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設備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墨斗。
背景技術:
墨斗是中國傳統(tǒng)木工行業(yè)中極為常見工具,其用途有三個方面:1、做長直線(在泥、石、瓦等行業(y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將濡墨后的墨線一端固定,拉出墨線牽直拉緊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彈下即可。2、墨倉蓄墨,配合墨簽和拐尺用以畫短直線或者做記號。3、畫豎直線(當鉛錘使用)。
如公告號為CN202781128U的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墨斗,包括外盒,外盒的一端設置有孔,外盒內部設置有加墨盒,加墨盒的兩端設置有孔,外盒中還設置有繞線盤,繞線盤上纏繞設置有墨線,墨線從加墨盒兩端的孔穿過并伸出外盒的孔。
上述墨斗在墨線回線時,一方面一部分墨汁殘留于墨線上,另一方面,墨線重新經過墨盒沾附一定墨汁,墨汁會跟隨墨線聚集于繞線盤、且墨汁容易隨繞線盤的轉動外濺,難以清洗;因墨汁殘留在墨線上,使墨線保持了一定濕潤性,長期放置后墨線容易斷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墨斗,其在于解決傳統(tǒng)墨斗在收線后墨線上墨汁殘留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墨斗,包括殼體、設置于殼體前端的裝墨區(qū)和設置于殼體后端的繞線區(qū),所述繞線區(qū)上固定安裝有繞線柱,繞線柱外套設有與繞線柱轉動連接的卷線筒,所述裝墨區(qū)和繞線區(qū)之間設有吸墨區(qū)以及用于將裝墨區(qū)、吸墨區(qū)和繞線區(qū)三者隔離的隔板,隔板和裝墨區(qū)前端開設有供墨線穿過的通孔,所述吸墨區(qū)內放置有吸墨材料,裝墨區(qū)中設有用于將墨線與墨汁接觸的按壓結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墨汁經過吸墨區(qū)時,可對墨線上的墨汁進行緩沖及收集,減少進入繞線區(qū)的墨汁。通過設置吸墨材料,可增強吸墨區(qū)的吸墨能力,吸墨材料可選擇海綿、棉花等吸水性強的材料。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優(yōu)選為:所述按壓結構包括開設于裝墨區(qū)上壁的螺紋孔以及穿設于螺紋孔中用于將墨線浸入墨汁的螺紋桿,螺紋桿與墨線抵觸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墨汁高度設置于通孔下方,通過下旋螺紋桿下壓與螺紋桿抵觸的墨線,使墨線與墨汁相接觸。如此設置,回收墨線時上旋螺旋桿,此時可避免墨線與墨汁接觸,重新沾濕墨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優(yōu)選為:所述按壓結構包括開設于裝墨區(qū)上壁的導向孔以及穿設于導向孔中用于將墨線浸入墨汁的按壓桿,按壓桿下端設有避免按壓桿脫離導向孔的凸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墨汁高度設置于通孔下方,通過下壓按壓桿使墨線與墨汁相接觸,操作相對螺紋桿更為便捷。通過設置凸塊可加大墨線與按壓桿的接觸面積,使按壓效果更好;同時凸塊也可避免按壓桿脫離導向孔。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優(yōu)選為:所述按壓桿與導向孔之間設有兩端分別與按壓桿和導向孔抵觸的回位彈簧,所述凸塊通過回位彈簧的彈力與導向孔抵觸連接。
當按壓桿放置于墨線上時,因按壓桿具備一定重力,會對墨線施加向下的力影響拉線效果。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利用彈簧的特性,使按壓桿在不受外力時,彈簧反彈力支撐按壓桿,避免墨線與按壓桿抵觸;同時因彈簧彈力,凸塊與導向孔抵觸,使墨汁不易流出。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優(yōu)選為:所述繞線柱與卷線筒之間設有兩端分別與繞線柱和卷線筒固定連接的渦卷彈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拉出墨線后,會帶動卷線筒旋轉,此時渦卷彈簧被拉伸,產生反彈力,當拉動墨線的拉力消失時,反彈力使卷線筒旋轉,墨線回收重新卷繞于卷繞筒上。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優(yōu)選為:所述裝墨區(qū)的底面呈傾斜設置。
當裝墨區(qū)底面水平時,僅有墨線被螺紋桿或按壓桿按下部位與墨汁接觸。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傾斜設置使墨汁聚集于按壓桿或是螺紋桿下方,墨線能夠更好的吸附墨汁。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優(yōu)選為:所述殼體前端設有與墨線固定連接的定位塊,定位塊通過利用渦卷彈簧的彈性與殼體抵觸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拉動定位塊便可拉動墨線,操作方便,可避免手直接接觸墨線。通過利用渦卷彈簧的拉力使定位塊與殼體抵觸連接,可起到封閉通孔的作用,減少墨汁漏出。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優(yōu)選為:所述定位塊內設有與定位塊螺紋連接的定位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轉動定位錐,將定位錐插入被測繪物體中,可固定墨線的端部位置,提高測繪準確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優(yōu)選為:所述繞線區(qū)內固定安裝有用于引導墨線的導線柱,所述導線柱位于通孔與卷線筒之間。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墨線進入通孔時可平行于通孔,減小墨線與通孔之間的摩擦,更好的減少墨線磨損。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優(yōu)選為:所述殼體包括相互扣接的殼本體和端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便于殼體內墨汁、墨線以及吸墨材料等零件的更換。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一種墨斗具有結構簡單、回線快速且使用方便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墨斗結構圖;
圖2為墨斗除去端蓋后的結構圖;
圖3為卷線筒的結構圖;
圖4為圖3中A-A的結構圖;
圖5為墨斗的俯視圖;
圖6為圖5中B-B的結構圖;
圖7為實施例2的墨斗結構圖;
圖8為圖7中C-C的結構圖。
附圖標記:1、殼體;11、裝墨區(qū);111、螺紋孔;112、導向孔;12、繞線區(qū);121、繞線柱;122、導線柱;13、吸墨區(qū);14、隔板;141、通孔;15、殼本體;16、端蓋;2、卷線筒;3、吸墨材料;4、按壓結構;41、螺紋桿;42、按壓桿;421、凸塊;43、回位彈簧;5、渦卷彈簧;6、定位塊;7、定位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實施例1: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墨斗,包括殼體1,殼體1包括殼本體15和端蓋16,殼本體15和端蓋16之間可拆卸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將殼本體15和端蓋16設置為扣接。殼本體15內固定安裝有兩塊隔板14,隔板14將殼本體15分成三個區(qū)域,依次為位于殼體1前端的裝墨區(qū)11、設置于殼體1中端的吸墨區(qū)13以及設置于殼體1后端的繞線區(qū)12。繞線區(qū)12上固定安裝有繞線柱121,繞線柱121也可與繞線區(qū)12轉動連接,繞線柱121外套設有與繞線柱121轉動連接的卷線筒2,且隔板14和裝墨區(qū)11前端開設有供墨線穿過的通孔141,墨線繞設于卷線筒2上且其一端固定于卷線筒2上,另一端依次穿過通孔141至殼體1外部。
為更好的握住墨斗,將繞線區(qū)12呈L型設置,其距離吸墨區(qū)13較遠的端部設有若干便于握緊墨斗的半圓形弧度。
如圖3和4所示,繞線柱121與卷線筒2之間設有兩端分別與繞線柱121和卷線筒2固定連接的渦卷彈簧5,渦卷彈簧5卷繞方向與墨線纏繞于卷線筒2上的方向相同。當拉動墨線時,墨線帶動卷線筒2旋轉,使渦卷彈簧5被拉伸,產生反彈力,當拉動墨線的拉力消失后,反彈力使卷線筒2反方向旋轉,墨線回收繞至卷線筒2上。
如圖5和6所示,繞線區(qū)12內設有導線柱122,導線柱122位于通孔141與卷線筒2圓心的連線,通過設置導線柱122,使墨線進入通孔141時可平行于通孔141于軸線,減小了墨線與通孔141之間的摩擦,更好的減少墨線磨損。
吸墨區(qū)13內放置有吸墨材料3,吸墨材料3可采用海綿,棉花等吸水吸墨性強的材料,吸墨材料3可在墨線回收至卷線筒2上時對沾附于墨線上的墨汁進行吸收。
如圖6所示,裝墨區(qū)11中設有用于將墨線與墨汁接觸的按壓結構4,按壓結構4包括開設于裝墨區(qū)11端蓋16的螺紋孔111以及穿設于螺紋孔111中用于將墨線浸入墨汁的螺紋桿41,螺紋桿41與墨線抵觸連接。將墨水高度設置于通孔141下方,通過旋轉螺紋桿41,下壓墨線使墨線與墨汁完全接觸。將墨水高度設置于通孔141下方,可避免墨水從通孔141中漏出流至吸墨區(qū)13或是墨斗外部。
為提高墨斗內墨水的利用率,可將裝墨區(qū)11的底面呈傾斜設置,使其縱截面呈梯形,最低端位于螺紋桿41下方,如此設置,使用相同體積墨水的情況下,墨線可更好的與墨水接觸。
為更好的拉動墨線,并避免墨線與手直接接觸,在殼體1外設置與墨線端部固定連接的定位塊6。定位塊6與裝墨區(qū)11相契合且與裝墨區(qū)11抵觸連接,可起到堵塞通孔141避免放置時墨水流出墨斗的情況。
定位塊6內設有與定位塊6螺紋連接的定位錐7,定位錐7將定位塊6固定于被畫線物體上,可提高畫線精確度。
操作過程如下:將墨線的一端固定于定位塊6上,下旋螺紋桿41使墨線與墨汁接觸,拉動定位塊6調節(jié)墨線到合適長度,可將定位錐7固定于被畫線物體上,提起墨線中段使墨線彈下,墨水便沾附于被畫線物體上。減小對墨線的拉力,墨線便會重新卷繞與卷線筒2上。
實施例2:實施例2中按壓結構4與實施例1中不同。
如圖7和8所示,按壓結構4包括開設于端蓋16上的導向孔112以及穿設于導向孔112中用于將墨線浸入墨汁的按壓桿42,按壓桿42下端設有避免按壓桿42脫離導向孔112的凸塊421。為方便按壓結構4可拆卸,可將按壓桿42與凸塊421設置為螺紋連接。按壓桿42與導向孔112之間設有兩端分別與按壓桿42和導向孔112抵觸的回位彈簧43。按壓按壓桿42,可按壓墨線使墨線與墨水接觸,此時彈簧受壓力壓縮,放開按壓桿42后,彈簧的反彈力使按壓桿42上移,使凸塊421與導向孔112抵觸,不僅可達到避免墨汁泄露的目的,也可減小對墨線的壓力,墨線能夠更好的畫線。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