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夾持工裝的技術領域,特別是管件夾持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有的加工領域,對于管件的固定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不管是對管件進行切割或焊接都需要管件進行固定,常見的固定方式常用環(huán)形卡子、螺栓等工具進行固定,且需借用螺絲刀、或扳手等工具,顯得非常不方便,固定管件花費的時間長。本發(fā)明提出了管件夾持裝置結構,比較實用、完美和方便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提供結構簡單、無需借助工具、夾持方便快捷的管件夾持裝置。
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管件夾持裝置,包括夾持座、外筒管和弧形夾持板,夾持座沿左右方向開有通孔,該通孔中放置有外筒管且兩者之間通過螺紋配合連接,在外筒管內(nèi)放置有多個弧形夾持板,多個弧形夾持板的周向端面相對形成圓筒形結構,該圓筒形結構與外筒管為同一中心軸,沿圓周方向在弧形夾持板的一側端面上開有插槽而另一側端面上設有插銷,相鄰的弧形夾持板之間通過插銷插入插槽中配合連接,弧形夾持板之間所形成的圓筒形結構的外徑從一端到另一端逐漸增大,外筒管的內(nèi)徑從一端到另一端逐漸減小,外筒管的大端對應圓筒形結構的小端,外筒管的小端對應圓筒形結構的大端,且外筒管和圓筒形結構通過螺紋連接;
沿圓周方向在弧形夾持板的端面上還開有t型槽,t型槽的橫截面呈t字型且t字型方向沿圓筒形結構圓周方向,在相鄰的弧形夾持板的t型槽中房子有與之相適配的卡頭,相鄰弧形夾持夾持單元中的卡頭通過彈簧連接,所述的t型槽為與外筒管中心軸平行的通槽。
所述的弧形夾持板的個數(shù)為兩個或兩個以上。
所述的相鄰弧形夾持板之間放置有多根彈簧及與彈簧相適配的卡頭。
所述的弧形夾持板相鄰之間設置有多個插銷及與插銷相適配的插槽。
所述的插銷和彈簧沿弧形夾持板沿左右方向相間設置。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1)結構簡單、無需借助工具;(2)外筒管內(nèi)徑一端大另一端小、弧形夾持板所形成的圓筒形結構外徑一端大一端小的機構,便于管件的快速裝夾;(3)彈簧和卡頭結構所連接形成的圓筒形結構相比于常見的瓣形漲緊裝置,漲開的內(nèi)徑更大,將原本鋼材的變化變?yōu)閺椈傻淖冃?,且使用的壽命更長;(4)插銷的設置的使得弧形夾持板之間圓筒形結構呈圓形且不易產(chǎn)生變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的放大圖;
圖3弧形夾持板形成的圓筒形結構橫截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b-b的放大圖;
圖中,1、夾持座,2、外筒管,3、弧形夾持板,4、插銷,5、卡頭,6、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描述,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圖1~圖3所示,管件夾持裝置,包括夾持座1、外筒管2和弧形夾持板3,夾持座1沿左右方向開有通孔,該通孔中放置有外筒管1且兩者之間通過螺紋配合連接,在外筒管1內(nèi)放置有多個弧形夾持板3,多個弧形夾持板3的周向端面相對形成圓筒形結構,該圓筒形結構與外筒管2為同一中心軸,圓筒形結構的一端端頭的內(nèi)徑比中部內(nèi)徑大,便于管件的插入,沿圓周方向在弧形夾持板3的一側端面上開有插槽而另一側端面上設有插銷4,相鄰的弧形夾持板3之間通過插銷4插入插槽中配合連接,弧形夾持板3之間所形成的圓筒形結構的外徑從一端到另一端逐漸增大,外筒管2的內(nèi)徑從一端到另一端逐漸減小,外筒管2的大端對應圓筒形結構的小端,外筒管2的小端對應圓筒形結構的大端,且外筒管2和圓筒形結構通過螺紋連接。
進一步地,沿圓周方向在弧形夾持板3的端面上還開有t型槽,t型槽的橫截面呈t字型且t字型方向沿圓筒形結構圓周方向,在相鄰的弧形夾持板3的t型槽中房子有與之相適配的卡頭5,相鄰弧形夾持夾持單元3中的卡頭5通過彈簧6連接,所述的t型槽為與外筒管2中心軸平行的通槽。通過卡頭5和彈簧6將分散的弧形夾持板3連接成圓筒形機構,且使得圓筒形結構能夠漲縮,便于管件的放置。
進一步地,所述的弧形夾持板3的個數(shù)為兩個或兩個以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相鄰弧形夾持板3之間放置有多根彈簧6及與彈簧6相適配的卡頭5。多根彈簧6的設置充分保證彈性力的大小。所述的弧形夾持板3相鄰之間設置有多個插銷4及與插銷4相適配的插槽。所述的插銷4和彈簧6沿弧形夾持板3沿左右方向相間設置。插銷4的設置,使得弧形夾持板3所形成的圓筒形結構在壓緊時,插銷4插入插槽中,使得圓筒形結構不易被壓扁。
工作時,先將管件插入弧形夾持板3所形成的圓筒形結構中并將圓筒形結構漲開,此時插銷4插入插槽中,使得圓筒形結構不被壓扁,從而使弧形夾持板3的內(nèi)側與管件的接觸面積大,有利于管件和弧形夾持板3之間的摩擦力增大,使管件夾持更牢靠,再將弧形夾持板3所形成的圓筒形結構擰入外筒管2內(nèi),由于外筒管2的大端對應圓筒形結構的小端,外筒管2的小端對應圓筒形結構的大端,在擰入過程中實現(xiàn)了外銅管2對圓筒形結構的夾緊,從而使得弧形夾持板3將管件夾持住,再將外筒管2擰入夾持座1的通孔中,最終實現(xiàn)了管件的固定。整個固定方式非常簡單,用手擰動兩次即可實現(xiàn),無需借助螺絲刀、扳手等工具。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本發(fā)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huán)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構想范圍內(nèi),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發(fā)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