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一種書刊印刷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376456閱讀:206來源:國知局
一種書刊印刷機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設計印刷機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書刊印刷機。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書刊印刷機械采用紙張從橡皮與橡皮之間通過,靠橡皮之間的擠壓把文字轉印到紙張上,該結構缺點是因橡皮有彈性,導致紙張在轉印過程中變形較大,字跡不清晰,高檔圖文印跡發(fā)虛,效果較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設計一種新的印刷機。采用紙張從橡皮與鋼輥之間擠壓通過的形式,能保證高檔書刊圖文印跡清晰平實。同時傳統(tǒng)書刊印刷在紙張印完后,直接交給接紙牙排。因兩者線速度的差異,易引起紙邊口撕裂,不能保證高速印刷的質量,針對這個問題,重新整合排列了印刷順序,采用先正后反的方式,同時在紙張印完后增加一個傳遞紙張的滾筒,確保印完交接,解決了紙張高速交接過程中撕紙的問題,保證高速印刷的質量和平衡性。以往印刷機印刷是采用先反面后正面方式印刷紙張,容易壞紙,速度慢,設備機架的上方操作空間小,工人不方便清洗操作機架上方的各種滾筒機構,收紙機構材料采用球鐵,成本高,收紙機構的鏈條周長設計不合理,導致收紙機構的壽命低,潤滑系統(tǒng)以往設計在機架外側,位于罩殼下方,這樣潤滑油循環(huán)使用容易堵塞,必須對潤滑油進行凈化,多出一個設備,增加成本,浪費空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書刊印刷機,設計巧妙,結構合理,紙張不易損壞,印刷速度提高,收紙機構壽命延長,潤滑效果大大提高,成本降低。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一種書刊印刷機,它包括送紙機構、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收紙機構,送紙機構裝在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前面,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裝在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后面,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后面裝有收紙機構;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包括機架、潤滑系統(tǒng)、前傳紙滾筒、上印版滾筒、上橡皮滾筒、上壓印滾筒、后傳紙滾筒、下印版滾筒、下橡皮滾筒、下壓印滾筒、上水墨系統(tǒng)和下水墨系統(tǒng),機架包括倒T型支架、豎支架和輔助支架,機架上端設計成倒T型支架,倒T型支架下端后側裝有豎支架支撐,倒T型支架下方前側形成操作空間且操作空間前端裝有輔助支架支撐在倒T型支架下端,豎支架內部裝有下水墨系統(tǒng)、下印版滾筒和潤滑系統(tǒng),下印版滾筒位于下水墨系統(tǒng)上方且相聯(lián)系,潤滑系統(tǒng)裝在豎支架最下端位于下水墨系統(tǒng)下方;倒T型支架內裝有前傳紙滾筒、上印版滾筒、上橡皮滾筒、上壓印滾筒、后傳紙滾筒、下橡皮滾筒、下壓印滾筒、上水墨系統(tǒng),上水墨系統(tǒng)裝在倒T型支架內部上端,上水墨系統(tǒng)下方裝有上印版滾筒且相聯(lián)系,上印版滾筒下方偏右位置裝有上橡皮滾筒且相互擠壓接觸,上壓印滾筒裝在上橡皮滾筒下方偏左位置且相互擠壓接觸,上壓印滾筒前側偏下位置裝有前傳紙滾筒,上壓印滾筒后側偏下位置裝有下壓印滾筒,下壓印滾筒后側偏上位置裝有后傳紙滾筒,下壓印滾筒下方偏右位置裝有下橡皮滾筒且相互擠壓接觸,下橡皮滾筒位于下印版滾筒上方偏右且相互擠壓接觸,所述的送紙機構裝于倒T型支架內部下方且位于前傳紙滾筒前側偏下位置;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也包括機架、潤滑系統(tǒng)、前傳紙滾筒、上印版滾筒、上橡皮滾筒、上壓印滾筒、后傳紙滾筒、下印版滾筒、下橡皮滾筒、下壓印滾筒、上水墨系統(tǒng)和下水墨系統(tǒng),機架包括L型支架、豎支架,機架上端設計成L型支架,L型支架下端后側裝有豎支架支撐,L型支架下方前側形成操作空間,豎支架內部裝有下水墨系統(tǒng)、下印版滾筒和潤滑系統(tǒng),下印版滾筒位于下水墨系統(tǒng)上方且相聯(lián)系,潤滑系統(tǒng)裝在豎支架最下端位于下水墨系統(tǒng)下方;L型支架內裝有前傳紙滾筒、上印版滾筒、上橡皮滾筒、上壓印滾筒、后傳紙滾筒、下橡皮滾筒、下壓印滾筒、上水墨系統(tǒng),上水墨系統(tǒng)裝在L型支架內部上端,上水墨系統(tǒng)下方裝有上印版滾筒且相聯(lián)系,上印版滾筒下方偏右位置裝有上橡皮滾筒且相互擠壓接觸,上壓印滾筒裝在上橡皮滾筒下方偏左位置且相互擠壓接觸,上壓印滾筒前側偏下位置裝有前傳紙滾筒,上壓印滾筒后側偏下位置裝有下壓印滾筒,下壓印滾筒后側偏上位置裝有后傳紙滾筒,下壓印滾筒下方偏右位置裝有下橡皮滾筒且相互擠壓接觸,下橡皮滾筒位于下印版滾筒上方偏右且相互擠壓接觸;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L型支架前端與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倒T型支架的后端相連接,第N+1級雙面印刷機構的L型支架前端與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L型支架后端相連接;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后傳紙滾筒后端偏下位置裝有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前傳紙滾筒。所有滾筒直徑298-302 mm。

所述的前傳送滾筒與相鄰的上壓印滾筒之間間隙距離為1-1.5mm,上壓印滾筒與相鄰的下壓印滾筒之間間隙距離為0.4-0.6mm,下壓印滾筒與相鄰的后傳送滾筒之間間隙距離為1-1.5mm;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后傳送滾筒與相鄰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前傳送滾筒之間間隙距離為1.5-2mm,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后傳送滾筒與相鄰的第N+1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前傳送滾筒之間間隙距離為1.5-2mm或者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后傳送滾筒與相鄰的收紙機構的鏈條之間間隙距離為1.5-2mm。

所述的紙張通過送紙機構輸送到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中,紙張先從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中的前傳送輥筒下方繞過,再從上橡皮滾筒和上壓印滾筒之間穿過且繞在上壓印滾筒上方,再從上壓印滾筒與下壓印滾筒之間穿過且繞在下壓印滾筒下方,再從下壓印滾筒與后傳送輥筒之間穿過且繞在后傳送滾筒上方,然后紙張再次進入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內,從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后傳紙滾筒與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前傳紙滾筒之間穿過且繞在前傳紙滾筒下方,然后重復與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中相同的紙張安裝方式,最終紙張從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后傳紙滾筒的上方繞過后進入收紙機構,收紙機構的鏈條上抓紙機構抓住紙張,把紙張收住后放置在收紙板上,收紙機構的鏈條旋轉一周等于印刷成品紙張的5張紙長度。

所述的收紙機構的鏈條采用45號鋼制作而成。

所述的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中的機架和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中的機架的兩側墻壁厚度都設計為70-90mm,書刊印刷機的所有潤滑系統(tǒng)、前傳紙滾筒、上印版滾筒、上橡皮滾筒、上壓印滾筒、后傳紙滾筒、下印版滾筒、下橡皮滾筒、下壓印滾筒、上水墨系統(tǒng)和下水墨系統(tǒng)都裝在兩個墻壁之間。

所述的潤滑系統(tǒng)包括油箱、隔板、回油口、出油口、排渣口,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機架下端墻壁之間設計有油箱,油箱位于機架底端的底座內,機架的墻壁外側設計有罩殼,油箱兩側的墻壁上設計有回油口,回油口上安裝有回油管路,回油管路上端連接在罩殼下端,回油管路下端從回油口伸入油箱且口部朝下,油箱內部兩側設計有兩個隔板,兩個隔板之間設計有出油口位于底座上,隔板與墻壁之間設計有排渣口位于底座上。

所述的上壓印滾筒或下壓印滾筒外側包裹一層磁護套。磁護套防止油墨粘在紙張上面。

所述的后傳紙滾筒與上方機架距離為40-60mm。

所述的書刊印刷機采用先印刷紙張正面,再印刷紙張的反面的方式,同時采用壓印滾筒交壓印滾筒的方式完成雙面書刊的印刷。

所述的收紙機構是獨立的可拆分機構。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設計巧妙,結構合理;本裝置采用先印刷紙張正面,再印刷紙張的反面方式,紙張不易損壞,印刷速度提高;收紙機構的鏈條采用鋼件(45號鋼)制作而成,收紙機構的鏈條旋轉一周等于印刷成品紙張的5張紙長度收紙機構壽命延長;潤滑系統(tǒng)設計在機架下方的底座內潤滑效果大大提高,成本降低。磁護套防止油墨粘在紙張上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收紙機構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潤滑系統(tǒng)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和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機架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1-6,一種書刊印刷機,它包括送紙機構1、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3、收紙機構4,送紙機構1裝在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前面,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3裝在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的后面,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3后面裝有收紙機構4;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包括機架、潤滑系統(tǒng)5、前傳紙滾筒21、上印版滾筒22、上橡皮滾筒23、上壓印滾筒24、后傳紙滾筒25、下印版滾筒26、下橡皮滾筒27、下壓印滾筒28、上水墨系統(tǒng)29和下水墨系統(tǒng)201,機架包括倒T型支架202、豎支架203和輔助支架204,機架上端設計成倒T型支架202,倒T型支架202下端后側裝有豎支架203支撐,倒T型支架202下方前側形成操作空間且操作空間前端裝有輔助支架204支撐在倒T型支架202下端,豎支架203內部裝有下水墨系統(tǒng)201、下印版滾筒26和潤滑系統(tǒng)5,下印版滾筒26位于下水墨系統(tǒng)201上方且相聯(lián)系,潤滑系統(tǒng)5裝在豎支架203最下端位于下水墨系統(tǒng)201下方;倒T型支架202內裝有前傳紙滾筒21、上印版滾筒22、上橡皮滾筒23、上壓印滾筒24、后傳紙滾筒25、下橡皮滾筒27、下壓印滾筒28、上水墨系統(tǒng)29,上水墨系統(tǒng)29裝在倒T型支架202內部上端,上水墨系統(tǒng)29下方裝有上印版滾筒22且相聯(lián)系,上印版滾筒22下方偏右位置裝有上橡皮滾筒23且相互擠壓接觸,上壓印滾筒24裝在上橡皮滾筒23下方偏左位置且相互擠壓接觸,上壓印滾筒24前側偏下位置裝有前傳紙滾筒,上壓印滾筒24后側偏下位置裝有下壓印滾筒28,下壓印滾筒28后側偏上位置裝有后傳紙滾筒25,下壓印滾筒28下方偏右位置裝有下橡皮滾筒27且相互擠壓接觸,下橡皮滾筒27位于下印版滾筒26上方偏右且相互擠壓接觸,所述的送紙機構1裝于倒T型支架202內部下方且位于前傳紙滾筒21前側偏下位置;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3也包括機架、潤滑系統(tǒng)5、前傳紙滾筒31、上印版滾筒32、上橡皮滾筒33、上壓印滾筒34、后傳紙滾筒35、下印版滾筒36、下橡皮滾筒37、下壓印滾筒38、上水墨系統(tǒng)39和下水墨系統(tǒng)301,機架包括L型支架302、豎支架303,機架上端設計成L型支架302,L型支架302下端后側裝有豎支架303支撐,L型支架302下方前側形成操作空間,豎支架303內部裝有下水墨系統(tǒng)301、下印版滾筒36和潤滑系統(tǒng)5,下印版滾筒36位于下水墨系統(tǒng)301上方且相聯(lián)系,潤滑系統(tǒng)5裝在豎支架303最下端位于下水墨系統(tǒng)301下方;L型支架302內裝有前傳紙滾筒31、上印版滾筒32、上橡皮滾筒33、上壓印滾筒34、后傳紙滾筒35、下橡皮滾筒37、下壓印滾筒38、上水墨系統(tǒng)39,上水墨系統(tǒng)39裝在L型支架302內部上端,上水墨系統(tǒng)39下方裝有上印版滾筒32且相聯(lián)系,上印版滾筒32下方偏右位置裝有上橡皮滾筒33且相互擠壓接觸,上壓印滾筒34裝在上橡皮滾筒33下方偏左位置且相互擠壓接觸,上壓印滾筒34前側偏下位置裝有前傳紙滾筒31,上壓印滾筒31后側偏下位置裝有下壓印滾筒38,下壓印滾筒38后側偏上位置裝有后傳紙滾筒35,下壓印滾筒38下方偏右位置裝有下橡皮滾筒37且相互擠壓接觸,下橡皮滾筒37位于下印版滾筒36上方偏右且相互擠壓接觸;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3的L型支架302前端與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的倒T型支架202的后端相連接,第N+1級雙面印刷機構的L型支架302前端與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L型支架302后端相連接;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后傳紙滾筒25后端偏下位置裝有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前傳紙滾筒31。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和第N+1級雙面印刷機構的結構完全相同,當本設備需要多色印刷時,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后面可以增加第N+1級雙面印刷機構,安裝在收紙機構前面。所有滾筒直徑298-302 mm。

圖1,所述的前傳送滾筒21,31與相鄰的上壓印滾筒24,34之間間隙距離為1-1.5mm,上壓印滾筒24,34與相鄰的下壓印滾筒28,38之間間隙距離為0.4-0.6mm,下壓印滾筒28,38與相鄰的后傳送滾筒25,35之間間隙距離為1-1.5mm;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的后傳送滾筒25與相鄰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3的前傳送滾筒31之間間隙距離為1.5-2mm,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2的后傳送滾筒35與相鄰的第N+1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前傳送滾筒之間間隙距離為1.5-2mm或者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后傳送滾筒2與相鄰的收紙機構4的鏈條41之間間隙距離為1.5-2mm。

圖1,所述的紙張通過送紙機構1輸送到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中,紙張先從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中的前傳送輥筒21下方繞過,再從上橡皮滾筒23和上壓印滾筒24之間穿過且繞在上壓印滾筒24上方,再從上壓印滾筒24與下壓印滾筒28之間穿過,再從下壓印滾筒28與下橡膠滾筒27之間通過且繞在下壓印滾筒27下方,再從下壓印滾筒28與后傳送輥筒25之間穿過且繞在后傳送滾筒25上方,然后紙張再次進入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3內,從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的后傳紙滾筒25與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3的前傳紙滾筒31之間穿過且繞在前傳紙滾筒31下方,然后重復與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中相同的紙張安裝方式,最終紙張從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3的后傳紙滾筒35的上方繞過后進入收紙機構4,收紙機構4的鏈條41上抓紙機構抓住紙張,把紙張收住后放置在收紙板42上,收紙機構4的鏈條41旋轉一周等于印刷成品紙張的5張紙長度。

所述的收紙機構4的鏈條41采用鋼件(45號鋼)制作而成。

圖1,圖6,所述的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中的機架和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3中的機架的兩側墻壁6厚度都設計為70-90mm,書刊印刷機的所有潤滑系統(tǒng)5、前傳紙滾筒21,31、上印版滾筒22,32、上橡皮滾筒23,33、上壓印滾筒24,34、后傳紙滾筒25,35、下印版滾筒26,36、下橡皮滾筒27,37、下壓印滾筒27,38、上水墨系統(tǒng)29,39和下水墨系統(tǒng)202,301都裝在兩個墻壁6之間。墻壁的厚度設計保證了整體設備穩(wěn)定,而且成本也最低化,這樣印刷更加平穩(wěn)。

圖5,所述的潤滑系統(tǒng)5包括油箱51、隔板52、回油口53、出油口54、排渣口55,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2、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3的機架下端墻壁6之間設計有油箱51,油箱51位于機架底端的底座7內,機架的墻壁6外側設計有罩殼8,油箱51兩側的墻壁6上設計有回油口53,回油口53上安裝有回油管路56,回油管路56上端連接在罩殼8下端,回油管路56下端從回油口53伸入油箱51且口部朝下,油箱51內部兩側設計有兩個隔板52,兩個隔板52之間設計有出油口54位于底座7上,隔板52與墻壁6之間設計有排渣口55位于底座7上。

所述的上壓印滾筒24,34或下壓印滾筒28,38外側包裹一層磁護套。磁護套防止油墨粘在紙張上面。

所述的后傳紙滾筒25,35與上方機架距離為40-60mm。此處距離設計比以往變小,就是把以往上踏板給整體下降設計,成功增加了上方清洗操作空間,方便工人對上方上印版滾筒、上橡膠輥筒等滾筒清洗,操作空間加大。

所述的書刊印刷機采用先印刷紙張正面,再印刷紙張的反面的方式,同時采用壓印滾筒交壓印滾筒的方式完成雙面書刊的印刷。這樣印刷方式,速度提高,不容易壞紙,撕裂紙張。

所述的收紙機構4是獨立的可拆分機構。

本裝置工作時,紙張通過送紙機構輸送到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中,紙張先從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中的前傳送輥筒下方繞過,再從上橡皮滾筒和上壓印滾筒之間穿過且繞在上壓印滾筒上方,這時對紙張進行正面印刷,紙張再從上壓印滾筒與下壓印滾筒之間穿過,再從下壓印滾筒與下橡膠滾筒之間通過且繞在下壓印滾筒下方,這時對紙張進行反面印刷,紙張再從下壓印滾筒與后傳送輥筒之間穿過且繞在后傳送滾筒上方,然后紙張再次進入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內,從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后傳紙滾筒與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前傳紙滾筒之間穿過且繞在前傳紙滾筒下方,然后重復與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中相同的紙張安裝方式,進入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內進行第N次雙面印刷,最終紙張從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的后傳紙滾筒的上方繞過后進入收紙機構,收紙機構的鏈條上抓紙機構抓住紙張,進行收卷;本裝置收紙機構前端設計有后傳紙滾筒,(以往是印刷完畢直接紙張通往收紙機構,容易壞紙,)收紙機構前端設計后傳紙滾筒給紙張增加了一定的張力,讓它不會一直緊繃,就不會撕壞;潤滑系統(tǒng)設計在機架下端的底座內,節(jié)省空間,而且油箱內隔板的設計可以保證潤滑油的沉淀物隔離開來,這樣出油口就不會直接吸入沉淀物,潤滑油下端有排渣口,可以定期排渣。

本裝置實現(xiàn)單色印刷時,只需要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后面直接連接收紙機構,就實現(xiàn)單色印刷;雙色印刷時,只需要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后面增加一個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這時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就是第二雙面印刷機構,第二雙面印刷機構后面再連接收紙機構,實現(xiàn)雙色印刷;多色印刷時,第一級雙面印刷機構后面增加多個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多個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之間連接方式與第一雙面機構和相鄰的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連接方式相同,最后一個第N級雙面印刷機構后面連接收紙機構,實現(xiàn)多色印刷。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加查县| 北流市| 永修县| 洪泽县| 金寨县| 突泉县| 湛江市| 西青区| 石棉县| 渭南市| 达拉特旗| 南澳县| 大城县| 常州市| 双江| 白河县| 毕节市| 凤凰县| 巍山| 东山县| 贵阳市| 天柱县| 清水县| 梅州市| 甘洛县| 元朗区| 于田县| 库车县| 大英县| 门源| 淮滨县| 永年县| 丽江市| 江门市| 合水县| 临沧市| 天津市| 桦川县| 额尔古纳市| 英山县|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