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鼻吸式分通道呼吸過濾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衛(wèi)生保健技術領域的防護用品,尤其是一種鼻吸式分通道呼吸過濾罩。
背景技術:
為避免空氣中的粉塵、 細菌及廢氣對呼吸系統(tǒng)的侵害,戴口罩是現(xiàn)在常用的防護方法,口罩的種類較多,有普通的防塵防污染口罩或特殊的防化合物及有害氣體的口罩,現(xiàn)有口罩存在的問題是a、由于人體面部形狀的凹凸不平,配戴口罩也很難確保不產(chǎn)生側漏,使口罩應有的過濾效果降低;b、在呼吸過程中,呼出和吸入的氣體完全走同一通道,呼出的氣體會二次吸入,影響呼吸的質量;c、戴口罩不便于語言交流,影響發(fā)聲;d、在冬季,由于溫差及濕度的原因,口罩上易形成冷凝水,使口罩潮濕,影響口罩的透氣性;e、由于受人體鼻孔位置的限制,呼吸時,通過口罩的有效過濾面積有限。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種鼻吸式分通道呼吸過濾罩。本實用新型采用吸氣和呼氣分通道流通,且吸氣實施二級濾網(wǎng)片過濾,具有使用方便、過濾效率高、濾網(wǎng)片更換方便的優(yōu)點。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具體技術方案是一種鼻吸式分通道呼吸過濾罩,其特點包括罩體、吸氣活門、排氣活門、后蓋、粗濾網(wǎng)片、細濾網(wǎng)片、系帶、襯圈、呼吸導管及托架,所述罩體為矩形殼體,其正面設有呼吸接管、內壁上設有子口,底部設有集水槽,兩側壁上設有排氣管孔及凸臺,后蓋內設有濾片槽,后蓋兩周邊設有翻邊、其余兩邊設有卡扣;所述粗濾網(wǎng)片設于后蓋的濾片槽內;所述吸氣活門、襯圈及細濾網(wǎng)片依次由背面裝于罩體內,且吸氣活門與子口卡接,后蓋蓋于罩體背面、翻邊扣在罩體外側、卡扣與凸臺卡接,排氣活門與罩體的排氣管孔連接,呼吸導管設于呼吸接管上,托架設于罩體正面呼吸導管的下方,系帶系于罩體兩側;所述的吸氣活門由吸氣活門座及吸氣膜片組成,吸氣活門座上設有凸起的活門孔,活門孔的端面設有傾角,吸氣膜片與吸氣活門座連接且覆蓋于活門孔上,吸氣活門座上設有數(shù)道凹陷的排水槽;所述的排氣活門由排氣外罩、排氣管及排氣膜片組成,排氣管的端面設有傾角,排氣外罩上設有與排氣管垂直的排氣孔,排氣膜片與排氣外罩連接且覆蓋于排氣管的端面上;所述的細濾網(wǎng)片由濾網(wǎng)及墊圈組成,墊圈為兩件,分別附著于濾網(wǎng)的正反兩面。本實用新型采用吸氣和呼氣分通道流通,且吸氣實施二級濾網(wǎng)片過濾,具有使用方便、過濾效率高、濾網(wǎng)片更換方便的優(yōu)點。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俯視圖;[0009]圖3為圖I的局部側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吸氣活門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細濾網(wǎng)片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I、圖2、圖3,本實用新型包括罩體I、吸氣活門2、排氣活門3、后蓋4、粗濾網(wǎng)片5、細濾網(wǎng)片6、系帶7、襯圈8、呼吸導管9及托架10,所述罩體I為矩形殼體,其正面設有呼吸接管11、內壁上設有子口 12,底部設有集水槽15,兩側壁上設有排氣管孔13及凸臺14,后蓋4內設有濾片槽41,后蓋4兩周邊設有翻邊43、其余兩邊設有卡扣42 ;所述粗濾網(wǎng)片5設于后蓋4的濾片槽41內;所述吸氣活門2、襯圈8及細濾網(wǎng)片6依次由背面裝于罩體I內,且吸氣活門2與子口 12卡接,后蓋4蓋于罩體I背面、翻邊43扣在罩體I外側、卡 扣42與凸臺14卡接,排氣活門3與罩體I的排氣管孔13連接,呼吸導管9設于呼吸接管11上,托架10設于罩體I正面呼吸導管9的下方,系帶7系于罩體I兩側。參閱圖I、圖2、圖4,所述的吸氣活門2由吸氣活門座25及吸氣膜片22組成,吸氣活門座上25設有凸起的活門孔21,活門孔21的端面設有傾角23,吸氣膜片22與吸氣活門座25連接且覆蓋于活門孔21上,吸氣活門座25上設有數(shù)道凹陷的排水槽24。參閱圖I、圖2、圖3,所述的排氣活門3由排氣外罩31、排氣管32及排氣膜片33組成,排氣管32的端面設有傾角23,排氣外罩31上設有與排氣管32垂直的排氣孔34,排氣膜片33與排氣外罩31連接且覆蓋于排氣管32的端面上。參閱圖I、圖5,所述的細濾網(wǎng)片6由濾網(wǎng)及墊圈61組成,墊圈61為兩件,分別附著于濾網(wǎng)的正反兩面。本實用新型是這樣使用的本實用新型的佩戴,將罩體I上的兩呼吸導管9塞入兩鼻孔內,托架10置于唇部、將系帶7纏繞在后腦勺并系緊,使本實用新型與鼻腔相對固定。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工作的,當鼻孔吸氣時,罩體I的換氣室內形成負壓,在負壓及重力的作用下,排氣活門3的排氣膜片33自動關閉,連接于吸氣活門座25上的吸氣膜片22被自動打開,新鮮空氣經(jīng)粗濾網(wǎng)片5、細濾網(wǎng)片6兩道過濾后通過活門孔21進入換氣室,再由呼吸接管11和呼吸導管9進入鼻腔完成吸氣過程;當鼻孔呼氣時,罩體I的換氣室內形成正壓,在正壓及重力的作用下,吸氣膜片22被自動關閉,氣體通過排氣管32將連接于排氣活門3的排氣膜片33打開,呼出的氣體經(jīng)排氣管32、排氣外罩31上垂直設置的排氣孔34排出,完成呼氣過程;按上述過程循環(huán)實施,即可完成鼻孔再次吸氣、呼氣的工作過程。本實用新型的進氣通道由粗濾網(wǎng)片5、細濾網(wǎng)片6兩道過濾后,打開連接于吸氣活門座25上的吸氣膜片22,通過活門孔21進入罩體I的換氣室,再由呼吸接管11、呼吸導管9進入鼻腔完成吸氣;排氣通道由罩體I的換氣室、打開排氣活門3的排氣膜片33,再由排氣管32、排氣外罩31上垂直設置的排氣孔34排出,完成呼氣過程;實現(xiàn)吸氣與呼氣在兩個通道內完成,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呼出氣體的二次吸入,提高了換氣效率。本實用新型在活門孔21的端面與排氣活門3排氣管32的端面設置有傾角23,使吸氣膜片22與排氣膜片33自身重力的分力對管口端面產(chǎn)生壓力,利于吸氣膜片22與排氣膜片33封閉。[0020]在冬季,由于溫差及濕度的原因,吸氣活門2上易形成冷凝水,影響到透氣性,本實用新型在吸氣活門2的板面上設置有數(shù)道凹陷的排水槽24,在罩體I底部設置了集水槽15,便于冷凝水由吸氣活門2板面的排水槽24流入集水槽15,集水槽15底部設有排水孔,避免了冷凝水在粗濾網(wǎng)片5及細濾網(wǎng)片6上冷凝,保證吸氣與呼氣暢通。本實用新型的粗濾網(wǎng)片5設于后蓋4的濾片槽41內,細濾網(wǎng)片6由罩體I的背面裝于罩體I內,便于粗濾網(wǎng)片5及細濾網(wǎng)片6的更換,由于粗濾網(wǎng)片5更換頻率較高,更換 時,只需將粗濾網(wǎng)片5從后蓋4的濾片槽41內抽出,重新插入新的粗濾網(wǎng)片5即可。
權利要求1.一種鼻吸式分通道呼吸過濾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罩體(I)、吸氣活門(2)、排氣活門(3)、后蓋(4)、粗濾網(wǎng)片(5)、細濾網(wǎng)片(6)、系帶(7)、襯圈(8)、呼吸導管(9)及托架(10),所述罩體(I)為矩形殼體,其正面設有呼吸接管(11 )、內壁上設有子口( 12),底部設有集水槽(15),兩側壁上設有排氣管孔(13)及凸臺(14),后蓋(4)內設有濾片槽(41),后蓋(4)兩周邊設有翻邊(43)、其余兩邊設有卡扣(42);所述粗濾網(wǎng)片(5)設于后蓋(4)的濾片槽(41)內;所述吸氣活門(2)、襯圈(8)及細濾網(wǎng)片(6)依次由背面裝于罩體(I)內,且吸氣活門(2)與子口(12)卡接,后蓋(4)蓋于罩體(I)背面、翻邊(43)扣在罩體(I)外側、卡扣(42)與凸臺(14)卡接,排氣活門(3)與罩體(I)的排氣管孔(13)連接,呼吸導管(9)設于呼吸接管(11)上,托架(10 )設于罩體(I)正面呼吸導管(9 )的下方,系帶(7 )系于罩體(I)兩側。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鼻吸式分通道呼吸過濾罩,其特征在于吸氣活門(2)由吸氣活門座(25)及吸氣膜片(22)組成,吸氣活門座上(25)設有凸起的活門孔(21),活門孔(21)的端面設有傾角(23),吸氣膜片(22)與吸氣活門座(25)連接且覆蓋于活門孔(21)上,吸氣活門座(25)上設有數(shù)道凹陷的排水槽(24)。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鼻吸式分通道呼吸過濾罩,其特征在于排氣活門(3)由排氣外罩(31)、排氣管(32)及排氣膜片(33)組成,排氣管(32)的端面設有傾角(23),排氣外罩(31)上設有與排氣管(32)垂直的排氣孔(34),排氣膜片(33)與排氣外罩(31)連接且覆蓋于排氣管(32)的端面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鼻吸式分通道呼吸過濾罩,其特征在于細濾網(wǎng)片(6)由濾網(wǎng)及墊圈(61)組成,墊圈(61)為兩件,分別附著于濾網(wǎng)的正反兩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鼻吸式分通道呼吸過濾罩,包括罩體、吸氣活門、排氣活門、后蓋、粗濾網(wǎng)片、細濾網(wǎng)片、系帶、襯圈、呼吸導管及托架,所述罩體正面設有呼吸接管、內壁上設有子口及底部設有集水槽,兩側壁上設有排氣管孔,后蓋內設有濾片槽,所述粗濾網(wǎng)片設于后蓋的濾片槽內,吸氣活門、襯圈及細濾網(wǎng)片依次由背面裝于罩體內,后蓋蓋于罩體背面,排氣活門與罩體的排氣管孔連接;本實用新型采用吸氣和呼氣分通道流通,且吸氣實施二級濾網(wǎng)片過濾,具有使用方便、過濾效率高、濾網(wǎng)片更換方便的優(yōu)點。
文檔編號A62B7/10GK202438008SQ20122004237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10日
發(fā)明者李明忠 申請人:李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