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沖壓模具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
背景技術:
1、沖壓是靠壓力機和模具對板材、帶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產(chǎn)生塑性變形或分離,從而獲得所需形狀和尺寸的工件(沖壓件)的成形加工方法。沖壓和鍛造同屬塑性加工(或稱壓力加工),合稱鍛壓。沖壓的坯料主要是熱軋和冷軋的鋼板和鋼帶。全世界的鋼材中,有60-70%是板材,其中大部分經(jīng)過沖壓制成成品。汽車的車身、底盤、油箱、散熱器片,鍋爐的汽包,容器的殼體,電機、電器的鐵芯硅鋼片等都是沖壓加工的。儀器儀表、家用電器、自行車、辦公機械、生活器皿等產(chǎn)品中,也有大量沖壓件。
2、目前通過凸輪連桿機構實現(xiàn)的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無法實現(xiàn)壓塊下降程度的調節(jié),從而無法根據(jù)使用者的身高進行調整工作臺的高度,導致一些人無法勝任該工作。
3、因此,提供一種能夠控制壓塊的下降程度的通過凸輪連桿機構實現(xiàn)的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是本發(fā)明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通過凸輪連桿機構實現(xiàn)的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無法實現(xiàn)壓塊下降程度的調節(jié),從而無法根據(jù)使用者的身高進行調整工作臺的高度,導致一些人無法勝任該工作。從而提供一種能夠控制壓塊的下降程度的通過凸輪連桿機構實現(xiàn)的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
2、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機架、下壓移動塊、曲軸連桿機構、工作臺以及脫模組件,所述工作臺可升降地設置在機架上,且其上表面設置有下模具,所述下壓移動塊可升降地設置在工作臺上方,且其下表面設置有與下模具相適配的上模具,所述曲軸連桿機構設置在機架上,以用于驅動下壓移動塊往復升降,所述脫模組件設置在工作臺內部,以用于使下模具上的鈑金件脫模;其中,所述曲軸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驅動電機、曲軸、移動桿、第一驅動組件以及連動桿,所述曲軸水平可轉動地設置在下壓移動塊上方,所述第一驅動電機設置在機架上,以用于驅動曲軸轉動,所述移動桿相對兩端分別可移動地設置在曲軸軸身凸出部分,所述第一驅動組件設置在曲軸軸身凸出部分,以用于驅動移動桿相對兩端同步移動,所述連動桿一端鉸接在移動桿桿身,另一端鉸接在下壓移動塊上。
3、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驅動組件包括:第二驅動電機以及第一絲桿,所述移動桿相對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限位滑塊,所述曲軸軸身凸出部分設置有與每個第一限位滑塊相適配的第一限位滑槽,所述曲軸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驅動電機,所述第二驅動電機輸出軸同軸設置有第一絲桿,所述第一絲桿桿身螺紋貫穿移動桿桿身,且可轉動地設置在曲軸上。
4、優(yōu)選地,所述機架上沿豎直方向設置有滑軌,所述下壓移動塊上設置有與滑軌相適配的第二限位滑塊。
5、優(yōu)選地,所述下壓移動塊下表面可伸縮地設置有壓緊架,所述壓緊架上表面豎直伸入下壓移動塊內部設置有若干個第一導向桿,所述每個第一導向桿上分別套設有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一彈性件一端與下壓移動塊下表面抵接或固接,另一端與壓緊架上表面抵接或固接,所述壓緊架上設置有與上模具相適配的第一孔槽,所述下模具相對兩側分別凸起設置有第一放置臺。
6、優(yōu)選地,所述機架上沿豎直方向設置有第二限位滑槽,所述工作臺一側設置有與第二限位滑槽相適配的第三限位滑塊,所述機架上還設置有第三驅動電機,且其輸出軸同軸設置有第二絲桿,所述第二絲桿豎直螺紋貫穿工作臺,且可轉動地設置在機架上。
7、優(yōu)選地,所述脫模組件包括:升降板、脫模板以及直線驅動電機,所述升降板通過直線驅動電機可升降地設置在工作臺內部,所述脫模板設置在工作臺上表面,且其表面設置有第二放置臺,所述升降板上表面豎直設置有連接柱,所述連接柱上端與脫模板固定連接。
8、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放置臺中間同軸設置有孔徑大于與下模具最大半徑的第二孔槽。
9、優(yōu)選地,所述下模具內部同軸可升降地設置有第二導向桿,所述第二導向桿桿身套設有第二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一端抵接或固接在第二導向桿桿身,另一端抵接或固接在下模具內部,所述頂升移動塊可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地設置在升降板上表面,且其靠近第二導向桿下端一側設置為斜坡狀,所述第二導向桿一側傾斜貫穿頂升移動塊設置有傾斜架,所述升降板上設置有用以避讓傾斜架的避讓槽。
10、優(yōu)選地,所述頂升移動塊相對兩側分別設置有第四限位滑塊,所述升降板上表面設置有與第四限位滑塊相適配的第三限位滑槽。
11、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相比較于現(xiàn)有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請使用者使用前通過調節(jié)工作臺的高度,然后再通過啟動第一驅動組件以帶動移動桿移動,從而通過連動桿調節(jié)下壓移動塊的下降程度,以實現(xiàn)根據(jù)使用者身高來調節(jié)工作臺的高度,使該裝置的適用群體更廣泛。
12、本發(fā)明的其他特征和優(yōu)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而且本發(fā)明中未涉及部分均與現(xiàn)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xiàn)有技術加以實現(xiàn)。
1.一種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機架(1)、下壓移動塊(2)、曲軸連桿機構(3)、工作臺(4)以及脫模組件(5),所述工作臺(4)可升降地設置在機架(1)上,且其上表面設置有下模具(401),所述下壓移動塊(2)可升降地設置在工作臺(4)上方,且其下表面設置有與下模具(401)相適配的上模具(201),所述曲軸連桿機構(3)設置在機架(1)上,以用于驅動下壓移動塊(2)往復升降,所述脫模組件(5)設置在工作臺(4)內部,以用于使下模具(401)上的鈑金件脫模;其中,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組件(304)包括:第二驅動電機(30401)以及第一絲桿(30402),所述移動桿(303)相對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限位滑塊(30301),所述曲軸(302)軸身凸出部分設置有與每個第一限位滑塊(30301)相適配的第一限位滑槽(30201),所述曲軸(302)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驅動電機(30401),所述第二驅動電機(30401)輸出軸同軸設置有第一絲桿(30402),所述第一絲桿(30402)桿身螺紋貫穿移動桿(303)桿身,且可轉動地設置在曲軸(302)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1)上沿豎直方向設置有滑軌(101),所述下壓移動塊(2)上設置有與滑軌(101)相適配的第二限位滑塊(202)。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壓移動塊(2)下表面可伸縮地設置有壓緊架(203),所述壓緊架(203)上表面豎直伸入下壓移動塊(2)內部設置有若干個第一導向桿(20301),所述每個第一導向桿(20301)上分別套設有第一彈性件(20302),所述第一彈性件(20302)一端與下壓移動塊(2)下表面抵接或固接,另一端與壓緊架(203)上表面抵接或固接,所述壓緊架(203)上設置有與上模具(201)相適配的第一孔槽(20303),所述下模具(401)相對兩側分別凸起設置有第一放置臺。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1)上沿豎直方向設置有第二限位滑槽(102),所述工作臺(4)一側設置有與第二限位滑槽(102)相適配的第三限位滑塊(402),所述機架(1)上還設置有第三驅動電機(103),且其輸出軸同軸設置有第二絲桿(104),所述第二絲桿(104)豎直螺紋貫穿工作臺(4),且可轉動地設置在機架(1)上。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脫模組件(5)包括:升降板(501)、脫模板(502)以及直線驅動電機(503),所述升降板(501)通過直線驅動電機(503)可升降地設置在工作臺(4)內部,所述脫模板(502)設置在工作臺(4)上表面,且其表面設置有第二放置臺(50201),所述升降板(501)上表面豎直設置有連接柱(50101),所述連接柱(50101)上端與脫模板(502)固定連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置臺(50201)中間同軸設置有孔徑大于與下模具(401)最大半徑的第二孔槽(50202)。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401)內部同軸可升降地設置有第二導向桿(504),所述第二導向桿(504)桿身套設有第二彈性件(505),所述第二彈性件(505)一端抵接或固接在第二導向桿(504)桿身,另一端抵接或固接在下模具(401)內部,所述頂升移動塊(506)可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地設置在升降板(501)上表面,且其靠近第二導向桿(504)下端一側設置為斜坡狀,所述第二導向桿(504)一側傾斜貫穿頂升移動塊(506)設置有傾斜架(507),所述升降板(501)上設置有用以避讓傾斜架(507)的避讓槽(50103)。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鈑金件沖壓自動脫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升移動塊(506)相對兩側分別設置有第四限位滑塊(50601),所述升降板(501)上表面設置有與第四限位滑塊(50601)相適配的第三限位滑槽(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