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面光源,其包括導光板與光源裝置。導光板包括板狀體與至少一個棱鏡部,板狀體具有入光側面、與入光側面相對的反射側面、底面以及與底面相對的出光面,其中入光側面與反射側面分別與底面與出光面連接,且入光側面的高度、反射側面的高度以及板狀體的厚度大致上相同。棱鏡部配置于板狀體的底面上,其中棱鏡部具有彼此鄰接的第一平面以及第二平面,第一平面與底面的夾角小于第二平面與底面的夾角,且第一平面與入光側面的最短距離小于第二平面與入光側面的最短距離。光源裝置配置鄰近于入光側面。本發(fā)明提供具有良好出光均勻性的面光源。
【專利說明】
面光源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關于一種光源,且特別是關于一種面光源(plane light source)。
【背景技術】
[0002]由于液晶顯示器為非自發(fā)光型顯示器,因此需要背光模塊提供所需的光線,方可實現顯示的功能。隨著環(huán)保意識的提升,背光模塊中所使用的發(fā)光元件已逐漸從冷陰極熒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轉換成更為環(huán)保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當發(fā)光二極管7Π件被應用于背光模塊中時,以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為例,發(fā)光二極管7Π件通常是設置于一條狀的印刷電路板上以形成發(fā)光二極管燈條(LED light bar),而發(fā)光二極管燈條通常會透過可撓性線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與控制電路板電連接。
[0003]圖1是現有面光源的俯視示意圖,而圖2為沿著圖1中的1-1’剖面的剖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與圖2,現有的面光源100包括導光板110以及光源裝置120。導光板110具有出光面112、與出光面112連接的入光側面114以及與出光面112相對的底面116,且出光面112包括與入光側面114連接的周邊區(qū)112a以及有效照明區(qū)112b。導光板110的底面116上分布有網點116a,透過網點116a的分布密度可調整出光面112的出光均勻性。光源裝置120配置于入光側面114旁,而光源裝置120包括電路板122以及多個發(fā)光二極管元件124,且發(fā)光二極管元件124配置于電路板122上并與電路板122電連接。發(fā)光二極管元件124所發(fā)出的光束L從入光側面114進入導光板110中,并于導光板110中傳遞,部分光束L被底面116上的網點116a散射而從出光面112離開導光板110。
[0004]如圖1所示,光源裝置120中,任二相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124的間距(pitch)為P,而各個發(fā)光二極管元件124的發(fā)光面到有效照明區(qū)112b的邊緣的最短距離為A。為了使有效照明區(qū)112b內的亮度均勻,制造者會根據發(fā)光二極管元件124的光束發(fā)散角α來決定最佳化的Α/Ρ比率(A/P rat1)。當A/P比率越高,顯示光線均勻性(uniformity)越好。然而,目前液晶顯示器已經逐漸朝向窄邊框設計發(fā)展,若要符合窄邊框的設計需求,最短距離A勢必會被要求降低,而當A/P比率過低時,在靠近入光側面114的有效照明區(qū)112b處便會出現亮暗交替的光斑(hot spot),圖1中的陰影處是指亮度較低的區(qū)域。此光斑可透過降低間距P而獲得解決,但當間距P降低時,制造者必須使用較多數量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124,進而造成成本提聞。
[0005]因此,如何在不增加制造成本并且符合窄邊框設計需求的前提下,解決前述的光斑議題(hot spot issue),實為目前此領域技術人員亟欲解決的問題之一。
[0006]此外,中國臺灣專利
【發(fā)明者】吳中豪, 劉勁谷 申請人:揚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