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像素結構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顯示技術的發(fā)展,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平面顯示裝置因具有高畫質、省電、機身薄及應用范圍廣等優(yōu)點,而被廣泛的應用于手機、電視、個人數(shù)字助理、數(shù)字相機、筆記本電腦、臺式計算機等各種消費性電子產品,成為顯示裝置中的主流。
現(xiàn)有市場上的液晶顯示裝置大部分為背光型液晶顯示器,其包括液晶顯示面板及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液晶顯示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兩片平行的玻璃基板當中放置液晶分子,兩片玻璃基板中間有許多垂直和水平的細小電線,通過通電與否來控制液晶分子改變方向,將背光模組的光線折射出來產生畫面。
通常液晶顯示面板由彩膜(CF,Color Filter)基板、薄膜晶體管(TFT,Thin Film Transistor)基板、夾于彩膜基板與薄膜晶體管基板之間的液晶(LC,Liquid Crystal)及密封膠框(Sealant)組成。
然而,與陰極射線管顯示器相比,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的視角相對較窄,這就為其在對視角要求嚴格的高端顯示領域的應用帶來了很大局限,如航空航天、醫(yī)療等領域。隨著LCD領域廣視角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目前很多產品的視角已經可以達到水平視角和垂直視角分別為85°/85°,甚至更大的視角。
LCD廣視角技術目前主要包括多疇垂直取向(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技術和面內轉換(In Plane Switching,IPS)技術。MVA技術的優(yōu)點是正面對比度高,通??梢赃_到4000:1及以上;IPS技術通過在薄膜晶體管陣列基板上形成平行且重復分布的像素電極和公用電極,使液晶分子在水平電場的作用下轉動,從而形成廣視角,但是其對比度相對較低,通常在2000:1以下。
如圖1所示,為現(xiàn)有的一種垂直配向型液晶顯示器的像素結構,其包括一薄膜晶體管100、及與該薄膜晶體管100電性連接的一像素電極200,該像素電極200由四個區(qū)域210構成,在該像素電極200的驅動下,對應該像素電極200的一個區(qū)域210中的液晶分子具有相同的極角(液晶分子的長軸方向與顯示屏之間的夾角),從不同的視角對顯示屏進行觀看時,由于液晶分子的雙折射效應,在不同視角下看到同一液晶分子的折射率不同,因此接收到的光線的強度也不同,具體來講,觀察視角越大,看到的屏幕亮度越低,從而使得采用該像素結構的液晶顯示器的視角特性較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像素結構,能夠改善垂直配向型液晶顯示器的視角和色偏。
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像素結構的制作方法,能夠改善垂直配向型液晶顯示器的視角和色偏。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首先提供一種像素結構,包括襯底基板、設于所述襯底基板上的第一金屬層、設于所述第一金屬層及襯底基板上的第一絕緣層、設于所述第一絕緣層上的半導體層、設于所述半導體層及第一絕緣層上的第二金屬層、設于所述第二金屬層、半導體層、及第一絕緣層上的第二絕緣層、及設于所述第二絕緣層上的透明導電層;
所述第一金屬層包括掃描線;
所述半導體層包括間隔設置的第一有源層與第二有源層,所述第一有源層與第二有源層均對應于所述掃描線上方設置;
所述第二金屬層包括第一數(shù)據(jù)線、連接于所述第一數(shù)據(jù)線一側的第一源極、與所述第一源極間隔設置的第一漏極、第二數(shù)據(jù)線、連接于所述第二數(shù)據(jù)線一側的第二源極、以及與所述第二源極間隔設置的第二漏極;
所述第一數(shù)據(jù)線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分別與所述掃描線垂直相交叉;所述第一源極與第一漏極分別與所述第一有源層的兩側相接觸;所述第二源極與第二漏極分別與所述第二有源層的兩側相接觸;
所述透明導電層包括不相連接的第一像素電極與第二像素電極;
所述第二絕緣層上設有對應于所述第一漏極上方的第一通孔以及對應于所述第二漏極上方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像素電極通過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一漏極相接觸;所述第二像素電極通過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漏極相接觸。
所述第一像素電極包括垂直相交的豎直主干電極和水平主干電極、以及由所述水平主干電極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垂直相交所分成的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每個像素電極區(qū)域均包括與所述水平主干電極或所述豎直主干電極呈±45°或±135°夾角連接的數(shù)個第一條狀分支電極,所述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中的數(shù)個第一條狀分支電極分別沿所述水平主干電極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上下左右對稱,形成“米”字型的像素電極結構。
所述第二像素電極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像素電極外圍的邊框電極、以及分別連接于所述邊框電極的數(shù)個第二條狀分支電極,所述數(shù)個第二條狀分支電極分布于所述第一像素電極的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中,并且與每一像素電極區(qū)域的第一條狀分支電極平行且交錯設置。
所述邊框電極包括平行于所述水平主干電極的第一水平電極與第二水平電極、以及平行于所述豎直主干電極的第一豎直電極與第二豎直電極;所述第一水平電極、第一豎直電極、第二水平電極、及第二豎直電極依次相連;所述第一水平電極靠近所述第一漏極與所述第二漏極設置;所述第一水平電極上設有一開口,所述第一像素電極的豎直主干電極從該開口中穿過,并分別與該開口兩側的第一水平電極及第二水平電極不相連接。
所述第一像素電極包括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相連的第一連接電極,所述第一連接電極通過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一漏極相接觸,使得第一像素電極與所述第一漏極電性連接;
所述第二像素電極包括與所述邊框電極相連的第二連接電極,所述第二連接電極通過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漏極相接觸,使得第二像素電極與所述第二漏極電性連接。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像素結構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提供襯底基板,在所述襯底基板上形成第一金屬層,所述第一金屬層包括掃描線;
步驟2、在所述第一金屬層及襯底基板上形成第一絕緣層;
步驟3、在所述第一絕緣層上形成半導體層,所述半導體層包括間隔設置的第一有源層與第二有源層,所述第一有源層與第二有源層均對應于所述掃描線上方設置;
步驟4、在所述半導體層及第一絕緣層上形成第二金屬層;
所述第二金屬層包括第一數(shù)據(jù)線、連接于所述第一數(shù)據(jù)線一側的第一源極、與所述第一源極間隔設置的第一漏極、第二數(shù)據(jù)線、連接于所述第二數(shù)據(jù)線一側的第二源極、以及與所述第二源極間隔設置的第二漏極;
所述第一數(shù)據(jù)線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分別與所述掃描線垂直相交叉;所述第一源極與第一漏極分別與所述第一有源層的兩側相接觸;所述第二源極與第二漏極分別與所述第二有源層的兩側相接觸;
步驟5、在所述第二金屬層、半導體層、及第一絕緣層上形成第二絕緣層;
在所述第二絕緣層上形成對應于所述第一漏極上方的第一通孔以及對應于所述第二漏極上方的第二通孔;
步驟6、在所述第二絕緣層上形成透明導電層,所述透明導電層包括不相連接的第一像素電極與第二像素電極;
所述第一像素電極通過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一漏極相接觸;所述第二像素電極通過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漏極相接觸。
所述第一像素電極包括垂直相交的豎直主干電極和水平主干電極、以及由所述水平主干電極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垂直相交所分成的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每個像素電極區(qū)域均包括與所述水平主干電極或所述豎直主干電極呈±45°或±135°夾角連接的數(shù)個第一條狀分支電極,所述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中的數(shù)個第一條狀分支電極分別沿所述水平主干電極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上下左右對稱,形成“米”字型的像素電極結構。
所述第二像素電極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像素電極外圍的邊框電極、以及分別連接于所述邊框電極的數(shù)個第二條狀分支電極,所述數(shù)個第二條狀分支電極分布于所述第一像素電極的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中,并且與每一像素電極區(qū)域的第一條狀分支電極平行且交錯設置。
所述邊框電極包括平行于所述水平主干電極的第一水平電極與第二水平電極、以及平行于所述豎直主干電極的第一豎直電極與第二豎直電極;所述第一水平電極、第一豎直電極、第二水平電極、及第二豎直電極依次相連;所述第一水平電極靠近所述第一漏極與所述第二漏極設置;所述第一水平電極上設有一開口,所述第一像素電極的豎直主干電極從該開口中穿過,并分別與該開口兩側的第一水平電極及第二水平電極不相連接。
所述第一像素電極包括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相連的第一連接電極,所述第一連接電極通過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一漏極相接觸,使得第一像素電極與所述第一漏極電性連接;
所述第二像素電極包括與所述邊框電極相連的第二連接電極,所述第二連接電極通過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漏極相接觸,使得第二像素電極與所述第二漏極電性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像素結構,通過在一個像素結構中設置兩個不相連接的像素電極,該兩個像素電極分別通過各自的薄膜晶體管與兩條數(shù)據(jù)線相連,正常顯示時,兩條數(shù)據(jù)線上分別施加不同電壓,使兩個像素電極上的電位不同,兩個像素電極上不同的電位使靠近不同像素電極的液晶分子形成不同的極角,從而在液晶中形成多種極角的分布和存在,減小液晶沿不同方向相位差的差值,從而改善垂直配向型液晶顯示器的視角和色偏。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像素結構的制作方法,制程簡單易操作,制得的像素結構在正常顯示時,能夠在液晶中形成多種極角的分布和存在,減小液晶沿不同方向相位差的差值,從而改善垂直配向型液晶顯示器的視角和色偏。
為了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特征以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fā)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fā)明加以限制。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詳細描述,將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顯而易見。
附圖中,
圖1為現(xiàn)有的一種垂直配向型液晶顯示器的像素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像素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圖3為圖2沿A-A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圖2沿B-B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像素結構的第一金屬層的俯視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像素結構的第一絕緣層的俯視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像素結構的半導體層的俯視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的像素結構的第二金屬層的俯視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的像素結構的第二絕緣層的俯視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的像素結構的透明導電層的俯視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的像素結構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結合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及其附圖進行詳細描述。
請參閱圖2-10,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像素結構,包括襯底基板10、設于所述襯底基板10上的第一金屬層20、設于所述第一金屬層20及襯底基板10上的第一絕緣層30、設于所述第一絕緣層30上的半導體層40、設于所述半導體層40及第一絕緣層30上的第二金屬層50、設于所述第二金屬層50、半導體層40、及第一絕緣層30上的第二絕緣層60、及設于所述第二絕緣層60上的透明導電層70;
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金屬層20包括掃描線21;
如圖7所示,所述半導體層40包括間隔設置的第一有源層41與第二有源層42,所述第一有源層41與第二有源層42均對應于所述掃描線21上方設置;
如圖8所示,所述第二金屬層50包括第一數(shù)據(jù)線51、連接于所述第一數(shù)據(jù)線51一側的第一源極52、與所述第一源極52間隔設置的第一漏極53、第二數(shù)據(jù)線54、連接于所述第二數(shù)據(jù)線54一側的第二源極55、以及與所述第二源極55間隔設置的第二漏極56;
所述第一數(shù)據(jù)線51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54分別與所述掃描線21垂直相交叉;所述第一源極52與第一漏極53分別與所述第一有源層41的兩側相接觸;所述第二源極55與第二漏極56分別與所述第二有源層42的兩側相接觸;
如圖10所示,所述透明導電層70包括不相連接的第一像素電極71與第二像素電極72;
如圖10與圖2-4所示,所述第二絕緣層60上設有對應于所述第一漏極53上方的第一通孔61以及對應于所述第二漏極56上方的第二通孔62,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通過所述第一通孔61與所述第一漏極53相接觸;所述第二像素電極72通過所述第二通孔62與所述第二漏極56相接觸。
具體的,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包括垂直相交的豎直主干電極711和水平主干電極712、以及由所述水平主干電極712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711垂直相交所分成的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713,每個像素電極區(qū)域713均包括與所述水平主干電極712或所述豎直主干電極711呈±45°或±135°夾角連接的數(shù)個第一條狀分支電極715,所述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713中的數(shù)個第一條狀分支電極715分別沿所述水平主干電極712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711上下左右對稱,形成“米”字型的像素電極結構。
具體的,所述第二像素電極7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外圍的邊框電極80、以及分別連接于所述邊框電極80的數(shù)個第二條狀分支電極725,所述數(shù)個第二條狀分支電極725分布于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的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713中,并且與每一像素電極區(qū)域713的第一條狀分支電極715平行且交錯設置。
具體的,所述邊框電極80包括平行于所述水平主干電極712的第一水平電極81與第二水平電極82、以及平行于所述豎直主干電極711的第一豎直電極83與第二豎直電極84;所述第一水平電極81、第一豎直電極83、第二水平電極82、及第二豎直電極84依次相連;所述第一水平電極81靠近所述第一漏極53與所述第二漏極56設置;所述第一水平電極81上設有一開口815,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的豎直主干電極711從該開口815中穿過,并分別與該開口815兩側的第一水平電極81及第二水平電極82不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包括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711相連的第一連接電極710,所述第一連接電極710通過所述第一通孔61與所述第一漏極53相接觸,使得第一像素電極71與所述第一漏極53電性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像素電極72包括與所述邊框電極80相連的第二連接電極720,所述第二連接電極720通過所述第二通孔62與所述第二漏極56相接觸,使得第二像素電極72與所述第二漏極56電性連接。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連接電極720連接至所述第一水平電極81。
具體的,所述襯底基板10為透明基板;優(yōu)選的,所述襯底基板10為玻璃基板。
具體的,所述第一金屬層20與所述第二金屬層50的材料包括鉬(Mo)、鋁(Al)、銅(Cu)、及鈦(Ti)中的至少一種。
具體的,所述半導體層40的材料包括非晶硅、多晶硅、及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中的至少一種;所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可以為銦鎵鋅氧化物(IGZO)。
具體的,所述第一絕緣層30與第二絕緣層60的材料分別包括氧化硅(SiOx)與氮化硅(SiNx)中的至少一種。
具體的,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與第二像素電極72的材料均為透明導電金屬氧化物,所述透明導電金屬氧化物優(yōu)選為氧化銦錫(ITO)。
上述像素結構,通過在一個像素結構中設置兩個不相連接的像素電極,該兩個像素電極分別通過各自的薄膜晶體管與兩條數(shù)據(jù)線相連,正常顯示時,兩條數(shù)據(jù)線上分別施加不同電壓,使兩個像素電極上的電位不同,兩個像素電極上不同的電位使靠近不同像素電極的液晶分子形成不同的極角,從而在液晶中形成多種極角的分布和存在,減小液晶沿不同方向相位差的差值,從而改善垂直配向型液晶顯示器的視角和色偏。
請參閱圖11,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上述像素結構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如圖5所示,提供襯底基板10,在所述襯底基板10上形成第一金屬層20,所述第一金屬層20包括掃描線21。
具體的,所述襯底基板10為透明基板;優(yōu)選的,所述襯底基板10為玻璃基板。
具體的,所述第一金屬層20的材料包括鉬(Mo)、鋁(Al)、銅(Cu)、及鈦(Ti)中的至少一種。
步驟2、如圖6所示,在所述第一金屬層20及襯底基板10上形成第一絕緣層30。
具體的,所述第一絕緣層30的材料包括氧化硅與氮化硅中的至少一種。
步驟3、如圖7所示,在所述第一絕緣層30上形成半導體層40,所述半導體層40包括間隔設置的第一有源層41與第二有源層42,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有源層41與第二有源層42均對應于所述掃描線21上方設置。
具體的,所述半導體層40的材料包括非晶硅、多晶硅、及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中的至少一種;所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可以為銦鎵鋅氧化物(IGZO)。
步驟4、如圖8所示,在所述半導體層40及第一絕緣層30上形成第二金屬層50;
所述第二金屬層50包括第一數(shù)據(jù)線51、連接于所述第一數(shù)據(jù)線51一側的第一源極52、與所述第一源極52間隔設置的第一漏極53、第二數(shù)據(jù)線54、連接于所述第二數(shù)據(jù)線54一側的第二源極55、以及與所述第二源極55間隔設置的第二漏極56;
所述第一數(shù)據(jù)線51與第二數(shù)據(jù)線54分別與所述掃描線21垂直相交叉;所述第一源極52與第一漏極53分別與所述第一有源層41的兩側相接觸;所述第二源極55與第二漏極56分別與所述第二有源層42的兩側相接觸。
具體的,所述第二金屬層50的材料包括鉬、鋁、銅、及鈦中的至少一種。
步驟5、如圖9所示,在所述第二金屬層50、半導體層40、及第一絕緣層30上形成第二絕緣層60;
如圖3-4所示,在所述第二絕緣層60上形成對應于所述第一漏極53上方的第一通孔61以及對應于所述第二漏極56上方的第二通孔62。
具體的,所述第二絕緣層60的材料包括氧化硅與氮化硅中的至少一種。
步驟6、如圖10所示,在所述第二絕緣層60上形成透明導電層70,所述透明導電層70包括不相連接的第一像素電極71與第二像素電極72;
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通過所述第一通孔61與所述第一漏極53相接觸;所述第二像素電極72通過所述第二通孔62與所述第二漏極56相接觸。
具體的,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包括垂直相交的豎直主干電極711和水平主干電極712、以及由所述水平主干電極712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711垂直相交所分成的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713,每個像素電極區(qū)域713均包括與所述水平主干電極712或所述豎直主干電極711呈±45°或±135°夾角連接的數(shù)個第一條狀分支電極715,所述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713中的數(shù)個第一條狀分支電極715分別沿所述水平主干電極712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711上下左右對稱,形成“米”字型的像素電極結構。
具體的,所述第二像素電極7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外圍的邊框電極80、以及分別連接于所述邊框電極80的數(shù)個第二條狀分支電極725,所述數(shù)個第二條狀分支電極725分布于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的四個像素電極區(qū)域713中,并且與每一像素電極區(qū)域713的第一條狀分支電極715平行且交錯設置。
具體的,所述邊框電極80包括平行于所述水平主干電極712的第一水平電極81與第二水平電極82、以及平行于所述豎直主干電極711的第一豎直電極83與第二豎直電極84;所述第一水平電極81、第一豎直電極83、第二水平電極82、及第二豎直電極84依次相連;所述第一水平電極81靠近所述第一漏極53與所述第二漏極56設置;所述第一水平電極81上設有一開口815,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的豎直主干電極711從該開口815中穿過,并分別與該開口815兩側的第一水平電極81及第二水平電極82不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像素電極71包括與所述豎直主干電極711相連的第一連接電極710,所述第一連接電極710通過所述第一通孔61與所述第一漏極53相接觸,使得第一像素電極71與所述第一漏極53電性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像素電極72包括與所述邊框電極80相連的第二連接電極720,所述第二連接電極720通過所述第二通孔62與所述第二漏極56相接觸,使得第二像素電極72與所述第二漏極56電性連接。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連接電極720連接至所述第一水平電極81。
上述像素結構的制作方法,制程簡單易操作,制得的像素結構在正常顯示時,能夠在液晶中形成多種極角的分布和存在,減小液晶沿不同方向相位差的差值,從而改善垂直配向型液晶顯示器的視角和色偏。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像素結構及其制作方法。本發(fā)明的像素結構,通過在一個像素結構中設置兩個不相連接的像素電極,該兩個像素電極分別通過各自的薄膜晶體管與兩條數(shù)據(jù)線相連,正常顯示時,兩條數(shù)據(jù)線上分別施加不同電壓,使兩個像素電極上的電位不同,兩個像素電極上不同的電位使靠近不同像素電極的液晶分子形成不同的極角,從而在液晶中形成多種極角的分布和存在,減小液晶沿不同方向相位差的差值,從而改善垂直配向型液晶顯示器的視角和色偏。本發(fā)明的像素結構的制作方法,制程簡單易操作,制得的像素結構在正常顯示時,能夠在液晶中形成多種極角的分布和存在,減小液晶沿不同方向相位差的差值,從而改善垂直配向型液晶顯示器的視角和色偏。
以上所述,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構思作出其他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