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第九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較短,且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像散像 差及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皆較小。
[0154] 另請一并參考圖42至圖45,其中圖42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 頭的五片式透鏡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3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 向球差與各項像差示意圖,圖44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 數(shù)據(jù),圖45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各透鏡的非球面數(shù)據(jù)。在本實施 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0,例 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0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0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42 中所示,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從物側Al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000、一第一透 鏡1010、一第二透鏡1020、一第三透鏡1030、一第四透鏡1040及第五透鏡1050。
[0155] 第十實施例的朝向物側Al的物側面1011、1021、1031、1041、1051及朝向像側A2 的像側面1012、1022、1032、1042、105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 唯第十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系數(shù)及后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shù) 與第一實施例不同。關于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各透鏡的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 隙的寬度,請參考圖 44,關于 EFIV(G12+G45)、T4/T5、AAG/G34、ALI7(T1+T5)、(T2+T4)/G34、 ALlV (T2+T5)、(G23+G45)/T2、ALlV (G23+G34)、(T3+T4)/G45、T4/G23、(G34+G45)/T3、AAG/T3 及EFL/T4的值,請參考圖62B。
[0156]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011至成像面1070在光軸上 的厚度為5. 361mm,像高為2. 65mm。
[0157] 從圖43(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 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 〇12mm以內(nèi)。從圖43(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 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圍內(nèi)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 〇4mm內(nèi)。從圖 43 (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圍內(nèi)的焦距變化量 落在±0. 06mm內(nèi)。圖43(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10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1 %的范圍內(nèi)。
[0158] 第十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較短,且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像散 像差和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也較小。
[0159] 另請一并參考圖46至圖49,其中圖46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 鏡頭的五片式透鏡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7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一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 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示意圖,圖48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詳 細光學數(shù)據(jù),圖49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各透鏡的非球面數(shù)據(jù)。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 為11,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1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1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46中所示,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1從物側Al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100、一 第一透鏡1110、一第二透鏡1120、一第三透鏡1130、一第四透鏡1140及第五透鏡1150。
[0160] 第^^一實施例的朝向物側Al的物側面1111、1121、1131、1141、1151及朝向像側 A2的像側面1112、1122、1132、1142、115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 似,唯第十一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系數(shù)及后焦距等相關光學 參數(shù)與第一實施例不同。關于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1的各透鏡的各光學特性及各空 氣間隙的寬度,請參考圖 48,關于 EFIV(G12+G45)、T4/T5、AAG/G34、ALiy (TI+T5)、(T2+T4)/ G34、ALI7(T2+T5)、(G23+G45)/T2、ALI7(G23+G34)、(T3+T4)/G45、T4/G23、(G34+G45)/T3、 AAG/T3及EFL/T4的值,請參考圖62B。
[0161]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1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111至成像面1170在光軸上 的厚度為5. 425mm,像高為2. 65mm。
[0162] 從圖47(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 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 〇7mm以內(nèi)。從圖47(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 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圍內(nèi)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 〇8mm內(nèi)。從圖 47 (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圍內(nèi)的焦距變化量 落在±0. 16mm內(nèi)。圖47(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11的畸變像差維持在±8%的范圍內(nèi)。
[0163] 第^^一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和子午方向 的像散像差較小。
[0164] 另請一并參考圖50至圖53,其中圖50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 鏡頭的五片式透鏡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1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二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 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示意圖,圖52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詳 細光學數(shù)據(jù),圖53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各透鏡的非球面數(shù)據(jù)。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 為12,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2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2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50中所示,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2從物側Al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200、一 第一透鏡1210、一第二透鏡1220、一第三透鏡1230、一第四透鏡1240及第五透鏡1250。
[0165] 第十二實施例的朝向物側Al的物側面1211、1221、1231、1241及朝向像側A2的像 側面1212、1222、1232、1242、125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 十二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系數(shù)、后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shù)及物 側面1251的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就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的差異詳細來說,物 側面1251包括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12512。關于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2的 各透鏡的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的寬度,請參考圖52,關于EFIV(G12+G45)、T4/T5、AAG/ G34、ALT/(T1+T5)、(T2+T4)/G34、ALlV (T2+T5)、(G23+G45)/T2、ALlV (G23+G34)、(T3+T4)/ G45、T4/G23、(G34+G45) /T3、AAG/T3 及 EFL/T4 的值,請參考圖 62B。
[0166]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2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211至成像面1270在光軸上 的厚度為5. 362mm,像高為2. 6mm。
[0167] 從圖51(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 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 〇25mm以內(nèi)。從圖51(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 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圍內(nèi)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 〇6mm內(nèi)。從圖 51(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圍內(nèi)的焦距變化量 落在±0. 04mm內(nèi)。圖51(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12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2%的范圍內(nèi)。
[0168] 第十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較短,且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像散 像差和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較小,同時也較容易制造。
[0169] 另請一并參考圖54至圖57,其中圖54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 鏡頭的五片式透鏡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5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三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 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示意圖,圖56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詳 細光學數(shù)據(jù),圖57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各透鏡的非球面數(shù)據(jù)。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 為13,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3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3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54中所示,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3從物側Al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300、一 第一透鏡1310、一第二透鏡1320、一第三透鏡1330、一第四透鏡1340及第五透鏡1350。
[0170] 第十三實施例的朝向物側Al的物側面1311、1321、1331、1341及朝向像側A2的 像側面1312、1322、1332、1342、135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 第十三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系數(shù)、后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shù)及 物側面1351的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就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的差異詳細來說, 物側面1351包括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13512。關于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3的 各透鏡的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的寬度,請參考圖56,關于EFIV(G12+G45)、T4/T5、AAG/ G34、ALlV (T1+T5)、(T2+T4) /G34、ALlV (T2+T5)、(G23+G45) /T2、ALlV (G23+G34)、(T3+T4) / G45、T4/G23、(G34+G45) /T3、AAG/T3 及 EFL/T4 的值,請參考圖 62B。
[0171]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3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311至成像面1370在光軸上 的厚度為5. 365mm,像高為2. 65mm。
[0172] 從圖55(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 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 〇25mm以內(nèi)。從圖55(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 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圍內(nèi)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 〇7mm內(nèi)。從圖 55 (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圍內(nèi)的焦距變化量 落在±0. 03mm內(nèi)。圖55(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13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2%的范圍內(nèi)。
[0173] 第十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較短,且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像散 像差和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也較小,。
[0174] 另請一并參考圖58至圖61,其中圖58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四實施例的光學成 像鏡頭的五片式透鏡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9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四實施例光學成像鏡 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示意圖,圖60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 詳細光學數(shù)據(jù),圖61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各透鏡的非球面數(shù) 據(jù)。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 頭改為14,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4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4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 贅述。如圖58中所示,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4從物側Al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 1400、一第一透鏡1410、一第二透鏡1420、一第三透鏡1430、一第四透鏡1440及第五透鏡 1450。
[0175] 第十四實施例的朝向物側Al的物側面1411、1421、1431、1441及朝向像側A2的像 側面1412、1422、1432、1442、145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 十四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系數(shù)、后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shù)及物 側面1451的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就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的差異詳細來說,物 側面1451包括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14512。關于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4的 各透鏡的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的寬度,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