材嚴重的各向異性,顯著降低了鋼材的橫向力學性能。因此,如何減小鋼中的mns夾雜物的尺寸,并使其在鋼中均勻分布,對提高非調(diào)質鋼的力學性能十分必要。
目前,控制鋼中mns夾雜物的尺寸和分布主要集中在冶煉和加工階段。例如中國專利cn102732667a“高速重軌鋼中mns夾雜物的控制方法”提出在冶煉過程中添加少量ti元素,在mns夾雜物周圍形成鈦硫化物或者mn-s-ti的復合夾雜物,降低mns的數(shù)量和尺寸,達到控制mns夾雜物尺寸的目的。然而,該專利主要針對的是s含量較低的重軌鋼,更高s含量的非調(diào)質鋼未涉及。另外,非調(diào)質鋼中一般n元素含量較高,加入ti元素之后會形成大顆粒有害的tin類的夾雜物,不會形成鈦硫化物或者mn-s-ti的復合夾雜物。
中國專利cn101255535a“易切削非調(diào)質鋼及其制造方法”中提出向鋼中添加ca-si合金,控制鋼中ca含量在0.001~0.010%范圍內(nèi),可有效改善非調(diào)質鋼的切削性能。然而實際生產(chǎn)中由于ca元素較為活潑,ca合金的收得率難以保證,操作困難。
中國專利cn103667647a“重軌鋼中mns夾雜物的優(yōu)化控制方法”提出在軋制過程中控制加熱溫度和時間,讓mns夾雜物的形貌從長條狀變成短條狀,從而達到優(yōu)化控制mns的目的。然而,該專利對設備依賴較高,加熱時間過長,對實際生產(chǎn)節(jié)奏有一定影響,并且未解決mns夾雜物分布不均勻的問題。
特別的,在中碳含硫非調(diào)質鋼中如何控制mns夾雜物特征的研究很少報導,傳統(tǒng)工藝生產(chǎn)中碳含硫非調(diào)質鋼主要以al脫氧為主,鋼錠中mns夾雜物主要以沿晶界分布的ii類形式存在,分布不均且尺寸較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在非調(diào)質鋼中控制mns夾雜物形態(tài)的冶金方法。本發(fā)明第一次提出向非調(diào)質鋼中加入zr元素進行脫氧,并嚴格控制鋼中的zr、al、o、ca、mg元素含量,在鋼液中形成主要成分為zro2的細小氧化物夾雜,其尺寸范圍在0.5~2μm。利用該類型氧化物為凝固過程中形成的mns夾雜物提供形核核心,達到細化均勻mns夾雜物的目的。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內(nèi)容實現(xiàn)的:
一種改善非調(diào)質鋼中mns夾雜物形態(tài)的冶金方法,冶煉過程中在鋼液中添加zr元素,并控制鋼液中的zr、al、o、ca、mg元素成分,使得鋼液中的脫氧產(chǎn)物為zro2,利用zro2作為凝固過程中mns的異質形核核心,從而在鋼中得到細小、均勻分布的mns夾雜物,顯著改善由于鋼中mns夾雜物尺寸大、分布不均勻對鋼材力學性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冶煉結束最終鋼液成分為:ω[c]:0.25~0.5%、ω[si]:0.15~0.6%、ω[mn]:0.8~1.5%、ω[s]:0.035~0.075%、ω[p]:<0.035%、ω[al]:<0.0050%、ω[o]:0.001~0.004%、ω[zr]:0.005~0.02%、ω[ca]<0.0006%、ω[mg]<0.0005%。此外,鋼液成分需滿足:ω[zr]/ω[o]≥3,ω[zr]/ω[al]≥2。其余為fe和不可避免的雜質元素,其中,ω為質量分數(shù)。
本發(fā)明中各元素化學成分范圍確定依據(jù)具體如下:
c、si、mn元素是保證鋼的各項力學性能的主要元素,其含量范圍為ω[c]:0.25~0.5%、ω[si]:0.15~0.6%、ω[mn]:0.8~1.5%。鋼中的p元素為雜質元素,應保證ω[p]:<0.035%。
一定量的s元素保證了非調(diào)質鋼的易切削性能,部分mns夾雜物還能起到誘導晶內(nèi)鐵素體、細化晶粒的作用。但是s元素含量過高,造成大量mns夾雜物偏聚晶界,危害鋼的性能。因此控制鋼中s元素含量范圍為:0.035~0.075%。
進一步地,控制鋼中的ω[o]在0.001~0.004%范圍內(nèi)。o含量過高,大大影響了鋼材的潔凈度;o含量過低,為mns夾雜物提供異質形核核心的氧化物數(shù)量不足,無法起到細化均勻mns夾雜物的目的。
進一步地,控制鋼中的ω[al]小于0.005%。al含量過高,容易導致鋼液中的o含量過低,并且容易生成al2o3類夾雜物,不利于zro2的生成。
進一步地,根據(jù)鋼液中al、o含量確定zr元素添加量,保證最終得到的鋼液成分滿足:ω[zr]/ω[o]≥3,ω[zr]/ω[al]≥2,并且保證zr含量在0.005~0.02%范圍內(nèi)。zr含量過高,可能生成zr的氮化物或者硫化物,不利于鋼液的潔凈度;zr含量過低,zro2氧化物生成量少,并可能會導致部分al2o3類夾雜物生成。
進一步地,鋼中的ca元素含量過高,容易形成含ca氧化物,尺寸大,并且不利于mns夾雜物異質形核,因此控制鋼中的ω[ca]<0.0006%。鋼中的mg元素含量過高,容易形成尖晶石類氧化物,不利于zro2的形成,因此控制鋼中的ω[mg]<0.0005%。
其余為fe和不可避免的雜質元素。
進一步地,在冶煉的不同階段控制鋼液成分,具體為:
①冶煉開始階段,保證鋼液中c、mn、p元素滿足ω[c]:0.25~0.5%、、ω[mn]:0.8~1.5%、ω[s]:0.035~0.075%;
②精煉過程,向鋼液中加入si、mn及al元素,利用si、mn及al進行脫氧,控制鋼液中al、o、si含量滿足ω[al]:<0.0050%、ω[o]:0.001~0.004%、ω[si]:0.15~0.6%;
③待加入的si、mn及al元素熔化后,添加zr合金,保證鋼液中的zr含量同時滿足ω[zr]:0.005~0.02%、ω[zr]/ω[o]≥3、ω[zr]/ω[al]≥2;
④待加入的zr合金熔化后,添加硫線或者硫鐵保證鋼液中的s含量滿足ω[s]:0.035~0.075%。
本發(fā)明有益技術效果:本發(fā)明冶煉過程中在鋼液中添加zr元素,并控制鋼液中的zr、al、o、ca、mg元素成分,使得鋼液中的脫氧產(chǎn)物為zro2,利用zro2作為凝固過程中mns的異質形核核心,從而在鋼中得到細小、均勻分布的mns夾雜物,顯著改善由于鋼中mns夾雜物尺寸大、分布不均勻對鋼材力學性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附圖說明
圖1a是傳統(tǒng)工藝制備材料鋼錠中mns形貌;
圖1b是傳統(tǒng)工藝制備材料鍛后棒材中mns形貌;
圖2a是實施例1方法一制備材料鋼錠中mns夾雜物形貌;
圖2b是實施例1方法一制備材料鍛后棒材中mns夾雜物形貌;
圖3是實施例1方法一制備材料中局部mns夾雜物形貌;
圖4是實施例1方法一制備材料中氧化物+mns復合夾雜物形貌;
圖5a是實施例1方法二制備材料鋼錠中mns夾雜物形貌;
圖5b是實施例1方法二制備材料鍛后棒材中mns夾雜物形貌;
圖6a是實施例1方法二制備材料中zro2+mns復合夾雜物形貌;
圖6b是實施例1方法二制備材料中zro2+mns復合夾雜物核心處能譜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描述。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相反,本發(fā)明涵蓋任何由權利要求定義的在本發(fā)明的精髓和范圍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進一步,為了使公眾對本發(fā)明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對本發(fā)明的細節(jié)描述中,詳盡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細節(jié)部分。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沒有這些細節(jié)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發(fā)明。
實施例1
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一種非調(diào)質鋼中改善mns夾雜物形態(tài)的冶金工藝,進行了實驗室實驗。下面采用傳統(tǒng)工藝與本發(fā)明對比的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為了控制鋼液成分,穩(wěn)定鋼液中氧、氮元素的含量,采用全程真空熔煉+氬氣保護方式冶煉。
材料冶煉及鍛造過程:
①取純鐵塊、釩鐵塊、錳鐵塊和石墨碳放置于zg-0.01型真空感應爐的坩堝中;
②抽真空,控制真空感應爐的爐內(nèi)壓力在40pa以下;
③通電進行感應熔煉,熔清后,保溫5分鐘,真空條件下加入金屬硅、金屬鋁、氮化錳鐵,隨后保溫3分鐘;
④真空條件下加入硫鐵、金屬鋯,隨后保溫3分鐘;
⑤模鑄:真空條件下澆鑄,過程持續(xù)40秒;
⑥待鋼液凝固后,進行脫模操作,空氣中自然冷卻至室溫。
⑦將鋼錠加熱至1200℃保溫2小時后鍛造成直徑40mm的棒材,開鍛溫度>1150℃,終鍛溫度>950℃。
分別采用傳統(tǒng)工藝、方法一、及方法二不同元素成分進行冶煉,其中方法一與傳統(tǒng)工藝相比添加了少量zr元素,方法二采用本發(fā)明發(fā)明控制zr元素在合適范圍。
傳統(tǒng)工藝、方法一、及方法二制備材料主要元素成分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傳統(tǒng)工藝和方法一、及方法二制備材料橫向力學性能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表1傳統(tǒng)工藝和方法一及方法二制備材料主要元素成分
表2傳統(tǒng)工藝和方法一及方法二制備材料橫向力學性能
如表1所示,傳統(tǒng)工藝冶煉非調(diào)質鋼主要以al作為脫氧劑,鋼中al含量較高,o含量相對較低,本發(fā)明主要以zr作為主要的脫氧劑。
取部分金相樣研磨拋光后在電子掃描電鏡下觀察mns夾雜物形貌。圖1a是傳統(tǒng)工藝制備材料鋼錠中mns夾雜物形貌圖,mns尺寸大,主要沿晶界聚集分布;圖1b為傳統(tǒng)工藝制備材料鍛后棒材中mns夾雜物形貌圖,某些mns夾雜物長度達到了100微米,嚴重損害了非調(diào)質鋼的橫向力學性能,如表2所示。
方法一中al含量較高,zr含量較低,未達到ω[zr]/ω[al]≥2的條件。圖2a是方法一制備材料鋼錠中mns夾雜物形貌圖,相對于傳統(tǒng)工藝制備材料,mns夾雜物尺寸有所減小,但是依舊沿晶界聚集分布。圖2b是本發(fā)明方法一制備材料鍛后棒材中mns夾雜物形貌圖,mns夾雜物沿著材料變形方向呈鏈狀分布,未發(fā)現(xiàn)大尺寸的mns夾雜物。圖3為本發(fā)明方法一制備材料mns夾雜物形貌局部放大圖,該mns夾雜物絕大部分為長條狀或者鏈狀分布,只有一處mns夾雜物以球狀分布,并且該mns夾雜物內(nèi)部有白色氧化物粒子,經(jīng)檢測該粒子為zro2,而其他mns夾雜物內(nèi)部未觀察到氧化物粒子的存在。圖4為核心有氧化物粒子的mns夾雜物形貌局部放大圖,核心處黑色為al2o3類氧化物,白色為zro2類氧化物。由于al2o3類氧化物和鋼液界面能高,容易聚集,導致大量細小的zro2類氧化物也聚集在一起,鋼中的氧化物粒子數(shù)量大幅減少,mns夾雜物形成過程中沒有足夠的氧化物粒子作為核心。因此,控制鋼中的al含量以及保證ω[zr]/ω[al]≥2十分重要。
方法二過程③中金屬鋁加入量少,其他過程與方法一基本相同。由表1可知,在方法二中,鋼中的al、zr、o含量滿足:ω[zr]/ω[o]>3,ω[zr]/ω[al]≥2。圖5a是方法二制備材料鋼錠中mns夾雜物形貌圖,鋼中的mns夾雜物均勻、細小分布,成點狀或塊狀,主要為第iii類mns夾雜物;圖5b是方法二制備材料鍛后棒材中mns夾雜物形貌圖,mns夾雜物以短棒狀均勻分布,大部分mns夾雜物內(nèi)部有白色點狀的zro2粒子。zro2+mns復合夾雜物形貌如圖6a所示,核心zro2夾雜物的能譜如圖6b所示。
由表1可知,方法一、方法二制備材料的橫向力學性能都超過了傳統(tǒng)工藝制備材料,由于方法二中mns夾雜物分布更為均勻、細小,在鍛造過程沿著變形方向變形較小、分布均勻,方法二制備材料的橫向塑性要明顯優(yōu)于方法一制備材料。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中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元素含量不同,本實施例元素含量如表3所示
表3實施例2制備材料主要元素成分
由于本實施例方法中mns夾雜物分布更為均勻、細小,在鍛造過程沿著變形方向變形較小、分布均勻,方法制備材料的橫向塑性要明顯優(yōu)于實施例1中采用傳統(tǒng)工藝和方法一制備的材料。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中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元素含量不同,本實施例元素含量如表4所示
表4實施例3制備材料主要元素成分
由于本實施例方法中mns夾雜物分布更為均勻、細小,在鍛造過程沿著變形方向變形較小、分布均勻,方法制備材料的橫向塑性要明顯優(yōu)于實施例1中采用傳統(tǒng)工藝和方法一制備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