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組及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液晶顯示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及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裝置(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機身薄、省電、無福射等眾多優(yōu)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F(xiàn)有市場上的液晶顯示裝置大部分為背光型液晶顯示器,其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ο液晶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兩片平行的玻璃基板中放置液晶分子,通過給玻璃基板的電路通電來控制液晶分子改變方向,將背光模組的光纖折射出來產生畫面。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發(fā)光,需要借由背光模組提供的光源來正常顯示影像,因此,背光模組成為液晶顯示裝置的關鍵組件之一。背光模組依照光源入射位 置的不同分成側入式背光模組與直下式背光模組兩種。直下式背光模組是將發(fā)光光源例如 CCFL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陰極螢光燈管)或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發(fā)光二極管)設置在液晶面板后方,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給液晶面板。而側入式背光模組是將發(fā)光光源例如LED燈條(Iightbar)設于液晶面板側后方的背板邊緣,發(fā)光光源發(fā)出的光纖從光學膜片組一側的入光面進入光學膜片組,經反射和擴散后從光學膜片組出光面出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給液晶面板。由于現(xiàn)有技術中光源LED或CCFL都是通過熒光粉混光發(fā)出白光,其色域較窄、色彩表現(xiàn)力較弱,不能真正還原物體的真實色彩。因此,人們提出了一種新的背光模式,即使用色域最全、色彩表現(xiàn)力最強的太陽光作為背光源,通過光纖將太陽光導入背光系統(tǒng)中,為液晶面板提供背光,使液晶面板顯示的畫面更加絢麗,色彩真實性更強。同時,使用太陽光還符合當今產品節(jié)能環(huán)保的要求。如圖I及圖2所示,為現(xiàn)有采用太陽光作為背光源的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結構不意圖,液晶顯不裝置包括背板100、設于背板100內的導光板300,設于導光板300入光面一側的光纖基板500、連接光纖基板500的數(shù)條光纖700、設于背板100上的中框800、及設于中框800上的液晶顯示面板900。光纖700的一端連接光纖基板500,另一端連接太陽集光器(未圖示),太陽集光器收集太陽光,通過光纖700將太陽光傳導至光纖基板500,由導光板300的入光面進入導光板300,再由導光板300的出光面射出,為液晶顯不面板900提供分布均勻的面光源。光線進入導光板300后需要一段距離進行混光,但是,使用較少數(shù)量的光纖700時,需要較大的混光距離,否則入光側存在螢火蟲效應,會出現(xiàn)多個光點,而增加混光距離需要增加邊框的厚度,將影響液晶顯示裝置的外觀;使用較多數(shù)量的光纖700時可以解決螢火蟲效應問題,但由于從集光器到入光處光纖700用量增多,使成本上漲,不利于成本控制。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采用太陽光作為背光源,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且光照均勻,有效解決螢火蟲效應問題。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色域寬廣,有效提高影像色彩品質,且結構簡單,成本較低,利于成本控制。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包括集光器、連接集光器的數(shù)條第一光纖、連接第一光纖的數(shù)個第一光纖分路器、連接第一光纖分路器的數(shù)條第二光纖、及設于第二光纖一側的導光板,每一第一光纖分路器包括一第一入光口及數(shù)個第一出光口,所述第一入光口連接第一光纖,所述第一出光口連接第二光纖。還包括連接第二光纖遠離第一光纖分路器 端的數(shù)個第二光纖分路器、及連接第二光纖分路器的數(shù)個第三光纖,每一第二光纖分路器包括一第二入光口及數(shù)個第二出光口,所述第二入光口連接第二光纖,所述第二出光口連接第三光纖,所述導光板設于第三光纖遠離第二光纖分路器的側邊。還包括背板、及設于背板內的光纖基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連接底板的側板,所述導光板包括底面、相對底面的頂面及設于底面與頂面之間的數(shù)個側面,該數(shù)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入光面,所述光纖基板對應該入光面設于背板的側板內側,所述光纖基板用于固定
第二光纖。還包括背板、及設于背板內的光纖基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連接底板的側板,所述導光板包括底面、相對底面的頂面及設于底面與頂面之間的數(shù)個側面,該數(shù)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入光面,所述光纖基板對應該入光面設于背板的側板內側,所述光纖基板用于固定
第三光纖。所述第一光纖分路器、第二光纖分路器均由兩根以上光纖進行側面熔接拉錐制成。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背光模組、設于背光模組上的膠框、設于膠框上的液晶顯示面板及設于液晶顯示面板上的前框,所述背光模組包括集光器、連接集光器的數(shù)條第一光纖、連接第一光纖的數(shù)個第一光纖分路器、連接第一光纖分路器的數(shù)條第二光纖、及設于第二光纖一側的導光板,每一第一光纖分路器包括一第一入光口及數(shù)個第一出光口,所述第一入光口連接第一光纖,所述第一出光口連接第二光纖。還包括連接第二光纖遠離第一光纖分路器端的數(shù)個第二光纖分路器、及連接第二光纖分路器的數(shù)個第三光纖,每一第二光纖分路器包括一第二入光口及數(shù)個第二出光口,所述第二入光口連接第二光纖,所述第二出光口連接第三光纖,所述導光板設于第三光纖遠離第二光纖分路器的側邊。還包括背板、及設于背板內的光纖基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連接底板的側板,所述導光板包括底面、相對底面的頂面及設于底面與頂面之間的數(shù)個側面,該數(shù)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入光面,所述光纖基板對應該入光面設于背板的側板內側,所述光纖基板用于固定
第二光纖。還包括背板、及設于背板內的光纖基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連接底板的側板,所述導光板包括底面、相對底面的頂面及設于底面與頂面之間的數(shù)個側面,該數(shù)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入光面,所述光纖基板對應該入光面設于背板的側板內側,所述光纖基板用于固定
第三光纖。所述第一光纖分路器、第二光纖分路器均由兩根以上光纖進行側面熔接拉錐制成。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背光模組及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采用太陽光作為背光源,通過光纖分路器對太陽光進行分路,使導光板入光處的太陽光密集且均勻分布,而長度較長的光纖用量較少,既解決了螢火蟲效應問題,使影像具有較高的色彩品質,又減少了光纖的用量,降低了成本,還具有較窄的邊框,外形美觀。為了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特征以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fā)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fā)明加以限制。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詳細描述,將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顯而易見。
附圖中,圖I為現(xiàn)有采用太陽光作為背光源的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xiàn)有采用太陽光作為背光源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背光模組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背光模組的的光路原理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背光模組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結合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及其附圖進行詳細描述。請參閱圖3及圖4,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20,包括集光器2、連接集光器2的數(shù)條第一光纖3、連接第一光纖3的數(shù)個第一光纖分路器5、連接第一光纖分路器5的數(shù)條第二光纖6、及設于第二光纖6 —側的導光板7,每一第一光纖分路器5包括一第一入光口52及數(shù)個第一出光口 54,所述第一入光口 52連接第一光纖3,所述第一出光口 54連接第二光纖6,集光器2用于米集太陽光,并將該太陽光由第一光纖3傳送至第一光纖分路器5,該第一光纖分路器5將太陽光分成數(shù)個太陽光束,該數(shù)個太陽光束經由第二光纖6傳送至導光板7內,進而形成一光照均勻的背光模組20。所述背光模組20還包括背板8、及設于背板8內的光纖基板9,所述背板8包括底板82及連接底板82的側板84,所述導光板7包括底面(未圖示)、相對底面的頂面74及設于底面與頂面74之間的數(shù)個側面,該數(shù)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入光面76,所述光纖基板9對應該入光面76設于背板8的側板84內側。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纖基板9用于固定第二光纖6,優(yōu)選的,該光纖基板9上對應該數(shù)條第二光纖6設有數(shù)個孔部92,所述第二光纖6容置于該數(shù)個孔部92內,所述第二光纖6的端面朝向導光板7的入光面76設置,集光器2米集到的太陽光經由第一光纖3傳送至第一光纖分路器5,該第一光纖分路器5將太陽光分成數(shù)個太陽光束,該數(shù)個太陽光束由該第二光纖6的端面射出,由導光板7的入光面76進入導光板7中,進而提供光照均勻的面光源。
所述第一光纖分路器5由兩根以上光纖進行側面熔接拉錐制成,操作簡單方便,成本低,有效分離光束。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光纖3的長度可設置較長,數(shù)量可相對較少,進而控制生產成本,第二光纖6的長度可設置較短,其數(shù)量可根據(jù)背光模組20的亮度及光照均勻度的需求設定,靈活多變,實用性強,且可有效解螢火蟲效應問題。請參閱圖5,為本發(fā)明背光模組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20’還包括連接第二光纖6遠離第一光纖分路器5端的數(shù)個第二光纖分路器10、及連接第二光纖分路器10的數(shù)個第三光纖12,每一第二光纖分路器10包括一第二入光口 102及數(shù)個第二出光口 104,所述第二入光口 102連接第二光纖6,所述第二出光口 104連接第三光纖12,所述導光板7設于第三光纖12遠離第二光纖分路器10的側邊。所述第二光纖分路器10由兩根以上光纖進行側面熔接拉錐制成。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纖基板9用于固定第三光纖12,其結構及技術效果與上述 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做贅述。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光纖3的長度可設置為最長,數(shù)量相對最少,以控制生產成本,第二光纖6的長度較第一光纖3的長度短,數(shù)量相對第一光纖3的數(shù)量多,以提高分光效果,進而提升本光模組20’的光照均勻度及消除螢火蟲效應,第三光纖12的長度設置為最短,數(shù)量設置為最多,進一步提升背光模組20’的光照均勻度及消除螢火蟲效應。請參閱圖6及圖3,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背光模組20、設于背光模組20上的膠框40、設于膠框40上的液晶顯示面板60及設于液晶顯示面板60上的前框80,所述背光模組20為液晶顯示面板60提供光照更好均勻的面光源,以供液晶顯示面板60顯示圖像,膠框40用于承載及保護液晶顯示面板60,所述前框80用于將液晶顯示面板60固定于膠框40內。所述背光模組20包括集光器2、連接集光器2的數(shù)條第一光纖3、連接第一光纖3的數(shù)個第一光纖分路器5、連接第一光纖分路器5的數(shù)條第二光纖6、及設于第二光纖6 —側的導光板7,每一第一光纖分路器5包括一第一入光口 52及數(shù)個第一出光口 54,所述第一入光口 52連接第一光纖3,所述第一出光口 54連接第二光纖6,集光器2用于米集太陽光,并將該太陽光由第一光纖3傳送至第一光纖分路器5,該第一光纖分路器5將太陽光分成數(shù)個太陽光束,該數(shù)個太陽光束經由第二光纖6傳送至導光板7內,進而形成一光照均勻的背光模組20。所述背光模組20還包括背板8、及設于背板8內的光纖基板9,所述背板8包括底板82及連接底板82的側板84,所述導光板7包括底面、相對底面的頂面74及設于底面與頂面74之間的數(shù)個側面,該數(shù)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入光面76,所述光纖基板9對應該入光面76設于背板8的側板84內側。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纖基板9用于固定第二光纖6,優(yōu)選的,該光纖基板9上對應該數(shù)條第二光纖6設有數(shù)個孔部92,所述第二光纖6容置于該數(shù)個孔部92內,所述第二光纖6的端面朝向導光板7的入光面76設置,集光器2米集到的太陽光經由第一光纖3傳送至第一光纖分路器5,該第一光纖分路器5將太陽光分成數(shù)個太陽光束,該數(shù)個太陽光束由該第二光纖6的端面射出,由導光板7的入光面76進入導光板7中,進而提供光照均勻的面光源。
所述第一光纖分路器5由兩根或多根光纖進行側面熔接拉錐制成,操作簡單方便,成本低,有效分離光束。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光纖3的長度可設置較長,數(shù)量可相對較少,進而控制生產成本,第二光纖6的長度可設置較短,其數(shù)量可根據(jù)背光模組20的亮度及光照均勻度的需求設定,靈活多變,實用性強,且可有效解螢火蟲效應問題。綜上所述,本發(fā)明背光模組及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采用太陽光作為背光源,通過光纖分路器對太陽光進行分路,使導光板入光處的太陽光密集且均勻分布,而長度較長的光纖用量較少,既解決了螢火蟲效應問題,使影像具有較高的色彩品質,又減少了光纖的用量,降低了成本,還具有較窄的邊框,外形美觀。 以上所述,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構思作出其他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集光器、連接集光器的數(shù)條第一光纖、連接第一光纖的數(shù)個第一光纖分路器、連接第一光纖分路器的數(shù)條第二光纖、及設于第二光纖一側的導光板,每一第一光纖分路器包括一第一入光口及數(shù)個第一出光口,所述第一入光口連接第一光纖,所述第一出光口連接第二光纖。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連接第二光纖遠離第一光纖分路器端的數(shù)個第二光纖分路器、及連接第二光纖分路器的數(shù)個第三光纖,每一第二光纖分路器包括一第二入光口及數(shù)個第二出光口,所述第二入光口連接第二光纖,所述第二出光口連接第三光纖,所述導光板設于第三光纖遠離第二光纖分路器的側邊。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背板、及設于背板內的光纖基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連接底板的側板,所述導光板包括底面、相對底面的頂面及設于底面與頂面之間的數(shù)個側面,該數(shù)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入光面,所述光纖基板對應該入光面設于背板的側板內側,所述光纖基板用于固定第二光纖。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背板、及設于背板內的光纖基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連接底板的側板,所述導光板包括底面、相對底面的頂面及設于底面與頂面之間的數(shù)個側面,該數(shù)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入光面,所述光纖基板對應該入光面設于背板的側板內側,所述光纖基板用于固定第三光纖。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纖分路器、第二光纖分路器均由兩根以上光纖進行側面熔接拉錐制成。
6.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模組、設于背光模組上的膠框、設于膠框上的液晶顯示面板及設于液晶顯示面板上的前框,所述背光模組包括集光器、連接集光器的數(shù)條第一光纖、連接第一光纖的數(shù)個第一光纖分路器、連接第一光纖分路器的數(shù)條第二光纖、及設于第二光纖一側的導光板,每一第一光纖分路器包括一第一入光口及數(shù)個第一出光口,所述第一入光口連接第一光纖,所述第一出光口連接第二光纖。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連接第二光纖遠離第一光纖分路器端的數(shù)個第二光纖分路器、及連接第二光纖分路器的數(shù)個第三光纖,每一第二光纖分路器包括一第二入光口及數(shù)個第二出光口,所述第二入光口連接第二光纖,所述第二出光口連接第三光纖,所述導光板設于第三光纖遠離第二光纖分路器的側邊。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背板、及設于背板內的光纖基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連接底板的側板,所述導光板包括底面、相對底面的頂面及設于底面與頂面之間的數(shù)個側面,該數(shù)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入光面,所述光纖基板對應該入光面設于背板的側板內側,所述光纖基板用于固定第二光纖。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背板、及設于背板內的光纖基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連接底板的側板,所述導光板包括底面、相對底面的頂面及設于底面與頂面之間的數(shù)個側面,該數(shù)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入光面,所述光纖基板對應該入光面設于背板的側板內側,所述光纖基板用于固定第三光纖。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纖分路器、第二光纖分路器均由兩根以上光纖進行側面熔接拉錐制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所述背光模組包括集光器、連接集光器的數(shù)條第一光纖、連接第一光纖的數(shù)個第一光纖分路器、連接第一光纖分路器的數(shù)條第二光纖、及設于第二光纖一側的導光板,每一第一光纖分路器包括一第一入光口及數(shù)個第一出光口,所述第一入光口連接第一光纖,所述第一出光口連接第二光纖。本發(fā)明背光模組及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采用太陽光作為背光源,通過光纖分路器對太陽光進行分路,使導光板入光處的太陽光密集且均勻分布,而長度較長的光纖用量較少,既解決了螢火蟲效應問題,使影像具有較高的色彩品質,又減少了光纖的用量,降低了成本,還具有較窄的邊框,外形美觀。
文檔編號F21V8/00GK102927522SQ20121048313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23日
發(fā)明者李德華, 陳仕祥, 陳立宜 申請人: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