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記錄裝置,其針對用于對介質的兩面進行記錄的翻轉路徑,能夠在抑制裝置尺寸的同時確保該路徑長度。記錄裝置(10)具備:對介質(P)進行記錄的記錄頭(70);使從所述記錄頭的一側送出的介質(P)翻轉的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其外周面與被所述第一輥翻轉前的介質輸送路徑和翻轉后的介質輸送路徑兩方面對,且對介質(P)施加輸送力。
【專利說明】記錄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以打印機和傳真等為代表的記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以打印機和傳真等為代表的記錄裝置,是能夠在作為介質的一例的記錄紙張的兩面執(zhí)行記錄的裝置。這樣的記錄裝置例如專利文獻I所示的那樣,具有使記錄紙張翻轉的翻轉路徑,使已經在第一面(表面)進行了記錄的記錄紙張反饋并進入翻轉路徑,并且使第二面(背面)朝上,再次將其輸送到與記錄頭對置的區(qū)域。
[000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240813號公報
[0004]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118142號公報
[0005]專利文獻I所述的記錄裝置中,利用一個輥(以下稱為“翻轉用輥”)的外周面形成翻轉路徑。然而在這樣的構成中,假設尺寸大的紙張尺寸來設計裝置的情況下需要使翻轉用輥增大,存在裝置尺寸增大的問題。
[0006]另一方面,雖然能夠考慮翻轉路徑不是翻轉輥的外周面,而是由引導部件形成,并且在多個位置配置輸送用輥的構成,但在這種情況下輸送用輥的配置數(shù)量容易增多,產生引起部件數(shù)量增加的問題。
[0007]此外,專利文獻2所述的印刷裝置中,在印刷機構的下側配置雙面印刷時用的印刷路徑,雖然采用將進行印刷后的紙張送入印刷機構的下側,再回到印刷區(qū)域的構成,但在這樣的構成的情況產生裝置高度方向的尺寸增大的不良影響。
【發(fā)明內容】
[0008]因此本發(fā)明是鑒于這樣的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記錄裝置,其對用于在介質的兩面進行記錄的翻轉路徑,能夠抑制裝置尺寸的同時確保該路徑的長度。
[0009]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第一的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對介質進行記錄的記錄頭;利用外周面使從所述記錄頭的一側送出的介質翻轉的第一輥;以及第二輥,其外周面與被所述第一輥翻轉前的介質輸送路徑和翻轉后的介質輸送路徑兩方,且對介質施加輸送力。
[0010]根據(jù)本方式,用于翻轉介質的翻轉路徑具備:利用外周面使介質翻轉的第一輥;以及第二輥,其外周面與被所述第一輥翻轉前的介質輸送路徑和翻轉后的介質輸送路徑兩方面對,且對介質施加輸送力。因此,能夠抑制所述第一輥的大徑化,并且能夠確保通過所述第二輥使介質翻轉的翻轉路徑的長度。
[0011]此外,由于所述第二輥與被所述第一輥翻轉前的介質輸送路徑和翻轉后的介質輸送路徑兩方面對,且對介質施加輸送力,因此,由于一個輥(所述第二輥)貢獻于所述翻轉前的介質輸送路徑和所述翻轉后的介質輸送路徑兩方,能夠減少輥的配置數(shù),并且能夠抑制成本。
[0012]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方式中的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設置于在裝置高度方向重疊的位置。
[0013]根據(jù)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被設置于在裝置高度方向上重疊的位置,因此,能夠使裝置高度方向的所述第一輥和所述第二輥的配置區(qū)域尺寸抑制在最小。
[0014]本發(fā)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與所述記錄頭的配置區(qū)域重疊。
[0015]根據(jù)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與所述記錄頭的配置區(qū)域重疊,因此能夠避免裝置高度方向的所述記錄頭的配置區(qū)域與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的配置區(qū)域的疊加,從而能夠抑制裝置高度方向的尺寸增加。
[0016]本發(fā)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三方式的任一個中,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直徑相同。
[0017]根據(jù)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直徑相同,因此,能夠共用所述第一輥和所述第二輥的構成部件,從而能夠實現(xiàn)低成本化。此外,由于使兩輥的轉速相同,因此能夠容易使輥外周的周速,即介質輸送速度相等。
[0018]本發(fā)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四方式的任一個中,所述第一輥的介質輸送速度以及所述第二輥的介質輸送速度相等。
[0019]根據(jù)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輥的介質輸送速度以及所述第二輥的介質輸送速度相等,因此,由于在所述第一輥和所述第二輥之間不會對介質施加張力或者施加撓曲,因此能夠良好地輸送。
[0020]本發(fā)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五方式的任一個中,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被共同的驅動源驅動。
[0021]根據(jù)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由共同的驅動源驅動,因此,能夠對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的驅動構件抑制成本。
[0022]本發(fā)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六方式的任一項中,所述第二棍在與介質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質寬度方向上設有多個。
[0023]根據(jù)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二棍在與介質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質寬度方向上設有多個,因此,由于介質在寬度方向的多個位置與第二輥接觸,由此能夠抑制介質輸送時的斜移。
[0024]本發(fā)明的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沿著所述翻轉前的介質輸送路徑以及所述翻轉后的介質輸送路徑相對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設有多個從動輥。
[0025]根據(jù)本方式,由于沿著輸送路徑相對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設有多個從動輥,因此,能夠順利地進行介質的輸送。
[0026]本發(fā)明的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八方式的任一項中具備:與所述第二輥之間夾持介質并從動旋轉的第一從動輥;以及第二從動輥,該第二從動輥比該第一從動輥靠介質輸送方向上游側設置,并且與所述第二輥之間夾持介質并從動旋轉。
[0027]根據(jù)本方式,由于介質被所述第二輥與多個從動輥(第一從動輥以及第二從動輥)夾持,因此能夠良好地抑制輸送時的斜移。
[0028]本發(fā)明的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九方式中具備與所述第一輥之間夾持介質并從動旋轉的第三從動輥。
[0029]根據(jù)本方式,由于還具備與所述第一輥之間夾持介質并從動旋轉的第三從動輥,因此,通過第一?第三從動輥這多個輥能夠更加良好地抑制介質輸送時的斜移。
[0030]本發(fā)明的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九方式中,所述第一從動輥相對于所述第二輥的中心軸在所述裝置高度方向上位于上方、并且在裝置前后方向上位于裝置前方側。
[0031]本發(fā)明的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九到第十一方式的任一項中具備第四從動輥,該第四從動輥與所述第二輥之間夾持從所述記錄頭向所述第一輥輸送的介質并從動旋轉。
[0032]根據(jù)本方式,由于第四從動輥與第二輥之間夾持從所述記錄頭向所述第一輥輸送的介質并向第一輥輸送,因此能夠使第一輥上的介質的翻轉順利地進行。
[0033]本發(fā)明的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十二方式的任一項中具備能夠收納多張介質的介質收納部,從所述介質收納部給送的介質的給送路徑與由所述第一輥形成的介質輸送路徑匯合。
[0034]根據(jù)本方式,由于從能夠收納多張介質的介質收納部給送的介質的給送路徑與由所述第一輥形成的介質輸送路徑匯合,即所述第一輥不僅構成翻轉路徑還構成非翻轉路徑,因此能夠實現(xiàn)省空間化并削減部件數(shù)量。
[0035]本發(fā)明的第十四方式所涉及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十三方式的任一項中具備支承給送前的介質的介質支承托盤,經由所述介質支承托盤給送的介質的給送路徑與由所述第一輥形成的介質輸送路徑匯合。
[0036]根據(jù)本方式,由于具備支承給送前的介質的介質支承托盤,且經由所述介質支承托盤供給的介質的供給路徑與由所述第一輥形成的介質輸送路徑匯合,即所述第一輥還構成從所述介質支承托盤給送介質的介質供給路徑,因此能夠實現(xiàn)省空間化和部件數(shù)量的削減。
[0037]另外,由于第二輥位于第一輥下游,因此能夠確保經由所述介質支承托盤供給的介質的供給路徑的長度(到達記錄區(qū)域的路徑長度)。由此,作為一例能夠獲得以下的作用效果。例如,在經由所述介質支承托盤由用戶手動供給介質的情況下,存在用戶將介質插入裝置深處而大大超出推薦設置位置的可能。此時存在介質前端到達與記錄頭對置的位置時記錄無法可靠地執(zhí)行的可能。但是如上所示,由于能夠確保經由介質支承托盤供給介質的供給路徑的長度,因此能夠避免上述不良的發(fā)生。
[0038]本發(fā)明的第十五方式所涉及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十四方式的任一項中,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構成能夠相對所述記錄裝置的主體裝卸的單元體。
[0039]根據(jù)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構成能夠相對所述記錄裝置的主體裝卸的單元體,因此通過將所述單元體從所述記錄裝置的主體拆下使介質翻轉路徑露出,從而能夠在介質卡住(卡紙)時,容易取出卡住的介質。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0]圖1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的立體圖。
[0041]圖2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的背面立體圖。
[0042]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的紙張輸送路徑的側剖視圖。
[0043]圖4是示出從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的紙張輸送路徑拆卸輸送單元后的狀態(tài)的側首1J視圖。
[0044]圖5是示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的紙張輸送路徑的輸送部周邊的放大圖。
[0045]圖6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輸送單元的立體圖。
[0046]圖7的(A)是示出在輸送單元中打開紙張輸送路徑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B)是從輸送單元的下方觀察的立體圖。
[0047]圖8是示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中打開背面蓋的狀態(tài)的背面立體圖。
[0048]圖9的(A)是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中打開背面蓋的狀態(tài)下從上方觀察的立體圖,(B)是(A)的背面蓋的放大圖。
[0049]圖10的(A)是示出從打印機拆下輸送單元的狀態(tài)的背面立體圖,(B)是示出設置于打印機的止動部的放大立體圖。
[0050]圖11的(A)是示出向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輸送單元動力傳遞路徑的說明圖,(B)是(A)的輸送單元的放大圖。
[0051]圖12的(A)是示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中打開背面蓋后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B)是示出切斷輸送單元的動力傳遞路徑的動力傳遞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
[0052]圖13的(A)是示出圖12的(B)中輸送單元和打印機的止動部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B)是示出從打印機拆下輸送單元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
[0053]圖14是示出安裝有第二實施例的輸送單元的打印機的側剖視圖。
[0054]圖15拆下第二實施例的輸送單元的狀態(tài)的打印機的側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5]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并且,對于各實施例中相同的構成標注相同的符號,僅在最初的實施例中進行說明,以后的實施例中省略該構成的說明。
[0056]圖1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的立體圖,圖2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的背面的立體圖,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的紙張輸送路徑的側剖視圖,圖4是從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的紙張輸送路徑拆下輸送單元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圖5是示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的紙張輸送路徑中輸送部周邊的放大圖,圖6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輸送單元的立體圖,圖7的(A)是示出輸送單元中打開紙張輸送路徑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7的(B)是從輸送單元的下方觀察的立體圖。
[0057]圖8是示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中打開背面蓋的狀態(tài)的背面立體圖,圖9的(A)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中,打開背面蓋的狀態(tài)下從上方觀察的立體圖,圖9的(B)是圖9的(A)的背面蓋的放大圖,圖10的(A)是示出從打印機拆下輸送單元的狀態(tài)的背面立體圖,圖10的(B)是示出設置于打印機的止動部的放大立體圖,圖11的(A)是示出向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輸送單元動力傳遞路徑的說明圖,圖11的(B)是圖11的(A)的輸送單元的放大圖。
[0058]圖12的(A)是示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打印機中打開背面蓋后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圖12的(B)是示出切斷輸送單元的動力傳遞路徑的動力傳遞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圖13的(A)是示出圖12的(B)中輸送單元和打印機的止動部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圖13的(B)是示出從打印機拆下輸送單元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圖14是示出安裝有第二實施例的輸送單元的打印機的側剖視圖。圖15是拆下第二實施例的輸送單元的狀態(tài)的打印機的側剖視圖。
[0059]并且,圖3以及圖4為了圖示配置于打印機10的紙張輸送路徑上的輥,幾乎所有的輥都被繪制在同一個面上,但其深度方向(圖3的紙面內外方向)的位置不限定于必須一致(也存在一致的情況)。此外,各圖中示出的X-Y-Z坐標系,X方向表示記錄頭的掃描方向,Y方向表示記錄裝置的深度方向,Z方向表示打印機的高度方向。此外,各圖中-Y方向是裝置前面?zhèn)龋?Y方向是裝置背面?zhèn)取?br>
[0060]關于打印機的簡介
[0061]參照圖1以及圖2,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打印機10。打印機10具備裝置主體12和原稿讀取裝置14,該原稿讀取裝置14相對于該裝置主體12可轉動地設置于裝置主體12的上部。裝置主體12具備:操作面板部16,其用于用戶在裝置前面?zhèn)?圖1-Y方向側)操作打印機10;排出口 18,其在裝置前面?zhèn)乳_口 ;以及介質收納部20,其配置于該排出口 18的下方。
[0062]另外,裝置主體12具備作為開閉體的背面罩22,該開閉體構成為在裝置背面?zhèn)?圖2 + Y方向側)相對于裝置主體12可轉動。此外,在圖2中,背面罩22處于相對于裝置主體12關閉的狀態(tài)。另外,背面罩22具備介質支承托盤24,該介質支承托盤24相對于背面罩22可轉動地連結于與后述的轉動軸相反的一側即自由端側。
[0063]接下來,參照圖3以及圖5對作為打印機10的“介質”的紙張P的輸送路徑進行說明。打印機10在裝置主體12具備介質收納部20、輸送部26、記錄部28以及排出部30。
[0064]介質收納部20具備位于Z軸方向上方側的上層側托盤32和位于該上層側托盤32的下方的下層側托盤34。上層側托盤32以及下層側托盤34構成為分別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從裝置前方側(圖3的-Y方向)安裝以及取下。
[0065]此外,在上層側托盤32以及下層側托盤34分別收納有多個紙張P。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在上層側托盤32以及下層側托盤34收納有不同種類的紙張,但以下在不需要特別地區(qū)分的情況下稱為“紙張P”。此外,紙張P是介質的一個例子。
[0066]在上層側托盤32以及下層側托盤34各自的上方設置有被未圖示的驅動源驅動旋轉的搓紙輥36、38。搓紙輥36、38分別設置于以擺動軸40、42為中心而擺動的擺動部件44、46。
[0067]在基于從操作面板部16輸入的指令將收納于上層側托盤32的紙張P向輸送路徑下游側輸送時,搓紙輥36通過與收納于上層側托盤32的紙張P的最上面的紙張接觸并旋轉來將該最上面的紙張P從上層側托盤32向輸送路徑下游側送出。同樣,在將收納于下層側托盤34的紙張P向輸送路徑下游側輸送時,搓紙輥38通過與收納于下層側托盤34的紙張P的最上面的紙張接觸并旋轉來將該最上面的紙張P從下層側托盤34向輸送路徑下游側送出。
[0068]另外,背面罩22在相對于裝置主體12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其內表面構成紙張P的輸送路徑的一部分。即,形成于背面罩22的內側的輸送路徑部48將從上層側托盤32以及下層側托盤34送出的紙張P向輸送部26引導。
[0069]輸送部26具備作為“輸送棍”的第一棍50、作為“第二輸送棍”的第二棍52、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棍56,作為“從動棍”的第三輸送從動棍58、第四輸送從動棍60、第五輸送從動棍62以及一對輸送棍64。
[0070]在此,第一棍50、第二棍52、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棍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輥58構成相對于裝置主體12可裝卸的輸送單元66 (參照圖3、圖4以及圖6)。稍后將對作為“單元體”的輸送單元66詳細地進行說明。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被后述的共同的驅動馬達116驅動為沿逆時針方向旋轉。
[0071]另外,稍后將對輸送部26詳細地進行說明。紙張P在輸送部26沿輸送路徑經由與第一棍50抵接的第五輸送從動棍62以及第三輸送從動棍58、與第二棍52抵接的第二輸送從動棍56以及第一輸送從動棍54而被輸送至輸送棍64。在輸送部26的輸送棍64的輸送路徑下游側設置有記錄部28。
[0072]另外,在輸送部26的輸送棍64的輸送路徑下游側設置有記錄部28。記錄部28具備:滑架68,其能夠沿掃描方向(圖3的X軸方向)移動;記錄頭70,其設置于滑架68的下部,并向紙張P噴出油墨;以及壓板72,其設置為與記錄頭70對置并支承紙張P。
[0073]并且,在記錄部28的輸送路徑下游側設置有排出部30。在排出部30設置有一對排出輥74,并以從排出口 18向裝置前方側(-Y方向)突出的方式設置有對從排出輥74排出的紙張P進行載置的排出堆積部76。對沿輸送路徑從輸送部26向記錄部28輸送的紙張P而言,在其第一面執(zhí)行記錄。執(zhí)行記錄后,紙張P被排出輥74夾持,并向設置于裝置前方側的排出堆積部76排出。
[0074]另外,在打印機10對紙張P的兩面進行記錄的情況下,在利用記錄部28對紙張P的第一面進行記錄后,以通過輸送輥64以及排出輥74的反向輸送動作,將在上述第一面執(zhí)行記錄時成為紙張后端的一側變?yōu)榍岸说姆绞綄⒓垙圥向位于Z軸方向的第二輥52的-Z方向側、即位于后述的輸送單元66的下方的反轉路徑78輸送。反轉路徑78以沿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下方即沿圖3的-Z方向的方式設置,從而設置為與從介質收納部20開始的紙張P的輸送路徑匯合。
[0075]因此,紙張P從反轉路徑78經由上述輸送路徑和位于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上方的輸送路徑而再次被輸送至記錄部28,從而執(zhí)行第二面的記錄。而且,執(zhí)行記錄后,紙張P被排出輥74夾持,并向設置于裝置前方側的排出堆積部76排出。
[0076]第一實施例
[0077]關于輸送部的構成
[0078]接下來,參照圖3以及圖5對輸送部26詳細地進行說明。此外,圖5中的實線表示從介質收納部20開始的介質輸送路徑,虛線表示介質P的反轉路徑。第一輥50和第二棍52設置于在圖3的Z軸方向一致的位置。因此,能夠將Z軸方向的第一棍50和第二棍52的配置區(qū)域的尺寸抑制為最小限度。
[0079]另外,第一輥50和第二輥52在Y軸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即,在紙張P的輸送路徑,第一輥50位于輸送路徑上游側,第二輥52位于輸送路徑下游側。另外,將上述間隔設定為比與打印機10對應的紙張P的輸送路徑方向的最小長度更小。
[0080]并且,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相對于后述的記錄部28的記錄頭70而在裝置前后方向(圖3以及圖5的Y軸方向)上位于記錄頭70的配置區(qū)域后方側(+ Y方向),且設置于在裝置高度方向(Z軸方向)與記錄頭70的配置區(qū)域重疊的位置。因此,能夠避免記錄頭70的配置區(qū)域與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配置區(qū)域在裝置高度方向(Z軸方向)上疊加,而能夠抑制裝置高度方向(Z軸方向)的尺寸增加。
[0081]另外,如圖5所示,第一棍50利用其外周面而使從記錄頭70側輸送來的紙張P的第一面與第二面反轉。并且,對第二輥52而言,其外周面面對被第一輥50反轉前的紙張P的輸送路徑即反轉路徑78和被第一輥反轉后的紙張P的輸送路徑即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上方的輸送路徑雙方,并且對紙張P施加輸送力。
[0082]另外,第一輸送從動輥54在圖3中比第二輥52的中心軸更靠上方且更靠裝置前方側即-Y方向側,并與第二輥52抵接。即,第一輸送從動輥54在與第二輥52之間夾持紙張P而從動旋轉,從而輸送紙張P。另外,第二輸送從動棍56比第一輸送從動棍54更靠輸送路徑上游側,且在圖3的Z軸方向位于第二輥52的+ Z方向側,并與該第二輥52抵接。即,第二輸送從動輥56在與第二輥52之間夾持紙張P而從動旋轉,從而向第一輸送從動輥54輸送紙張P。
[0083]因此,在紙張P被第二輥沿輸送路徑輸送時,由于紙張P能夠被第一輸送從動輥54以及第二輸送從動輥5夾持而輸送,所以能夠很好地抑制輸送時紙張P的斜移。
[0084]另外,第三輸送從動輥58比第二輸送從動輥56更靠輸送路徑上游側,且在圖3的Z軸方向位于第一棍50的+ Z方向側,并與該第一棍50抵接。S卩,第三輸送從動棍58在與第一輥50之間夾持紙張P而從動旋轉,從而向第二輥52輸送紙張P。
[0085]另外,在比第二輥52與第一輸送從動輥54的夾持位置更靠輸送路徑下游側設置有一對輸送棍64。即,紙張P沿輸送路徑依次夾持于第一棍50與第三輸送從動棍58之間、第二輥52與第二輸送從動輥56之間以及第二輥52與第一輸送從動輥54之間,從而被輸送至輸送棍64。
[0086]因此,在紙張P沿輸送路徑被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輸送時,紙張P —邊依次被第三輸送從動棍58、第二輸送從動棍56以及第一輸送從動棍54夾持一邊被輸送,所以能夠更好地抑制輸送時紙張P的斜移。
[0087]此外,在輸送路徑中,從第二棍52與第一輸送從動棍54的夾持位置至一對輸送棍64的夾持位置的路徑長度被設定為比與打印機10對應的紙張P的輸送路徑方向的最小長度更小。
[0088]另外,為了使介質P的輸送方向的前端側與后端側在反轉輸送路徑上不重疊,在圖5示出的虛線狀的反轉路徑中,將該路徑長度設定為比與打印機10對應的紙張P的輸送路徑方向的最大長度更長。
[0089]因此,能夠抑制第一輥50的大徑化,并能夠利用第二輥52來確保用于使紙張P反轉的反轉路徑78的長度。另外,由于第二輥52能夠對紙張P反轉前的反轉路徑以及反轉后的輸送路徑施加輸送力,所以能夠減少輥的配置數(shù)量,從而能夠抑制成本提高。
[0090]另外,第四輸送從動棍60在圖3的Z軸方向位于第二棍52的-Z方向側,并與該第二輥52抵接。而且,第五輸送從動輥62比第三輸送從動輥58更靠輸送路徑上游側,且設置于背面罩22的輸送路徑部48并與第一棍50抵接,該背面罩22構成從介質收納部20開始的輸送路徑的一部分。即,第五輸送從動輥62在與第一輥50之間夾持紙張P而從動旋轉,從而向第三輸送從動棍58輸送紙張P。另外,第五輸送從動棍62將后述,其在背面罩22相對于裝置主體12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成為從第一棍50分離的狀態(tài)。
[0091]在此,再次對紙張P的輸送路徑進行說明,從上層側托盤32以及下層側托盤34送出的紙張P被引導至背面罩22的輸送路徑部48,并夾持于第一棍50與第五輸送從動棍62之間。而且,將紙張P沿第一棍50的外周面輸送,并夾持于第一棍50與第三輸送從動棍58之間。而且,紙張P被輸送至輸送路徑下游側。
[0092]S卩,從介質收納部20 (上層側托盤32以及下層側托盤34)輸送的紙張P的輸送路徑與由第一輥50形成的輸送路徑匯合。因此,第一輥50構成反轉路徑和非反轉路徑。由此能夠實現(xiàn)省空間化和部件件數(shù)的減少。
[0093]另外,被介質支承托盤24支承的紙張P從介質支承托盤24經由送紙路徑部80而從輸送路徑的第五輸送從動棍62與第三輸送從動棍58之間的區(qū)間導入上述輸送路徑,上述紙張P的前端夾持于第一輥50與第三輸送從動輥58之間。而且,從介質支承托盤24輸送的紙張P與從介質收納部20輸送來的紙張P的輸送路徑匯合而輸送至輸送路徑下游側。
[0094]S卩,從介質支承托盤24供給的紙張P的供給路徑與由第一輥50形成的輸送路徑匯合。因此,第一輥50也能夠構成從介質支承托盤24開始的介質供給路徑。由此能夠實現(xiàn)省空間化和部件件數(shù)的減少。
[0095]另外,如圖5所示,由于第二輥52位于第一輥50的下游,所以能夠確保經由介質支承托盤24供給的紙張P的供給路徑的長度(至記錄部28的路徑長度)。由此,在經由介質支承托盤24通過用戶手動放入的方式供給紙張P的情況下,恐怕用戶較大地超過推薦設置位置而將紙張P放入裝置深處,此時,若紙張P的前端到達與記錄頭70對置的位置,則恐怕無法妥當?shù)貓?zhí)行記錄。然而,由于能夠確保經由介質支承托盤24供給的紙張P的供給路徑的長度,所以能夠避免發(fā)生上述不良的情況。
[0096]接下來,將紙張P夾持于第二輥52與第二輸送從動輥56之間。然后,紙張P被輸送至輸送路徑下游側,并被第二輥52與第一輸送從動輥54夾持。然后,進一步將紙張P輸送至一對輸送棍64,并被該輸送棍64夾持,且向輸送路徑下游側的記錄部28輸送,從而對紙張P的第一面執(zhí)行記錄。執(zhí)行記錄后,紙張P被排出輥74夾持,從而向設置于裝置前方側的排出堆積部76排出。
[0097]另外,在打印機10對紙張P的兩面進行記錄的情況下,在利用記錄部28對紙張P的第一面進行記錄后,通過輸送輥64以及排出輥74的反向輸送動作而使上述第一面執(zhí)行記錄時成為紙張后端的一側變?yōu)榍岸?,從而使紙張P向位于Z軸方向的第二輥52的-Z方向側的反轉路徑78輸送。
[0098]在反轉路徑78內輸送的紙張P被第二輥52與第四輸送從動輥60夾持,從而被輸送至第一輥50的-Z方向側的外周面。而且,紙張P沿第一輥50的外周面而再次被夾持于第一輥50與第五輸送從動輥62之間。由此,能夠使紙張P的第一面與第二面彎曲反轉。然后,紙張P沿輸送路徑經由第一棍50、第三輸送從動棍58、第二輸送從動棍56、第一輸送從動輥54以及第二輥52被輸送輥64輸送至記錄部28。
[0099]因此,上述第二面與記錄頭70對置。通過記錄部28而進行上述第二面的記錄的紙張P被夾持于排出輥74,從而向設置于裝置前方側的排出堆積部76排出。
[0100]由于上述的打印機10在輸送部26中沿翻轉前的介質輸送路徑以及翻轉后的介質輸送路徑設有與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抵接的多個輸送從動輥54、56、58、60、62,因此,輸送路徑以及翻轉路徑78中紙張P的輸送能夠順利地進行。
[0101]此外,從記錄頭70輸送到翻轉路徑78的紙張P,在第二輥52和第四輸送從動輥60之間被夾持并且被向第一輥50輸送,因此能夠使第一輥的介質的翻轉順利進行。
[0102]關于輸送單元
[0103]接下來,參照圖6、圖7的(A)以及圖7的(B)對輸送單元66進行說明。輸送單元66構成為相對于裝置主體12可裝卸。此外,對于輸送單元66的朝向裝置主體12的裝卸方法將后述。
[0104]輸送單元66具備單元主體82、蓋部84。在本實施例中,在單元主體82且在+ X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被驅動傳遞部86。被驅動傳遞部86具備第一傳遞齒輪88、第二輥驅動齒輪90、第二傳遞齒輪92以及第一輥驅動齒輪94。第一傳遞齒輪88與第二輥驅動齒輪90卡合,該第二輥驅動齒輪90與第二傳遞齒輪92卡合,該第二傳遞齒輪92與第一輥驅動齒輪94卡合。
[0105]另外,第二輥驅動齒輪90通過未圖示的軸與第二輥52連結。另外,第一輥驅動齒輪94也通過未圖示的軸與第一輥50連結。
[0106]另外,輸送單元66的被驅動傳遞部86在輸送單元66安裝于裝置主體12的狀態(tài)下與后述的裝置主體12側的驅動傳遞部96連接,并從驅動傳遞部96接受驅動力。S卩,被驅動傳遞部86利用裝置主體12側的驅動傳遞部96的驅動力來驅動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由此,不需要為輸送單元66設置驅動源,從而能夠抑制輸送單元66的重量增加。
[0107]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在單元主體82的寬度方向(圖7的
(A)的X軸方向)配置于中央部。另外,第一輥50配置于單元主體82的后端側(圖7 (A)的+Y方向側)。第二輥52以與第一輥50在-Y方向側隔開間隔的方式配置。
[0108]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將第一輥50與第二輥52設定為相同的直徑尺寸。因此,能夠由共同的部件構成第一輥50和第二輥52,從而能夠實現(xiàn)低成本化。另外,由于第一輥50與第二輥52直徑相同,所以能夠很容易地通過使兩輥的轉速相同來使輥外周的周速即紙張輸送速度相等。另外,通過使第一輥50與第二輥52的成為相同直徑尺寸,能夠在形成于單元主體82與后述的蓋部84之間的輸送路徑上將被輸送的紙張P保持為水平。
[0109]另外,由于能夠使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紙張輸送速度相等,所以不會在第一輥50與第二輥52之間對紙張P施加拉力或造成彎曲。其結果是能夠很好地沿輸送路徑輸送紙張P。
[0110]另外,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被來自第一傳遞齒輪88的驅動力驅動。因此,能夠使驅動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驅動源共用。因此,不需要分別設置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驅動源,所以能夠抑制成本提高。
[0111]另外,由于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構成相對于裝置主體12可裝卸的輸送單元66,所以通過從裝置主體12取下輸送單元66,使設置于裝置主體12內的反轉路徑78露出,從而能夠容易地除去產生紙張P卡住(卡紙)時卡住的紙張P。
[0112]如圖6以及圖7的(A)所示的那樣,蓋部84安裝于在單元主體82的-Y方向側所設置轉動軸,且構成為通過相對于單元主體82進行轉動而能夠開閉。具體而言,蓋部84能夠取得圖6示出的相對于單元主體82關閉的狀態(tài)和圖7的(A)示出的相對于單元主體82打開的狀態(tài)。另外,如圖7的(A)所示,在蓋部84的內表面84a可旋轉地設置有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棍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棍58。
[0113]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棍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棍58以在蓋部84相對于單元主體82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時,在圖5示出的位置與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抵接的方式配置于內表面84a。
[0114]S卩,在蓋部84相對于單元主體82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第一輸送從動輥54、第二輸送從動輥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輥58分別與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抵接。另外,在蓋部84相對于單元主體82處于打開的狀態(tài)下,第一輸送從動輥54、第二輸送從動輥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棍58分別與第一棍50以及第二棍52分離。
[0115]因此,通過打開蓋部84,能夠容易地除去卡在輸送單元66的內部的紙張P,例如小尺寸的紙張P。
[0116]另外,單元主體82具備上表面82a以及下表面82b。在蓋部84相對于單元主體82關閉時,上表面82a與蓋部84的內表面84a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而對置。即,在蓋部84相對于單兀主體82關閉時,上表面82a與內表面84a構成紙張P的輸送路徑的一部分。另外,在輸送單元66安裝于裝置主體12時,下表面82b在與裝置主體12的支承板98 (參照圖3以及圖5)之間構成反轉路徑78 (參照圖3以及圖5)。
[0117]另外,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從單元主體82的上表面82a以及下表面82b向上述輸送路徑以及反轉路徑78突出。另外,單元主體82的后端側(圖6的Y方向側)在蓋部84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也打開,從而露出。
[0118]此外,在輸送單元66安裝于裝置主體12且背面罩22相對于裝置主體12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時,單元主體82的后端側(圖6的Y方向側)與背面罩22的輸送路徑部48對置。由此,單元主體82的后端側與輸送路徑部48構成從介質收納部20開始的輸送路徑的一部分以及反轉路徑78的一部分。
[0119]另外,第一輥50從單元主體82的后端側向該后端部和輸送路徑部48所形成的輸送路徑突出。因此,對于第一輥50而言,其外周面在單元主體82的上表面82a、后端側、下表面82b向輸送路徑以及反轉路徑突出,并能夠將第一輥50的旋轉用于輸送紙張P。
[0120]另外,在單元主體82的后端側(圖6的+ Y方向側)的寬度方向(圖6的X軸方向)的兩端部設置有向+Y方向側突出的把持部100。因此,將輸送單元66裝卸至裝置主體12時的作業(yè)性變容易。
[0121]另外,在單元主體82的下表面82b且在單元主體82的寬度方向(圖7的(B)的X軸方向)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從下表面82b向圖7的(B)的-Z方向突出的突起102 (參照圖6以及圖7的(B))。另外,在單元主體82的后端側(圖6的+ Y方向側)的寬度方向(圖6的X軸方向)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被按壓部104。此外,稍后將對突起102以及被按壓部104詳細地進行說明。
[0122]接下來,參照圖8、圖9的(A)、圖9的(B)、圖10的(A)以及圖10的(B)對背面罩22以及裝置主體12的輸送單元66的安裝部106 (參照圖10的(A))進行說明。參照圖8,處于背面罩22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此時,在裝置主體12安裝有輸送單元66。因此,若相對于裝置主體12而將設置于背面罩22以及背面罩22的介質支承托盤24打開,則成為輸送單元66的后端側(圖6中+ Y方向側)以及第一輥50的至少一部分在裝置主體12的外側露出的狀態(tài)。
[0123]由此,成為從介質收納部20開始的輸送路徑的一部以及從介質支承托盤24開始的供給路徑的一部分在裝置主體12的外側露出的情況。另外,由于第一輥50的至少一部分也露出,所以能夠使卡在上述輸送路徑以及上述供給路徑的紙張P露出,從而能夠容易地除去紙張P,因而使卡紙?zhí)幚碜鳂I(yè)變容易。
[0124]另外,在背面罩22相對于裝置主體12處于打開的狀態(tài)的情況下,輸送單元66的第一棍50與設置于背面罩22的內側的第五輸送從動棍62成為分離的狀態(tài)。因此,從介質收納部20輸送的紙張P在從介質收納部20開始的輸送路徑卡住時,能夠容易地除去紙張P。
[0125]參照圖9的(A)以及圖9的(B),在背面罩22的內側設置有構成輸送路徑的一部分的輸送路徑部48。另外,在圖9的(A)的X軸方向,在背面罩22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按壓部108。在背面罩22中,按壓部108設置于該背面罩22相對于裝置主體12關閉時的與輸送單元66的被按壓部104卡合的位置。
[0126]由此,在將輸送單元66安裝于裝置主體12的狀態(tài)下,若背面罩22相對于裝置主體12關閉,則被按壓部104與按壓部108卡合。即,背面罩22在相對于裝置主體12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通過與輸送單元66抵接而處于關閉姿勢。
[0127]因此,正確地確定背面罩22與輸送單元66之間的相對的位置關系。由此,在由背面罩和輸送單元66形成紙張P的輸送路徑的情況下,背面罩22的輸送路徑部48與輸送單元66的后端側以隔開適當?shù)拈g隔的方式對置,從而能夠適當?shù)匦纬杉垙圥的輸送路徑。
[0128]接下來,參照圖10的(A),示出了從裝置主體12取下輸送單元66的狀態(tài)。在背面罩22處于打開的狀態(tài)的情況下,在裝置主體12設置有向裝置背面?zhèn)?圖10的(A)中+Y方向側)露出的安裝部106。通過從裝置背面?zhèn)燃? Y方向側向-Y方向側插入輸送單元66能夠將輸送單元66安裝于安裝部106。
[0129]S卩,由于將輸送單元66安裝于通過打開設置于裝置主體12的可開閉的背面罩22而露出的安裝部106,所以能夠防止輸送單兀66意外脫落的情況。另外,由于輸送單兀66沒有將構成裝置主體的外觀的部件作為其構成要素,即背面罩22與輸送單元66構成為分體,所以能夠使輸送單元66輕型化,從而能夠作業(yè)性容易地裝卸該輸送單元66。另外,在打印機10大型化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輸送單元66的重量增加,從而能夠確保很好的操作性。
[0130]另外,參照圖10的(B),示出了安裝部106的寬度方向(圖10的(A)以及圖10的
(B)的X軸方向)的+ X方向側的端部。在構成反轉路徑78的裝置主體12的支承板98,在上述寬度方向的+X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傾斜面110。另外,雖未圖示,但在支承板98的-X方向側的端部也設置有傾斜面110。傾斜面110在后述的第二位置(參照圖13的(A))與輸送單元66的突起102卡合,從而構成將輸送單元66保持在第二位置的保持構件112。
[0131]關于向輸送單元的動力傳遞
[0132]接下來,參照圖11的(A)、圖11的(B)、圖12的(A)、圖12的(B)、圖13的(A)以及圖13的(B)對輸送單元66相對于裝置主體12的裝卸方法、動力傳遞單元的連接以及切斷進行說明。
[0133]在圖11的(A)以及圖11的(B)中,裝置主體12的驅動傳遞部96處于與輸送單元66的被驅動傳遞部86連接的狀態(tài)。將在裝置前后方向(圖11的(A)的Y軸方向)上使驅動傳遞部96與被驅動傳遞部86連接的狀態(tài)下的輸送單元66相對于裝置主體12的位置設為第一位置Yl (參照圖11的(B))。
[0134]在此,驅動傳遞部96作為由多個齒輪構成的齒輪系而構成。位于上述齒輪系的一端的驅動齒輪114連接于驅動馬達116,位于另一端的第三傳遞齒輪118與被驅動傳遞部86的第一傳遞齒輪88卡合。在此,驅動傳遞部96構成為無論驅動馬達116的旋轉方向如何第三傳遞齒輪Π8都總是沿逆時針方向旋轉。
[0135]因此,在第一位置Yl連接驅動傳遞部96與被驅動傳遞部86的情況下,利用驅動馬達116的旋轉驅動力將第一輥驅動齒輪94以及第二輥驅動齒輪90即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驅動為沿逆時針方向即沿輸送路徑輸送紙張P的方向旋轉。
[0136]接下來,參照圖12的(A)、圖12的(B)以及圖13的(A)對第二位置Y2進行說明。此外,將在裝置前后方向(圖12的(B)以及圖13的(A)的Y軸方向)使被驅動傳遞部86從驅動傳遞部96分離的、輸送單元66相對于第一位置Yl而處于拔出側的位置設為第二位置Y2 (參照圖12的(B)以及圖13的(A))。
[0137]在圖12的(A)中,若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背面罩22,則輸送單元66的被按壓部104與按壓部108之間的卡合狀態(tài)被解除。因此,將輸送單元66相對于裝置主體12的Y軸方向的限制解除。由此,輸送單元66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而向+ Y方向側進行位移。
[0138]在此,若把持把持部100而使該把持部100向+ Y方向滑動,則如圖12的(B)所示,能夠使輸送單元66在Y軸方向上從第一位置Yl向第二位置Y2移動。由此,驅動傳遞部96的第三傳遞齒輪118與被驅動傳遞部86的第一傳遞齒輪88之間的卡合解除。即,被驅動傳遞部86從驅動傳遞部96分離,從而無法傳遞驅動馬達116的驅動力。
[0139]因此,構成被驅動傳遞部86的第一傳遞齒輪88、第二輥驅動齒輪90、第二傳遞齒輪92以及第一輥驅動齒輪94成為可自由旋轉的狀態(tài)。因此,因被驅動傳遞部86而旋轉的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也成為可自由旋轉的狀態(tài)。
[0140]另外,此時,通過使輸送單元66從第一位置Yl滑動至第二位置Y2,從而使輸送單元66的突起102與設置于支承板98的傾斜面110卡合。由此,在對該輸送單元66作用有規(guī)定的大小以下的拔出力的情況下,輸送單元66在Y軸方向上被由突起102以及傾斜面110構成的保持構件112保持于第二位置Y2。
[0141]因此,輸送單元66構成為:在安裝于裝置主體12的狀態(tài)下能夠在被驅動傳遞部86與驅動傳遞部96連接的第一位置Yl與被驅動傳遞部86從驅動傳遞部96分離的、輸送單元66相對于第一位置處于拔出側的位置即第二位置Y2之間進行位移。
[0142]并且,通過對輸送單元66作用規(guī)定的大小以上的拔出力,使突起102沿圖13的(A)的+ Z方向越過傾斜面110,從而能夠使保持構件112解除輸送單元66在第二位置Y2的保持。因此,如圖13的(B)所示,輸送單元66從裝置主體12的安裝部106向裝置主體12的外側移動,成為從裝置主體12取下的狀態(tài)。
[0143]即,若對輸送單元66施加規(guī)定以上的拔出力,則能夠從安裝部106拔出輸送單元66,所以與使位于第二位置Y2的輸送單元66成為完全鎖定的狀態(tài)的結構相比,使拔出輸送單元66時的作業(yè)性變容易。
[0144]另外,在將輸送單元66安裝于裝置主體12時,從圖13的(B)的+ Y方向將輸送單元66插入安裝部106。而且,在輸送單元66相對于裝置主體12位于第二位置Y2的狀態(tài)下,相對于裝置主體12關閉背面罩22。由此,背面罩22的按壓部108 (參照圖9 (A))與輸送單元66的被按壓部104 (參照圖8)卡合,并向-Y方向按壓被按壓部104,從而將輸送單元66壓入第一位置Yl。由此被驅動傳遞部86與驅動傳遞部96連接,從而能夠傳遞來自驅動馬達116的驅動力。
[0145]接下來,再次參照圖11的(A)、圖11的(B)、圖12的(A)、圖12的(B)、圖13的(A)以及圖13的(B)對在輸送單元66所形成的輸送路徑產生紙張P卡紙時的卡紙?zhí)幚磉M行說明。
[0146]在圖11的(A)中,在輸送路徑上產生紙張P卡紙時,首先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背面罩22。由此,從介質收納部20至輸送單元66的輸送路徑露出,從而能夠確認產生卡紙的紙張P。由此能夠容易地除去在從介質收納部20至輸送單元66的輸送路徑上引起卡紙的紙張P。
[0147]接下來,若在被第一棍50、第二棍52、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棍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輥58夾持的狀態(tài)下產生卡紙,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背面罩,則卡在輸送單元66的外側即后端側的紙張P的一部分成為露出的狀態(tài)。此時,卡住的紙張P由于處于被各輥之間夾持的狀態(tài),所以拔出紙張P的力比將輸送單元66保持于第一位置Yl的力更大。因此,若從輸送單兀66的后端側向外側拉拽露出的紙張P,則能夠使輸送單兀66從第一位置Yl向第二位置Y2移動。
[0148]因此,輸送單元66在第二位置Y2成為無法對輸送單元66傳遞驅動力的狀態(tài)。即,設置于輸送單元66的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成為可自由旋轉的狀態(tài),所以能夠容易地拔出與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接觸的紙張P,能夠以較好的作業(yè)性進行卡紙?zhí)幚碜鳂I(yè)。
[0149]并且,即便在紙張P的夾持位置存在有多處的情況下,通過解除驅動傳遞部96與被驅動傳遞部86的一個位置的連接,從而成為在輸送單元66整體無法傳遞驅動力的狀態(tài),SP、在多處(第一棍50與第三輸送從動棍58之間、第二棍52與第二輸送從動棍56之間以及第二輥52與第一輸送從動輥54之間)的紙張P的夾持位置,各輥可自由旋轉。因此,在具有多處紙張P的夾持位置的結構中,能夠避免構造的復雜化,還能夠容易地除去紙張P。
[0150]另外,通過將被第一棍50、第二棍52、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棍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輥58夾持且紙張P的一部分從輸送單元66的外側即后端側露出的狀態(tài)的紙張P拔出,從而輸送單元66移動至第二位置Y2,所以用戶不需要將輸送單元66從第一位置Yl向第二位置Y2移動,作業(yè)性變容易。
[0151]另外,在使輸送單兀66從第一位置Yl向第二位置Y2移動時,由于打印機10具備將輸送單元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保持構件112即突起102以及傾斜面110,所以在紙張P的卡紙?zhí)幚碜鳂I(yè)中能夠防止輸送單元66意外返回第一位置Yl的情況。
[0152]另外,打印機10具備將輸送單元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保持構件112,所以在輸送單兀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狀態(tài)下將被第一棍50、第二棍52、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棍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棍58夾持的紙張P拔出時,能夠維持輸送單兀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狀態(tài)而將紙張P從第一輥50與第三輸送從動輥58之間、第二輥52與第二輸送從動棍56之間以及第二棍52與第一輸送從動棍54之間拔出。
[0153]S卩,由于成為第二位置Y2的輸送單元66的保持力,比從輸送單元66拉拔紙張P時的拉拔力大的狀態(tài),因此能夠避免從輸送單元66拉拔紙張P時,輸送單元66也與紙張P連帶地從裝置主體12被拉拔出來的問題。
[0154]第一實施例的變形例
[0155](I)在本實施例中,對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而言,是在與紙張P的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輸送單元66的單元主體82的寬度方向中央各設置一個的結構,但也可以是將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至少一方沿上述交叉的方向即單元主體82的寬度方向設置為多個的結構。特別是在上述寬度方向設置多個第二輥52的結構中,紙張P與第二輥52在紙張P的寬度方向的多個位置接觸,所以能夠抑制輸送時紙張P的斜移。
[0156](2 )另外,在將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至少一方沿上述交叉的方向即單元主體82的寬度方向設置為多個的結構中,可以是與第一棍50以及第二棍52分別抵接的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棍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棍58沿上述寬度方向也設置有多個的結構。在該結構中,能夠進一步防止紙張P在輸送時斜移。
[0157](3)在本實施例中,是將保持構件112的突起102設置于輸送單元66側、將傾斜面110設置于裝置主體12側的結構,但也可以是將突起102設置于裝置主體12側、將傾斜面110設置于輸送單元66側的結構。
[0158](4)在本實施例中,是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利用它們的外周面來輸送紙張P的結構,但也可以是在第一輥50與第二輥52之間卷繞環(huán)狀帶,從而通過伴隨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旋轉而被驅動的該環(huán)狀帶來輸送紙張P的結構。
[0159]第二實施例
[0160]參照圖14以及圖15,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所涉及的打印機120。打印機120在下述地方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即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棍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輥58不設置在輸送單元122上而設置在裝置主體124。
[0161]如圖14以及圖15所示,打印機120構成為能夠相對裝置主體124裝卸輸送單元122。并且,輸送單元122的裝卸能夠通過相對裝置主體124開閉背面蓋22來進行。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輸送單兀122設有第一棍50以及第二棍52。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將輸送單元122裝配于裝置主體124,輸送單元122的被驅動傳遞部86與裝置主體124的驅動傳遞部96連接時,從裝置主體124供給驅動力而旋轉驅動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
[0162]以下述方式在裝置主體124設置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棍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棍58,即:當輸送單兀122裝配于裝置主體124時,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輥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輥58分別與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抵接。
[0163]此外,輸送單元122的后端側設有被按壓部104 (參照圖6以及圖8)。另一方面,背面蓋22的內面?zhèn)燃磁c裝置主體124對置的一側設有按壓部108 (參照圖9的(A)以及圖9 的(B))。
[0164]本實施例中,若輸送單元122裝配于裝置主體124,且背面蓋22關閉,則被按壓部104與按壓部108抵接,并且按壓部108按壓被按壓部104。由此,輸送單元122相對于裝置主體124從第二位置Y2朝裝置前方側(圖14以及圖15的-Y方向側)移動,成為第一位置Yl。由此使被驅動傳遞部86與驅動傳遞部96連接,從而能夠輸送紙張P。
[0165]此外,在輸送單元122裝配于裝置主體124的狀態(tài)下,若使背面蓋22相對于裝置主體124處于打開的狀態(tài),則被按壓部104和按壓部108的卡合狀態(tài)被解除。此外,裝置主體124上設有在被按壓部104與按壓部108處于非卡合的狀態(tài)時朝圖15的+Y方向對輸送單元122施力的未圖示的施力構件。由此,本實施例中,相對于裝置主體124打開背面蓋22時,使輸送單元122通過未圖示的施力構件從第一位置Yl位移到第二位置Y2。
[0166]S卩,本實施例中關閉背面蓋22的狀態(tài)下,輸送單元122通過背面蓋22被保持在第一位置Yl,通過打開關閉狀態(tài)下的背面蓋22,使輸送單元122從第一位置Yl位移到第二位置。
[0167]由此,由于輸送單元122從第一位置Yl位移到第二位置Y2,因此,用戶無需使輸送單元122自身從第一位置Yl移動到第二位置Y2,操作性變容易。
[0168]第二實施例的變形例
[0169](I)雖然是第一輥50和第二輥52通過共同的驅動馬達116驅動的構成,但取代這個構成,也可以是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分別被獨立的驅動馬達旋轉驅動的構成。
[0170](2)雖然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構成為相同直徑尺寸,但取代這一構成,也可以構成為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直徑尺寸是彼此不同的直徑尺寸。
[0171](3)雖然是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這2個輥作為驅動輥而構成的,但也可以代替這一構成,以2個以上的多個輥作為驅動輥。
[0172](4)本實施例中,可以是第一輥50以及第二輥52的至少一方沿所述交叉的方向即輸送單兀122的寬度方向設置多個的構成。此外,也可以是第一輸送從動棍54、第二輸送從動輥56以及第三輸送從動輥58在裝置主體124的寬度方向設置多個的構成。
[0173]此外,上述各實施例中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輸送單元66、122應用于作為記錄裝置的一例的噴墨式打印機,但也能夠普遍應用于其他液體噴射裝置。
[0174]在此,液體噴射裝置并不局限于使用噴墨式記錄頭并從該記錄頭噴出油墨而對被記錄介質進行記錄的打印機、復寫機以及傳真等記錄裝置,也包括代替墨水而將與其用途對應的液體從相當于上述噴墨式記錄頭的液體噴頭向相當于被記錄介質的被噴射介質噴射,從而使上述液體附著于上述被噴射介質的裝置。
[0175]作為液體噴頭,除上述記錄頭之外,還可舉出在液晶顯示器等彩色濾波器制造中使用的著色材料噴頭、在有機EL顯示器、面發(fā)光顯示器(FED)等電極形成中使用的電極材料(導電膏)噴頭、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體有機物噴頭以及作為精密移液管的試樣噴頭等。
[0176]此外,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記載于權利要求書的發(fā)明的范圍內,能夠產生各種的變形,當然這些變形也包括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
[0177]附圖標記
[0178]10,120:打印機,12、124:裝置主體,14:原稿讀取裝置,16:操作面板部,18:排出口,20:介質收納部,22:作為開閉體的背面蓋,24:介質支承托盤,26:輸送部,28:記錄部,30:排出部,32:上層托盤,34:下層托盤,36、38:搓紙輥,40、42:擺動軸,44、46:擺動部件,48:輸送路徑部,50:第一棍,52:第二棍,54:第一輸送從動棍,56:第二輸送從動棍,58:第三輸送從動棍,60:第四輸送從動棍,62:第五輸送從動棍,64:輸送棍,66、122:輸送單兀,68:滑架,70:記錄頭,72:壓板,74:排出輥,76:排出堆積器,78:翻轉路徑,80:給送路徑部,82:單元主體,82a:上表面,82b:下表面,84:蓋部,84a:內表面,86:被驅動傳遞部,88:第一傳遞齒輪,90:第二輥驅動齒輪,92:第二傳遞齒輪,94:第一輥驅動齒輪,96:驅動傳遞部,98:支承板,100:把持部,102:突起,104:被按壓部,106:裝配部,108:按壓部,110:傾斜面,112:保持構件,114:驅動齒輪,116:驅動馬達,118:第三傳遞齒輪,P:紙張,Yl:第一位置,Y2:第二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對介質進行記錄的記錄頭; 第一棍,其翻轉從所述記錄頭的一側送出的介質; 第二輥,其外周面與被所述第一輥翻轉前的介質輸送路徑和翻轉后的介質輸送路徑兩方面對,且對介質施加輸送力。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設置于在裝置高度方向重疊的位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與所述記錄頭的配置區(qū)域重疊。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直徑相同。
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第一輥的介質輸送速度以及基于所述第二輥的介質輸送速度相等。
6.根據(jù)權利要求1~5 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被共同的驅動源驅動。
7.根據(jù)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棍在與介質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質寬度方向上設有多個。
8.根據(jù)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沿著所述翻轉前的介質輸送路徑以及所述翻轉后的介質輸送路徑相對于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設有多個從動輥。
9.根據(jù)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 與所述第二輥之間夾持介質并從動旋轉的第一從動輥;以及 第二從動輥,該第二從動輥比該第一從動輥靠介質輸送方向上游側設置,并且與所述第二輥之間夾持介質并從動旋轉。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與所述第一輥之間夾持介質并從動旋轉的第三從動輥。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從動輥相對于所述第二輥的中心軸在所述裝置高度方向上位于上方、并且在裝置前后方向上位于裝置前方側。
12.根據(jù)權利要求9~11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第四從動輥,該第四從動輥與所述第二輥之間夾持從所述記錄頭向所述第一輥輸送的介質并從動旋轉。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2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能夠收納多張介質的介質收納部, 從所述介質收納部給送的介質的給送路徑與由所述第一輥形成的介質輸送路徑匯合。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13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支承給送前的介質的介質支承托盤, 經由所述介質支承托盤供給的介質的供給路徑與由所述第一輥形成的介質輸送路徑匯合。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14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輥以及所述第二輥構成能夠相對于所述記錄裝置的主體裝卸的單元體。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記錄裝置的主體具有能開閉的開閉體, 通過打開所述 開閉體而能夠裝卸所述單元體。
【文檔編號】B41J13/00GK104070788SQ201410108112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29日
【發(fā)明者】大橋一順, 中幡彰伸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