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金屬片擦油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金屬片拉伸成型的擦油裝置。
背景技術:
用于金屬片成型的金屬片拉伸成型設備,例如不銹鋼盤子、不銹鋼盆子等的成型拉伸設備,一般包括上料裝置、輸送機構、擦油機構、拉伸裝置和成品退出裝置。
目前的擦油裝置一般包括設于輸送機構末端的夾送機構、設于夾送機構后方的夾持轉接機構,以及設于夾送機構后方的擦油機構,夾送機構、夾持轉接機構、擦油機構一般采用輥筒,其中擦油機構需要三條輥筒,而夾送機構、夾持轉接機構均各需兩條輥筒,這樣總共需要至少七條輥筒,再加上各條輥筒的驅動裝置,整個擦油裝置結構復雜,導致整臺設備的生產(chǎn)成本較高,另外,因為其結構復雜,速度較慢是一回事,更主要的是增大了擦油部分的出錯幾率,經(jīng)常發(fā)生故障,一旦發(fā)生故障,就必須停機進行維護,導致生產(chǎn)中斷,從而大幅度降低了生產(chǎn)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金屬片拉伸成型的擦油裝置,這種用于金屬片拉伸成型的擦油裝置結構簡單緊湊,生產(chǎn)成本較低,擦油速度較快,故障率也較低,大幅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于金屬片拉伸成型的擦油裝置,包括支架、儲油槽、粘油輥、下擦油輥、上擦油輥和擦油驅動裝置,儲油槽、粘油輥、下擦油輥、上擦油輥、擦油驅動裝置均安裝在支架上,粘油輥處于儲油槽中,粘油輥、下擦油輥、上擦油輥均與擦油驅動裝置傳動連接,下擦油輥與粘油輥接觸配合,其特征是:還包括輸送帶;所述儲油槽、粘油輥、下擦油輥均設置在輸送帶的下方,下擦油輥與輸送帶的下表面接觸配合;所述上擦油輥設置在輸送帶的上方,上擦油輥與輸送帶的上表面接觸配合。
上述擦油驅動裝置一般采用電機,而粘油輥、下擦油輥、上擦油輥均與擦油驅動裝置之間一般則通過齒輪組進行傳動連接。
潤滑油儲存在儲油槽中,潤滑油在粘油輥的粘帶下,傳遞給下擦油輥,下擦油輥將潤滑油傳遞給輸送帶,在沒有金屬片經(jīng)過的情況下,潤滑油通過輸送帶傳遞給上擦油輥,這樣使得上擦油輥、下擦油輥均粘有潤滑油;當金屬片由輸送帶傳遞到下擦油輥、上擦油輥處時,下擦油輥、輸送帶、上擦油輥在夾送金屬片的同時,輸送帶對金屬片的下表面進行潤滑油涂布,而上擦油輥對金屬片的上表面進行潤滑油涂布,潤滑油涂布更加均勻,整個擦油裝置只需粘油輥、下擦油輥、上擦油輥、擦油驅動裝置和輸送帶,結構簡單緊湊,生產(chǎn)成本較低,無需現(xiàn)有技術采用夾送機構、夾持轉接機構進行夾持及轉接,省去中間環(huán)節(jié),擦油速度較快,而且,由于結構簡單緊湊,其故障率也較低,大幅度提高了整臺設備的生產(chǎn)效率。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案,還包括彈性壓迫機構,所述上擦油輥的兩端分別通過彈性壓迫機構安裝在所述支架上。上擦油輥的兩端分別通過彈性壓迫機構安裝在支架上,使得上擦油輥依靠彈力壓緊在輸送帶和下擦油輥上,在沒有金屬片經(jīng)過的情況下,上擦油輥能夠緊貼輸送帶,輸送帶上的潤滑油能夠更順利地傳遞給上擦油輥,而當有金屬片經(jīng)過時,金屬片能夠順利擠壓入輸送帶與上擦油輥之間,并且使上擦油輥和輸送帶分別緊貼在金屬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從而對金屬片的上表面、下表面進行潤滑油的均勻涂布。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彈性壓迫機構包括底座、拱形架、弧形托片、弧形壓片和彈性件;底座安裝在所述支架上,拱形架安裝在底座上;弧形托片安裝在底座上,弧形壓片通過彈性件安裝在拱形架上,弧形壓片與弧形托片相對應并構成圓筒狀;所述上擦油輥的兩端分別處于相應的弧形壓片與弧形托片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彈性件包括導向桿和彈簧,所述拱形架上設有導向孔,導向桿處于導向孔中,導向桿的下端與弧形壓片連接,彈簧套在導向桿外面。導向桿能夠沿導向孔上下滑動,而彈簧則保持對弧形壓片一定的彈性壓力。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輸送帶的兩側還設有第一導向機構和第二導向機構,第一導向機構處于所述上擦油輥的后方,第二導向機構處于上擦油輥的前方。通過在輸送帶的兩側設置第一導向機構和第二導向機構,對擦油前后的金屬片進行導向。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導向機構、第二導向機構均包括左導向條和右導向條,左導向條、右導向條分別設置在所述輸送帶的兩側。在具體實施方案中,左導向條、右導向條之間的距離均自后向前逐漸減少,并且將左導向條、右導向條的后端與支架鉸接,將左導向條、右導向條的前端設置為與支架活動鏈接,從而使得左導向條、右導向條后部的寬度可以調(diào)節(jié),適應不同尺寸金屬片的導向。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點:
下擦油輥、輸送帶、上擦油輥在夾送金屬片的同時,輸送帶對金屬片的下表面進行潤滑油涂布,而上擦油輥對金屬片的上表面進行潤滑油涂布,潤滑油涂布更加均勻,整個擦油裝置只需粘油輥、下擦油輥、上擦油輥、擦油驅動裝置和輸送帶,結構簡單緊湊,生產(chǎn)成本較低,無需現(xiàn)有技術采用夾送機構、夾持轉接機構進行夾持及轉接,省去中間環(huán)節(jié),擦油速度較快,而且,由于結構簡單緊湊,其故障率也較低,大幅度提高了整臺設備的生產(chǎn)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彈性壓迫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做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這種用于金屬片拉伸成型的擦油裝置,包括支架1、儲油槽(圖1中未畫出)、粘油輥(圖1中未畫出)、下擦油輥(圖1中未畫出)、上擦油輥2、擦油驅動裝置(圖1中未畫出)、輸送帶3和彈性壓迫機構4;儲油槽、粘油輥、下擦油輥、擦油驅動裝置均安裝在支架1上,上擦油輥2的兩端分別通過彈性壓迫機構4安裝在支架1上;粘油輥處于儲油槽中;粘油輥、下擦油輥、上擦油輥2均與擦油驅動裝置傳動連接,下擦油輥與粘油輥接觸配合;儲油槽、粘油輥、下擦油輥均設置在輸送帶3的下方,下擦油輥與輸送帶3的下表面接觸配合;上擦油輥2設置在輸送帶3的上方,上擦油輥2與輸送帶3的上表面接觸配合;輸送帶3的兩側還設有第一導向機構5和第二導向機構6,第一導向機構5處于上擦油輥2的后方,第二導向機構6處于上擦油輥2的前方,第一導向機構5、第二導向機構6均包括左導向條601和右導向條602,左導向條601、右導向條602分別設置在輸送帶3的兩側,左導向條601、右導向條602之間的距離均自后向前逐漸減少,并且左導向條601、右導向條602的后端與支架1鉸接,左導向條601、右導向條602的前端設置為與支架1活動鏈接。
如圖2所示,彈性壓迫機構4包括底座401、拱形架402、弧形托片403、弧形壓片404和彈性件405;底座401安裝在支架1上,拱形架402安裝在底座401上;弧形托片403安裝在底座401上,弧形壓片404通過彈性件405安裝在拱形架402上,弧形壓片404與弧形托片403相對應并構成圓筒狀;上擦油輥2的兩端分別處于相應的弧形壓片404與弧形托片403之間。彈性件405包括導向桿4051和彈簧4052,拱形架402上設有導向孔4053,導向桿4051處于導向孔4053中,導向桿4051的下端與弧形壓片404連接,彈簧4052套在導向桿4051外面。
潤滑油儲存在儲油槽中,潤滑油在粘油輥的粘帶下,傳遞給下擦油輥,下擦油輥將潤滑油傳遞給輸送帶3,在沒有金屬片經(jīng)過的情況下,潤滑油通過輸送帶3傳遞給上擦油輥2,這樣使得上擦油輥2、下擦油輥均粘有潤滑油;當金屬片由輸送帶3傳遞到下擦油輥、上擦油輥2處時,下擦油輥、輸送帶3、上擦油輥2在夾送金屬片的同時,輸送帶3對金屬片的下表面進行潤滑油涂布,而上擦油輥2對金屬片的上表面進行潤滑油涂布,潤滑油涂布更加均勻,整個擦油裝置只需粘油輥、下擦油輥、上擦油輥2、擦油驅動裝置和輸送帶3,結構簡單緊湊,生產(chǎn)成本較低,無需現(xiàn)有技術采用夾送機構、夾持轉接機構進行夾持及轉接,省去中間環(huán)節(jié),擦油速度較快,而且,由于結構簡單緊湊,其故障率也較低,大幅度提高了整臺設備的生產(chǎn)效率。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各部分名稱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簡單變化,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內(nèi)。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