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晶顯示設(shè)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于此描述的實施例總體涉及液晶顯示設(shè)備。
背景技術(shù):
近些年,平板顯示器蓬勃發(fā)展,并且特別是由于諸如重量輕、形狀薄并且功耗低的優(yōu)點,液晶顯示設(shè)備得到了許多關(guān)注。特別是,在每個像素中配備有開關(guān)元件的有源矩陣型液晶顯示設(shè)備中,使用諸如IPS(面內(nèi)開關(guān))模式和FFS(邊緣場開關(guān))模式的橫電場的結(jié) 構(gòu)引起了關(guān)注。使用橫電場模式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配備有分別形成在陣列基底中的像素電極和公共電極。液晶分子由與陣列基底的主表面基本平行的橫電場切換。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另一技術(shù),其中,使用橫電場或形成在陣列基底中的像素電極與形成在對基底中的公共電極之間的傾斜電場來切換液晶分子。附圖解釋并入并構(gòu)成說明書一部分的附圖與上面給出的總體描述以及下面給出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一起示例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用于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圖I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一個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的結(jié)構(gòu)的圖;圖2是示意性地示出圖I中所示的液晶顯示面板的結(jié)構(gòu)和等效電路的圖;圖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基本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圖4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開關(guān)元件等的液晶顯示面板的橫截面視圖;圖5是示出液晶顯示設(shè)備的透射特性的范例的圖;圖6是通過像素電極與公共電極之間的電場示出液晶分子的定向器與其透射率之間的關(guān)系的圖;圖7是示出電極間距離、液晶施加電壓、以及單元的透射率之間的關(guān)系的圖;圖8是示意性地示出從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的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圖9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圖8中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的橫截面視圖、以及基底裝配移位的范例;
圖10是示意性地示出從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的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圖11是示意性地示出從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的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圖12是示意性地示出從根據(jù)第四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的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圖13是示意性地示出從根據(jù)第四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的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另一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圖14是示意性地示出從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的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變體的平面視圖;圖15是示意性地示出從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的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變體的平面 視圖;圖16是示意性地示出從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的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變體的平面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xiàn)在將參照附圖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范例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遍及數(shù)個視圖,相同或類似的參考數(shù)字標明相同或?qū)?yīng)部分。根據(jù)此實施例,一種液晶顯示設(shè)備,包括第一基底,包括彼此電連接且分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像素電極和第二主像素電極;第二基底,包括彼此電連接且分別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公共電極、第二主公共電極、和第三主公共電極,并且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布置在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之間,以傾斜面對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和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并且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布置在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三主公共電極之間,以傾斜面對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和所述第三主公共電極;以及液晶層,具有液晶分子并保持于所述第一基底與所述第二基底之間;其中,在分別沿與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二方向的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之間的第一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之間的第二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之間的第三電極間距離、以及所述第三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之間的第四電極間距離中,四個電極間距離之一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并且所述四個電極間距離之一不同于其它三個電極間距離中的至少之一。這里,最佳電極間距離如下定義在能夠施加于所述主像素電極與所述主公共電極之間的電壓的范圍中,通過所述最佳電極間距離獲得了大于90 %的峰值透射率。圖I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I的結(jié)構(gòu)的圖。液晶顯示設(shè)備I包括有源矩陣型液晶顯示面板LPN、連接至液晶顯示面板LPN的驅(qū)動器IC芯片2、柔性布線基底3、用于照明液晶顯示面板LPN的背光燈4等。液晶顯示面板LPN配備有作為第一基底的陣列基底AR、作為布置為與陣列基底AR相對的第二基底的對基底CT、以及保持在陣列基底AR與對基底CT之間的液晶層(未示出)。液晶顯示面板LPN包括顯示圖像的有源區(qū)ACT。有源區(qū)ACT由以(mXn)矩陣的形狀布置的多個像素PX構(gòu)成(這里,“m”和“n”為正整數(shù))。在示例的范例中,背光燈4布置在陣列基底AR的背側(cè)。各種類型的背光燈能夠用作背光燈4。例如,發(fā)光二極管(LED)或冷陰極熒光燈(CCFL)等能夠用作背光燈4的光源,并且省略關(guān)于其詳細結(jié)構(gòu)的解釋。圖2是示意性地示出圖I中所示的液晶顯示面板LPN的結(jié)構(gòu)和等效電路的圖。液晶顯示面板LPN在有源區(qū)ACT中配備有“n”條柵極線G(Gl-Gn)、“n”條輔助電容線C(Cl-Cn)、“m”條源極線S (Sl-Sm)等。柵極線G和輔助電容線C彼此平行地沿第一方向Y布置,第一方向Y與第二方向X垂直相交。然而,它們不必直線延伸。源極線S沿與平行的柵極線G和輔助電容線C相交的第一方向Y延伸。雖然源極線S分別沿第一方向Y延伸,但是它們不必直線延伸。柵極線G、輔助電容線C和源極線S可以部分地彎曲。每個柵極線G伸出有源區(qū)ACT外部,并且連接至柵極驅(qū)動器⑶。每個源極線S伸出有源區(qū)ACT外部,并且連接至源極驅(qū)動器SD。柵極驅(qū)動器⑶和源極驅(qū)動器SD的至少部分形成在例如陣列基底AR中,并且柵極驅(qū)動器GD和源極驅(qū)動器SD與設(shè)置在陣列基底AR中并具有實施的控制器的驅(qū)動器IC芯片2連接。每個像素PX包括開關(guān)元件SW、像素電極PE、公共電極CE等。在例如輔助電容線C與像素電極PE之間形成保持電容Cs。另外,在根據(jù)此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LPN中,雖然像素電極PE形成在陣列基底 AR中,但是公共電極CE形成在對基底CT中。主要使用形成在像素電極PE與公共電極CE之間的電場來切換液晶層LQ的液晶分子。形成在像素電極PE與公共電極CE之間的電場是與陣列基底AR的主表面(principal surface)或?qū)證T的主表面基本平行的橫電場或,相對于基底的主表面稍微傾斜的傾斜電場。開關(guān)元件SW由例如n溝道型薄膜晶體管(TFT)構(gòu)成。開關(guān)元件SW與柵極線G和源極線S電連接。(mXn)開關(guān)元件SW形成在有源區(qū)ACT中。像素電極PE與開關(guān)元件SW電連接。(mXn)像素電極PE形成在有源區(qū)ACT中。公共電極CE設(shè)定為例如公共電位。公共電極CE布置為隔著液晶層LQ共用于多個像素電極PE。輔助電容線C與電壓施加部分VCS電連接,輔助電容電壓施加至該電壓施加部分VCS。陣列基底AR包括形成在有源區(qū)ACT外部的電源(electric power supply)部分VS。此外,形成在對基底CT上的公共電極CE通過未示例的導(dǎo)電部件與形成在陣列基底AR中的電源部分VS電連接。圖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此實施例的像素PX的基本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陣列基底AR配備有像素電極PE。像素電極PE布置在陣列基底AR中的源極線SI與源極線S2之間。像素電極PE包括多個主像素電極PA。在示例的范例中,像素電極PE具有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和第二主像素電極PA2作為主像素電極PA。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和第二主像素電極PA2通過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電容部分或子像素電極等相互電連接,然而未詳細解釋。在此實施例中,所有像素電極PE形成在陣列基底上,并且與面對輔助電容線的電容部分中的開關(guān)元件(未示出)電連接,未示例該開關(guān)元件。電容部分布置在上部末端或像素PX的近似中心部分。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和第二主像素電極PA2分別沿第一方向Y延伸,并且沿第二方向X布置,其間具有電極間距離。在示例的范例中,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布置在左手側(cè)而不是圖中像素的近似中分部分。第二主像素電極PA2布置在圖中的右手側(cè)而不是圖中的像素的近似中心部分。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和第二主像素電極PA2分別形成為沿第一方向Y從像素PX的上部末端至底部末端直線延伸的帶的形狀并且布置為彼此基本平行。對基底CT配備有公共電極PE。公共電極CE包括多個主公共電極CA。在示例的范例中,公共電極CE具有第一主公共電極CAl、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以及第三主公共電極CA3作為主公共電極CA。第一主公共電極CAl、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以及第三主公共電極CA3彼此電連接,然而未詳細解釋。例如,主公共電極CA伸出有源區(qū)外部,并且通過導(dǎo)電部件與形成在陣列基底AR中的電供應(yīng)部分電連接,并且施加公共電位。公共電極CE與像素電極PE電絕緣。在此實施例中,對基底CT配備有公共電極CE。另外,陣列基底AR可以配備有公共電極CE的部分。第一主公共電極CA1、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以及第三主公共電極CA3分別沿第一方向Y延伸,并以預(yù)定電極間距離沿第二方向X布置。在示例的范例中,第二主公共電極CA2近似布置在像素中心部分中。第一主公共電極CAl布置在像素PX的左手側(cè)末端,與下一像素(未示出)相鄰,并且此外,布置為越過示例的像素PX與左手側(cè)的下一像素之間的邊界。第一主公共電極CAl與布置為越過示例的像素與左手側(cè)的下一像素之間的邊界的源極布線SI成對向。第三主公共電極CA3布置在像素PX的右手側(cè)末端,與下一像素(未示 出)相鄰,并且此外,布置為越過示例的像素PX與右手側(cè)的下一像素之間的邊界。第三主公共電極CA3與布置為越過示例的像素與右手側(cè)的下一像素之間的邊界的源極布線S2成對向。第一主公共電極CA1、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以及第三主公共電極CA3分別以帶狀形狀并平行地沿第一方向Y直線延伸。主像素電極PA和主公共電極CA沿第二方向X交替布置,基本彼此平行。此時,在X-Y平面中,任何主公共電極CA與主像素電極PA交疊,并且主要對顯示作貢獻的孔口形成在每一個主公共電極CA與主像素電極PA之間。在第一主公共電極CAl與毗鄰的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之間,布置一個主像素電極PAl。即,第一主公共電極CAl和第二主公共電極CA2布置在夾置第一主像素電極PAl的兩側(cè)處。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布置為在第一主公共電極CAl與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之間傾斜地面對第一主公共電極CAl和第二主公共電極CA2彼此。此外,在第二主公共電極CA2與毗鄰的第三主公共電極CA3之間,布置第二主像素電極PA2。即,第二主公共電極CA2和第三主公共電極CA3布置在夾置第二主像素電極PA2的兩側(cè)處。第二主像素電極PA2布置為在第二主公共電極CA2與第三主公共電極CA3之間傾斜地面對第二主公共電極CA2和第三主公共電極CA3彼此。此外,在毗鄰的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二主像素電極PA2之間,布置第二主公共電極CA2。即,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和第二主像素電極PA2布置在夾置第二主公共電極CA2的兩側(cè)處。第二主像素電極PA2布置為在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二主像素電極PA2之間傾斜地面對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和第二主像素電極PA2彼此。因此,第一主公共電極CA1、第一主像素電極PA1、第二主公共電極CA2、第二主像素電極PA2、以及第三主公共電極CA3按此順序沿第二方向X布置。在此實施例中,孔口形成在一個像素中,在第一主公共電極CAl與第一主像素電極PAl之間,在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之間,在第二主公共電極CA2與第二主像素電極PA2之間,以及在第二主像素電極PA2與第三主公共電極CA3之間。S卩,在這里所示的范例中,在一個像素PX中形成四個孔口。第一主公共電極CAl與第一主像素電極PAl之間的第一電極間距離設(shè)定為LI,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之間的第二電極間距離設(shè)定為L2,第二主公共電極CA2與第二主像素電極PA2之間的第三電極間距離設(shè)定為L3,并且第二主像素電極PA2與第三主公共電極CA3之間的第四電極間距離設(shè)定為L4。這里,第一電極間距離LI、第二電極間距離L2、第三電極間距離L3、以及第四電極間距離L4全部是沿第二方向X的長度。在此實施例中,液晶分子LM的初始配向方向與第一方向Y基本平行,然而,可以是與第一方向Y交叉的傾斜方向D。這里,第一方向Y與初始配向方向D之間的角度0 1設(shè)定為大于0°且小于45°的角度。從液晶分子的配向控制的觀點來說,角度0 1設(shè)定為近似5°至25°的范圍是及其有效的,并且更優(yōu)選地,約10°。這里,角度0 1是相對于第一方向Y稍微傾斜數(shù)度的方向,例如7 °。此外,公共電極CE還可以配備有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子公共電極。圖4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開關(guān)元件SW的液晶顯示面板LPN的橫截面的視圖。另夕卜,這里僅示例解釋所需的部分。背光燈4布置在構(gòu)成液晶顯示面板LPN的陣列基底AR的背側(cè)。
使用諸如玻璃基底和塑料基底的具有透光特性的絕緣基底10來形成陣列基底AR。在第一絕緣基底10的面對對基底CT的側(cè)上,此陣列基底AR包括開關(guān)元件SW、像素電極PE、第一配向膜ALl等。在這里示出的范例中,開關(guān)元件SW可以是頂柵型開關(guān)元件或底柵型開關(guān)元件,并包括由多晶硅或非晶硅形成的半導(dǎo)體層,然而未對其進行詳細描述。半導(dǎo)體層SC在橫跨溝道區(qū)域SCC面對的兩側(cè)上分別具有源極區(qū)域SCS和漏極區(qū)域SCD。另外,為絕緣膜的內(nèi)涂層可以布置在第一絕緣基底10與半導(dǎo)體層SC之間。半導(dǎo)體層SC覆蓋有柵極絕緣膜11。此外,柵極絕緣膜11也布置在第一絕緣基底10上。柵極電極WG形成在柵極絕緣膜11上,并且位于半導(dǎo)體層SC的溝道區(qū)域SCC上。柵極線G和輔助電容線C也形成在柵極絕緣膜11上。可以使用相同材料和相同工藝來形成柵極電極WG、柵極線G和輔助電容線C。柵極電極WG與柵極線G電連接。柵極線、輔助電容線C和開關(guān)元件的柵極電極WG覆蓋有第一隔層絕緣膜12。此夕卜,第一隔層絕緣膜12也布置在柵極絕緣膜11上。柵極絕緣層11和第一隔層絕緣膜12由諸如氧化硅和氮化硅的無機體系材料形成。開關(guān)元件SW的源極電極WS和漏極電極WD形成在第一隔層絕緣膜12上。源極線(未示出)也形成在第一隔層絕緣膜12上??梢允褂孟嗤に嚭拖嗤牧蟻硇纬稍礃O電極WS、漏極電極WD和源極線。源極電極WS與源極線電連接。源極電極WS通過穿透柵極絕緣膜11和第一隔層絕緣膜12的接觸孔與半導(dǎo)體層SC的源極區(qū)域SCS接觸。漏極電極WD通過穿透柵極絕緣膜11和第一隔層絕緣膜12的接觸孔與半導(dǎo)體層SC的漏極區(qū)域SCD接觸。柵極電極WG、柵極線、輔助電容線、源極電極WS、漏極電極WD、和源極線由諸如例如鑰、鋁、鎢和鈦的導(dǎo)電材料形成。如上所述的開關(guān)元件SW覆蓋有第二隔層絕緣膜13。即,源極電極WS、漏極電極WD、和源極線覆蓋有第二隔層絕緣膜13。此外,第二隔層絕緣膜13也布置在第一隔層絕緣膜12上。此第二隔層絕緣膜13由諸如例如紫外固化型樹脂和熱固化型樹脂的各種有機材料形成。像素電極PE形成于第二隔層絕緣膜13上。雖然未詳細描述,但是構(gòu)成像素電極PE的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和第二主像素電極PA2形成在第二隔層絕緣膜13上。像素電極PE通過穿透第二隔層絕緣膜13的接觸孔與漏極電極WD連接。雖然像素電極PE由諸如氧化銦錫(ITO)、氧化銦鋅(IZO)等的透光導(dǎo)電材料形成,但是也可以使用諸如鋁的其它材料。
第一配向膜ALl布置在陣列基底AR的面對對基底CT的表面上,并近似在有源區(qū)ACT的整個區(qū)域上延伸。第一配向膜ALl覆蓋像素電極PE,并且也形成在第二隔層絕緣膜13上。第一配向膜ALl由顯示橫向配向特性的材料形成。另一方面,使用諸如玻璃基底和塑料基底的第二透射絕緣基底20來形成對基底CT0對基底CT包括在第二絕緣基底20的面對陣列基底AR的表面上的第二配向膜AL2和公共電極CE。布置為面對諸如源極線S、柵極線G、輔助電容線C和開關(guān)元件SW的布線部分以限定分別的像素PX的黑矩陣、對應(yīng)于像素PX布置的濾色層、以及平滑黑矩陣和濾色層的表面的凹坑和凹陷的外涂層可以形成在對基底CT上。
公共電極CE包括第一主公共電極CAl、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以及第三主公共電極CA3,并形成于第二絕緣基底20上。公共電極由諸如ITO和IZO的具有透光特性的導(dǎo)電材料形成。第二配向膜AL2布置在對基底CT的與陣列基底AR的表面相對的表面上,并且近似在整個有源區(qū)ACT上延伸。第二配向膜AL2覆蓋公共電極CE。第二配向膜AL2由具有橫向配向特性的材料形成。執(zhí)行配向處理(例如,摩擦處理和光配向處理),以使第一和第二配向膜ALl和AL2處于初始配向狀態(tài)。其中第一配向ALl實現(xiàn)液晶分子的初始配向的第一配向處理的方向和其中第二配向AL2實現(xiàn)液晶分子的初始配向的第二配向處理的方向分別是平行于第一方向Y的方向。第一和第二配向方向平行并且沿彼此相同或相反的方向。陣列基底AR和如上所述的對基底CT布置為使得第一配向膜ALl和第二配向膜AL2面對彼此。在此情況下,柱形間隔物通過陣列基底AR上的第一配向膜ALl與對基底CT上的第二配向膜AL2之間的樹脂材料與基底之一形成整體。由此,形成例如2-7 u m單元間隙的預(yù)定間隙。陣列基底AR和對基底CT通過未示例的密封材料粘貼到一起,其中形成預(yù)定單元間隙。液晶層LQ保持在形成于陣列基底AR與對基底CT之間的單元間隙處,并且布置在第一配向膜ALl與第二配向膜AL2之間。液晶層LQ包含未示例的液晶分子。液晶層LQ由正型液晶材料構(gòu)成。第一光學(xué)元件ODl通過粘合劑等聯(lián)接至陣列基底AR的外表面,即構(gòu)成陣列基底AR的第一絕緣基底10的外表面。第一光學(xué)元件ODl包含具有第一偏振軸的第一偏振板PLl。此外,第二光學(xué)元件0D2通過粘合劑等聯(lián)接至對基底CT的外表面,即構(gòu)成對基底CT的第二絕緣基底20的外表面。第二光學(xué)兀件0D2包含具有第二偏振軸的第二偏振板PL2。第一偏振板PLI的第一偏振軸和第二偏振板PL2的第二偏振軸布置為例如兩個軸垂直相交的關(guān)系。布置一個偏振板,例如,使得其偏振方向為液晶分子的長軸的方向,即第一配向處理方向或與第二配向處理方向平行的方向(或平行于第一方向Y),或正交方向(或平行于第二方向X)。由此,獲得了常黑模式。即,在無電場狀態(tài)時,即在像素電極PE與公共電極CE之間未形成電位差(S卩,電場)時,液晶層LQ的液晶分子LM配相為使得它們的長軸配向為與第一配向膜ALl的第一配向方向和第二配向膜AL2的第二配向方向平行的方向,如圖3中虛線所示。在此狀態(tài)下,關(guān)斷時間對應(yīng)于初始配向狀態(tài),并且液晶分子LM的配向方向?qū)?yīng)于初始配向方向。另外,精確地,液晶分子LM不排它地與X-Y平面平行地配向,但是在許多情況下被預(yù)傾斜。為此原因,初始配向的精確方向是其中關(guān)斷時液晶分子LM的配向方向的正交投影實現(xiàn)至X-Y平面的方向。然而,為了以下解釋簡單,液晶分子LM假定為,液晶分子LM與X-Y平面平行地配向,并且解釋為在平行于X-Y平面的場中旋轉(zhuǎn)。這里,第一配向膜ALl的第一配向處理方向和第二配向膜AL2的第二配向處理方向均是平行于第一方向Y的方向或平行于傾斜方向D的方向。在關(guān)斷時,液晶分子LM的長軸與第一方向Y或傾斜方向D基本平行地配向。即,液晶分子LM的初始配向的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Y或傾斜方向D。在圖3中所示的范例中,液晶分子LM的初始配向的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Y。另外,當?shù)谝缓偷诙湎蛱幚矸较蚱叫校⑶冶舜朔较蛳喾磿r,液晶分子LM配向為使得液晶分子LM在第一和第二配向膜ALl和AL2附近以及在液晶層LQ的中間部分中具有近似一致的預(yù)傾角(均一配向)。另外,當?shù)谝慌湎蚰Ll和第二配向膜AL2的配向處理的分別的方向彼此平行并且相同的方向時,液晶分子LM配向為在液晶層LQ的橫截面中具有近似水平的方向(即預(yù)傾角近似為零)。液晶分子LM配向為具有預(yù)傾角,使得第一配向膜ALl和第二配向膜AL2附近的液晶分子LM的配向變得相對于液晶層LQ的中間部分對稱(外張配向)。在穿透第一偏振板PLl之后,來自背光燈4的部分背光進入液晶顯示面板LPN。進入液晶顯示面板LPN的光的偏振狀態(tài)根據(jù)光通過液晶層LQ時液晶分子LM的配向狀態(tài)而改變。在關(guān)斷時,通過液晶層LQ的光被第二偏振板PL2吸收(黑色顯示)。另一方面,在像素電極PE與公共電極CE之間形成電位差的情況下(開通時),在像素電極PE與公共電極CE之間形成平行于基底的橫向電場(或傾斜電場)。由此,液晶分 子LM在與基底表面平行的平面中旋轉(zhuǎn),使得長軸變得如圖3中的虛線所示地與電場的方向平行。在圖3中所示的范例中,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一主公共電極CAl之間的液晶分子LM相對于第一方向Y逆時針旋轉(zhuǎn),并且配向為使得液晶分子LM可以沿圖中的電場轉(zhuǎn)至左上方向。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之間的液晶分子LM相對于第一方向Y順時針旋轉(zhuǎn),并且配向為使得液晶分子LM可以沿圖中的電場轉(zhuǎn)至右上方向。第二主像素電極PA2與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之間的液晶分子LM相對于第一方向Y逆時針旋轉(zhuǎn),并且配向為使得液晶分子LM可以沿圖中的電場轉(zhuǎn)至左上方向。第二主像素電極PA2與第三主公共電極CA3之間的液晶分子LM相對于第一方向Y順時針旋轉(zhuǎn),并且配向為使得液晶分子LM可以沿圖中的電場轉(zhuǎn)至右上方向。從而,在每個像素PX中,在像素電極PE與公共電極CE之間形成橫向電場或傾斜電場的情況下,液晶分子LM的配向方向分為至少兩組方向,并且對應(yīng)于分別的配向方向形成兩個范圍。即,在每個像素PX中形成至少兩個范圍。在開通時,從背光燈4進入液晶面板LPN的光進入液晶層LQ。當進入液晶層LQ的背光通過分別由像素電極PE和公共電極CE劃分的四個范圍(孔口)時,偏振態(tài)改變。在開通時,至少部分通過液晶層LQ的光穿透第二偏振板PL2 (白色顯示)。根據(jù)此實施例,形成至少兩個范圍變得可能。因此,能夠在至少兩個方向上光學(xué)地補償視角,并且獲得了寬視角,同時抑制灰度反轉(zhuǎn)變得可能。因此,提供高質(zhì)量的顯示設(shè)備變得可能。
另外,在第一主公共電極CAl和第三主公共電極CA3分別布置在源極線SI和源極線S2上的情況下,與第一主公共電極CAl和第三主公共電極CA3分別布置在主像素電極側(cè)的情況相比,使得孔口增大并且提高像素PX的透射率變得可能。此外,在開通時,因為在像素電極PE的主像素電極PA和公共電極CE的主公共電極CA附近難以形成橫向電場(或未形成驅(qū)動液晶分子LM的足夠的電場),所以液晶分子LM難以從如關(guān)斷時的初始配向方向移動。為此原因,如上所述,即使像素電極PE和公共電極CE在這些范圍中由具有透光特性的導(dǎo)電材料形成,背光也難以穿透,即難以在開通時對顯示作貢獻。因此,像素電極PE和公共電極CE不必然需要由透明導(dǎo)電材料形成,并且可以使用諸如鋁和銀的導(dǎo)電材料來形成。此外,在陣列基底AR包括主像素電極PA并且對基底CT包括主公共電極CA的結(jié)構(gòu)中,因為主像素電極PA和主公共電極CA交替地基本平行地布置,所以由于在將陣列基底AR與對基底CT聯(lián)接至一起的工藝中基底的裝配移位,主像素電極PA與主公共電極CA之間 的電極間距離與設(shè)計的值不同。因為主像素電極PA與主公共電極CA之間的電場強度根據(jù)電極間距離不同,所以即使將相同的電壓施加至液晶層LQ,在其中電極間距離不同的分別的面板之間也引起的發(fā)光度變化。如果電極間距離(另外,電極寬度)足夠大地設(shè)定為防止裝配移位的電極間距離的變化量,減小發(fā)光度變化是可能的。于是,設(shè)定了裝配移位可容許限度,并且也設(shè)定了電極間距離的最佳值。以下,解釋判決電極間距離的最佳值的一個觀點。在使用透射型液晶顯示面板LPN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中,對發(fā)光度作貢獻的透射率隨施加至液晶面板的電壓改變。在上述常黑模式中,如圖5中所示,當施加至液晶分子的電壓低時,透射率低,并且當施加至液晶分子的電壓高時,存在透射率變高的趨勢。然而,施加某一電壓以上的較高電壓具有使透射率相反地隨液晶施加電壓的增大而下降的趨勢。即,在光透射特性中存在峰值透射率。獲得該峰值透射率的液晶施加電壓稱作白色顯示電壓,并且透射率變?yōu)樽钚≈档囊壕┘与妷悍Q作黑色顯示電壓。在施加白色顯示電壓的狀態(tài)下,液晶分子LM的定向器(或長軸的方向)變?yōu)橄鄬τ诘谝黄癜錚Ll的第一偏振軸(或吸收軸)和第二偏振板PLl的第二偏振軸(或吸收軸)移位45°的狀態(tài),并且由此,液晶分子的光學(xué)調(diào)制率變?yōu)樽罡摺@?,在圖6中所示的范例中,描述了如下情況液晶分子LM的初始配向的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Y,第一偏振軸AXl平行于第二方向X,并且此外,第二偏振軸AX2平行于第一方向Y。在施加黑色顯示電壓的情況下,液晶分子LM的定向器平行于X-Y平面內(nèi)的第一方向Y,并且平行于90°至270°的方向。在施加白色顯示電壓的情況下,液晶分子LM的定向器變?yōu)榕cX-Y平面內(nèi)45°至225°的方向或135°至315°的方向平行,并且獲得了峰值透射率。然而,即使施加低于或高于白色顯示電壓的電壓作為液晶施加電壓,形成于液晶分子LM的定向器與第一偏振軸AXl之間,以及液晶分子LM的定向器與第二偏振軸AX2之間的角度也變?yōu)?5°或更小。因此,光調(diào)制率下降并且透射率也下降,而不是施加白色顯示電壓的情況。此外,如圖7中所示,獲得峰值透射率的白色顯示電壓的值也隨電極間距離L的大小而改變。即,在電極間距離L中,當電極間距離L變大時,白色顯示電壓的值變高。相反,當電極間距離L變小時,白色顯示電壓的值變低。即,能夠使得透射率隨電極間距離L的增大變高,但是白色顯示電壓的值也往往變得更高。從而,如果電極間距 離L設(shè)定為較大,則變得對由于裝配移位的發(fā)光度變化有利,但是白色顯示電壓變大。在液晶顯示設(shè)備中,可以對物理性質(zhì)(介電各向異性△ e和彈性常數(shù)k等)或能夠用于液晶顯示設(shè)備中的最大電壓值進行限制。因此,期望將電極間距離L設(shè)定為液晶顯示面板LPN中的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其中,在能夠使用的電壓范圍中獲得了峰值透射率。然而,如果最佳電極間距離Lop (另外,電極寬度)固定,則難以按液晶顯示面板LPN和產(chǎn)品的使用需要對應(yīng)于沿第二方向X的像素長度的改變(或像素間距)。特別是,關(guān)于其中像素相對小的高分辨率像素,當主像素電極PA和主公共電極CA不能按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布置,且電極間距離L和電極寬度根據(jù)像素長度減小時,不僅導(dǎo)致了透射率減小,而且由于裝配移位的電極間距離L的改變率也變大,這對于發(fā)光度變化也是不利的。于是,在此實施例中,在第一電極間距離LI、第二電極間距離L2、第三電極間距離L3、以及第四電極間距離L4中,四個電極間距離之一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并且四個電極間距離之一不同于其它三個電極間距離至少之一。此時,一個像素中由最佳電極間距離Lop設(shè)定的范圍的面積設(shè)定為比其中電極間距離L設(shè)定為比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小的其它范圍中大得多。由此,在由如上所述的最佳電極間距離Lop設(shè)定的區(qū)中,裝配移位的容限大,并且控制發(fā)光度變化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在其中電極間距離L設(shè)定為比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小的區(qū)中,因為在引起裝配移位時裝配移位的容限小,所以產(chǎn)生了發(fā)光度變化。然而,因為上述較小區(qū)與整個像素區(qū)的面積比小,所以對發(fā)光度的影響的程度變小,并且控制由于裝配移位的發(fā)光度變化至最小值變得可能。在實施例中,如下定義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在施加于主像素電極與主公共電極之間的電壓的范圍中,通過最佳電極間距離Lop獲得了大于90%的峰值透射率。圖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當從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在一個像素PX中,第一主公共電極CA1、第一主像素電極PA1、第二主公共電極CA2、第二主像素電極PA2、以及第三主公共電極CA3按此順序沿第二方向X布置。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電極間距離LI、第二電極間距離L2、第三電極間距離L3、以及第四電極間距離L4中的兩個電極間距離近似相同并且大于其它兩個電極間距離。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電極間距離L2和第三電極間距離L3基本相同并且大于第一電極間距離LI和第四電極間距離L4。此外,第一電極間距離LI和第四電極間距離L4基本相同。此時,第二電極間距離L2和第三電極間距離L3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并且第一電極間距離LI和第四電極間距離L4設(shè)定為小于最佳電極間距離Lop。S卩,在一個PX中,電極間距離在像素的中心部分的兩個范圍中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并且在像素的兩端的每一個范圍中,電極間距離設(shè)定為小于最佳電極間距離Lop。作為范例,為最佳電極間距離的第二電極間距離L2和第三電極間距離L3分別為7. 0 y m,并且第一電極間距離LI和第四電極間距離L4分別為4. 0 y m。另外,在于此示出的第一實施例的范例中,雖然主像素電極PA和主公共電極CA的寬度相同,但是它們可以彼此不同。此外,在像素的中心側(cè)中,電極間距離可以設(shè)定為比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小,并且在像素的兩端的每一個范圍中,電極間距離可以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Lop。此外,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Lop的范圍和設(shè)定為比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小的電極間距離的范圍可以沿第二方向X交替地位于線上。圖9是根據(jù)圖8中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LPN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并且是示出裝配移位的范例的圖。圖中的上部示出陣列基底AR和對基底CT聯(lián)接在一起而不產(chǎn)生裝配移位的狀態(tài)。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之間的第二電極間距離L2以及第二主公共電極CA2與第二主像素電極PA2之間的第三電極間距離L3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Lop。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一主公共電極CAl之間的第二電極間距離LI以及第二像素電極PA2與第三主公共電極CA3之間的第四電極間距離L4設(shè)定為基本相等并設(shè)定為小于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圖中的底部示出了陣列基底AR與對基底CT之間產(chǎn)生裝配移位的狀態(tài)。在于此示 出的范例中,陣列基底AR移位至圖中的右手側(cè)。此時,與圖中的左手側(cè)相比,第一電極間距離LI和第三電極間距離L3增大,且第二電極間距離L2和第四電極間距離L4減小。參照圖5,在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之間的區(qū)域以及第二主像素電極PA2與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之間的區(qū)域中,即使區(qū)域如解釋地從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增大或減小,由于第一基底與第二基底之間的裝配移位,透射率根據(jù)電極間距離的改變的改變也非常小。相反,在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一主公共電極CAl之間的區(qū)域中,并且在第二主像素電極PA2與第三主公共電極CA3之間的區(qū)域中,每個電極間距離設(shè)定為小于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因此,當電極間距離由于裝配移位而改變時,透射率根據(jù)電極間距離改變的量的改變大。在一個PX中,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之間的區(qū)域,以及第二主像素電極PA2與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之間的區(qū)域主要對顯示作貢獻。相反,對第一主像素電極PAl與第一主公共電極CAl之間的區(qū)域,以及第二主像素電極PA2與第三主公共電極CA3之間的區(qū)域中的顯示的貢獻率非常小。因此,不管像素長度,控制由于裝配移位,每一個像素中的透射率的改變,即發(fā)光度變化變得可能。由此,基于液晶顯示面板LPN所需的指標等,合適地對應(yīng)于像素長度的改變而不使顯示優(yōu)美性退化變得可能。圖10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當從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電極間距離LI、第二電極間距離L2、第三電極間距離L3、以及第四電極間距離L4中的三個電極間距離基本相等并且大于另一個。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電極間距離L2、第三電極間距離L3、以及第四電極間距離L4基本相等并且大于第一電極間距離LI。此時,第二電極間距離L2、第三電極間距離L3、以及第四電極間距離L4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并且第一電極間距離LI設(shè)定為小于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即,在一個PX中,像素左手端的區(qū)域設(shè)定為比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小的電極間距離,并且在其它三個范圍中,電極間距離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Lop。作為范例,分別地,為最佳電極間距離Lop的第二電極間距離L2、第三電極間距離L3和第四電極間距離L4為7. 0 ii m,并且第一電極間距離LI分別為2. 0 ii m。還有,在第二實施例中,獲得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效果。
圖1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當從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在此實施例中,如同第二實施例中,第一電極間距離LI、第二電極間距離L2、第三電極間距離L3、以及第四電極間距離L4中的三個電極間距離基本相等并且大于另一個電極間距離。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電極間距離LI、第三電極間距離L3、以及第四電極間距離L4基本相等并且大于第二電極間距離L2。此時,第一電極間距離LI、第三電極間距離L3、以及第四電極間距離L4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并且第二電極間距離L2設(shè)定為小于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即,在像素的中心部分的一個區(qū)域中,電極間距離設(shè)定為小于最佳電極間距離Lop,并且在其它三個區(qū)域中,電極間距離設(shè)定為一個PX中的最佳電極間距離Lop。還有,在第三實施例中,獲得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效果。
圖1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四實施例的當從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在此實施例中,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和第二主像素電極PA2的分別的寬度Wl與第一主公共電極CA1、第二主公共電極CA2、以及第三主公共電極CA3的寬度W2不同。另外,雖然第一電極間距離LI、第二電極間距離L2、第三電極間距離L3、以及第四電極間距離L4如第一實施例中那樣設(shè)定,但是電極間距離可以如第二實施例、第三實施例中那樣設(shè)定。在此實施例中,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和第二主像素電極PA2的寬度Wl大于第一主公共電極CAl、第二主公共電極CA2和第三主公共電極CA3的寬度W2。作為范例,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和第二主像素電極PA2的寬度Wl分別為5iim,并且第一主公共電極CA1、第二主公共電極CA2和第三主公共電極CA3的寬度W2分別為2 ii m。圖1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四實施例的當從法線觀看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另一結(jié)構(gòu)的平面視圖。在示例的實施例中,第一主像素電極PAl和第二主像素電極PA2的寬度Wl分別為2um,并且第一主公共電極CAl、第二主公共電極CA2和第三主公共電極CA3的寬度W2分別為 5 y m0還有,在圖12和圖13中所示的第四實施例中,獲得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效果。圖14、圖15和圖1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一、第二和第三實施例的,當從液晶顯示面板的法線觀看像素時,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像素的分別的變體的平面視圖。在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使用兩個主像素電極和三個主公共電極。然而,在變體中,使用三個主像素電極和兩個主公共電極。即,通過以圖8、圖10和圖11中的主公共電極替代主像素電極,使用三個主像素電極PA1、PA2和PA3以及兩個主公共電極CAl和CA2。在變體中,能夠獲得與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相同的效果。將省略詳細解釋。接下來,驗證根據(jù)以上實施例的效果。這里,作為比較范例,在其中第一電極間距離LI、第二電極間距離L2、第三電極間距離L3、以及第四電極間距離L4設(shè)定為相等并小于最佳電極間距離Lop的結(jié)構(gòu)中產(chǎn)生裝配移位時,執(zhí)行發(fā)光度變化的仿真。另一方面,檢查為,在產(chǎn)生相同狀況的裝配移位的情況下執(zhí)行發(fā)光度變化的仿真時,與比較范例相比,第一實施例中的發(fā)光度變化率下降30%。此夕卜,檢查為,在產(chǎn)生相同狀況的裝配移位的情況下執(zhí)行發(fā)光度變化的仿真時,與比較范例相t匕,發(fā)光度變化率下降15%。如以上解釋的,根據(jù)實施例,提供高質(zhì)量液晶顯示設(shè)備變得可能。雖然已經(jīng)描述了某些實施例,但是僅通過范例方式介紹這些實施例,并且這些實施例不是意在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實際上,于此描述的新穎的實施例可以以各種其它形式具體化;此外,可以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進行于此描述的 實施例的形式的各種省略、替代、和改變。所附權(quán)利要求和它們的等同物意在覆蓋將落入本發(fā)明的范圍和精神內(nèi)的該形式或變體。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液晶顯示設(shè)備,包括 第一基底,包括彼此電連接且分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像素電極和第二主像素電極; 第二基底,包括彼此電連接且分別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公共電極、第二主公共電極、和第三主公共電極,并且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布置在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之間,以傾斜面對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和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并且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布置在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三主公共電極之間,以傾斜面對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和所述第三主公共電極;以及 液晶層,具有液晶分子并保持于所述第一基底與所述第二基底之間; 其中,在分別沿與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二方向的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之間的第一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之間的 第二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之間的第三電極間距離、以及所述第三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之間的第四電極間距離中,四個電極間距離之一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并且所述四個電極間距離之一不同于其它三個電極間距離中的至少之一, 這里,所述最佳電極間距離如下定義在施加于所述主像素電極與所述主公共電極之間的電壓的范圍中,通過所述最佳電極間距離獲得了大于90%的峰值透射率。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在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二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三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中,兩個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并且大于另兩個電極間距離。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所述第二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三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并且大于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在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二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三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中,三個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并且大于另一個電極間距離。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所述第二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三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并且大于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三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并且大于所述第二電極間距離。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分別的第一主像素電極和第二主像素電極的寬度與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和所述第三主公共電極的分別的覽度不問。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在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和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構(gòu)成的所述主像素電極與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和所述第三主公共電極構(gòu)成的所述主公共電極之間未形成電場的狀態(tài)下,所述液晶分子的初始配向方向設(shè)定為與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或與所述第一方向傾斜交叉的方向。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所述第一基底包括覆蓋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和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的第一配向膜,并且所述第二基底包括覆蓋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和所述第三主公共電極的第二配向膜;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配向膜的將所述液晶分子配向在初始配向狀態(tài)的第一配向處理方向和所述第二配向膜的將所述液晶分子配向在初始配向狀態(tài)的第二配向處理方向是與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或與所述第一方向傾斜交叉的方向。
11.一種液晶顯示設(shè)備,包括 第一基底,包括彼此電連接且分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像素電極、第二主像素電極和第三主像素電極; 第二基底,包括彼此電連接且分別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公共電極和第二主公共電極,并且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布置在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與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之間,以傾斜面對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和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并且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布置在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與所述第三主像素電極之間,以傾斜面對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和所述第三主像素電極;以及 液晶層,具有液晶分子并保持于所述第一基底與所述第二基底之間; 其中,在分別沿與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二方向的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與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之間的第一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之間的第二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與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之間的第三電極間距離、以及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三主像素電極之間的第四電極間距離中,四個電極間距離之一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并且所述四個電極間距離之一不同于其它三個電極間距離中的至少之一, 這里,所述最佳電極間距離如下定義在施加于所述主像素電極與所述主公共電極之間的電壓的范圍中,通過所述最佳電極間距離獲得了大于90%的峰值透射率。
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在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二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三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中,兩個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并且大于另兩個電極間距離。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所述第二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三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并且大于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
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
1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在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二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三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中,三個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并且 大于另一個電極間距離。
1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所述第二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三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并且大于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
1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顯示設(shè)備,其中,所述第一電極間距離、所述第三電極間距離和所述第四電極間距離基本相同,并且大于所述第二電極間距離。
全文摘要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基底設(shè)置有彼此電連接且分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像素電極和第二主像素電極。第二基底包括彼此電連接且分別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至第三主公共電極。所述第一主像素電極布置在所述第一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之間,并且所述第二主像素電極布置在所述第二主公共電極與所述第三主公共電極之間。形成四個電極間距離。四個電極間距離之一設(shè)定為最佳電極間距離,并且所述四個電極間距離之一不同于其它三個電極間距離中的至少之一。這里,最佳電極間距離如下定義在施加于所述電極之間的電壓的范圍中,通過所述最佳電極間距離獲得了大于90%的峰值透射率。
文檔編號G02F1/1337GK102749765SQ20121011931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4月22日
發(fā)明者廣澤仁, 森田祐介, 武田有廣, 福岡暢子, 長谷川瞳 申請人:株式會社日本顯示器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