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沖壓零件的加工方法及其加工專用產(chǎn)線,特別是一種異形四爪半殼的加工方法及其加工專用產(chǎn)線。
背景技術(shù):
本發(fā)明針對的對象為附圖1至附圖3所示的異形四爪半殼,異形四爪半殼整體為手爪狀,其一端為四個隆起手爪,稱為四爪端,四爪端的對面?zhèn)葹橐粋€大的隆起半殼,稱為大口端,四爪端的四個手爪長短不一,四爪端的一側(cè)的手爪長度最長,該側(cè)稱為長指側(cè),對應的四爪端的另一側(cè)稱為短指側(cè)。此外,在異形四爪半殼上還開有一個通孔。
對于上述異形四爪半殼,由于其型面的特征繁多,且形狀不規(guī)則,加工精度要求高,很難通過一般的方法制作,或很難一次成形,必須分多步進行加工,因此選擇合適的加工方法以及設計合適的加工設備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目的: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一種效率高、成本低、能保證加工精度的異形四爪半殼的加工方法及其專用生產(chǎn)線。
技術(shù)方案: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異形四爪半殼的加工方法,生產(chǎn)步驟如下:
步驟一:從毛坯板料上裁切料片,所述料片中間窄兩端寬,且對應于異形四爪半殼大口端的一端窄于對應于異形四爪半殼四爪端的一端;
步驟二:對步驟一中裁切的料片進行第一次預成型;
步驟三:進一步對步驟二中第一次預成型的工件進行第二次預成型、成型以及整形;
步驟四:對整形后的工件進行裁切,切出整形后工件的大口端端面以及大口端端面兩側(cè)的側(cè)邊輪廓;
步驟五:對工件進行進一步裁切,切出其四爪端端面以及四爪端端面兩側(cè)的側(cè)邊輪廓,并進一步對工件上需沖孔位置進行沖孔,沖孔的同時將工件兩側(cè)邊中部的多余部分切除;
步驟六:對工件的大口端端面兩側(cè)進行翻邊整形,同時對工件的四爪端端面的兩側(cè)進行翻邊整形;
步驟七:對工件四爪端的短指側(cè)的側(cè)邊形狀進一步翻邊整形,對工件四爪端的長指側(cè)的側(cè)邊形狀進一步翻邊整形。
異形四爪半殼的專用生產(chǎn)線,從前到后對應于步驟一至步驟七依次包括落料模、第一預成型模、第二預成型/成型/整形模、切大口端模、切四爪端/側(cè)邊裁切/沖孔模、大口端翻邊/四爪端翻邊模、短指側(cè)翻邊/長指側(cè)翻邊模。
進一步地,所述落料模包括第一上模板與第一下模板,第一上模板與第一下模板之間通過第一滾動導向引導開合模;第一上模板上安裝有第一上模部分,第一下模板上安裝有第一下模部分,所述第一上模部分包括第一凸模,第一下模部分包括第一凹模以及用于導引板料進給的板料導向組件;所述第一上模板與第一下模板之間設置有廢料切除組件。
進一步地,所述預成型模包括第二上模板2-1與第二下模板2-2,第二上模板2-1與第二下模板2-2之間通過第二滾動導向引導開合模;第二上模板2-1上安裝有第二上模部分,第二下模板2-2上安裝有第二下模部分,所述第二上模部分包括第二凸模,第二下模部分包括第二凹模,第二凸模上設有預成型型面,第二凹模上銑有預成型型腔;所述預成型型腔周圍設有多個第二定位塊,每個第二定位塊均與未沖壓前的料片相切;第二凹模內(nèi)設有第二彈性頂塊。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預成型/成型/整形模包括第三上模板與第三下模板,第三上模板與第三下模板之間通過第三滾動導向引導開合模;第三上模板與第三下模板之間設有第二預成型模塊、成型模塊與整形模塊;所述第二預成型模塊包括安裝在第三上模板上的預成型凹模以及安裝在第三下模板上的預成型凸模,所述預成型凹模內(nèi)設置有用于輔助工件脫出預成型凹模的預成型彈性頂銷;所述成型模塊包括安裝在第三下模板上的成型凹模以及安裝在第三上模板上的成型凸模,所述成型凹模內(nèi)設有用于輔助工件脫出成型凹模的成型頂塊;所述整形模塊包括安裝在第三下模板上的整形凹模以及安裝在第三上模板上的整形凸模。
進一步地,所述切大口端模包括第四上模板與第四下模板,第四上模板與第四下模板之間通過第四滾動導向引導開合模;所述第四上模板與第四下模板之間設置有切大口端模塊以及切大口側(cè)邊模塊;所述切大口端模塊包括安裝在第四下模板上的大口端下模A以及安裝在第四上模板上的大口端切刀與可相對第四上模板上下平移的大口端壓料板A,所述四爪端下模A上設置有配合所述大口端切刀進行切大口端的大口端刀口鑲件;所述切大口側(cè)邊模塊包括安裝在第四下模板上的大口端下模B、安裝在第四上模板上的可相對于第四上模板上下平移的大口端壓料板B、以及安裝在第四上模板上的大口側(cè)邊切刀A與大口側(cè)邊切刀B,所述大口端下模B上設置有分別用于配合大口側(cè)邊切刀A與大口側(cè)邊切刀B進行裁切的大口側(cè)刀口鑲件A與大口側(cè)刀口鑲件B。
進一步地,所述切四爪端/側(cè)邊裁切/沖孔模包括第五上模板與第五下模板,第五上模板與第五下模板之間通過第五滾動導向引導開合模;所述第五上模板與第五下模板之間設置有切四爪端模塊、切四爪端側(cè)邊模塊以及沖孔/切側(cè)邊余料模塊;
所述切四爪端模塊包括安裝在所述第五下模板上的四爪端定位塊A與四爪端壓料塊A以及安裝在所述第五上模板上的四爪端沖頭,所述四爪端沖頭上安裝有切四爪端上鑲件;所述四爪端壓料塊A可相對于所述第五下模板上下平移,其下端設有第五矩形彈簧A用于復位,其壓邊力由安裝在所述第五上模板上的第五氮氣彈簧提供;
所述切四爪端側(cè)邊模塊包括安裝在所述第五下模板上的四爪端定位塊B以及安裝在第五上模板上的四爪端壓料塊B和分別用于裁切四爪端兩側(cè)側(cè)邊的第五上異形沖頭A以及第五上異形沖頭B,所述四爪端壓料塊B可相對于所述第五下模板上下平移;
所述沖孔/切側(cè)邊余料模塊包括安裝在所述第五下模板上的第五下模以及安裝在所述第五上模板上的第五上壓料板、用于沖孔的第五上異形沖頭C和分別用于切除工件兩側(cè)邊中部剩余材料的第五上異形沖頭D與第五上異形沖頭E;在所述第五下模上設置有第五下模鑲塊C、第五下模鑲塊D以及第五下模鑲塊E分別配合第五上異形沖頭C、第五上異形沖頭D以及第五上異形沖頭E進行沖孔以及裁切側(cè)邊。
進一步地,所述大口端翻邊/四爪端翻邊模包括第六上模板與第六下模板,第六上模板與第六下模板之間通過第六滾動導向引導開合模;第六上模板與第六下模板之間設有大口端翻邊模塊以及四爪端翻邊模塊;
所述大口端翻邊模塊包括安裝在第六下模板上的大口翻邊壓料板、分布在大口翻邊壓料板兩側(cè)的大口翻邊凹模A與大口翻邊凹模B,以及安裝在所述第六上模板上的大口翻邊凸模;所述大口翻邊壓料板可相對于第六下模板上下平移,其平移由第六導向塊A導向,所述第六導向塊A上設有燕尾狀導向柱,所述大口翻邊壓料板上開有燕尾狀導向槽,所述燕尾狀導向柱與燕尾狀導向槽之間滑動配合;
所述四爪端翻邊模塊包括安裝在第六下模板上的四爪翻邊壓料板、分布在四爪翻邊壓料板兩側(cè)的四爪端翻邊凹模A與四爪端翻邊凹模B,以及安裝在所述第六上模板上的四爪端翻邊凸模;所述四爪翻邊壓料板可相對于第六下模板上下平移,其平移由第六導向塊B導向,所述第六導向塊B上設有燕尾狀導向柱,所述四爪翻邊壓料板上開有燕尾狀導向槽,所述燕尾狀導向柱與燕尾狀導向槽之間滑動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短指側(cè)翻邊/長指側(cè)翻邊模包括第七上模板與第七下模板,第七上模板與第七下模板之間通過第七滾動導向引導開合模;第七上模板與第七下模板之間設有短指側(cè)翻邊模塊以及長指側(cè)翻邊模塊;
所述短指側(cè)翻邊模塊包括安裝在第七下模板上的短指側(cè)翻邊凹模和可相對于第七下模板上下平移的第七下壓料板A,以及安裝在第七上模板上的短指側(cè)翻邊凸模;所述短指側(cè)翻邊凸模內(nèi)設有第七彈性頂銷A,所述第七下壓料板A上對應于工件上的負角部位設置有第七鑲塊A;
所述長指側(cè)翻邊模塊包括安裝在第七下模板上的長指側(cè)翻邊凹模和可相對于第七下模板上下平移的第七下壓料板B,以及安裝在第七上模板上的長指側(cè)翻邊凸模;所述長指側(cè)翻邊凸模內(nèi)設有第七彈性頂銷B,所述第七下壓料板B上對應于工件上的負角部位設置有第七鑲塊B。
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異形四爪半殼的加工工藝的步驟合理、主次分明,將能在一次沖程中進行的操作均設置在一次沖程中完成,最大程度節(jié)省了需要使用的模具數(shù)量,節(jié)省了成本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據(jù)上述加工工藝設計的產(chǎn)線上各工位的模具能有效完成各工序的任務,加工精度高。
附圖說明
附圖1、附圖2、附圖3分別為四爪殼體成品的正視圖、俯視圖以及立體圖(切邊不可見);
附圖4(a)、附圖4(b)、附圖4(c)分別為落料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4(d)為落料模所落料片的形狀圖;
附圖5(a)、附圖5(b)、附圖5(c)分別為第一預成型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5(d)為第二凸模的預成型型面圖;
附圖6(a)、附圖6(b)、附圖6(c)分別為第二預成型/成型/整形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6(d)為經(jīng)過第二預成型處理后工件的形狀,附圖6(e)為經(jīng)過成型處理后工件的形狀,附圖6(f)為經(jīng)過整形處理后工件的形狀;
附圖7(a)、附圖7(b)、附圖7(c)分別為切大口端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7(d)為切大口端后工件的形狀,附圖7(e)為切大口端兩側(cè)后工件的形狀;
附圖8(a)、附圖8(b)、附圖8(c)分別為切四爪端/側(cè)邊裁切/沖孔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8(d)、附圖8(e)、附圖8(f)分別為附圖8(b)的A-A、B-B、C-C向的剖視圖;附圖8(g)為切四爪端后工件的形狀,附圖8(h)為側(cè)切四爪端端面兩側(cè)的側(cè)邊輪廓后工件的形狀,附圖8(i)為沖孔且同時將工件兩側(cè)邊中部的多余部分切除后工件的形狀圖;
附圖9(a)、附圖9(b)、附圖9(c)分別為大口端翻邊/四爪端翻邊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9(d)、附圖9(e)分別為大口端翻邊處理后以及四爪端翻邊處理后工件的形狀圖;
附圖10(a)、附圖10(b)、附圖10(c)分別為短指側(cè)翻邊/長指側(cè)翻邊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10(d)、附圖10(e)分別為長指側(cè)翻邊以及短指側(cè)翻邊后工件的形狀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異形四爪半殼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生產(chǎn)步驟如下:
步驟一:從毛坯板料上裁切料片,所述料片中間窄兩端寬,且對應于異形四爪半殼大口端的一端窄于對應于異形四爪半殼四爪端的一端;
步驟二:對步驟一中裁切的料片進行第一次預成型;
步驟三:進一步對步驟二中第一次預成型的工件進行第二次預成型、成型以及整形;
步驟四:對整形后的工件進行裁切,切出整形后工件的大口端端面以及大口端端面兩側(cè)的側(cè)邊輪廓;
步驟五:對工件進行進一步裁切,切出其四爪端端面以及四爪端端面兩側(cè)的側(cè)邊輪廓,并進一步對工件上需沖孔位置進行沖孔,沖孔的同時將工件兩側(cè)邊中部的多余部分切除;
步驟六:對工件的大口端端面兩側(cè)進行翻邊整形,同時對工件的四爪端端面的兩側(cè)進行翻邊整形;
步驟七:對工件四爪端的短指側(cè)的側(cè)邊形狀進一步翻邊整形,對工件四爪端的長指側(cè)的側(cè)邊形狀進一步翻邊整形。
異形四爪半殼的專用生產(chǎn)線,從前到后對應于步驟一至步驟七依次包括落料模、第一預成型模、第二預成型/成型/整形模、切大口端模、切四爪端/側(cè)邊裁切/沖孔模、大口端翻邊/四爪端翻邊模、短指側(cè)翻邊/長指側(cè)翻邊模。
附圖4(a)、附圖4(b)、附圖4(c)分別為落料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4(d)為落料模所落料片的形狀圖;
所述落料模包括第一上模板1-1與第一下模板1-2,第一上模板1-1與第一下模板1-2之間通過第一滾動導向1-3引導開合模;第一上模板1-1上安裝有第一上模部分,第一下模板1-2上安裝有第一下模部分。
所述第一上模部分包括兩個第一凸模1-4,兩個第一凸模1-4之間為中心對稱關(guān)系,所述第一凸模1-4的輪廓形狀中間窄兩端寬,其較寬的兩端分別用于之后成型為異形四爪半殼的大口端與四爪端,且對應于異形四爪半殼大口端的一端窄于對應于異形四爪半殼四爪端的一端,第一凸模1-4的周圍為第一壓料板1-5,第一壓料板1-5可相對于第一上模板1-1上下平移,其平移由第一卸料螺絲1-6導向并由第一矩形彈簧1-7提供壓邊力;第一凸模1-4上還設置有用于對板料進行沖定位孔的第一沖頭1-10。
第一下模部分包括兩個位于第一凸模1-4正下方的第一凹模1-8以及用于導引板料進給的板料導向組件;所述板料導向組件包括毛坯板料引導通道,包括第一浮升導料銷1-9以及利用第一沖頭1-10沖出的定位孔進行定位的第一擋塊1-11。所述第一浮升導料銷1-9設置在毛坯板料的兩側(cè)限制毛坯板料的寬度方向的運動,第一浮升導料銷1-9上端側(cè)面開有溝槽,毛坯板料寬度方向的兩側(cè)嵌入所述第一浮升導料銷1-9的溝槽中,第一浮升導料銷1-9可相對于第一凹模1-8上下滑動,其下端設有第一彈簧A1-12。所述第一擋塊1-11可相對于第一凹模1-8上下滑動,其下端設有第一彈簧B1-13。第一凹模1-8上對應于第一沖頭1-10的正下方的位置設置有用于配合第一沖頭1-10沖孔的第一沖孔鑲塊1-14。毛坯板料引導通道是由第一下墊板1-19、兩塊第一側(cè)板1-18以及第一上頂板1-17圍成的可供毛坯板料通過的口字形通道,兩塊第一側(cè)板1-18平行放置且兩者之間留有供毛坯板料通過的空檔。
第一上模板與第一下模板之間還設置有廢料切除組件。所述廢料切除組件包括安裝在第一上模板1-1上的第一上切刀1-15以及安裝在第一下模板1-2上的第一下切刀1-16。
附圖5(a)、附圖5(b)、附圖5(c)分別為第一預成型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5(d)為第二凸模的預成型型面圖;
所述預成型模包括第二上模板2-1與第二下模板2-2,第二上模板2-1與第二下模板2-2之間通過第二滾動導向2-3引導開合模;第二上模板2-1上安裝有第二上模部分,第二下模板2-2上安裝有第二下模部分。
所述第二上模部分包括第二凸模2-4,第二下模部分包括第二凹模2-5,第二凸模2-4上設有預成型型面,第二凹模2-5上銑有預成型型腔;所述預成型型腔周圍設有多個第二定位塊2-6,每個第二定位塊2-6均可相對于第二凹模2-5滑動調(diào)節(jié),調(diào)節(jié)后每個第二定位塊2-6均與未沖壓前的料片相切;第二凹模2-5內(nèi)設有第二頂塊2-7,第二頂塊2-7的下端壓有第二彈性墊塊2-8。
附圖6(a)、附圖6(b)、附圖6(c)分別為第二預成型/成型/整形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6(d)為經(jīng)過第二預成型處理后工件的形狀,附圖6(e)為經(jīng)過成型處理后工件的形狀,附圖6(f)為經(jīng)過整形處理后工件的形狀;
所述第二預成型/成型/整形模包括第三上模板3-1與第三下模板3-2,第三上模板3-1與第三下模板3-2之間通過第三滾動導向3-3引導開合模;第三上模板3-1與第三下模板3-2之間設有第二預成型模塊、成型模塊與整形模塊;
所述第二預成型模塊包括安裝在第三上模板3-1上的預成型凹模3-4以及安裝在第三下模板3-2上的預成型凸模3-5,預成型凹模3-4上端銑有預成型型腔,預成型凸模3-5下端銑有預成型型面,工件通過第一次預成型所沖壓出的型面進行定位。所述預成型凹模3-4內(nèi)設置有用于輔助工件脫出預成型凹模3-4的預成型彈性頂銷3-6,預成型彈性頂銷3-6下端設置有預成型矩形彈簧3-7。
所述成型模塊包括安裝在第三下模板3-2上的成型凹模3-8以及安裝在第三上模板3-1上的成型凸模3-9,成型凹模3-8上端銑有成型型腔,成型凸模3-9下端銑有成型型面,工件通過第二次預成型所沖壓出的型面進行定位;所述成型凹模3-8內(nèi)設有用于輔助工件脫出成型凹模3-8的成型頂塊3-10,成型頂塊3-10的下端設有成型彈性元件3-11,成型彈性元件3-11可以是氮氣彈簧或矩形彈簧。
所述整形模塊包括安裝在第三下模板3-2上的整形凹模3-12以及安裝在第三上模板3-1上的整形凸模3-13,整形凹模3-12的上端銑有整形型面,整形凸模3-13的下端銑有整形型腔,工件通過成型后的型面進行定位。
附圖7(a)、附圖7(b)、附圖7(c)分別為切大口端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7(d)為切大口端后工件的形狀,附圖7(e)為切大口端兩側(cè)后工件的形狀;
所述切大口端模包括第四上模板4-1與第四下模板4-2,第四上模板4-1與第四下模板4-2之間通過第四滾動導向4-3引導開合模;所述第四上模板4-1與第四下模板4-2之間設置有切大口端模塊以及切大口側(cè)邊模塊。
所述切大口端模塊包括安裝在第四下模板4-2上的大口端下模A4-4以及安裝在第四上模板4-1上的大口端切刀4-5與可相對第四上模板4-1上下平移的大口端壓料板A4-6,大口端壓料板A4-6相對于第四上模板4-1的平移由固定在第四上模板4-1上的第四導向塊A4-14進行導向,由第四卸料螺絲A4-15限制其行程并由第四卸料螺絲A4-16提供壓邊力;所述四爪端下模A4-4上設置有配合所述大口端切刀4-5進行切大口端的大口端刀口鑲件4-7;
所述切大口側(cè)邊模塊包括安裝在第四下模板4-2上的大口端下模B4-8、安裝在第四上模板4-1上的可相對于第四上模板4-1上下平移的大口端壓料板B4-9、以及安裝在第四上模板4-1上的大口側(cè)邊切刀A4-10與大口側(cè)邊切刀B4-11,所述大口端下模B4-8上設置有分別用于配合大口側(cè)邊切刀A4-10與大口側(cè)邊切刀B4-11進行裁切的大口側(cè)刀口鑲件A4-12與大口側(cè)刀口鑲件B4-13。大口端壓料板B4-9相對于第四上模板4-1的平移由固定在第四上模板4-1上的第四導向塊B4-17進行導向,由第四卸料螺絲B4-18限制其行程并由第四卸料螺絲B4-19提供壓邊力。
附圖8(a)、附圖8(b)、附圖8(c)分別為切四爪端/側(cè)邊裁切/沖孔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8(d)、附圖8(e)、附圖8(f)分別為附圖8(b)的A-A、B-B、C-C向的剖視圖;附圖8(g)為切四爪端后工件的形狀,附圖8(h)為側(cè)切四爪端端面兩側(cè)的側(cè)邊輪廓后工件的形狀,附圖8(i)為沖孔且同時將工件兩側(cè)邊中部的多余部分切除后工件的形狀圖;
所述切四爪端/側(cè)邊裁切/沖孔模包括第五上模板5-1與第五下模板5-2,第五上模板5-1與第五下模板5-2之間通過第五滾動導向5-3引導開合模;所述第五上模板5-1與第五下模板5-2之間設置有切四爪端模塊、切四爪端側(cè)邊模塊以及沖孔/切側(cè)邊余料模塊;
所述切四爪端模塊包括安裝在所述第五下模板5-2上的四爪端定位塊A5-4與四爪端壓料塊A5-5,以及安裝在所述第五上模板5-1上的四爪端沖頭5-6,所述四爪端沖頭5-6上安裝有切四爪端上鑲件,切四爪端上鑲件有三塊,分別為切四爪端上鑲件A5-7、切四爪端上鑲件B5-8與切四爪端上鑲件C5-9,三塊切四爪端上鑲件分別對應于異形四爪半殼四爪端的四指之間的三個空檔,四爪端沖頭5-6的刀背側(cè)設有用于增加四爪端沖頭5-6的剛性的沖頭擋塊5-10;所述四爪端壓料塊A5-5可相對于所述第五下模板5-2上下平移,其平移由第五導向塊5-11導向,并由第五矩形彈簧A5-12提供使其復位的力,其壓邊力由固定在第五上模板5-1上的第五氮氣彈簧5-13提供,四爪端壓料塊A5-5上對應于異形四爪半殼的四爪端的四指處分別設有切四爪端下鑲件A5-14、切四爪端下鑲件B5-15、切四爪端下鑲件C5-16以及切四爪端下鑲件D5-17;
所述切四爪端側(cè)邊模塊包括安裝在所述第五下模板5-2上的四爪端定位塊B5-18以及安裝在第五上模板5-1上的四爪端壓料塊B5-19和分別用于裁切四爪端兩側(cè)側(cè)邊的第五上異形沖頭A5-20以及第五上異形沖頭B5-21,所述四爪端壓料塊B5-19可相對于所述第五下模板5-2上下平移,其平移由第五卸料螺絲A5-22提供導向與限位,并由第五矩形彈簧B5-23提供壓料力;所述四爪端定位塊B5-18上對應于所述第五上異形沖頭A5-20以及第五上異形沖頭B5-21的正下方設置有第五下模鑲塊A5-33與第五下模鑲塊B5-34用于配合裁切;
所述沖孔/切側(cè)邊余料模塊包括安裝在所述第五下模板5-2上的第五下模5-23以及安裝在所述第五上模板5-1上的第五上壓料板5-24、用于沖孔的第五上異形沖頭C5-25和分別用于切除工件兩側(cè)邊中部剩余材料的第五上異形沖頭D5-26與第五上異形沖頭E5-27;在所述第五下模上設置有第五下模鑲塊C5-28、第五下模鑲塊D5-29以及第五下模鑲塊E5-30分別配合第五上異形沖頭C5-25、第五上異形沖頭D5-26以及第五上異形沖頭E5-27進行沖孔以及裁切側(cè)邊;所述第五上壓料板5-24可相對于第五上模板5-1上下平移,其平移由第五卸料螺絲B5-31導向并限制行程,且由設置在其上方的第五矩形彈簧C5-32提供壓料力。
附圖9(a)、附圖9(b)、附圖9(c)分別為大口端翻邊/四爪端翻邊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9(d)、附圖9(e)分別為大口端翻邊處理后以及四爪端翻邊處理后工件的形狀圖;
所述大口端翻邊/四爪端翻邊模包括第六上模板6-1與第六下模板6-2,第六上模板6-1與第六下模板6-2之間通過第六滾動導向6-3引導開合模;第六上模板6-1與第六下模板6-2之間設有大口端翻邊模塊以及四爪端翻邊模塊;
所述大口端翻邊模塊包括安裝在第六下模板6-2上的大口翻邊壓料板6-4、分布在大口翻邊壓料板6-4兩側(cè)的大口翻邊凹模A6-5與大口翻邊凹模B6-6,以及安裝在所述第六上模板6-1上的大口翻邊凸模6-7;所述大口翻邊凸模6-7的兩側(cè)設有用于提高其剛性的大口翻邊擋塊6-11,所述大口翻邊壓料板6-4可相對于第六下模板6-2上下平移,其平移由第六導向塊A6-8導向,所述第六導向塊A6-8上設有燕尾狀導向柱,所述大口翻邊壓料板6-4上開有燕尾狀導向槽,所述燕尾狀導向柱與燕尾狀導向槽之間滑動配合,大口翻邊壓料板6-4下端設有用于限制行程的第六卸料螺絲A6-9以及提供壓料力的第六氮氣彈簧A6-10;為了節(jié)省成本,所述大口翻邊凹模A6-5與大口翻邊凹模B6-6為鑲件形式。
所述四爪端翻邊模塊包括安裝在第六下模板6-2上的四爪翻邊壓料板6-12、分布在四爪翻邊壓料板6-12兩側(cè)的四爪端翻邊凹模A6-13與四爪端翻邊凹模B6-14,以及安裝在所述第六上模板6-1上的四爪端翻邊凸模6-15;所述四爪端翻邊凸模6-15的兩側(cè)設有用于提高其剛性的四爪翻邊擋塊6-16;所述四爪翻邊壓料板6-12可相對于第六下模板6-2上下平移,其平移由第六導向塊B6-17導向,所述第六導向塊B上設有燕尾狀導向柱,所述四爪翻邊壓料板6-12上開有燕尾狀導向槽,所述燕尾狀導向柱與燕尾狀導向槽之間滑動配合。四爪翻邊壓料板6-12下端設有用于限制行程的第六卸料螺絲B6-18以及提供壓料力的第六氮氣彈簧B6-19;為了節(jié)省成本,所述四爪端翻邊凹模A6-13與四爪端翻邊凹模B6-14為鑲件形式。
附圖10(a)、附圖10(b)、附圖10(c)分別為短指側(cè)翻邊/長指側(cè)翻邊模的正視圖、下半模的俯視圖以及上半模的俯視圖;附圖10(d)、附圖10(e)分別為長指側(cè)翻邊以及短指側(cè)翻邊后工件的形狀圖。
所述短指側(cè)翻邊/長指側(cè)翻邊模包括第七上模板7-1與第七下模板7-2,第七上模板7-1與第七下模板7-2之間通過第七滾動導向7-3引導開合模;第七上模板7-1與第七下模板7-2之間設有短指側(cè)翻邊模塊以及長指側(cè)翻邊模塊;
所述短指側(cè)翻邊模塊包括安裝在第七下模板7-2上的短指側(cè)翻邊凹模7-4和可相對于第七下模板7-2上下平移的第七下壓料板A7-5,以及安裝在第七上模板7-1上的短指側(cè)翻邊凸模7-6;所述短指側(cè)翻邊凸模7-6內(nèi)設有第七彈性頂銷A7-7,第七彈性頂銷A7-7上端設有第七頂銷彈簧A7-8。所述第七下壓料板A7-5上對應于工件上的負角部位設置有第七鑲塊A7-9;第七下壓料板A7-5相對于第七下模板7-2的平移運動由固定在第七下模板7-2上的第七下導向塊A7-10導向,由設置在第七下壓料板A7-5下端的第七卸料螺絲A7-11限制行程,并由第七氮氣彈簧A7-12提供壓料力。
所述長指側(cè)翻邊模塊包括安裝在第七下模板7-2上的長指側(cè)翻邊凹模7-13和可相對于第七下模板7-2上下平移的第七下壓料板B7-14,以及安裝在第七上模板7-1上的長指側(cè)翻邊凸模7-15;所述長指側(cè)翻邊凸模7-15內(nèi)設有第七彈性頂銷B7-16,第七彈性頂銷B7-16上端設有第七頂銷彈簧B7-17。所述第七下壓料板B7-14上對應于工件上的負角部位設置有第七鑲塊B7-18。第七下壓料板B7-14相對于第七下模板7-2的平移運動由固定在第七下模板7-2上的第七下導向塊B7-19導向,由設置在第七下壓料板B7-14下端的第七卸料螺絲B7-20限制行程,并由第七氮氣彈簧B7-21提供壓料力。
本發(fā)明異形四爪半殼的加工工藝的步驟合理、主次分明,將能在一次沖程中進行的操作均設置在一次沖程中完成,最大程度節(jié)省了需要使用的模具數(shù)量,節(jié)省了成本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據(jù)上述加工工藝設計的產(chǎn)線上各工位的模具能有效完成各工序的任務,加工精度高。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