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立體顯示裝置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2701265閱讀:147來源:國知局
立體顯示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立體顯示裝置,包括像素陣列與透鏡陣列。像素陣列包括多個子像素單元,透鏡陣列包括多個透鏡。每一透鏡包括中心面、入光面、第一出光面與第二出光面,第一出光面與第二出光面以中心面呈面對稱且具有不同的曲率中心。于同一透鏡中,入光面接收N個子像素單元所發(fā)出的光線,第一出光面與第二出光面發(fā)射入光面所接收的光線,而于視點端形成多個視點。其中,N≥4且為整數(shù)。由于第一出光面與第二出光面所發(fā)射的光線成交錯排列,透鏡陣列的曲率會較一般的非交錯排列大,所以焦距較小。因此,立體顯示裝置具有薄型化設計。
【專利說明】
立體顯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顯示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立體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立體顯示裝置用以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主要為二種,一種為觀看者須佩帶經過特殊處理的眼鏡觀看顯示裝置,使左眼與右眼所接收到影像不同、或左眼與右眼影像交替而產生立體影像,此方法因需要觀看者額外佩帶眼鏡才可看到立體影像,造成使用上較不方便。
[0003]另一種為裸眼式的顯示裝置,此方法是為顯示裝置運用光柵的原理,使觀看者不需佩帶任何額外的裝置即可讓左眼與右眼所看到的影像不同而產生立體影像,目前應用于印刷品、棒球卡或部分裸眼式的電子立體顯示器。現(xiàn)有立體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以及一柱狀透鏡陣列,顯示面板包括多個像素,每一個像素包括多個不同色光發(fā)光二極管,柱狀透鏡陣列與該些像素相對設置。柱狀透鏡陣列包括多個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柱狀透鏡,每一個柱狀透鏡包括一個遠離該些像素的凸柱面。
[0004]雖然上述現(xiàn)有立體顯示裝置可使觀看者不需配戴特殊眼鏡即可看到立體的影像,但當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尺寸越大時,觀看者的可視距離越遠,使得每一個柱狀透鏡的凸柱面的曲率半徑越大,柱狀透鏡陣列與顯示面板的距離越遠,進而使立體顯示裝置的厚度越厚。
[0005]隨著電子產品逐漸薄型化,現(xiàn)有立體顯示裝置存在有當顯示面板尺寸越大時,立體顯示裝置的厚度越厚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立體顯示裝置,藉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
[0007]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立體顯示裝置,包括一像素陣列與一透鏡陣列。像素陣列包括多個子像素單元,透鏡陣列包括多個透鏡。每一透鏡包括一中心面、一入光面、一第一出光面與一第二出光面。每一第一出光面具有一第一曲率中心,每一第二出光面具有一第二曲率中心。于相同的透鏡中,第一出光面與第二出光面以中心面呈面對稱,第一曲率中心與第二曲率中心不同心。其中,于每一透鏡中,入光面用以接收N個子像素單元所發(fā)出的光線,第一出光面與第二出光面用以發(fā)射入光面所接收的光線,而于一視點端形成多個視點,其中N彡4且為整數(shù)。
[0008]本發(fā)明提供另一種立體顯示裝置,包括一像素陣列與一透鏡陣列。像素陣列包括多個像素單元,透鏡陣列包括多個透鏡。每一透鏡包括一中心面、一入光面、一第一出光面與一第二出光面。每一第一出光面具有一第一曲率中心,每一第二出光面具有一第二曲率中心。于相同的透鏡中,第一出光面與第二出光面以中心面呈面對稱,第一曲率中心與第二曲率中心不同心。其中,于每一透鏡中,入光面用以接收N個像素單元所發(fā)出的光線,第一出光面與第二出光面用以發(fā)射入光面所接收的光線,而于一視點端形成多個視點,其中N彡4且為整數(shù)。
[0009]依據(jù)本發(fā)明所揭露的立體顯示裝置,可藉由像素陣列與透鏡陣列的相對排列位置設計以及第一出光面與第二出光面的面對稱且具有不同曲率中心的設計,使得第一出光面與第二出光面所發(fā)射的光線成交錯排列,透鏡陣列的曲率會較一般的非交錯排列大,所以焦距較小。因此,立體顯示裝置具有薄型化的設計。
[0010]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依據(jù)本發(fā)明所揭露的立體顯示裝置的一實施例立體示意圖;
[0012]圖2為依據(jù)圖1的立體顯示裝置的側視圖;
[0013]圖3A為依據(jù)圖2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一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
[0014]圖3B為依據(jù)圖2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二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
[0015]圖3C為依據(jù)圖2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三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
[0016]圖4為依據(jù)本發(fā)明所揭露的立體顯示裝置的另一實施例側視圖;
[0017]圖5A為依據(jù)圖4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一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
[0018]圖5B為依據(jù)圖4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二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
[0019]圖5C為依據(jù)圖4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三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
[0020]其中,附圖標記
[0021]10第一曲率中心
[0022]11、12、13 光線
[0023]20第二曲率中心
[0024]21、22、23 光線
[0025]31,32,33子像素單元
[0026]41、42、43 光線
[0027]50 像素
[0028]51、52、53 光線
[0029]60 透鏡
[0030]61、62、63 光線
[0031]70a、75a、81a、85a、95a 右眼
[0032]70b、75b、8 lb、85b、95b 左眼
[0033]71、72、73 光線
[0034]80第一平面
[0035]82第二平面
[0036]90第一連接線
[0037]92 中心線
[0038]100立體顯示裝置
[0039]102像素陣列
[0040]104透鏡陣列
[0041]200 中心面
[0042]210入光面
[0043]220第一出光面
[0044]230第二出光面
[0045]D可視距離
[0046]F第一方向
[0047]Pl第一頂點
[0048]P2第二頂點
[0049]R1、R2 曲率半徑
[0050]S第二方向
[0051]V第一夾角
[0052]W第二夾角
[0053]t第一頂點與像素陣列之間的距離
[0054]E相鄰二像素之間的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005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
[0056]請參照圖1與圖2,分別為依據(jù)本發(fā)明所揭露的立體顯示裝置的一實施例立體示意圖以及依據(jù)圖1的立體顯示裝置的側視圖。立體顯示裝置100包括像素陣列102與透鏡陣列104。像素陣列102包括多個子像素單元31、多個子像素單元32、多個子像素單元33,其中,多個子像素單元31、多個子像素單元32與多個子像素單元33可依序沿第一方向F交叉排列(如圖1所示),且一個子像素單元31、一個子像素單元32與一個子像素單元33可組成一個像素50。在本實施例中,像素陣列102可包括三十二個像素50,每一列有四個像素50(即沿第一方向F排列的四個像素50),共有八行(即沿第二方向S排列的像素50的數(shù)量為八個),第一方向F與第二方向S相互垂直,相鄰的二像素50之間的距離(pixel pitch)E可為但不限于0.4845毫米,但本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需注意的是,為避免附圖過于復雜,本實施的像素陣列102的每一列像素50的數(shù)量僅以四個為代表,像素陣列102可包括三十二個像素50,但本實施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
[0057]透鏡陣列104包括多個透鏡60,每一透鏡60包括中心面200、入光面210、第一出光面220與第二出光面230。其中,透鏡陣列104可為一體成型,每一透鏡60的材料是為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硅膠、樹脂或光學玻璃。在本實施例中,每一透鏡60的材料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折射率可為1.57,透鏡陣列104所包括的透鏡60可沿第一方向F排列。為避免附圖過于復雜,本實施的透鏡陣列104的透鏡60的數(shù)量僅以三個為代表,但本實施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需注意的是,由于圖2是為側視圖,因此附圖中的透鏡60的數(shù)量為三個,像素50的數(shù)量為四個,中心面200、入光面210、第一出光面220與第二出光面230于附圖中分別為一線段。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透鏡60的排列方向(第一方向F)可與像素50的排列方向(第一方向F與第二方向S皆有)平行或垂直,但本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舉例而言,透鏡60的排列方向亦可與像素50的排列方向夾一銳角。
[0058]于每一透鏡60中,第一出光面220具有第一曲率中心10,第二出光面230具有第二曲率中心20。第一出光面220與第二出光面230以中心面200呈面對稱,第一曲率中心10與第二曲率中心20不同心(即第一出光面220與第二出光面230具有不同的曲率中心)。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出光面220的曲率半徑Rl可為2.12毫米,第二出光面230的曲率半徑R2可為2.12毫米。其中,第一出光面220的曲率半徑Rl數(shù)值與第二出光面230的曲率半徑R2數(shù)值會跟像素陣列102的像素50的尺寸大小、視點端遠近、視點數(shù)量以及透鏡60的使用材料皆有關。
[0059]于每一透鏡60中,第一出光面220包括第一頂點Pl,每一第二出光面230包括第二頂點P2。由于第一出光面220與第二出光面230以中心面200呈面對稱,因此第一頂點Pl與像素陣列102之間的距離等于第二頂點P2與像素陣列102之間的距離(即第一頂點Pl與像素陣列102之間的距離與第二頂點P2與像素陣列102之間的距離皆為tl)。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頂點Pl與像素陣列102之間的距離可為5.8毫米,第二頂點P2與像素陣列102之間的距離可為5.8毫米。其中,第一頂點Pl與像素陣列102之間的距離以及第二頂點P2與像素陣列102之間的距離會跟像素陣列102的像素50的尺寸大小、視點端遠近、視點數(shù)量以及透鏡60的使用材料皆有關。
[0060]請參照圖2。第K個透鏡60的第二出光面230與沿第一方向F相鄰的第K+1個透鏡60的第一出光面220之間具有第一連接線90,第K+1個透鏡60的中心面200與第K+1個透鏡60的入光面210交會于第K+1個透鏡60的中心線92,第一連接線90與第K+1個透鏡60的中心線92構成第一平面80,第一平面80與第K+1個透鏡60的中心面200之間具有第一夾角V,第一夾角V為31.6度,其中K彡I,K+1小于或等于透鏡60的數(shù)量。在本實施例中,K可為但不限于2。需注意的是,由于圖2為側視圖,因此第一連接線90與中心線92于附圖中分別為一點,第一平面80于附圖中為一線段。
[0061]此外,第一連接線92與第K個透鏡60的中心線92構成第二平面82,第二平面82與第K個透鏡60的中心面200之間具有第二夾角W,第二夾角W為31.6度。需注意的是,由于圖2為側視圖,因此第二平面82于附圖中為一線段。
[0062]于每一透鏡60中,入光面210用以接收N個子像素單元所發(fā)出的光線,第一出光面220與第二出光面230用以發(fā)射入光面210所接收的光線,而于一視點端形成多個視點,其中N > 4且為整數(shù)。在本實施例中,N = 4,詳細地說明請容后詳述。
[0063]依據(jù)本實施例所揭露的立體顯示裝置,可在一視點端提供多個視區(qū),每一個視區(qū)具有一相對應的視點。每一個視點的視角不同。視點的數(shù)目代表有相對應數(shù)目的圖片的影像信息作為立體影像畫面內容的來源。在本實施例中,該些視點(視區(qū))是位于一個與立體顯示裝置平行的平面上,但本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該些視區(qū)的形式,諸如寬度、位置、排列方式及與立體顯示裝置的距離僅用以例示說明,其排列方式只要連續(xù)即可,不限制為一直線或圓弧。本實施例以一直線作為示例。視點端與立體顯示裝置的距離D可代表一觀賞者與立體顯示裝置的觀賞距離。
[0064]請參照圖2與圖3A,圖3A為依據(jù)圖2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一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第一個透鏡60的入光面210用以接收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41、42、43以及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51,第一個透鏡60的第一出光面220用以發(fā)射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與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41、42,第一個透鏡60的第二出光面230用以發(fā)射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43與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51,使得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成像于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成像于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與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之間。其中,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41與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42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43與第二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51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但本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依據(jù)實際需求進行調整。
[0065]由于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41與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42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43與第二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51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因此觀看者的右眼70a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41,左眼70b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43,另一觀看者的右眼81a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42,左眼81b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二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51,進而使觀看者與另一觀看者因觀看立體顯示裝置100而獲得立體的影像。在本實施例中,D可為3000毫米,觀看者的右眼70a與左眼70b之間的距離可為65毫米,另一觀看者的右眼81a與左眼81b之間的距離可為65毫米。
[0066]請參照圖2與圖3B,圖3B是為依據(jù)圖2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二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第二個透鏡60的入光面210用以接收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52、53以及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與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61、62,第二個透鏡60的第一出光面220用以發(fā)射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52、53,第二個透鏡60的第二出光面230用以發(fā)射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與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61、62,使得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成像于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之間,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成像于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其中,第二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5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53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三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61與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62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但本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依據(jù)實際需求進行調整。
[0067]由于第二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5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53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三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61與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62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因此觀看者的右眼70a可接收到第二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53,左眼70b可接收到第三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62,另一觀看者的右眼81a可接收到第二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62,左眼81b可接收到第三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62,進而使觀看者與另一觀看者因觀看立體顯示裝置100而獲得立體的影像。
[0068]請參照圖2與圖3C,圖3C為依據(jù)圖2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三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第三個透鏡60的入光面210用以接收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63以及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71、72、73,第三個透鏡60的第一出光面220用以發(fā)射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63與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71,第三個透鏡60的第二出光面230用以發(fā)射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72、73,使得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成像于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與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之間,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成像于第四個像素單50中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之間。其中,第三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63與第四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71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四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7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73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但本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依據(jù)實際需求進行調整。
[0069]由于第三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63與第四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71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四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7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73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因此觀看者的右眼70a可接收到第四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71,左眼70b可接收到第四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73,另一觀看者的右眼81a可接收到第三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63,左眼81b可接收到第四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62,進而使觀看者與另一觀看者因觀看立體顯示裝置100而獲得立體的影像。
[0070]以上實施例的每一透鏡60是對應四個子像素單元,但上述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舉例而言,每一透鏡60亦可對應六個子像素單元,詳細說明如下。
[0071]請參照圖4,為依據(jù)本發(fā)明所揭露的立體顯示裝置的另一實施例側視圖。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的差異點在于本實施例的每一透鏡60的入光面210用以接收六個子像素單元所發(fā)出的光線,第一出光面220與第二出光面230用以發(fā)射入光面210所接收的光線,而于一視點端形成多個視點。
[0072]請參照圖4與圖5A,圖5A為依據(jù)圖4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一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第一個透鏡60的入光面210用以接收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41、42、43以及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兀32與子像素單兀33所發(fā)出的光線51、52、53,第一個透鏡60的第一出光面220用以發(fā)射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41、42、43,第一個透鏡60的第二出光面230用以發(fā)射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51、52、53,使得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成像于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成像于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成像于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第一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成像于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其中,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41、42、43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51、52、53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但本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依據(jù)實際需求進行調整。
[0073]由于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41、42、43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二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51、52、53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因此觀看者的右眼75a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43,左眼75b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二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53,另一觀看者的右眼85a (BP視點)可接收到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42,左眼85b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二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52,又一觀看者的右眼95a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一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41,左眼95b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二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51,進而使觀看者、另一觀看者與又一觀看者因觀看立體顯示裝置100而獲得立體的影像。在本實施例中,觀看者的右眼75a與左眼75b之間的距離可為65毫米,另一觀看者的右眼85a與左眼85b之間的距離可為65毫米,另一觀看者的右眼95a與左眼95b之間的距離可為65毫米。
[0074]請參照圖4與圖5B,圖5B為依據(jù)圖4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二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第二個透鏡60的入光面210用以接收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61、62、63以及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71、72、73,第二個透鏡60的第一出光面220用以發(fā)射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61、62、63,第二個透鏡60的第二出光面230用以發(fā)射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71、72、73,使得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成像于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成像于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成像于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成像于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其中,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61、62、63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71、72、73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但本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依據(jù)實際需求進行調整。
[0075]由于第三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61、62、63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四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71、72、73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因此觀看者的右眼75a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三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63,左眼75b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四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73,另一觀看者的右眼85a (BP視點)可接收到第三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62,左眼85b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四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72,又一觀看者的右眼95a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三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61,左眼95b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四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71,進而使觀看者、另一觀看者與又一觀看者因觀看立體顯示裝置100而獲得立體的影像。
[0076]請參照圖4與圖5C,圖5C為依據(jù)圖4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第三個透鏡的成像示意圖。第三個透鏡60的入光面210用以接收第五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11、12、13以及第六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21、22、23,第三個透鏡60的第一出光面220用以發(fā)射第五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11、12、13,第三個透鏡60的第二出光面230用以發(fā)射第六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21、22、23,使得第六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成像于第五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第五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成像于第六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3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第六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2成像于第五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第五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成像于第六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與子像素單元32之間。其中,第五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11、12、13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六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21、22、23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但本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依據(jù)實際需求進行調整。
[0077]由于第五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11、12、13可為朝向觀看者右眼的光線,第六個像素50中子像素單元31、子像素單元32與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21、22、23可為朝向觀看者左眼的光線,因此觀看者的右眼75a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五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13,左眼75b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六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3所發(fā)出的光線23,另一觀看者的右眼85a (BP視點)可接收到第五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12,左眼85b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六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2所發(fā)出的光線22,又一觀看者的右眼95a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五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11,左眼95b (即視點)可接收到第六個像素50的子像素單元31所發(fā)出的光線21,進而使觀看者、另一觀看者與又一觀看者因觀看立體顯示裝置100而獲得立體的影像。
[0078]上述實施例所述的子像素單元所發(fā)出的光線可為紅色、黃色或綠色。上述實施例所述的一個透鏡對應N個子像素單元亦可替換成一個透鏡對應N個像素單元,一個透鏡對應N個像素單元的立體成像原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故于此不再贅述。其中,N > 4且為整數(shù)。
[0079]依據(jù)本發(fā)明所揭露的立體顯示裝置,可藉由像素陣列與透鏡陣列的相對排列位置設計(一個透鏡對應多個子像素單元或一個透鏡對應多個像素單元)以及第一出光面與第二出光面的面對稱且具有不同曲率中心的設計,使像素陣列所發(fā)射的光線成交錯排列,透鏡陣列的曲率會較一般的非交錯排列大,所以焦距較小。因此,立體顯示裝置具有薄型化的設計。
[0080]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jù)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立體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像素陣列,包括多個子像素單元;以及 一透鏡陣列,包括多個透鏡,每一該透鏡包括一中心面、一入光面、一第一出光面與一第二出光面,每一該第一出光面具有一第一曲率中心,每一該第二出光面具有一第二曲率中心,于相同的該透鏡中,該第一出光面與該第二出光面以該中心面呈面對稱,該第一曲率中心與該第二曲率中心不同心; 其中,于每一該透鏡中,該入光面用以接收N個該子像素單元所發(fā)出的光線,該第一出光面與該第二出光面用以發(fā)射該入光面所接收的該些光線,而于一視點端形成多個視點,其中N彡4且為整數(shù)。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顯示裝置,其中每一該第一出光面的曲率半徑為0.5至5毫米,每一該第二出光面的曲率半徑為0.5至5毫米。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些透鏡的材料為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硅膠、樹脂或光學玻璃。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透鏡陣列為一體成型。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該第一出光面包括一第一頂點,每一該第二出光面包括一第二頂點,每一該第一頂點與該像素陣列之間的距離為0.5至10毫米,每一該第二頂點與該像素陣列之間的距離為0.5至10毫米。
6.一種立體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像素陣列,包括多個像素單元;以及 一透鏡陣列,包括多個透鏡,每一該透鏡包括一中心面、一入光面、一第一出光面與一第二出光面,每一該第一出光面具有一第一曲率中心,每一該第二出光面具有一第二曲率中心,于相同的該透鏡中,該第一出光面與該第二出光面以該中心面呈面對稱,該第一曲率中心與該第二曲率中心不同心; 其中,于每一該透鏡中,該入光面用以接收N個該像素單元所發(fā)出的光線,該第一出光面與該第二出光面用以發(fā)射該入光面所接收的該些光線,而于一視點端形成多個視點,其中N彡4且為整數(shù)。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立體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該第一出光面的曲率半徑為0.5至5毫米,每一該第二出光面的曲率半徑為0.5至5毫米。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立體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些透鏡的材料為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硅膠、樹脂或光學玻璃。
9.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立體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透鏡陣列為一體成型。
10.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立體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該第一出光面包括一第一頂點,每一該第二出光面包括一第二頂點,每一該第一頂點與該像素陣列之間的距離為0.5至10毫米,每一該第二頂點與該像素陣列之間的距離為0.5至10毫米。
【文檔編號】G02B27/22GK104345460SQ201310334265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8月2日
【發(fā)明者】劉得杏, 譚文圣, 陳宇杰 申請人:大昱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南木林县| 山东| 嘉义市| 溧阳市| 太原市| 合肥市| 应用必备| 汶川县| 延吉市| 深圳市| 六枝特区| 温泉县| 海原县| 伊通| 新化县| 德昌县| 绍兴市| 肃南| 水富县| 大竹县| 松溪县| 新宁县| 延川县| 曲阜市| 墨竹工卡县| 夏邑县| 营口市| 依兰县| 邢台县| 卓尼县| 忻城县| 巩义市| 涡阳县| 镶黄旗| 昌宁县| 东港市| 清苑县| 和顺县| 淮北市| 满洲里市| 宝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