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扭力振動型電鉆單一切換環(huán)的改良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機械加工領域的扭力振動型電鉆,尤其是指一種能以一個切換環(huán)作為切換電鉆的扭力調(diào)節(jié)功能和振動功能。
通常所用的扭力振動型電鉆,它在切換扭力功能與振動功能時,必須使用兩個功能變換環(huán)。如圖8所示,在只需使用扭力功能而不用振動時,需先將變換環(huán)(11)旋至扭力檔,也就是說,使箭頭(612)指著鉆頭標示(111),然后再調(diào)節(jié)另一變換環(huán)(12)至所需的扭力,也即使箭頭(613)對準變換環(huán)上的其中一個數(shù)字標記1、2、3、4、5或箭頭符號(614),它代表不同的扭力大小,旋至鉆頭符號(614)時,代表它為最大的工作扭力。而在使用振動功能時,必須先將變換環(huán)(11)旋至振動檔。也就是說,使箭頭(612)指于變換環(huán)(11)上另一標記,即鐵錘標記(611),且變換環(huán)(12)須旋至鉆頭符號(614)位置以提供最大的扭力。
早期的電鉆并沒有變換環(huán)(11)及其內(nèi)部的相關配件,如圖9所示。它只具有扭力調(diào)節(jié)功能,當旋轉變換環(huán)(12),則變換環(huán)(12)內(nèi)所設斜坡(117)便會壓迫其下的墊圈(615)、彈簧(616),鋼珠墊片(617)及鋼珠(618)等,藉以調(diào)整工作扭力。而上述扭力振動型電鉆,以其剖面圖來看其內(nèi)部結構可知它是在一可調(diào)節(jié)扭力大小的電鉆上附加一些裝置,藉旋轉變換環(huán)(11),經(jīng)其內(nèi)所設的鍵(112)、(113)帶動該棘輪座(114)。棘輪座底部周圍設有斜坡(115),該斜坡(115)與振動塊(119)底部的斜面貼合、棘輪座(114)被帶動旋轉后,因斜面原理故振動塊(119)往上移,使得振動塊(119)底部不再與棘輪座(114)的棘輪部(116)接觸,也就是說脫離了棘輪座的棘輪部(116),因此使主軸(120)在旋轉時不會同時振動。這種功能切換方式的缺陷在于一是須調(diào)節(jié)兩變換環(huán)(11)、(12)較為費事;二是調(diào)節(jié)一個變換環(huán)時而忘了調(diào)節(jié)另一變換環(huán),造成作業(yè)失誤;三是因為要在變換環(huán)上附加元件,因此電鉆整體長度較大,使之轉頭在作業(yè)時所產(chǎn)生的反作用力矩使得手對電鉆的操作性較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主要包含有切換環(huán)、減速箱、主軸組和棘輪座所組成的扭力振動型電鉆單一切換環(huán)的改良結構,它可以只用單一切換環(huán)而達到切換扭力調(diào)節(jié)功能和振動功能的作用。從而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在于它主要包含有切換環(huán)、棘輪座、減速箱、主軸組、馬達、夾頭、夾頭套以及電池組所組成。它在馬達轉軸前設置有一減速箱,利用坡段間接壓迫鋼珠進而壓迫內(nèi)齒輪B而達到扭力調(diào)節(jié),以及利用一振動塊與棘輪座棘齒部的接觸而產(chǎn)生振動。產(chǎn)生這種功能的結構在于在切換環(huán)內(nèi)設內(nèi)、外兩環(huán)壁,內(nèi)套設一主軸組,主軸組的主軸上具有一切換塊和一振動塊,在切換塊周圍設置有凹槽,恰嵌于切換環(huán)的內(nèi)壁所設置的鍵,切換塊上還設置有三個梯形突塊,可落入梯形凹槽或從該凹槽爬起而脫離梯形凹槽,在落入梯形凹槽時,主軸下移可使振動塊與棘輪座的棘齒部接觸,而爬起時,切換塊內(nèi)無空間供主軸下移,進而振動塊恒脫離棘齒部。切換環(huán)的外環(huán)壁底部設有坡段,其下方依序設置有止推板、鋼環(huán)、彈簧、鋼珠墊片是套設在棘輪座外,而等間距設置的鋼珠是各置于棘輪座周圍所設置的各園孔中,恰位于鋼珠墊片與內(nèi)齒輪B之間,而內(nèi)齒輪B上還設有若干個突部。這種改良結構,便能以單一的切換環(huán)而達到切換扭力調(diào)節(jié)功能和振動功能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由于切換環(huán)設有內(nèi)、外環(huán)壁,可分別控制振動與工作扭力,也就是說只用一個切換環(huán)可以具備調(diào)節(jié)扭力和振動的功能。把控制振動的構件與調(diào)節(jié)工作扭力的構件設置在主軸周圍,即其配置是向徑向發(fā)展而非軸向發(fā)展,因而可縮短電鉆長度。又由于棘輪座被塑膠包射成型的減速箱包覆,因此降低了棘輪座的棘齒部在整個電鉆的位置。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前段部分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后段部分立體分解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外殼及電池組的立體分解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切換環(huán)、主軸組、棘輪座及減速箱殼部位的剖面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切換塊(125)處于落下狀態(tài),而主軸(121)未下壓狀態(tài)時的馬達前端部分的剖面圖。其中振動塊(126)仍保持與棘齒部(1323)脫離狀態(tài)。
圖7為本實用新型當切換塊(125)處于升起而主軸(121)無法下壓時的馬達前端部分的剖面圖。其中振動塊(126)恒保持與棘齒部(1323)脫離狀態(tài)。
圖8為已有技術扭力振動型電鉆的立體圖。
圖9為已有技術的扭力振動型電鉆的馬達前端部分的剖面圖。
現(xiàn)在結合上述各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主要由夾頭套(1),夾頭螺絲(2)、夾頭(3)、切換環(huán)(4)、左外殼(47)、右外殼(45)、電池組(50),振動塊(126)、主軸(121) 和棘輪座(132)等配件構成。在
圖1中,當旋轉切換環(huán)(4)使箭頭(401)指向切換環(huán)上各數(shù)字或鉆頭標記(402)時,可調(diào)節(jié)工作扭力大小,這時鉆頭在鉆工作物時,并無振動,而當切換環(huán)(4)旋至振動檔(403)時,其扭力為最大,且夾頭(3)在旋轉的同時并作前后振動。
除了夾頭套(1),夾頭螺絲(2)和夾頭(3)外,其余元件是組裝在左外殼(47)與右外殼(45)夾合所形成的空間中,如圖2和圖4所示。電池組(50)的頂端恰嵌于左、右外殼夾合形成的底端空間、且電池組的左右導電元件(501),各接觸在圖3所示的端子組(42)的兩導電片(421)、(422)上,以提供電鉆工作時所需的能量。夾頭套(1)通常是塑料制成,電鉆不用時可蓋在夾頭(3)上以保護夾頭。旋轉夾頭(3)上的套筒(301)則可使各夾塊(302)退后而各夾塊間形成一空間,以夾住鉆頭。夾頭螺絲(2)是在各夾塊(302)完全往后退入后再經(jīng)夾頭(3)內(nèi)螺鎖入主軸(121)前端面所開設的螺孔,使夾頭可隨主軸(121)正轉或反轉,不致松脫。
開關(39)連接有一散熱片(43),如圖3所示。在壓下開關(39)上的扳機(391)時,由電池組所提供的電力則通過,開關傳輸至馬達(34),馬達轉軸(341)提供本實用新型的動力輸出。該馬達轉軸(341)上固設有一馬達齒輪(33),馬達(34)是螺固于馬達固定板(31)上,馬達固定板(31)的前面依序設置有三組行星齒輪組,藉以作為一減速箱,它包括內(nèi)齒輪A(29),變速齒輪(28),行星齒A(27),齒輪盤墊片(26)、行星盤A(25)、行星齒B(24)、行星盤B(23)、行星齒C(22)、行星盤C(21)、C型扣環(huán)(20)、墊圈(19)和內(nèi)齒輪B(18)等元件。而切換片(619)可切換馬達(34)轉軸的正、反轉。圖3所示的變速桿(15),其下方所接設的導桿(14)的兩端是穿入減速箱殼(133)兩側的孔中,并卡于變速齒輪(28)的環(huán)槽(281)中,藉以撥動該變速齒輪(28)作前、后移動而變速。
圖2所示的主軸(121)依序穿過墊圈(122)、塔型彈簧(123)、墊片(101)、各鋼珠(124)間、墊片(102)、切換塊(125),再將振動塊(126)壓配于主軸(121)上,則構成圖5所示主軸組(1210)。結合圖3和圖5,六個鋼珠(61)是置于棘輪座(132)周圍的六個園孔(62)中,再將主軸組(1210)依序穿過棘輪座(132)、減速箱殼(133)、軸襯(134)、墊圈(16),再以C型扣環(huán)(17)固定,再穿過置于減速箱殼(133)中的內(nèi)齒輪B(18),再套入墊圈(19),再以C型扣環(huán)(20)固定內(nèi)齒輪B(18),而使該內(nèi)齒輪B(18)固定在減速箱殼(133)內(nèi),而內(nèi)齒輪B本身仍可自由旋轉,最后主軸(121)的末端是套入行星盤C(21)中央所開設的軸孔中。
結合圖2、3和圖5、6,在切換環(huán)(4)內(nèi)設有兩環(huán)壁(405)、(406),環(huán)壁(406)較靠近切換環(huán)中央,環(huán)壁(405)較遠離切換環(huán)中央,環(huán)壁(405)上設有三個斜坡,每一斜坡上并分為六段,呈波浪狀,正好配合工作扭力大小1、2、3、4、5段及最大扭力一段。由于止推板(7)配置于環(huán)壁(405)下,與環(huán)壁作三點接觸,每一接觸點是在等高的坡段上,該切換環(huán)(4)在旋轉時可壓迫該止推板(7)、鋼環(huán)(9)、彈簧(8)、鋼珠墊片(10)及鋼珠(61),由于鋼珠(61)是被壓制于鋼珠墊片(10)與內(nèi)齒輪B(18)之間,且鋼珠(61)的分布位置是恰在內(nèi)齒輪B(18)上各突部之間,例如其中一鋼珠(61)將位于突部(181)、(182)之間,在旋轉切換環(huán)(4)的過程中,當切換環(huán)(4)旋轉到極限時,止推板(7)與環(huán)壁(405)的接觸是在坡段(4051)上,因此,越旋轉切換環(huán)(4),鋼珠(61)越被壓緊在鋼珠墊片(10)與內(nèi)齒輪B(18)之間,使得內(nèi)齒輪B(18)的各突部,如突部(181)及(182)越將受到各鋼珠(61)的壓迫,因而內(nèi)齒輪B的旋轉更受到阻滯,因此,內(nèi)齒輪B也越轉不動,內(nèi)齒輪B(18)越是轉不動,則主軸(121)越趨于轉動,又因內(nèi)齒輪B(18)設有內(nèi)環(huán)齒,且三個行星齒C(22)嚙合于該內(nèi)環(huán)齒,該三個行星齒C(22)的中央孔又固設于行星盤C(21)后面所設的三個梢上,間接由馬達轉軸(341)而來的轉矩將使該行星盤B(23)轉動進而帶動三個行星齒C(22)自轉,如若內(nèi)齒輪B被壓制而不轉動,則三個行星齒C(22)除自轉外,也將進行公轉,進而使行星盤C(21)轉動,進而將會帶動套置于行星盤C(21)的主軸(121)。反之,若切換環(huán)(4)旋至最松,使止推板(7)與切換環(huán)的三個接觸點在坡段(4052)高度,則鋼珠墊片(10)與內(nèi)齒輪B(18)之間的各突部(181)、(182)等,或說內(nèi)齒輪B(18)越不受到鋼珠之間阻滯,因而主軸(121)將越趨于停止。
在切換環(huán)(4)的另一環(huán)壁(406)上,等距設有三個鍵,如圖5中可以看見其中的兩個鍵(4061)、(4062),呈長方塊狀。另一方面,切換塊(125)上等距設有三個凹槽,圖5可見到其中的一個凹槽(1251),本實用新型組裝后是恰使該三個鍵嵌入該三個凹槽中,因此以手轉動該切換環(huán)(4),將直接帶動切換塊(125)轉動,使得切換塊(125)周邊所設置的三個梯形突塊(1252)也隨著轉動。另一方面,棘輪座(132)內(nèi)壁近上端開設有三個與梯形突塊相同形狀的所謂梯形凹槽,如圖5所示的兩個梯形凹槽(1322)、(1321),切換塊(125)轉動的結果使得梯形突塊可以嵌合于梯形凹槽中,也可以離開梯形凹槽。總而言之,切換塊(125)旋轉時使梯形突塊(1252)往圖5左方移動,梯形突塊(1252)終將落入梯形凹槽(1322),若梯形突塊再繼續(xù)朝同方向旋轉,則梯形突塊(1252)將由該梯形凹槽(1322)中爬起,爬到階梯(620)上。事實上,因為切換塊(125)上設有三個梯形突塊,且棘輪座(132)上開有三個梯形凹槽,梯形凹槽位置與梯形突塊的位置互相對應,因此上述落下或爬起的動作,三個梯形突塊是同步動作的,同時作用使得切換塊(125)會下降或上升。
旋轉切換環(huán)(4),使塊換塊(125)處于落下狀態(tài),圖6中所示的主軸(121)是在未下壓狀態(tài),所以振動塊(126)仍保持與棘齒部(1323)脫離的狀態(tài),當鉆頭指向工作物而工作時,工作物會對鉆頭及主軸(121)施加一反作用力,使得主軸(121)下移,進而壓配于主軸(121)的振動塊(126)隨主軸(121)而往下移,進而該振動塊(126)會接觸棘齒部(1323),所以主軸(121)一方面在旋轉,另一方面因振動塊(126)與棘齒部(1323)的接觸而作上、下振動。
反之,如圖7所示,旋轉切換環(huán)(4)使切換塊(125)于上升狀態(tài),此時,即便在工作狀態(tài),該主軸(121)仍無法下移,所以振動塊(126)恒保持與棘齒部(1323)脫離的狀態(tài),因此主軸(121)在旋轉時,振動塊(126)及棘齒部(1323)不會接觸,主軸(121)將不會振動。
本實用新型能以單一的切換環(huán)而達到切換扭力調(diào)節(jié)功能與振動功能的作用,而且棘輪座(132)被塑膠射出一體成型的減速箱殼(132)包覆,降低了棘輪座的棘輪部在整個電鉆中的位置。
權利要求1.一種主要由切換環(huán)(4)、棘輪座(132)、馬達(34)、減速箱、夾頭套(1)、夾頭(3)和主軸組(1210)所組成的扭力振動型電鉆單一切換環(huán)的改良結構,是在一馬達轉軸(341)前設置有一減速箱,利用坡段間接壓迫鋼珠(61)進而壓迫內(nèi)齒輪B(18)而達到扭力調(diào)節(jié)、以及利用一振動塊(126)與棘輪座棘齒部(1323)的接觸而產(chǎn)生振動、其特征在于該切換環(huán)(4)內(nèi)設有內(nèi)、外兩環(huán)壁(406)、(405),內(nèi)套設一主軸組(1210),該主軸組(1210)的主軸(121)上具有一切換塊(125)及振動塊(126),該切換塊(125)周圍設置有凹槽(1251)恰嵌于切換環(huán)(4)的內(nèi)壁所設置的鍵(4061)、(4062)等上面,切換塊(125)設置有三個梯形突塊(1252),可落入梯形凹槽(1321)、(1322)或爬起而脫離梯形凹槽(1321)、(1322),在落入梯形凹槽(1321)、(1322)時,主軸(121)下移可使振動塊(126)與棘輪座(132)的棘齒部(1323)接觸,而爬起時,切換塊(125)內(nèi)無空間供主軸(121)下移,進而振動塊(126)恒脫離棘齒部(1323),切換環(huán)(4)的外環(huán)壁(405)底設有坡段,其下方所依序設置有的止推板(7)、鋼環(huán)(9)、彈簧(8)、鋼珠墊片(10)都是套設在棘輪座(132)之外,而等距鋼珠(61)是各置于棘輪座(132)周圍所設的各園孔(62)中,恰位于鋼珠墊片(10)與內(nèi)齒輪B(18)之間,而內(nèi)齒輪B(18)上設有若干突部(181)、(182)等。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說的扭力振動型電鉆單一切換環(huán)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減速箱外殼(133)是以塑膠包覆該棘輪座(132)而一體制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機械加工領域的扭力振動型電鉆。其主要特征在于切換環(huán)內(nèi)設有兩個環(huán)壁,外環(huán)壁又設置有坡段,環(huán)中央套設的主軸組配有切換塊和振動塊,切換塊周圍的凹槽嵌于切換環(huán)內(nèi)環(huán)壁的鍵上,切換塊設置有梯形突塊,可落入棘輪座的梯形凹槽或爬起而脫離梯形凹槽。當落入梯形凹槽時,主軸與振動塊因工作物的反作用力而往棘輪座內(nèi)壓入,使振動塊可與棘輪座的棘齒部(1323)接觸,因而主軸(121)在旋轉時也振動。
文檔編號B23B45/00GK2196525SQ9420409
公開日1995年5月10日 申請日期1994年3月4日 優(yōu)先權日1994年3月4日
發(fā)明者鐘李杏枝 申請人:鐘李杏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