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鑄造生產(chǎn)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澆包模具。
背景技術:
鑄造是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體并澆入鑄型里,經(jīng)過冷卻,凝固后獲得具有一定尺寸和性能金屬零件毛坯的成型方法,鑄件毛坯因近乎成型,從而達到免于機械加工或者少量加工的目的,降低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制作時間。所以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鑄造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迅速。
金屬被熔煉成液體后溫度很高,需要由澆包完成高溫鐵水的盛放。澆包用于鑄造車間內澆鑄作業(yè),用于承接高溫鐵水的重要工具。由于高溫鐵水溫度很高,澆包需要由耐火材料制成。
現(xiàn)有一種異型澆包,結構如圖1所示,澆包外形呈一字形,上表面開有用于盛放高溫鐵水的腰型槽。
如圖2所示,該澆包的毛坯制造模具包括與澆包外壁相適配的外模2以及與腰型槽相適配的內模3,外模2放置在支架1上。外模2分為兩個部分且二者在邊緣用螺栓連接固定連接。使用時將內模3放置在外模2中間,將外模2和內模3之間的縫隙填滿耐火材料,將耐火材料用氣動搗固機按實,使得耐火材料均勻結實的分布在模具內,待晾干后,澆包成型,擰松螺母,將外模2的兩個部分分開,取出澆包即可。
每次拿取澆包都需要將螺栓擰下,將外模的兩個部分搬運分開,才可以取走。從新制造澆包的時候還需要把外模的兩部分用螺栓固定。非常繁瑣,浪費大量人力。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更加便捷省力的取走澆包的澆包模具。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一種澆包模具,包括支架、放置在支架上的外模以及放置在外模內部的內模,所述支架包括中間支架、向外模的兩側滑移連接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外模包括與左支架連接的左外模、與右支架連接的右外模以及與中間支架連接的底模,左外模和右外模之間設有用于固定二者的鎖緊組件,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間設有用于調節(jié)二者之間距離的調節(jié)組件。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將外模設置為底模、左外模和右外模的分體方式,制造澆包時,用鎖緊組件將左外模和右外模固定,底模杯夾持在二者之間,相對固定在支架上。將內 模放置在底模上,內模與外模之間的縫隙間填充滿防火材料,并在填充過程中不斷用氣動搗固機按實,待澆包成行后,解除鎖緊組件對左外模和右外模的鎖緊,此時左外模和右外模雖然已經(jīng)沒有固定連接,但是二者還是處于貼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若想要將澆包取出,還需利用調節(jié)組件調節(jié)二者距離使得二者分離,使得澆包的外壁與外模出現(xiàn)縫隙,才可以取出澆包。調節(jié)組件的設置免去了工人搬運的體力負擔,使得燒包的取走更加便捷省力。
較佳的,所述調節(jié)組件包括電動推桿,電動推桿的一端與左支架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右支架固定連接并固接有用于驅動電動推桿伸縮的驅動件。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電動推桿可以在一定范圍行程內做往返運動,用電動推桿作為調節(jié)組件的執(zhí)行機構不僅可以減少采用氣動執(zhí)行機構所需的氣源裝置和輔助設備,也可以減少澆包模具的總體重量,使得澆包模具更加小巧輕便。
較佳的,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間設有用于引導二者滑移方向的引導組件。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引導機構的設置使得左外模和右外模相對滑移時滑移方向不發(fā)生偏離,保證滑移的穩(wěn)定性。避免滑移偏移還需人手工調整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節(jié)省人力。
較佳的,所述引導組件包括固設在左支架上的引導桿以及固設在右支架上的與引導桿相適配的引導套。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當左支架和右支架做相對滑移運動時,引導套在引導桿上滑動,雖然左支架和右支架分開,但是其還用引導桿和引導套保持著連接關系,引導桿和引導套的加工成型都非常簡單。由于引導套與引導桿相適配,引導套的內壁與引導桿的內壁抵接,使得左支架和右支架相對滑移時不會產(chǎn)生晃動,進一步提高設備的穩(wěn)定性。
較佳的,所述鎖緊組件包括固設在左外模上的鎖鉤、轉動連接在右外模上的鎖把,鎖把上轉動連接有鎖環(huán),鎖環(huán)與鎖鉤配合實現(xiàn)左外模和右外模的固定連接。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使得左外模和右外模的拆卸會更加快速方便,相比通過螺栓連接時需要把螺栓完全旋處螺紋孔,鎖鉤、鎖把和鎖環(huán)不會因為拆卸而脫離殼體,僅僅需要撥動鎖環(huán)即可,不會因為拆卸而丟失零件,也進一步加快了工人的工作效率,節(jié)省人力。
較佳的,所述左支架底部滾動連接有滾輪,右支架底部固接有支腿。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左外模與右外模的分離是通過對二者施加相反方向的力實現(xiàn)的,給左支架底部設有滾輪,減輕了左支架底部與地面的摩擦力,可以用更小的力達到分離外模的效果;右支架底部的支撐腳讓左支架輕松的相對固定的右支架產(chǎn)生定量的滑移,保證整個設備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
較佳的,所述左外模朝向右外模的邊緣處設有引導孔,右外模朝向左外模的邊緣處 設有與引導孔相適配的引導軸。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當左外模和右外模被鎖緊組件固定鎖緊時,引導軸置于引導孔內,由于引導軸的外壁與引導孔的內壁相適配,使得二者不會產(chǎn)生相對晃動,進一步提高設備的穩(wěn)定性,提高左外模和右外模固定的穩(wěn)定性。
較佳的,所述底模側壁設有導向軸,外模內壁設有與導向軸相適配的導向孔。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當左外模和右外模被鎖緊組件固定時,導向軸置于導向孔內,由于導向軸的外壁與導向孔的內壁相適配,使得左外模、右外模以及底模三者之間更加穩(wěn)定,使得制造出來的澆包外形更加貼合澆包模具,提高產(chǎn)品質量。
較佳的,所述內模固定連接在底模上表面中心位置。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當澆包成型后是通過分離左外模和右外模而實現(xiàn)澆包外壁與外模產(chǎn)出縫隙,從而有空間拿取澆包。底模并沒有產(chǎn)生移動,底模相對于固定支架是不產(chǎn)生移動的,所以將內模固定在底模上表面的中心位置,并不影響澆包的拿取,反而由于將內模固定在底模上避免了內模的位置發(fā)生誤差,影響澆包的成型質量。
較佳的,所述支架表面設有向邊緣傾斜的收殘面。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在制造澆包的過程中,是不斷的向內模和外模的縫隙之間填滿防火材料,并且不斷用氣動搗固機搗實,由于氣動搗固機是一直振動的,防火材料會有從外模內掉落外面的危險。設置相邊緣傾斜的收殘面,使得落在支架表面的防火材料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隨著收殘面滑落至支架外部,避免大量多余的防火材料堆積在支架表面上,影響正常的澆包生產(chǎn)進行。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引導軸和引導孔的配合,以及導向軸和導向孔的配合使得外模更加穩(wěn)定,避免外模分為三個部分之后,三者連接處產(chǎn)生偏差,從而影響澆包的表面平滑度,提高了產(chǎn)品的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背景技術中澆包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背景技術中澆包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1中澆包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1中澆包模具的后視圖;
圖6是左外模和右外模分離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2中澆包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中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1、支架;11、中間支架;12、左支架;13、右支架;14、滾輪;15、支腿;2、外模;21、底模;22、左外模;23、右外模;3、內模;4、調節(jié)組件;41、電動推桿;42、驅動件;5、引導桿;51、引導套;6、鎖緊組件;61、鎖鉤;62、鎖把;63、鎖環(huán);7、引導孔;71、引導軸;8、導向軸;81、導向孔;9、收殘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底面”和“頂面”、“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實施例1:澆包模具,如圖3和圖6所示,外模2分為左外模22、底模21以及右外模23。底模21呈圓柱形,底模21的側壁與左外模22、右外模23的內壁均抵接。底模21中心固定連接有與澆包腰型槽相適配的內模3。內模3與左外模22、右外模23的內壁均距離相同的距離,這個距離正好為澆包的側壁厚度。
結合圖4,左外模22和右外模23在邊緣處用鎖緊組件6固定連接,鎖緊組件6包括固設在左外模22上的鎖鉤61、轉動連接在右外模23上的鎖把62,鎖把62上轉動連接鎖環(huán)63,鎖環(huán)63與鎖鉤61配合實現(xiàn)左外模22和右外模23的固定連接。
鎖環(huán)63與鎖把62連接的位置處設置有彈性件使得鎖環(huán)63可以朝向鎖鉤61的方向伸長,保證鎖環(huán)63可以套在鎖鉤61上。當鎖環(huán)63套在鎖鉤61上時,左外模22與右外模23可以實現(xiàn)固定連接。其中,當工人需要打開外模2拿取澆包時,只需撥動鎖環(huán)63,使鎖環(huán)63離開鎖鉤61即可。
回看圖3支架1分為左支架12、右支架13以及二者之間的中間支架11。中間支架11呈圓柱形且直接與地面抵接、固定不動。左支架12下表面轉動連接四個滾輪14,滾輪14均勻分布在左支架12下表面的邊角處,使得左支架12平穩(wěn)放置在地面上。右支架13下表面固定連接右四個支腿15,支腿15均勻分布在右支架13下表面的邊角處。支腿15的高度與滾輪14相配合使得左支架12和右支架13合并相連時支架1平穩(wěn)放置。
結合圖6,中間支架11上方固定連接底模21,使得中間支架11、底模21以及內模3三者同軸心且相互固定連接。左支架12與左外模22固定連接,右支架13與右外模23固定連接,
回看圖3,支架1的上表面向左右兩邊邊緣傾斜的傾斜面。支架1下層設置調節(jié)組件4,此 實施例中的調節(jié)組件4為電動推桿41,電動推桿41的一端與左支架12內壁固定連接,另一端與驅動件42固定連接,驅動件42與右支架13內壁固定連接。
如圖5所示,與電動推桿41平行且處于同一水平面上設置引導組件,引導組件包括引導桿5和引導套51,引導桿5一端與左支架12內壁固定連接,引導套51一端與右支架13固定連接,引導套51套在引導桿5上,隨著左支架12和右支架13的分離,引導套51在引導桿5上做滑移運動。
其中,當工人需要拿取澆包時,只需撥動鎖環(huán)63,使鎖環(huán)63離開鎖鉤61,啟動驅動件42驅動電動推桿41,電動推桿41伸長,右支架13固定不動,左支架12在滾輪14的滾動作用下向左滑移,此時引導套51也在引導桿5上做滑移運動個,同時左外模22隨左支架12離開右外模23,實現(xiàn)左外模22與右外模23的分離,工人可輕松的對外模2內部澆包的拿取。當拿取完畢后,再次啟動驅動件42驅動電動推桿41,電動推桿41縮短,左支架12向在右支架13靠近直至于右支架13抵接,同時左外模22與右外模23抵接,將鎖環(huán)63掛在鎖鉤61上即可。此過程快捷省力,便于工人對澆包的拿取。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如圖7和圖8所示,左外模22朝向右外模23的邊緣處設有引導孔7,右外模23朝向左外模22的邊緣處設有與引導孔7相適配的引導軸71、引導軸71與引導孔7每側有兩對。底模21側壁設有導向軸8,外模2內壁設有與導向軸8相適配的導向孔81,導向軸8與導向孔81在底模21兩側均勻分布。
其中,當做左外模22與左外模22在鎖緊組件6的作用下鎖緊固定在一起時,引導軸71與引導孔7配合,使得內模3的表面光滑,加強左外模22與右外模23的連接穩(wěn)定性。導向孔81與導向軸8配合,使得外模2與底模21之間的連接更加穩(wěn)定,進一步提高澆包模具的穩(wěn)定性,便于澆包的生產(chǎn),提高生產(chǎn)效率。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jù)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