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超薄氣缸套珩磨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干式氣缸套的珩磨加工工藝,特別是超薄壁干式氣缸套的珩磨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干式氣缸套因為其壁厚較薄,其剛性較差,在珩磨加工時,其加工的切削力及加工定位的夾緊力都很容易使氣缸套發(fā)生變形,因而加工產品在釋放夾緊力后氣缸套的變形恢復,氣缸套內孔珩磨加工的尺寸精度、珩磨網紋參數及形狀位置公差都是難以滿足要求。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新的珩磨工藝,運用這樣珩磨工藝可以保證薄壁特別是超薄壁氣缸套產品要求。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法是利用干式氣缸套外圓面的一致性采用65Mn材質經過熱處理的鋼質彈性套,將氣缸套外圓定位,采用特定的工藝參數,對氣缸套進行珩磨加工。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該珩磨加工工藝,產品裝夾時候變形小,加工的產品尺寸保證,且內孔的圓柱度公差及內孔和外圓的同軸度公差及珩磨網紋參數能滿足技術要求。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附圖是該珩磨工藝所用的夾具的結構圖。在圖中1.底座,2.夾具體,3.下內襯套,4.橡膠套,5.隔圈,6.橡膠套,7.上內襯套,8.壓蓋,9.鋼質彈性套。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所示,底座⑴和夾具體(2)可以用螺栓緊固連接,橡膠套(6)和橡膠套分別裝在上內襯套(7)和下內襯套C3)上,同時有隔圈( 及壓蓋(8)形成一個密閉的腔, 橡膠套(6)和橡膠套(4)套在鋼質彈性套(9)上。工作時有一定壓力的液壓油通過夾具體 (2)和上內襯套(7)和下內襯套(3)進入橡膠套(6)和橡膠套⑷形成的內腔,此時橡膠套(6)和橡膠套(4)夾緊鋼質彈性套(9),實現氣缸套的夾緊。鋼質彈性套(9)選用材質是65Mn,經過調質及淬火處理,滿足高彈性回復能力,鋼質彈性套(9)的壁厚選擇是10mm, 這樣的結構及性能能夠滿足夾緊時鋼質彈性套(9)本身的剛性。在珩磨加工時,夾具的液壓油的夾緊壓力在1.2Mpa,珩磨機珩磨壓力高壓在 1. OMpa,這樣的夾緊力既能滿足夾緊要求,也是氣缸套夾緊變形滿足工藝需求。運用該工藝能保證超薄壁氣缸套的內孔和外圓的同軸度誤差不超出0. 04mm,內孔的圓柱度誤差不大于 0. 015mmo
權利要求
1.超薄壁氣缸套珩磨工藝其特征是夾緊壓力在1.2Mpa,珩磨機珩磨壓力高壓在 1. OMpa0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如圖所示,底座(1)和夾具體(2)可以用螺栓緊固連接,橡膠套(6)和橡膠套(4)分別裝在上內襯套(7)和下內襯套(3)上,同時有隔圈(5)及壓蓋(8)形成一個密閉的腔,橡膠套(6)、橡膠套(4)套在鋼質彈性套(9)上。上內襯套(7)、膠套(4)夾緊鋼質彈性套(9),實現氣缸套的夾緊。鋼質彈性套(9)選用材質是65Mn,壁厚10mm,在珩磨加工時,夾具的液壓油的夾緊壓力在1.2Mpa,珩磨機珩磨壓力高壓在1.0Mpa。同軸度誤差不超出0.04mm,內孔的圓柱度誤差不大于0.015mm。
文檔編號B24B33/00GK102476346SQ20101056233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29日
發(fā)明者嚴方, 徐金蘭, 賈維珍 申請人:徐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