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流道結構,尤其涉及一種鋅合金鑄件成型模具的流道結構,屬于鋅合金鑄件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壓鑄模具是鑄造液態(tài)模鍛的一種方法,是一種在專用的壓鑄模鍛機上完成的工藝。它的基本工藝過程是:金屬液先低速或高速鑄造充型進模具的型腔內,模具有活動的型腔面,它隨著金屬液的冷卻過程加壓鍛造,既消除毛坯的縮孔縮松缺陷,也使毛坯的內部組織達到鍛態(tài)的破碎晶粒。毛坯的綜合機械性能得到顯著的提高。
目前鋅合金外觀件由于外觀面結構問題導致傳統(tǒng)的進膠方式無法使產品外觀面達到外觀標準,其表面有水紋,氣泡,顆粒,導致直通率大大降低,具有產品質量不高,生產成本較高的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鋅合金鑄件成型模具的流道結構,可改善產品質量,節(jié)省生產成本。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鋅合金鑄件成型模具的流道結構,包括進膠裝置、流道及型腔,所述進膠裝置包括進料頭和對稱設置在所述進料頭兩側的第一進料分管和第二進料分管;所述進料頭內間開設有主膠道、第一分膠道和第二分膠道;所述第一進料分管一端與所述第一分膠道連通,另一端向所述型腔內延伸;所述第二進料分管一端與所述第二分膠道連通,另一端向所述型腔內延伸;所述主膠道通過所述流道與所述型腔連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所述進料頭的出料端部設有分別與主膠道、第一分膠道和第二分膠道的三個凹槽;所述第一進料分管和第二進料分管構成為“幾”字狀一體式結構,套接在所述第一分膠道和第二分膠道的凹槽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設置在所述主膠道上的凹槽與所述主膠道間形成一斜坡面;所述斜坡面的低端與所述流道相接。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yōu)點:
本實用新型方案的鋅合金鑄件成型模具的流道結構,通過第一進料分管和第二進料分管的設置,讓原料直接成型產品外觀面,確保外觀面的外觀要求,加工出的產品強度較高,不易變形。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鋅合金鑄件成型模具的流道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進料頭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進料分管和第二進料分管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進膠裝置;2-流道;3-型腔;11-進料頭;12-第一進料分管;13-第二進料分管;14-主膠道;15-第一分膠道;16-第二分膠道;17-凹槽;18-斜坡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附圖1、2所示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鋅合金鑄件成型模具的流道結構,包括進膠裝置1、流道2及型腔3,所述進膠裝置1包括進料頭11和對稱設置在所述進料頭11兩側的第一進料分管12和第二進料分管13;所述進料頭11內間開設有主膠道14、第一分膠道15和第二分膠道16;所述第一進料分管12一端與所述第一分膠道15連通,另一端向所述型腔4內延伸;所述第二進料分管13一端與所述第二分膠道16連通,另一端向所述型腔3內延伸;所述主膠道14通過所述流道2與所述型腔3連通。
如附圖2所述進料頭11的出料端部設有分別與主膠道14、第一分膠道15和第二分膠道16的三個凹槽17;所述第一進料分管12和第二進料分管13構成為“幾”字狀一體式結構,套接在所述第一分膠道15和第二分膠道16的凹槽內,結構緊湊,不會占用模具額外空間,提高模具的穩(wěn)定性能。
如附圖1所示,設置在主膠道14上的凹槽與所述主膠道14間形成一斜坡面18;斜坡面18的低端與所述流道2相接,斜坡面18與流道2間的最佳夾角為145°,解決了目前進膠系統(tǒng)的進膠孔容易堵塞的問題,以溫和的方式注入到型腔中,產品成型后在其外觀上不會留有進膠痕。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權利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