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飲水機配套組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接水盒總成。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應用該接水盒總成的飲水機。
背景技術:
現階段飲水機的日常使用過程中,通常會因長期使用而導致飲水機接水盒內存留有大量的水,水位達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及時將水倒出排凈以免影響后續(xù)正常使用。
為了提醒用戶及時將接水盒內水倒出,現有技術中通常是在接水盒內設置浮子,該浮子隨著接水盒內的水面上升而上升,當接水盒水位到極限時,浮子上端會穿過接水盒蓋,用戶就可以看到浮子了,以此來提醒用戶需倒水了。但倒水時,由于需挪動接水盒,水很容易從接水盒內濺出,對用戶帶來了不便。
因此,如何避免接水盒發(fā)生水外溢現象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接水盒總成,該接水盒總成不易發(fā)生水外溢現象。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應用上述接水盒總成的飲水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接水盒總成,包括盒體,所述盒體內設置有積水罩,所述積水罩的底部具有若干與盒體內腔連通的底水槽,所述積水罩的頂部可沿豎直方向往復移動地插裝有按鈕,所述按鈕與所述積水罩間設置有密封圈,所述按鈕的底部設置有復位裝置。
優(yōu)選地,所述按鈕的外周面與所述積水罩間形成若干頂水槽。
優(yōu)選地,各所述頂水槽沿所述按鈕的周向均布。
優(yōu)選地,所述按鈕的外周部具有環(huán)形凸臺,所述環(huán)形凸臺沿豎直方向位于所述積水罩的頂板的下方,且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環(huán)形凸臺與所述積水罩的頂板之間。
優(yōu)選地,所述積水罩的底部內側面上具有若干卡槽,所述盒體的底部設置有若干與所述卡槽一一對應并卡接適配的卡扣。
優(yōu)選地,各所述卡扣沿所述積水罩的周向均布。
優(yōu)選地,所述盒體的底部沿豎直方向設置有基座,所述按鈕與所述基座同軸,且所述復位裝置位于所述按鈕與所述基座之間。
優(yōu)選地,所述復位裝置為分別與所述按鈕和所述基座同軸適配的彈簧。
優(yōu)選地,各所述底水槽沿所述積水罩的周向均布。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飲水機,包括機體,所述機體的前部設置有接水盒總成,所述接水盒總成具體為如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接水盒總成。
相對上述背景技術,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接水盒總成,其裝配使用過程中,在盒體內的水位上升過程中,一部分水經由底水槽進入積水罩內,之后水位繼續(xù)上升,但由于大氣壓平衡原理,使得積水罩內的水位在達到底水槽所在平面后不再上升,之后位于積水罩外部的盒體內的水位繼續(xù)上升,直至水位達到一定高度,此后,當需要進行倒水作業(yè)時,按下按鈕,此時盒體內的水經由底水槽繼續(xù)通入積水罩內,直至積水罩內水位與積水罩外部的盒體內水位持平,從而有效降低了盒體內的整體水位,避免了后續(xù)接水盒總成拆裝或移動作業(yè)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溢水或外濺現象;之后松開按鈕,按鈕在復位裝置的作用下向上移動并復位,以便下次作業(yè)需要。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選方案中,所述按鈕的外周面與所述積水罩間形成若干頂水槽。按下按鈕后,該頂水槽能夠與底水槽同時為盒體內的水提供流入積水罩內的通道,從而保證盒體內的水能夠高效快速地通入積水罩內,保證盒體內的整體水位得以迅速降低,以進一步避免水外溢或外濺現象。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飲水機的殼體與接水盒總成間的配合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接水盒總成的透視結構俯視圖;
圖3為圖2中A-A向的結構剖視圖;
圖4為圖3中B部分的局部結構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接水盒總成,該接水盒總成不易發(fā)生水外溢現象;同時,提供一種應用上述接水盒總成的飲水機。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至圖4,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飲水機的殼體與接水盒總成間的配合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接水盒總成的透視結構俯視圖;圖3為圖2中A-A向的結構剖視圖;圖4為圖3中B部分的局部結構放大圖。
在具體實施方式中,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接水盒總成,包括盒體11,盒體11內設置有積水罩12,積水罩12的底部具有若干與盒體11內腔連通的底水槽121,積水罩12的頂部可沿豎直方向往復移動地插裝有按鈕13,按鈕13與積水罩12間設置有密封圈131,按鈕13的底部設置有復位裝置14。
裝配使用過程中,在盒體11內的水位上升過程中,一部分水經由底水槽121進入積水罩12內,之后水位繼續(xù)上升,但由于大氣壓平衡原理,使得積水罩12內的水位在達到底水槽121所在平面(即圖4中C處)后不再上升,之后位于積水罩12外部的盒體11內的水位繼續(xù)上升,直至水位達到一定高度,此后,當需要進行倒水作業(yè)時,按下按鈕13,此時盒體11內的水經由底水槽121繼續(xù)通入積水罩12內,直至積水罩12內水位與積水罩12外部的盒體11內水位持平,從而有效降低了盒體11內的整體水位,避免了后續(xù)接水盒總成拆裝或移動作業(yè)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溢水或外濺現象;之后松開按鈕13,按鈕13在復位裝置14的作用下向上移動并復位,以便下次作業(yè)需要。
進一步地,按鈕13的外周面與積水罩12間形成若干頂水槽122。按下按鈕13后,該頂水槽122能夠與底水槽121同時為盒體11內的水提供流入積水罩12內的通道,從而保證盒體11內的水能夠高效快速地通入積水罩12內,保證盒體11內的整體水位得以迅速降低,以進一步避免水外溢或外濺現象。
具體地,各頂水槽122沿按鈕13的周向均布。與其相似地,各底水槽121沿積水罩12的周向均布。該種周向均布結構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各頂水槽122及底水槽121的水流通過效率,并優(yōu)化相關結構的水壓分布,保證組件工作過程中應力分布均勻、結構可靠。
更具體地,按鈕13的外周部具有環(huán)形凸臺132,環(huán)形凸臺132沿豎直方向位于積水罩12的頂板的下方,且密封圈131位于環(huán)形凸臺132與積水罩12的頂板之間。該環(huán)形凸臺132能夠為密封圈131提供一定的結構支撐,并通過與積水罩12的頂板間配合保證對密封圈131的夾緊裝配,以使其密封效果更加穩(wěn)定可靠;同時,該環(huán)形凸臺132能夠與積水罩12卡接配合實現一定限位作用,避免復位裝置14作用下使按鈕13向上移動復位過度或錯位,從而保證組件的穩(wěn)定可靠工作。
此外,積水罩12的底部內側面上具有若干卡槽123,盒體11的底部設置有若干與卡槽123一一對應并卡接適配的卡扣112。該卡扣112與卡槽123卡接適配,以保證積水罩12可靠裝配于盒體11內,避免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松動錯位或脫落現象。
應當說明的是,具體到實際應用中,上述卡扣112與卡槽123間的配合形式可以是通過卡扣112的彈性形變卡入卡槽123內,也可以是通過先將積水罩12軸向定位后,再將積水罩12定軸轉動一定角度以使卡扣112卡入卡槽123內實現。當然,上述卡扣112與卡槽123的配合形式也不僅限于此,原則上,只要是能夠滿足所述接水盒總成的實際使用需要均可。
更具體地,卡扣112沿積水罩12的周向均布。周向均布結構能夠有效保證卡扣112與卡槽123間的卡接配合更加充分穩(wěn)定,并使積水罩12與盒體11間的裝配結構更加可靠。
另一方面,盒體11的底部沿豎直方向設置有基座111,按鈕13與基座111同軸,且復位裝置14位于按鈕13與基座111之間。該基座111能夠為復位裝置14及按鈕13提供足夠的結構支撐力,并保證按鈕13與相關配合件間具備足夠的配合空間。
另外,復位裝置14為分別與按鈕13和基座111同軸適配的彈簧。該種彈簧的結構簡單可靠,且復位力傳遞較為充分均勻,能夠有效保證按鈕13的高效穩(wěn)定復位。
在具體實施方式中,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飲水機,包括機體,機體的前部設置有接水盒總成,所述接水盒總成具體為如上文各實施例的接水盒總成。所述飲水機該接水盒總成不易發(fā)生水外溢現象。
綜上可知,本發(fā)明中提供的接水盒總成,包括盒體,所述盒體內設置有積水罩,所述積水罩的底部具有若干與盒體內腔連通的底水槽,所述積水罩的頂部可沿豎直方向往復移動地插裝有按鈕,所述按鈕與所述積水罩間設置有密封圈,所述按鈕的底部設置有復位裝置。裝配使用過程中,在盒體內的水位上升過程中,一部分水經由底水槽進入積水罩內,之后水位繼續(xù)上升,但由于大氣壓平衡原理,使得積水罩內的水位在達到底水槽所在平面后不再上升,之后位于積水罩外部的盒體內的水位繼續(xù)上升,直至水位達到一定高度,此后,當需要進行倒水作業(yè)時,按下按鈕,此時盒體內的水經由底水槽繼續(xù)通入積水罩內,直至積水罩內水位與積水罩外部的盒體內水位持平,從而有效降低了盒體內的整體水位,避免了后續(xù)接水盒總成拆裝或移動作業(yè)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溢水或外濺現象;之后松開按鈕,按鈕在復位裝置的作用下向上移動并復位,以便下次作業(yè)需要。
此外,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應用上述接水盒總成的飲水機,其接水盒總成不易發(fā)生水外溢現象。
以上對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接水盒總成以及應用該接水盒總成的飲水機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