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金屬鉆削加工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鉆頭。
背景技術:
常規(guī)鉆孔加工中,鉆孔的深度一般不深,鉆頭的長度不長,普通鉆頭,就能勝任。
但是在深孔加工中,當孔深與孔徑之比大于20以上時,加工條件很惡劣,鉆削量很大,冷卻排屑都不易,要保證加工出符合要求的孔,并保證鉆頭不失效,深孔鉆頭要有足夠強度和良好的切削性能,而鉆頭的切削性能,直接反應到孔的加工質量。因而對深孔鉆頭的剛性、排屑能力、導向穩(wěn)定性要求比較高。
目前,公開號為CN205129020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用于深孔加工的內冷卻硬質合金鉆頭,它包括一體成型的刀柄和切削部,所述切削部包括設置在鉆尖的端面切削刃和螺旋切削刃,所述刀柄和切削部內部設置有冷卻流道,冷卻流道的一端位于刀柄的末端,另一端位于切削部的前端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切削刃的鉆頭芯徑與外徑比為0.35-0.4;所述螺旋切削刃上的外沿設置有多條圓柱導棱,所述兩條相鄰的圓柱導棱構成導流槽。
這種用于深孔加工的內冷卻硬質合金鉆頭結構簡單,但鉆頭在鉆削的過程中,往往會使零件上的鐵屑進入到冷卻流道中,且難以將鐵屑取出,使冷卻液難以流通,降低了鉆頭的冷卻效果,使鉆頭易發(fā)生損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種鉆頭,通過在刀柄上滑動連接一個弧形通料桿,通過弧形通料桿將鐵屑從冷卻孔中清除,從而給提升鉆頭的冷卻效果,達到使鉆頭不易發(fā)生損壞的目的。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鉆頭,包括一體成型的刀柄和切削部,所述的刀柄和切削部上開設有冷卻孔,所述的刀柄上滑動連接有弧形通料桿,所述弧形通料桿穿設于冷卻孔,且弧形通料桿的弧面與冷卻孔的內壁貼合,所述的刀柄遠離切削部的一端設置有彈性件,所述彈性件的兩端分別與弧形通料桿、刀柄固定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鉆頭在鉆削零件的過程中,當冷卻孔被鐵屑堵塞,鐵屑卡在冷卻孔的內壁與弧形通料桿的外壁之間,冷卻液難以通過冷卻孔,使得切削部靠近零件的一端溫度升高,使切削部易產生熔化現(xiàn)象而變鈍,使鉆頭難以繼續(xù)鉆削零件,這時工人將弧形通料桿往軸向推動,彈性件因弧形通料桿的位移產生彈力,將弧形通料桿復位,弧形通料桿的往復移動即可使鐵屑通過摩擦力的作用往冷卻孔的軸向發(fā)生移動,使得鐵屑從冷卻孔中排出,操作簡便,從而使鉆頭重新具有良好的冷卻效果,使鉆頭在繼續(xù)鉆削的過程中不易發(fā)生損壞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刀柄上鉸接有內桿,所述弧形通料桿上鉸接有套桿,所述內桿穿設于套桿且與套桿滑動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弧形通料桿沿著軸向移動時,使得套桿沿著軸向與往靠近內桿的方向移動,通過鉸接的設置,使得弧形通料桿在沿軸向移動的同時,不會產生沿軸向的轉動,對弧形通料桿具有限位的作用,從而避免因沿軸向發(fā)生轉動而容易因扭轉力容易發(fā)生損壞。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彈性件置于套桿中且兩端分別與套桿、內桿固定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得套桿可以對彈性件起到保護的作用,避免彈性件與鐵屑發(fā)生接觸而容易損壞,增加彈性件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刀柄沿其軸向滑動連接有蓋帽,所述蓋帽套設于刀柄背對切削部的一端,所述的蓋帽與弧形通料桿遠離切削部的一端抵觸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蓋帽的設置,增加了工人與弧形通料桿之間的接觸面積,使得當工人推動弧形通遼桿移動時,可以減小手部受到的壓強,對手部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刀柄上設置有呈N形的引導槽,所述蓋帽與引導槽的內壁抵觸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引導槽呈N形設置,便于安裝蓋帽,且使蓋帽不易與引導槽中脫出。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弧形通料桿背對弧面的一側設置有弧形內凹。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弧形內凹的設置,增加了冷卻液通入到冷卻孔中的流量,進一步提升了鉆頭的冷卻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刀柄靠近切削部的一端開設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與冷卻孔連通。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引流孔的設置,可以增加鉆頭與冷卻液的接觸面積,從而進一步提升了鉆頭的冷卻效果,使鉆頭不易發(fā)生損壞。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鉆頭在使用過程中,有鐵屑進入到冷卻孔中時,將鉆頭取下,通過蓋帽將弧形通料桿沿其軸向移動,使鐵屑因摩擦力的作用而發(fā)生移動,將鐵屑動冷卻孔中排出,冷卻液從引流孔進入到冷卻孔中,增加了鉆頭的冷卻效果,使鉆頭在重新鉆削深孔時不易發(fā)生損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外部結構圖;
圖2為體現(xiàn)引導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體現(xiàn)彈性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刀柄;2、切削部;3、引導槽;31、安裝槽;32、過渡槽;33、限位槽;41、冷卻孔;42、引流孔;51、蓋帽;52、凸起;61、弧形通料桿;611、弧形內凹;62、內桿;63、套桿;64、彈性件。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3對本實用新型一種鉆頭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鉆頭,包括一體成型的刀柄1和切削部2,刀柄1呈圓柱形,刀柄1的下端和切削部2連接。在刀柄1的外壁上開設有一個引導槽3,引導槽3呈N形設置,引導槽3由三條直槽組成,分別為安裝槽31、過渡槽32和限位槽33,其中,安裝槽31連通刀柄1的上端面和刀柄1的外壁,安裝槽31的長邊方向與刀柄1的軸向平行設置;過渡槽32與安裝槽31呈傾斜設置,且過渡槽32的下端與安裝槽31連通;限位槽33與安裝槽31平行設置,過渡槽32的上端與引導連通;安裝槽31、過渡槽32以及限位槽33的寬度相等。
刀柄1和切削部2上開設有兩個圓形的冷卻孔41,冷卻孔41沿刀柄1的軸向貫穿刀柄1、切削部2,在刀柄1靠近切削部2一端的外壁上開設有圓形的引流孔42,引流孔42與冷卻孔41連通,引流孔42的設置使得冷卻液可以通過引流孔42流到冷卻孔41中,對切削部2進行冷卻,提升鉆頭的冷卻效果。
冷卻孔41中設置有弧形通料桿61,弧形通料桿61的呈長條狀,橫截面為半圓形,且直徑等于或略小于冷卻孔41的孔徑,使弧形通料桿61的弧面與冷卻孔41的內壁貼合,使弧形通料桿61沿著冷卻孔41的軸向滑動。當冷卻孔41被鐵屑堵塞時,通過弧形通料桿61在冷卻孔41中上下移動,使鐵屑因摩擦力的作用產生移動,將鐵屑從冷卻空中排出,操作簡便。
在弧形通料桿61背對弧面的一側設置有弧形內凹611,弧形內凹611的設置增加了冷卻液流經冷卻孔41的流量,使得切削部2的冷卻效果更高。
在刀柄1背對切削部2的一端鉸接有一根內桿62,內桿62呈圓柱形,在弧形通料桿61背對切削部2的一端鉸接有一根套桿63,套桿63也呈圓柱形,在套桿63的軸向上開設有與內桿62相匹配的放置孔,在放置孔內設置有一個彈性件64,彈性件64優(yōu)選為彈簧,彈簧的上端與放置孔的內壁固定連接,下端與內桿62遠離刀柄1的一端固定連接。
在刀柄1上套設有一個蓋帽51,蓋帽51呈圓柱形,蓋帽51與刀柄1同軸設置,蓋帽51沿軸向開設有一個置物槽,將刀柄1背對切削部2的一端穿設于置物槽中且沿著置物槽的內壁沿自身的軸向滑動,置物槽的內壁上設置有一個塊狀的凸起52,凸起52置于引導槽3中,且沿著引導槽3的內壁滑動,使凸起52依次經過安裝槽31、過渡槽32進入到限位槽33中,使限位槽33的內壁與凸起52抵觸,使凸起52避免與刀柄1脫離;置物槽的槽底與弧形通料桿61背對切削部2的一端抵觸連接。
使用時,當有鐵屑將冷卻孔41堵塞時,通過將蓋帽51往靠近切削部2的方向移動,套桿63往靠近內桿62的方向移動,彈簧產生形變,蓋帽51推動弧形通料桿61往靠近切削部2的方向移動,鐵屑通過弧形通料桿61的抵觸作用往遠離鉆頭的方向產生一定的位移,從而將鐵屑順利排出,是冷卻液可以通過引流孔42進入到冷卻孔41中,對切削部2進行冷卻;繼而通過彈簧因形變產生的彈力作用,套桿63往遠離內桿62的方向移動,將弧形通料桿61復位。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